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巨星的心路历程:刘德华传 作者:夏君 方子-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功!果然,刘德华成功了!《投奔怒海》在香港引起轰动,当年上映的票房收入就突破1500万大关,并获第二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导演、剧本、美术和最有前途新人奖。
最值得刘德华珍惜的是,由于拍摄《投奔怒海》,他有了直接与心中的偶像歌星林子祥接触的机会,也正是在林子祥的鼓励帮助下,刘德华磕磕绊绊地走上了演唱之路。
刘德华在《投奔怒海》一片中的上乘表演,引起无线电视台的注意,“东家”发现,自己台里培养的这个第十期艺员训练班的年轻人,确实不能不刮目相看。
于是,《英雄本无泪》、《猎鹰》、《神雕侠侣》还有《鹿鼎记》,由刘德华领衔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一部接着一部,让人应接不暇,想不记住他都难。
尤其是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代表作拍摄而成的《神雕侠侣》。
借助小说的广泛影响,电视剧《神雕侠侣》一上映即在香港引起轰动。原本就被金庸先生写得真挚感人的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故事,被刘德华与陈玉莲演绎得逼真传神,加深了人们脑海里难以忘怀的印象。可以说,这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为当时正红火的香港影视注入了更加青春的活力,刘德华俊朗的脸、英武的身材、逼真传神的表演,成为香港人茶余饭后争相谈论的话题。
刘德华在香港一夜走红。
其实,一夜走红仅仅只是一个表象,有谁知晓走红背后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在拍电视剧阶段,无论扮演任何角色,刘德华都要做很多拍摄前的准备工作,研究、分析人物性格。即使在《戏班小子》(1982年)中演一个不重要的角色,他都会向原来的老师请教。为了演好杨过一角,刘德华抱着金庸原著啃了不下数十次,成了一个十足的“金庸迷”。假如申报通读《神雕侠侣》吉尼斯纪录,他中标恐怕也是没有异议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成功塑造杨过这一颇具魅力的人物形象,同时使自己在演艺界站住脚跟。
不仅仅是《神雕侠侣》,为了演好《猎鹰》中那个警察,他特意去了警察训练班,进行了一个月之久的警察强化训练。在训练期间,他把自己豁出去,一身汗、一身泥地摸爬滚打,俨然是一个职业警察。对《鹿鼎记》,刘德华同样花费了许多的精力。记得1984年拍《鹿鼎记》时,因为当时被雪藏,只能演第二男主角康熙。刘德华并不介意,心想,只要有戏演,做康熙也不错,也同样能够发挥自己的演艺空间。当时,《鹿鼎记》已有不少版本,康熙已经被人演烂了,但在刘德华的记忆中,似乎还没有令自己满意的。因此,他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让观众记下刘德华演的这个康熙!为了演出《鹿鼎记》中康熙皇帝英明睿智的一面,他四处查找资料,翻看清史,以求更深地理解金庸先生的创作意图,更全面地掌握康熙大帝那文韬武略的内心世界。同时,通过对清史的阅读,了解了不少清朝的官场戒律。例如:升官进爵时,皇帝会送来朝珠,挂在身上的朝珠越长就代表功绩越多,跪安时,朝珠要触及地面,所以有五体投地之说,是因为那当官的功绩少。还有,他经常看那些手绘的肖像,发现皇帝永远都不会坐得端正,一般都是侧坐,于是他就模仿肖像上皇帝的坐姿。由于准备工作做得足,他演的康熙为剧里的角色赋予了新的生命。同时,尽管不是第一主演,但为了达到满意的视觉效果,他将自己平时十分看重的满头乌发毅然舍去……
