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01刘备-周思源 >

第2章

01刘备-周思源-第2章

小说: 01刘备-周思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ハ喟镏闹匾问健D敲葱凑飧觥疤以叭嵋濉钡牡谌鲈蚴鞘裁茨兀烤褪且蛭度菀濉匪亲鹆醣岵埽昧醣刚夥矫娴闹饕宋锞】斐龀×料啵庋幕埃突岣琳吡粝乱桓龇浅I羁痰挠∠蟆6疤以叭嵋濉本涂梢允沽豕卣湃说墓叵蹈咏裘芑浪谆矫窕浅7瞎愦罄习傩盏恼庵稚竺狼槿ず图壑倒勰睢!�
 
  (实际上,“桃园三结义”效果也确实很好,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有一件事情,就显得有点离谱。不过,它却是史书上记载的史实,就是有人要把自己的地盘让给刘备,但刘备却不肯接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说明刘备真的仁义厚道,还是另有原因呢?) 
 
  三让徐州 
 
  那么第三个,我就是要来讲这个问题了,就是大大加强了刘备忠厚方面的故事,加强了刘备忠厚,仁义的形象。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刘备“三让徐州”,就是刘备在徐州投靠陶谦,当时刘备力量很弱,他只有一千多人,还有几千饥民,饥饿的老百姓。那么当时陶谦已经63岁了,他身体非常不好,他很看重刘备,所以他就跟刘备讲,他说,我身体不行了,我那两儿子能力也不成,我死了以后,徐州牧,徐州牧那个地位很高了,它要管好几个(郡),附近好几个郡,就相当于一个省的样子。陶谦曾经两次跟他说,而且临终的时候,临死了,陶谦还指指自己的心说我这个是真心话,刘备始终就不答应,推托说:我能力不行,给你儿子,我们看《三国演义》就行了。 
 
  那么这个事情在《三国志》上是有记载的。《三国志》上写的,确实陶谦让位于刘备,让他来继任,我死了以后你继任,刘备一开始确实推托,但是刘备在受到别人劝说,一个陈登,一个孔融,就是“孔融让梨”那个孔融。因为刘备说袁绍势力那么大,“四世三公”,他势力那么大,让他来接管徐州,不就行了吗?结果陈登和孔融,特别是孔融,把袁绍说得一钱不植,袁绍确实不成器,这个人确实不行,结果就把刘备说服了,所以陶谦一死,刘备就接管了徐州。可是在《三国演义》里头,陶谦三次跟刘备说,刘备不答应,临死之前指着自己的心,我这是真心话,我们知道,中国有句俗语,古语:“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快要死了,它的叫声是听起来很哀伤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是陶谦临终的时候,托付他,刘备都不接受,《三国演义》接着写到,陶谦死了,全军举哀,然后陶谦的几个主要助手把代表权力的印信绶带等等交给刘备,刘备还是不受。 
 
  第二天全城军民到衙门的大门口路上跪下痛哭,求刘备继任徐州牧,而且关于,张飞又来动员刘备,刘备这才怎么着。我们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有意思。“关,张二公,亦再三相劝,玄德乃许,权领徐州事。”“权”就是“权且”,就是暂时我来担当这个职务,如果以后有更合适的人选,你们让别人干。 
 
  (根据史料记载,刘备之所不敢贸然担任当时徐州的最高领导,一方面固然有收买人心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则是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刘备心有顾虑。他担心,一旦担任徐州的最高领导,就等于为别人攻打自己提供了借口。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刘备所料想的那样,附近的军阀袁术还未等他的位子坐稳,便大举进攻。这说明,刘备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的人。那么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是否也会有所体现呢?) 
 
  刘备托孤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刘备白帝城托孤。刘备白帝城托孤所说的那句话,《三国志》上有明确的记载,他就是那么说的。“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如果我的孩子,就是阿斗,能够辅佐,当好这个皇帝的话,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你就自己可以在成都称王,你就当皇帝。也就是说,如果阿斗不成器,必要的时候,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当时毛宗岗就在回前总批里边对刘备这个忠厚感到可疑。“或问,先生令孔明自续,为真话乎?为假话乎?”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说,你以为真就是真,你认为假就是假。实际上毛宗岗的意思就是说,刘备这话不是真心话,为什么呢?因为他了解诸葛亮这个人,所以这件事情确实表现出刘备有虚伪的一面。明末有一位大思想家,学问家李哲,李卓吾。因为他有评点《三国演义》,他在这个地方就写了一句话。 
 
  他说:“玄德真奸雄也”。“奸雄”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了,《三国演义》里头“奸雄”可不止曹操一个,刘备也不止一次。我这儿只举一个例子,被称为“奸雄”。不过,话又要说回来了,刘备确实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他在历史上,有很多《三国演义》里面我们就不要说了,《三国志》里面就记载他很忠厚的事情,有的《三国演义》就写进去了。比如,有一条,他当时在新野失败以后,十几万老百姓跟着他走啊,有几千辆车,那个车都是手拉的,人推的。十几万老百姓跟着他走,这意味着什么?在三国最后被统一的时候,全国人口不足1300万,那么,也就是说,当时大概全国有1%的人都在跟着刘备走,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因此刘备的行军速度非常慢,一天只能走十几里,后面追兵很急,所以手下的谋士和将领都劝刘备,一定要把这些老百姓甩掉,咱们赶紧走,刘备不同意,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夫”这是发语词,“济”就是“成”,就是成大事,我要成大事。 
 
  成大事怎么样?“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人就是老百姓,“归吾”归顺我,跟着我。“吾何忍弃去”我怎么忍心把这些老百姓扔掉,我自己走啊?刘备1800年前就提出了“以人为本”哪!当然啦,我们现在的以人为本有新的时代内涵和更高的层次,但是1800年前的刘备,能够如此不顾危险,处处想着百姓,了不起啊。古往今来,有多少君主能够做到刘备这一点。所以像这样的细节,还是有不少,因此刘备确实非常忠厚,这是他的事业成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了,有的地方无中生有,有的是被夸大了,因此有的地方就显的刘备不够实在,但这样也有好处,这个人物他色调就比较多了,多侧面,多层次,多色调。这个人物就经得起琢磨了。从艺术创作角度来讲,这样是很成功的。因此鲁迅说,为了显示刘备的忠厚,而“似伪”,对不对呢?很对,相当准确。鲁迅说的是“似伪”,“似”就是好象,接近。鲁迅没有说刘备很虚伪,对不对?所以说鲁迅的这个评价是非常准确的。鲁迅毕竟是鲁迅啊!我的报告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一提起三国故事里的曹操,大家都会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一脸奸相的白脸。可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有些戏剧或者影视剧当中,曹操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奸不奸呢?北京语言大学的周思源教授走进百家讲坛,和我们客观的解读曹操。)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一)刘备-周思源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传播发扬中华文化! 
爱我中华,振兴祖国! 
努力学习,创造新的中华文化! 
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