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

第17章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第17章

小说: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都曾经相信过一句话:“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所以会在已然筋疲力尽的下班之后勉力再扑向一个又一个饭局,在假日里参加生张熟李邀约的聚会,或者怕错过了认识“大人物”的机会。因此不免会陷入复杂“社会关系”的泥潭,忙碌不堪,心灵也不堪其扰。和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应酬不但身体疲累;而且和太多的人交际会大大增加焦虑感和压力。如果希望和越多的人搞好关系,难免遭遇不愉快的几率也大;而且看见别人的荣宠或者幸运,难免生出比较之心,心情就比较急躁或者颇有自怜之意。    
    曾经有过一个调查显示:一个人一生当中“认识”的人不超过100个。自诩交游广阔的人,n本厚厚的名片夹里有无数的名片,可是一照面就能叫出名字的,并对其基本情况和喜好稍有认识的人就没有多少了。而且慢慢的你才发觉其实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帮助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有无关紧要的人对你不友好,也不必心心念念要去“解决”它,因为你大可把它放在一边,这不会对你的生活构成影响。    
    日日与你相对的不过是身边有数的几个人:已经经过了慎重选择的伴侣、工作时候的上司和同事、其他的家人(父母或者还有孩子),如果其他时间还有一位可以和你一起玩电脑游戏的邻居(玩到后半夜也不用担心回家的问题),或者经常可以一起出去逛街、吃茶、兼互相发泄怀才不遇的牢骚和下一个假期美好计划的朋友,生活已经可以过得非常快乐。社会复杂吗?社会不复杂吗?和你有什么关系?这几位人物将影响你99%的生活快乐与否,最紧要的就是集中精力与他们保持和谐关系。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我希望有些问题永远也不要被问!    
    例如一个被广为引用的故事:一位教授在讲座中要给大家做个游戏,让一位自愿来协助的女士在黑板上写下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二十个人,于是这位女士思考着写下了家人、同事、邻居、老同学等等的20个名字。然后教授让她从中划掉一个最不重要的人,于是女士去掉了一个邻居的名字;教授又让她在19人中再去掉一个最不重要的人,她又去掉了一个朋友。教授不断地要求她去掉一个不重要的人。只见名单上的人越来越少,女士需要一再考虑才能选择去掉谁。到后来大家已经不觉得这是一个游戏了。直到黑板上只剩下丈夫、父母、孩子名字的时候,教授又要求她再去掉一个“不重要的人”,女士忍不住哭起来,考虑了很久去掉了孩子。然后一次颤抖着去掉了父母,这时她已经难受得蹲在地上了。黑板上最后剩下的只有丈夫的名字。教授问她为什么。这位女士说:“父母会先我而去;孩子长大了就会有自己的生活。只有丈夫是会陪伴我这一生的人。”    
    这个故事让人想起另一个经典的中国“选择题”——问一个儿子和丈夫,如果母亲和妻子同时落水了,你先救谁?前一段时间在电视上看见一个讨论婆媳关系的节目,分别请了一个北京媳妇、一个嫁到中国来的美国媳妇、一个嫁到中国来的日本媳妇来参加。主持人又拿出了这个问题,问三个儿媳妇会不会这样问自己的丈夫,然后希望得到怎样的回答。这真是一件残忍的事情!日本媳妇和中国媳妇都表示不会问。在主持人的一再逼问之下,一向最受赞誉的日本媳妇果然不同凡响,马上回答说:“如果有事发生,当然先救妈妈。因为妈妈年纪大了,支撑不了多久。我相信老公救了妈妈以后一定会回来救我的。”那个美国媳妇的话很勇敢,但是中国人听起来会觉得太刺耳。她:“我觉得当然要先救我。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一旦两个人结婚了,夫妻关系就是最重要的关系。而且我的孩子还小,需要照顾……”    
    我不敢说绝对是这样。很多人只会在最隐秘的心底说出来:父母、子女都是生命中的过客,伴侣是此生最重要的伙伴。    
    理想、文明的夫妻关系应该是各自都有独立的事情,又能时时遥相呼应,对方会时常给你带来新的视野和生活趣味。伴侣是什么?他(她)和你共有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和最甜蜜的记忆;是刮风下雨可以随时电招的人;是和你一起吃饭、看碟最多的人;是唯一一个你可以“强迫”他听你的牢骚、分享你的喜悦、和你共游世界的人。别的任何人你都不能要求他们随时放下手边的一切,来配合你的步调。结婚的慎重就在于找一个唯一的伴儿。这一段最重要的关系一定要好好经营。许多女人羡慕有人住大house、开小跑车,把自己所有的欲望都寄托在老公能早日有成就身上。久而久之不能实现,就只会天天埋怨自己嫁得不好、老公不能干,动辄糟蹋别人的自尊。你不能做一枝“攀藤花”,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日日缠住工余的伴侣不放,也不能忍受他有自己的朋友和消遣。这样沉重的“爱”任谁都吃不消吧。自己受过这么多年的教育,何不出去闯一闯,没准儿会有意外的收获。不要企图让伴侣沿着你设定的轨迹前行,有一个他加上一个你,岂不是大大胜过有两个你。    
    父母是我们的血脉之源,父母的家拥有诸多温馨的记忆。关于如何处理与父母关系的问题还会在后面讲到。“为子女高兴”是老年生活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应该对爸爸妈妈报喜不报忧。常常去爸妈家吃饭绝对是一件“双赢”的事情,自己吃得颇有风味儿,他们也乐在其中。和父母住在一起千万要慎重。适当的颓废,例如玩游戏到半夜、写报告到两三点都会让妈妈揪心。她再念叨什么“积谷防饥”,阻挠你随手打车、买贵得吓死人的名牌、四处旅游什么的,就十分扫兴了。看爸爸妈妈那么操心,大家都会痛苦。    
    至于小孩子就是小玩意儿。在他还缺乏自我意识之前,尽情地玩他吧。还有一个用处,就是把父母与孩子送作一堆儿,无疑马上解决“老有所乐、幼有所养”的大问题。有时候责任可以逃避的时候就要逃避。关键是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很多时间全放在孩子身上,是不是能给他最好的照顾呢;父母最乐意的就是有了孙辈,感觉是进一步的保障,和宝宝在一起会很高兴。婴儿交给自己父母总比交给不相识的保姆放心些。孩子将来有自己的生活要过,最可怕的是把自己的什么未酬的“壮志”、远大的理想一股脑儿地全寄托在小小孩子身上。此刻他只需健康、正常就好。旧式妇女有的对老公失望以后,开始觉得儿子比老公重要,所以东方好像有婆媳不合的文化传统。这真是很苦恼的事情。    
    一定要记得家人的生日、圣诞节、过年、情人节、母亲节、儿童节等等特别的日子,常常拥抱他们,以及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三部分 社会关系篇只需和少数人保持和谐关系(2)