尽管是第二主演,刘德华也确实做足了“功夫”。
上天不负有心人。勤奋的、全身心的投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刘德华的名字在香港家喻户晓,成为走红荧屏的“无线”首席小生,并被“无线”力捧为炙手可热的“五虎将”(其余为黄日华、梁朝伟、苗侨伟、汤镇业)。
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子如今成了大人物,但还是会时时回忆起青春年少的日子,回忆起当年在一起朝夕相处的同学们。2004年的中国内地巡演期间,刘德华自己就曾写道:“上海、北京演唱会,我的好朋友黄日华也来了,他最近爱上了拍照。香港的演唱会他来拍照,上海、北京的演唱会,他也带来了摄像机,一直站在台边为我拍照。记得我第一天到无线电视台去,准备报名参加艺员训练班,当时坐在报名桌上面,接待我们这些新人填表的人,就是他!那一刻我心想,哗!连坐着叫人填报名表的人也这么帅,我还有机会吗?我比他相差太远了!“然后,我们成为同学,他是早我一届毕业的,毕业后就在无线这个大家庭一同捱日子,每天开工都碰面,‘五虎将’合作更多。”
黄日华跟刘德华谈起往事时,曾笑着说:“你记得当年的你吗?你是一个反斗星,也是一个什么都抢着做的人。老师问,你们谁来做什么,第一个举手的人便是刘德华,举着手高叫:‘我,我来做!’无线台庆表演,监制说不可以做这些那些,我们几个也只是听着,你已经又站起来叫:‘我,我做!’哈哈,今日我们大都成家立业了,退下的退下,我也很多时候会想休息,想去好好地享受人生了,可是你还是站在那里,愈站愈高,愈站愈稳,仿佛愈叫愈大声,我,我来做!我真服了你!”对这些往事,刘德华已经记不起来了,他当时只是觉得很好玩,就随口囔囔。做什么他都不介意,只要可以做,可以有机会试,他便会很开心。无论是当演员,还是协助跑腿,帮忙做武师,做替身,甚至帮忙搬道具,他都抢着做。有时拍戏到外地,他的戏不多时,他甚至会跑到街上去买菜,煮饭煲汤给大家吃。他总是有空便去别人的地方“八卦”一下,可以帮忙的他都插上一手……
日子过得很快,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日子不能重来,可是当年那与同学们在一起,“五虎将”同创业绩时结下的浓浓友情,永远在他的心底留存。
从刘德华与黄日华的回忆中不难看出,自从进艺员训练班开始,刘德华就一直是勤勤恳恳工作的。无论什么角色,无论戏分多少,他都尽心尽力去演。“因为每一出戏都全力以赴,所以在完成的那一刻会很满足,甚至会认为是代表作,哈哈!若干年以后重看,反而觉得可以做得再好一点。”
正是这种勤勤恳恳、全力以赴的事业心,使刘德华接二连三地出好作品,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青年明星,被捧为无线“五虎将”之首。
刘德华踌躇满志,就像一只羽翼渐丰的雏鸟,张开双翅向着蓝天白云高飞。
2。冰封400天
“……公司想跟我续一份5年合约,问我有没有问题,我说有问题,大大的问题!5年,5年并不是一个短的日子。我不想为遥不可及的将来订下任何承诺。我要求公司将年期缩短,我才会考虑。但公司态度强硬,并无这个打算。两方面都没有让步之意。……”
一部接一部电视连续剧的上映,使刘德华的知名度在香港一路飙升。他开始设计自己走红荧屏后的路子:是就这样把电视剧一直拍下去,还是把人生目标定得再高远一些,来一个电视电影兼顾,成为对荧屏和银幕艺术都能驾驭的双栖演员呢?权衡再三,他认为自己的未来前途光明,应该给自己施加一点压力。同时,他以年轻人敢于挑战自我的豪迈,对做好一个电影演员充满着信心。他订下“现在,我的目标是希望电视电影两者兼顾”的目标,并憧憬着有朝一日自己能飞得更加高远。
