宰相与帝王-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现在已经不可能了。
王恬说:“过去皇上命你起兵征陈豨,你听韩信之言称病不来,皇上就有杀你之心。昨日皇上幸贬你入蜀,此是莫大皇心。但是你贪心不足,又随皇后来见皇上,皇上因此又生猜疑,知你定要作乱,不如杀之,以绝后患。祸福本无门,惟人自找之。不是皇上与皇后寡恩不仁,实在是你咎由自取。你是虎入牢笼,绝无生还之望。不若老老实实招来,不过一死,免受酷刑。”
彭越说:“你的话说中了我的毛病,但是可恨我不听好人之言,果有今日,你既然明白地开导我,我也不会麻烦你。你要我承认什么,我就承认什么,任皇上处罚。”
王恬不费吹灰之力,一份彭越“谋反”的卷宗,很快齐备,于是一张彭越“谋反”的奏章送到了刘邦手中。
刘邦下令照韩信之例,斩首、夷三族。
吕后说:“天下诸侯都因皇上仁慈,所以玩火自焚之人很多,应该将彭越煮成肉酱,分赐诸侯,让天下震恐,看谁还敢谋反?”
刘邦点头,并下诏:“有收尸者,辄捕之。”
刘邦斩了彭越,灭了彭越三族,竹竿悬首洛阳示众,旁边还挂着刘邦告示:“有收尸者,辄捕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彭越的“谋反”完全是刘邦自导自演的一出悲剧,作为事件的受害者,彭越实在是太冤了。可是,他要是不死,又怎样消除人君的心病呢?
在人君专横、权谋纷杂的仕途上,谋臣良将不察时势,不能远谋而慎择其处,常使其毕生功业毁于一旦,不仅官位为之不保,对生命也往往会有致命的伤害。
第一部分:悲剧一直在重复石守信与赵匡胤:没有流血的军事政变(1)
开国皇帝,个个都是好猎手,驱使着一帮走狗,捉兔杀鹿,大忙一阵,得到了偌大的猎物——江山后,就觉得走狗们碍眼了,心里就对那些走狗们讨厌起来,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一幕幕血淋淋“屠狗”剧便被搬上了历史舞台……
历朝历代开国的皇帝,个个都是好猎手,驱使着一帮走狗,捉兔杀鹿、大忙一阵,得到了偌大的猎物——江山后,就觉得走狗们碍眼了,心里就对那些走狗们讨厌起来,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一幕幕血淋淋“屠狗”剧便被搬上了历史舞台……
与那些功成杀“狗”的皇帝比起来,宋太祖赵匡胤算是比较仁慈的,他不但没有杀“狗”,而且还让“猎狗”们成了富家翁,所不同的只是削弱了“猎狗”们手中的权力而已。
其实,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也像其他开国皇帝一样,对宋朝的命运产生了担忧。如何使新建的宋王朝不重蹈覆辙,不成为继后周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如何革除藩镇专横骄姿的习性,如何实现宋王朝的长治久安,这些问题时刻萦绕在赵匡胤的心头,使他食不甘味,睡不安枕,惟恐大乱和不幸即刻降临在自己的头上。节度使李筠和李重进的相继叛乱,进一步证实了危及宋王朝及皇位安稳的危险因素——藩镇势力必须及时清除。
怎样清除呢?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之后不久,赵匡胤召来臣相赵普商议此事。
赵匡胤问赵普:“天下自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共换了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炭,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消灭天下战争的火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呢?”
赵普听到赵匡胤提出这个问题,显得十分激动,他说:“陛下考虑到这个问题,真是国家和人民的福气。那些战争和动乱的发生没有其他原因,主要是由于藩镇权势太重,君弱臣强造成的。今天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也没什么奇巧之谋,只需要削夺他们拥有的权力,控制他们拥有的钱粮,收夺他们拥有的精兵。做到了这几点,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还没有等赵普把话说完,赵匡胤就连忙接过话茬,说:“你不必再往下讲了,我完全明白了。”
接着,赵匡胤花了相当大的精力来实现赵普所提出的削夺兵权、控制钱谷、收夺精兵的战略策略。其中最为紧迫的是兵权问题。
五代乱世,谁拥有实力最强盛的兵力,谁就可以当皇帝。其中禁军的向背,往往成为政权兴亡的决定性因素。后唐明宗李嗣源、末帝李从珂,后周太祖郭威都是由于得到禁军的拥戴登上皇位的。赵匡胤即位前,曾协助郭威夺取政权,后来由于战功卓著,军职步步高升,直至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握了禁军最高指军权。他利用自己的威信和所处的优越位置,轻而易举地取代了后周政权,当上了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兴亡以兵”,对于赵匡胤而言,算是亲身体验了一番。赵匡胤不愧为义气之辈,即位后不久,为了酬谢部下的拥戴之功,特地晋升了一批亲信为禁军的高级将领。
但赵匡胤是个明白人。这些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终究是自己皇位的潜在威胁。在即位之初的一段时间里,只要听说节度使尤其是边镇节度使有“谋反”的迹象,他都要派人前往侦察,探听虚实,看是否有谋反迹象,以便采取措施。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赵匡胤对手握兵权的武将很不放心。
怎样安排,才能即使这群当初与自己逐鹿天下的猎狗们心悦诚服地拥护统治,又不至于引起怀疑而发生意外和变乱呢?赵匡胤对此心里一直没有个底。倒是赵普曾一再就这些问题提醒赵匡胤,建议采取必要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免重蹈前代“兴亡以兵”的覆辙。
一开始,颇重义气的赵匡胤一直认为掌管禁军的功臣宿将如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不会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赵普多次建议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调离禁军,改授其他官职,赵匡胤始终没有同意。他向赵普解释说:“石守信、王审琦这些人一定不会背叛我,你不必多虑了!”