    社会关系    
    除了家庭,工作会很大地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大多数的人,一周五天与之相处时间最多的却是同事。    
    记住你跟上司和同事不过只需要保持“工作关系”,心态就会轻松许多。因为工作的关系,有的话必须要说,有的事情也必须要去做。刚出校门时,往往被对方的一两句抢白弄得无地自容,有时候顺着电话线都能感觉到那一头的恶意,或者尴尬得哭出来。如果想想“这只是工作而已”,自己不过代表公司立场,并不代表你这个人如何如何。即或有人不喜欢你又怎样?大家只需坐在自己的小格子里,干自己的事情。    
    现在不再是一个工作干一辈子的时代了,同事关系也相对简单,探听别人的薪水固然是违反公司的基本规定,大家也甚少打听同事的过去和私人生活。习惯了这样的关系其实会很轻松。    
    记住上司的时间永远比你的宝贵,该干活儿的时候真得干,不要老是想着上司偏心或者更喜欢谁的问题。出差回来记得给同事带些特产小食,偶尔参与午餐聚会,同事结婚时凑凑份子。    
    特别记住要保护自己的“星期天权利”,忙碌一周,不要把美妙的周末都不情愿又不好拒绝地浪费在无聊的应酬上。最烦的事情就是一些与你只是工作关系的人要与你慢慢的讲“感情”。打电话来,为表礼貌,先要寒暄,问:“最近怎么样呀?”简直不知从何回答起来。在忙到喝杯咖啡都没有时间的星期一接到这种电话,简直让人气恼得要破口大骂。对方明明似有事找你,可是偏偏好像有无限的时间工夫可以耗下去,先来一大堆无聊的问候。那么马上截断他,直接问:“有什么事。”三两句说完,赶紧干活儿去。还有一些人会假装白痴或者真白痴地把他的工作压力转嫁给你。你当然有理由直接表明立场:“那是你的问题!”    
    除了亲人和工作伙伴,我们当然还有一些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人物。他也许不是你的老同学、不是旧同事或者有什么远亲关系,却是你的知己。下班以后也许你不想回家、也不想回父母家,却愿意和朋友喝咖啡。好像《欲望都市》里四个关系紧密的女人一样。    
    学会放弃次要关系    
    许多明星接受采访,被问及工作之余最爱做的事情,很多人都回答说喜欢呆在家里。看看书、听听音乐,甚至只是看电视,而不喜欢去各种聚会。这已经越来越不是特立独行的表现了。相信他们的回答多是出自真实的想法。35岁之前就应该过了“Party动物”的时期吧。夜晚、灯光、嘈杂人声、酒精、陌生人,酒吧和疯狂派队的混乱、刺激是很少人能受得了的。    
    闲暇时候我们约那些真正想和她见面的朋友。和物品一样,心情也是需要整理的。自己要经常整理;有时候还需要和亲密女友的定期聚会。这样的午餐约会、咖啡馆谈天或者购物之后,我们总是变得更自信,充满了新的计划和梦想。之前我们会打电话约时间、讨论哪里新开张了环境幽雅的店铺。由于工作的问题,这样的协调可能往复几次才能定下来。然后我们会特意拎着新买的手袋,总之是收拾一番去赴约。期间可以互相交换新的流行讯息,添置一些时髦用品,可以贬低一番大多数的文学及艺术家,以及发泄牢骚,最重要的是探讨新的计划和前景。这样的定期工作,犹如擦掉心灵上的尘埃一样,使人更加快乐。    
    生活中很多时候还要拒绝“机会”。总是有很多听起来不错的商业聚会、业内人士论坛、朋友介绍朋友、或者有人邀你共同开创新事业的机会。实施以前想想自己是否真的还有精力去做,不要马上答应下来。不会没有付出就有收获,无论得到什么都是有代价的。交朋友这件事情上也是这样。要付出时间、精力去维系。    
    要想获得自在的人生,就要放弃次要的关系;理解长期的关系中必然有“阴晴圆缺”,例如婚姻、例如老朋友;为对你来说真正重要的人腾出时间。