许多人都认为,拍电视剧比拍电影容易得多,假如拿两者相比,那前者无论在对导演、演员、摄影等诸多方面的要求上,都要逊于后者。不是有好些著名电影演员不屑于拍电视剧的例子吗?因此,已经在电视剧的拍摄中过了一把瘾的刘德华,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不难理解了。
就在刘德华充满自信地为绘制自己的人生蓝图做准备时,无线电视台也在为本台这个正当红的青年演员制定一个规划长远的新方案。他们要求刘德华尽快与台里签署一个续约5年的合同,以期达到人更“红”,台更“火”的双赢效果。
然而,少年得志的刘德华不想在续约5年的合同上签字。他认为,续约5年,这简直是在用绳索把自己放飞的心绑住。如果签下这份约,那自己的计划还怎么实行?或许,他已经预感到在这5年中自己的事业会有一个大的飞越;或许,他不愿意让“无线”用长线拴住自己的命运,总之,年轻人的心高气傲使刘德华不管不顾一意孤行,他没有去考虑、也考虑不到“不听使唤”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初生牛犊不畏虎,他态度强硬地拒绝了签署那份合同。
“所有拍电视剧的都是‘无线’的固定长工!”“无线”被激怒了。自己台里一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肯与台里签约,这岂不是恩将仇报?他们使出了对付不听使唤的艺员的杀手锏:“雪藏”!早先,戏剧团体有一种对付不听话的演员的办法,叫“坐厢角”。即不给戏演,不给你在舞台上露面的机会,让你坐冷板凳。后来,我们也曾听到过遭到央视“封杀”的传闻。想必香港演艺圈里的“雪藏”,就是和“坐厢角”、“封杀”类似的一种惩罚吧。
“雪藏”这种惩罚对艺员来说是十分残酷的。无论是谁,一旦遭遇“雪藏”,好日子便算到头了。没有了戏拍,没有了在新闻媒体露脸的机会,一切有关该演员的信息都会在一夜间销声匿迹,似乎他已经在人间蒸发。即使有天大本事的演员,“雪藏”个一年半载,也就被观众淡忘了,使这个人在时间的流逝中彻底消失。
刚刚在荧屏上崭露头角的刘德华,一出道就被“雪藏”,这无疑是对他艺术生命的毁灭性打击。就像一只正在飞翔的鸟儿突然折断了翅膀,从空中狠狠地摔落在地。他心里很清楚,“雪藏”的时间一久,自己将面临被观众弃之脑后的境地。
果然,为了让刘德华尝到不听话的厉害,无线电视台的态度比刘德华还要强硬:原定刘德华《博爱欢乐传万家》的演出被取消;刘德华《劲歌金曲》唱片及宣传片,不能在无线音乐节目中出现;电视剧《香港八五》有关刘德华出演的部分被删改;……
那段日子,刘德华被完全搁置一边,除了偶尔参与邮政、体育、儿童联欢会之类的活动,便整日无所事事。在人们眼里,一颗刚刚升起的光彩之星,还没闪烁几下就消失得了无踪迹。
刘德华惶惑了。这种“雪藏”要“藏”到什么时候?他可不想就此退出演艺圈,早早地结束自己的艺术生命。于是,他主动来到“无线”,希望通过谈判来化解自己和公司的矛盾。
然而,在与公司主管艺员事务的刘天赐的面谈中,相互间终因原则问题的分歧不欢而散。这一来,弄得刘德华很伤脑筋,心里多少有了一点怨气。
因而,当他听到有人说自己曾不止一次的希望与“无线”和解时,坚决否认道:“我连返无线都不大想,又怎么会贸然冲上去找赐官(刘天赐)商量呢?”谈判没有达成协议,刘德华的日子更难捱了:所有的片约被无线回绝;所有的镜头被剪掉;所有的外出演艺活动被阻挡;所有……
更让刘德华扼腕顿足的是,因为无线的封杀,致使他失去一次极好的拍摄电影的机会。
由于《投奔怒海》的成功,名导许鞍华有意与刘德华再度合作,邀请他在电影《书剑恩仇录》中出演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一角。刘德华已经出演过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和《鹿鼎记》,但两部都是电视剧。这次如能在金庸先生的成名作——电影《书剑恩仇录》中出演角色并获成功,那么,刘德华冲出荧屏登上银幕的愿望就能大大提前。