后来,赵普再也沉不住气了,他就此话题开导赵匡胤说:“我的意思并不是害怕他们本人会背叛你。我仔细观察过,这几个人都缺乏统御部下的才能,恐怕不能有力地制服所率军队,万一他们手下的士兵作乱生事,率意拥立,那时候就由不得他们自己了。”
第一部分:悲剧一直在重复石守信与赵匡胤:没有流血的军事政变(2)
经赵普这样直接的点拨和提醒,赵匡胤终于联想起五代以兵权夺取天子的事例,尤其是不久前自己亲身经历的那场陈桥兵变,不正是对赵普劝诫的最好注脚吗?赵匡胤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解除禁军统帅的兵权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这年七月初的一天,赵匡胤如同往常一样,召来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聚会饮酒。酒酣耳热之际,赵匡胤打发走侍从人员,不无深情地对功臣宿将们说:“我如果没有诸位的竭力拥戴,绝不会有今天。对于你们的功德,我一辈子也不能忘记。”
说到这儿,赵匡胤口气一转,感慨万端,说:“然而做天子也太艰难了,真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我长年累月夜里都不能安安稳稳地睡觉啊!”
众将领不知赵匡胤的意图,就问:“陛下遇到什么难事睡不好觉呢?”
赵匡胤平静地回答说:“其实个中缘由不难知晓,你们想想看,天子这个宝座,谁不想坐一坐呢?”
石守信等人听到昔日的结义兄弟、今日的天子说出这番话来,不禁惶恐万分,冒出一身冷汗,宴会的气氛立即紧张起来,他们赶紧叩头说:“陛下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呢?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再有异心!”
赵匡胤接过话头,平静地说:“不能这样看,诸位虽然没有异心,然而你们的部下如果出现一些贪图富贵的人,一旦把黄袍加盖在你们身上,到那时,你们虽然不想做皇帝,可这事能由得了你们吗?”
与会将领这才转过弯来,终于明白了赵匡胤的真实意图,于是一边涕泣大哭,一边叩头跪拜,说:“我们大家愚笨,没有想到这一层上来,请陛下可怜我们,给我们指出一条生路。”
赵匡胤见状,知道时机成熟,趁势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想法,笑着说:“人生短暂,转瞬即逝,就像白驹过隙,那些梦想大富大贵的人,不过是想多积累些金钱,供自己吃喝玩乐,好好享受一番,并使子孙们过上好日子,不至于因缺乏物什而陷入贫穷。诸位何不放弃兵权,到地方上去当个大官,挑选好的田地和房屋买下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永远不可动摇的基业,再多多置弄一些歌伎舞女,天天饮酒欢乐,与之一起愉快地欢度晚年。到那时候,我再同诸位结成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听太祖这样一说,惊慌恐惧之态逐渐消失,感恩戴德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再次叩头拜谢说:“陛下为我们考虑得如此周全,真可谓生死之情,骨肉亲情啊!”
第二天,石守信等功臣宿将,纷纷上书称身体患病,不适宜领兵作战,请求解除兵权。赵匡胤十分高兴,立即同意他们的请求,解除了他们统帅禁军的权力,同时赏赐给他们大量金银财宝。命令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忠武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侍卫都虞侯、镇安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这些功臣宿将都罢黜了军职,只剩下一个徒有虚名的荣誉头衔——节度使。
赵匡胤在赵普的谋划下实施的这一成功解除功臣宿将统帅禁军权力的事件,史家称之为“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没有沿用历史上一些帝王惯用的屠杀功臣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是因为他对那些同自己一道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的兄弟们的友情尚未泯灭,不好遽然对他们大开杀戒。
采取这种和平方式让他们交出兵权,是各位将领在感情上愿意接受的,既有利于安定人心,巩固统治秩序,又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军权的集中,推进军事改革的深入,从体制上断绝了唐末五代那种将领和士兵长期结合而形成的“亲党胶固”的关系,有效防止了武将发动兵变的可能性。无论是将领个人,还是有关权力机构,都不能拥兵自重,也不能凭军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第一部分:悲剧一直在重复宋濂与朱元璋:兔死狗烹的悲剧又在重复(1)
权位的“棘杖”内外都是刺,去了外刺,内刺犹在,刺是无论如何也去不完的。此杖弃之不得,握之扎手,就是历史,对之也是无可奈何!
