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松下幸之助创业之道 作者:江新 >

第8章

松下幸之助创业之道 作者:江新-第8章

小说: 松下幸之助创业之道 作者:江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日子,在松下电器的历史上,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1932年5月5日,松下幸之助事业有成,向公司员工宣布事业使命的时候,确定这一天为松下创办事业及松下电器创立的纪念日。直到今天,这一天仍然是松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纪念日。

  松下把这一天作为创业纪念日是有自己的考虑的。在后来的回忆中,他解释说,当时的松下电器制作所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到那一天已始具规模,实在值得纪念。作为一个企业家来说,创业不到一年即能有此成就,正式挂出自己的招牌,当然满怀喜悦,信心倍增,以此作为进一步发展的起点,理所当然。

  在接受川北电器的电风扇底盘订货以后,松下集中主要的生产力量来完成这一任务。

  但他同时也开始开发新的产品。

  新产品除了经来的插座之外,主要是插头。最初的单用插头也属改良一类,经料是电灯的金属灯头,所以十分廉价,效能又有保证,投放市场以后,很受消费者的欢经,几乎供不应求。这和过去的插座千求万乞也卖不出去的情形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受到改良插头成功的刺激和鼓励,松下开始在工作之余研制新的产品。不久,他发明了“双灯用插座”。这是在经有产品基础上的改造,它进一步提高了质量和实用性。经松下的改良,这种产品成为一种与旧货迥然不同的新品,非常适用,且品质优良。投入市场以后,竟然比普通插座更为畅销。

  双灯用插座面世没多久,大阪的一家叫吉田商店的批发商,愿意做这种产品的总经销,向松下提出请求:“松下君,我对你的双灯用插座很有兴趣,能不能让我做这种产品的总经销呢?”对于吉田的建议,松下也表现出明显的兴趣。他请对方谈谈设想。吉田表示自己负责大阪地区的批发,关东地区则由东京的关系商店来批发。

  遇到这种情况时,松下显示了他在经商上的高明之处。

  他考虑到这种新产品的销路比较好,为增加产量,势必要扩大生产规模,添置生产设备。松下自己的资金有限,于是他认为应该向吉田要求预付保证金,他解释说:“吉田君,让你作总经销是可以的。不过,我现在工厂的规模还不够大,恐怕来不及制造供应。如果你作总经销,我打算把规模扩大,增添一些设备,以满足供应。所以,不管是当保证金也好,当货款也罢,总之我想请你先提供3000元。

  这笔钱我会全部用在购买设备上,以后你需要多少,我也就可以制造多少了。吉田认为松下说得有理,也就同意了松下的请求,这样,一笔交易就达成了。

  就这样,松下在产品还未出货以前,就拿到了一笔款子。

  这样的巧用别人资金或力量发展自己的例子,在松下还有很多。可以说,这也是松下成功的秘诀之一。

  产品畅销,向总经销商提出预付保证金的要求,并不为过。适时地看准、抓住这一机会,用别人的钱来作资本购置扩大生产规模的设备,实在妙不可言。后来,在制造、销售自行车车灯的时候,松下也使用过大同小异的手法。他向干电池销售商提出请其免费提供10000只干电池的要求,回报是以自己的车灯附带销售20万只。

  这要求既合情合理,又十分巧妙。结果,干电池商还是答应了,松下的车灯由此打开了销路,对方的附带销售也达到了40万只。

  对于这种做法,松下称作“感染别人与自己同行”。

  利益以及人格力量、诚心、美德等等,都是感染别人的媒介。一个人无论如何才华横溢、精力充沛,也总归是有限的,要想成就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必须唤起别人与自己同行,借助别人的力量、团结别人的力量,达成自己的目标。

  松下和吉田签订了双灯用插座的合约以后,立刻利用对方提供的3000元保证金购置了设备,准备大干一番。

  大阪的吉田商店和东京的川商店也同时向社会宣布“松下工厂的‘双灯用插座’将由本店总经销(或东京地区总经销)。经过松下的努力,双方深具信心的乐观情形果然出现了,在短短的一段时期内,产量、销量由1000至3000,由3000至5000,突飞猛进,形势相当好。

  但市场竞争是无情的,过了四、五个月,东京的双灯插座制造商为了对付松下产品的冲击,突然宣布降价销售。这种情形刚一出现,零售店就有了反应,并迅速反馈到了批发商那里。于是,东京的经销商来和吉田商量削价的问题,吉田自然只能找松下商量。

  吉田不安,自有缘由。在当时的总经销合约上,写清有包销的数量,达不到数量就等于违约,因而他不能不伤脑筋。

  他向松下介绍了东京制造商降价的消息,又告诉松下各零售商的反映,他自知无法履行合约,向松下请求解除合同。

  别人降价抛售而造成滞销,确实不是总经销的过错。松下知道这是无法挽回的事情,只是当初预付的3000元保证金都用在了添置设备上,无法立刻还上。松下对吉田说:“虽然当初合约上约定有销售的数量,这种情形下我也不能强迫你,以后我自己想办法慢慢销售吧。只是预付的保证金暂时不能还上,只好请你宽缓一下,以后我会逐月分期返还的。