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呀!唉,就这样被“雪藏”给“藏”掉了。
刘德华被无线“雪藏”了13个月。整整400天!在那令人难耐的400天里,他犹如被人硬塞进冰柜强冻,冷,沁入骨髓般的冷!这样的冷,让他初尝到人间的世态炎凉,也懂得了一些凡事不可太任性的做人道理。
其实,对于刘德华的“雪藏”,“无线”也有自己的说法。面对刘德华的强硬,他们也感到十分遗憾。因为站在公司的角度,当然希望自己台里花了心血培养出来的好演员,成名后能为自己台里带来大的影响和好的效应。当年无线电视艺员经理冯美基就曾说:“想起当年的‘雪藏’事件,我和华仔都十分无奈,工作上,我代表一间电视台,但私底下,亦觉得当时电影圈正青黄不接,以华仔的条件及基础,往外闯应该有机会的。”
“我们为了挽留他,倾谈过无数次,条件不断提高迁就,并动用了全台所有人力,如增励珍、刘天赐,或其他与华仔友好的监制去做说客。”
“谈判的日子很长,有时他会动心,但他又坚持往外闯,可见他亦是心高。”
“一天,华仔在我的办公室,我们又谈合约问题,他仍不肯接受,我也没好气地说:‘你那么硬颈,是否属牛的?’他却说:‘是,我是属牛的。’当下,我们相视而笑。”
总之,“雪藏”事件是刘德华出道以来遭受的最大打击,新星黯淡,落寞无比。
不过,一个人有过痛苦的经历并不全是坏事,因为痛苦的经历虽然折磨人,却也锻炼人。
在遭遇“雪藏”的400天里,刘德华如同被困在鸟笼里,想飞也飞不起来。开始,他对这样的冷遇一筹莫展,不知怎样去面对“雪藏”给自己带来的“寒冷”。慢慢地,他冷静下来,一方面寻求与无线和解的方法,一方面端正心态,在悠闲中放开了吃,放平了睡,把因前段时间拼命拍戏而消瘦的身体养得结实了许多,体重增加了30多斤;另一方面,他把自己以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一件事弥补起来:他找来自己以前演的电视录像带,一部一部、一集一集地反复观看,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一一记下,再观看别人的片子,把别人的长处也一一记下,然后思索、琢磨、改进。渐渐地,他似乎从中悟出了一些表演方面的艺术内涵,自己对艺术的悟性亦在日积月累中大大提高,为他后来的事业辉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尽管如此,“雪藏”一事对刘德华来说还是埋下了很深的阴影的。在后来的岁月中,每当谈到个人经历时,他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提到被“无线”“雪藏”的那件事。有一次,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解释道:“《神雕侠侣》之后,公司开拍《鹿鼎记》,我是‘韦小宝’的人选之一。公司想跟我续一份5年合约,问我有没有问题,我说当然有问题,大大的问题!5年,5年并不是一个短日子。我不想为遥不可及的将来订下任何承诺。我要求公司将年期缩短,我才会考虑。但公司态度强硬,并无这个打算。两方面都没有让步之意。或许我真的有点艺术家的脾气吧,不喜欢被束缚,更不想凡事为名为利。我不想因为钱、因为利而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的事情。当然这样的洒脱得付出一点点代价。”
这何止是一点点代价,这可是让人永远刻骨铭心的代价呀!
3。冰消雪融
“应该说是大家同时找到一个解决办法。老实说,经过此事后,有可能会有点‘心病’的,我签了是因为信任无线,相信他们不会‘玩’我,而无线那也是对我的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