朱元璋朱元璋是农家出身的,对农民生活多少有点了解。他即位以后,也注意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告诫地方官员说:“现在天下刚刚安定,百姓财力困乏,好像初飞的鸟,不能拔它的毛;新种的树,不能摇它的根。”他要官员们廉洁守法,不能贪赃枉法,加重人民的负担。以后,他又招集流亡农民,开垦荒地,免除三年的劳役和赋税;要各地驻军屯田垦荒,做到粮食自给。他还兴修水利,奖励植棉种麻。所以,明朝初年的农业生产有了明显的发展。 新建立的明王朝统治也巩固下来。
但是,朱元璋总不放心那些帮助他开国的功臣。他设立一个叫做“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专门监视、侦察大臣的活动。大臣在外面或者家里有什么动静,他都打听得一清二楚。谁被发现有什么嫌疑,就有牢狱之灾甚至杀头的危险。
朱元璋对待官员极其严酷,大臣上朝的时候惹他发了火,就在朝廷上被按在地上打板子,叫做“廷杖”,有的甚至当场就被打死。这种做法弄得大臣们个个提心吊胆,每天上朝的时候,都愁眉苦脸地向亲人告别。如果这一天平安无事,回到家里,亲人就高高兴兴地庆幸他又活了一天。
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告发叛国谋反,朱元璋立刻把胡惟庸满门抄斩,还追究他的同党。这一追究,竟株连文武官员一万五千多人。朱元璋一发狠心,把那些有胡党嫌疑的人全杀了。
大学士宋濂,是明朝开国初期跟刘基一起受朱元璋重用过的,后来,又当过太子的老师。宋濂为人谨慎小心,但是朱元璋对他也并不放心。有一次,宋濂在家里请几个朋友喝酒。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喝过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备了哪些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你没欺骗我!”
原来,那天宋濂家请客的时候,朱元璋已暗暗派人去监视了。
后来,朱元璋在朝廷上称赞宋濂说:“宋濂伺候我19年,从没说过一句谎言,也没说过别人一句坏话,真是个贤人啊!”宋濂68岁那年告老回乡,朱元璋还送他一匹锦缎,说:“留着它,再过32年,做件百岁衣吧!”
胡惟庸案件发生后,宋濂的孙子宋慎也被揭发是胡党,于是株连到宋濂。朱元璋派锦衣卫把宋濂从金华老家抓到京城,要把他处死。
这件事让马皇后知道了。马皇后劝朱元璋说:“老百姓家为孩子请个老师,尚且恭恭敬敬,好来好去,何况是皇帝家的老师呢。再说,宋先生一向住在乡下,他孙子的事他怎么会知道?”
朱元璋正在火头上,不肯饶恕宋濂。当天,马皇后陪朱元璋吃饭。她呆呆地坐在桌边,不沾酒,也不吃菜。朱元璋感到奇怪,问她是不是身子不舒服。马皇后难过地说:“宋先生犯了死罪,我心里十分难受,在为宋先生祈福呢。”
马皇后是跟朱元璋年青时候共过患难的夫妻,朱元璋平时对她比较尊重,听她这么一说,也有点感动,才下令赦免宋濂死罪,改罚充军茂州(今四川茂县)。七十多岁的宋濂,禁不起这场惊吓,再加上路上劳累,没到茂州就死了。
过了10年,又有人“告发”李善长和胡惟庸往来密切,明知胡惟庸谋反不检举揭发,采取观望态度,犯了大逆不道的罪。李善长是第一号开国功臣,又是朱元璋的亲家。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曾经赐给李善长两道免死铁券。这一年,李善长已经77岁了,可是朱元璋仍然翻脸,借此机会,把李善长和他的全家七十几口全部处死。
接着,又一次追查胡党,处死了一万一千多人,这次大狱史称“胡狱”。
自从胡惟庸案件发生以后,朱元璋觉得把军政大权交给大臣不放心,就取消了丞相职位,由皇帝直接管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的尚书(官名,部的长官);又把掌握军权的大都督府废了,改设左、右、中、前、后五个都督府,分别训练兵士,需要打仗的时候,由皇帝直接发布命令。这样一来,明朝皇帝的权力就大大集中了。
第一部分:悲剧一直在重复宋濂与朱元璋:兔死狗烹的悲剧又在重复(2)
事情到这里并没结束,过了3年,锦衣卫又告发大将蓝玉谋反。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由于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深得朱元璋的宠爱,封为凉国公。但他居功自傲,骄横跋扈。他蓄奴假子达数千人之多,并仗势侵占民田。北征时,私占珍宝驼马无数。回师夜经喜峰关,因守关吏没有及时开门,竟纵兵毁关而入。他的所作所为,引起朱元璋的不满,朱元璋总想找个机会整治蓝玉。
在这种情况下,蓝玉竟还率性而为,一点也不检约自己。他出征西番,擒得逃寇,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