第三部分 社会关系篇真的可以说不

    如果你渴望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你真的得学会说“不”。    
    想想,每一天我们要做多少自己并不真正想做的事情?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结婚的时候曾经互相约定:不去拜访亲友,也不让亲友们来拜访他们。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时间迎来送往。这听起来有点不近人情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工作当中也是一样。这种方式有可能别人说不好,甚至别人一开始很难接受它。可是如果没有妨碍别人的话,你真的可以对别人的意见说“不”。    
    坦率的说,西方文化下长大的人比较我行我素一些;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中国人要面子、传统教育讲求礼节、还有什么“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每一天有多少人对你提出要求?亲戚的拜托、朋友要求帮忙、上司连家里的事情也指派你做;母亲希望你结婚,如果你已经结婚又催促你赶快生个孩子,你打算跳槽的时候她也总是忧心重重地劝你放弃;还有无聊又不好意思推脱的聚会、保险公司没完没了的骚扰……无论是别人好心或者无理的要求,是你能勉强做到还是肯定干不了的事情,在你面前形成了无数条通往各个方向的分支小路。如果你想人人都满意的话,那结果肯定是吃力不讨好。可能搭上太多时间、精力去办别人的事情,而弄得身心俱疲。如果是自己肯定干不了的事,碍于情面含糊地答应,拖来拖去的结果是又得罪人又折磨自己。    
    我们总要温和而坚定    
    一个有原则的人,可能让初识的人感觉怪僻,但是长期来说总比模棱两可的人好,自己舒服,让别人也舒服。一般销售人员给人的印象是,总要事事听从客户的,天天陪酒陪饭陪客户去歌厅到深夜、周末还要组织“高尔夫交流”也是常事。可是就有这样一位做销售的男士,每天坚持回家和太太、孩子吃晚饭,在正常的工作交往以外并不围着客户转。他说:努力工作的同时,家庭对他来说也非常重要,他并不想放弃自己的生活,而且他相信两者是可以兼顾的。有的客户因此离他而去。可是慢慢的,他居然连签了许多大单,生意做得很好。有的客户说感觉他很诚恳;又有的说和他相处比较简单,大家都轻松。    
    我的朋友Wang工作的部门新近来了一位法国女人,因为项目的关系要在中国呆一年。也许是独自在外国的缘故,她的一大爱好就是下班后组织一帮同事开酒会。公司为她在附近租的公寓十分宽大,也适合开party。一开始,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去参加,Wang也是其中之一,每次酒会还都有主题,大家玩得十分开心。可是这样的小型酒会每周都要开三次以上,Wang渐渐觉得十分无趣,新婚的老婆也有意见。又一天,法国女人在内部网络上邀约大家聚会,Wang就推说自己有事儿不能参加。一帮爱玩的同事都来劝他,因为Wang歌唱得好、又一直是公司联欢会的司仪人选,有他在很能活跃气氛。最后Wang推脱不过,只好又去了。所以说拒绝是一门艺术。如果你的态度不够坚定,显得犹犹豫豫,对方可能会认为你的拒绝并不是真心的,说不定会更加积极地再三邀请你,而你也会碍于情面无法将你的拒绝坚持下去。    
    每个人都会给自己设定目标、以及处世的模式,然后希望沿着最短的直线奔向自己的目的地。时间是你自己的,余暇的时候你应该享受自己的生活。因为不上班就必须帮别人干什么吗?拒绝的时候完全可以理直气壮。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心胸开阔、进退有礼的人,同时要给与人交往设立一些粗线条的原则,例如在办公室承担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情、帮朋友的忙尽量协调到下班以后做、周六是家庭日所以要尽量拒绝别的活动……当然遇到不道德、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一定不要“为朋友两肋插刀”了。    
    我们总要温和而坚定。你可以说“不”的,不管是对上司还是同事、朋友。当你开始说“不”的时候,态度要温和。好比同样是药丸,外面裹上糖衣的药,就比较让人容易入口。同样地,委婉表达拒绝,也比直接说“不”让人容易接受。而一旦你始终坚定地坚持自己的原则,朋友们也会容易掌握与你相处的“道”。    
    从沙砾中发现金子    
    当然,坚决地奉行“自有一套”的确是很难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实在难以拒绝别人的请托,而做一些本不想做的事情。更糟糕的是,此后我们还常常被诸如懊恼、烦躁以及焦虑以后继续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