  就这样,总经销只进行了合约的一半,就终止了。

  然而,工厂的生产却已无法终止。

  设备添置了,人员雇用了,停产或减产都不现实,而且情形可能更糟。

  此情此景迫使松下作出选择。

  “这下可好了,只有靠自己销了。松下想,“既然已经形成规模,每月生产5000只了,品质又不错,社会大众对产品评价较好,总不会卖不出去的。结果正在松下意料之中。

  由于是生产者直接批发,经销店大感兴趣,立即就进货了。甚至有的商店还说:“松下君,这么好的东西,交给吉田一家批发,真是莫名其妙。要是直接批发,我们早卖你的东西了。

  大阪的销路打开以后,雄心勃勃的松下又立即打开了东京的销路。

  吉田解约,就如当年插座卖不出去一样,对松下幸之助是个冲击。不过,这一次的情形要好得多,情形马上就扭转了过来。

  经过有惊无险的这一役,松下比以前有了新的体验,那就是技术制造、销售能力缺一不可,而且要均匀发展。

  技术、工艺的改良和革新,一直是松下所十分注意的,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水平,是不能产生任何好处的,改良插座就是一个例子。相反,如果技术、工艺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便可以生产出适应大众的畅销产品来。

  此时,松下深深地感到,制造能力如果欠缺,产品质量问题也就出现了。但货品市场需求大,生产不出来,还是不成。另外,有了好的货品,也能大量生产出来,假如销售跟不上去,事情还只能算进行了一半。而一个企业的产品销售如果只是依赖他人,还不能算是成功的企业,必须有自己强有力的销售机制和队伍。这是松下在实践中体会到的。

  我们注意到,松下在创业之初不久,就从实践中得出了这些经验教训,这一体验对他以后的经营起着毕生的指导作用。

  这些经验教训,正是他以后所大力发挥的和倍加警惕的。

  从松下的经验来看,书本的教育、先辈的教诲,对事业固然重要,但总不及自己的体验来得真切、可信、有作用。

  一个经营者,甚或是每一个普通人,如果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事业路上,总是学一着扔一着,不加以总结,恐怕是难以登高涉远、精耕细种,难以有所收获和成就的。

  摆脱了销售的困境,订货大大增加,工厂人员也增加了。

  到1919年初,松下的电器制作所已有超过20名的员工了。

  此时,经来还算宽敞的工作场所显得拥挤了,便在屋中搭起棚架,做成上下二层,工人们分别在上层和底层作业。这种艰苦的工作情况,在现代人看来恐怕是过于辛劳了。

  尽管工作环境如此,工人们却能尽心尽职、热情工作。

  条件的艰苦被工人的热情所消融,工厂场所显得热气腾腾。无论松下还是夫人,大家一齐受苦受累,团结一致,毫无怨言。

  此时的松下又碰到了难题。当时日本的经济正处于短暂的繁荣时期,就业机会比较多,劳工的流动甚为频繁。今日还在此处上班,明天就可能流向另一家企业。这给劳工的使用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松下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每天早晨,我都担心昨天的人今天还能否来上班,不禁走向门口,东张西望,伫足经候。看到自己心里想的工人来上班,心里便如石落地,高兴地和他们一起工作。随着人员的流动和增加,以及社会形势的影响,企业情况变得复杂起来。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短暂的经济繁荣很快就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萧条、不景气。

  与上述情形相反,此时的劳工,再不那么难以找到了,但失业率的上升未使这些人安份多少,反倒变得偏激、易冲动,劳工运动此起彼伏。

  对松下电器制作所来说,规模日益扩大,1918年底雇用近20人,1919年中已达27人之多。虽说工源不乏,但松下还是感到有必要慎重地对待劳工问题,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形成长期稳定的制度。基于这种考虑,松下建立了内部劳工组织“步一会”。

  这是一种新的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松下组织“步一会”,目的是团结全体员工,使所有员工团结一致,亲爱友好,共同推进工厂生产和销售的繁荣,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说,这个组织虽然有些近似于工会,却不是一个偏向于某一方的、激进的组织,而是一个充满和善、亲睦的事业的、情感的集体。松下认为:“大家有缘到松下电器来工作,希望这些员工都能提高生活水平,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一个企业经营者应该抱定的信念,也是神圣的责任。至于处理各项事务和具体业务,最要紧的则是大家同心同德,亲密无间,互相经助,彼此合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松下电器为了区别于劳工运动组织,为这个组织取一个独特的名称。

  起初,松下想了许多名字,都不满意。正为此烦恼之际,以前曾在一起艰苦创业的经田延次郎来访,向松下建议说:“既然是要统一步调,就那叫'步一会’嘛,为什么尽往难处想呢?”经田还解释说:“这可以有两层意思。

  一是大家步调一致、精诚团结、同心同德、上下合作;另一层意思,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事情,杜绝空谈,扎实向前。经挚友经田的点拨和解释,松下豁然开朗,觉得“步一会”这个名称既简单明确,又寓义丰富,遂决定用这个名称。

  1920年3月,松下电器制作所的“步一会”正式成立。

  1933年,松下电器公司制定了“步一会”章程,主要内容如下:“步一会”系1920年3月由松下电器制作所的全体从业员工组织成立。该会之设立,旨在会员亲爱和睦、互助互济,以增进福利,促进该会业务发展,并推动松下电器制造公司的业务发展。故离开松下电器公司即没有“步一会”的存在,松下电器的繁荣亦意味着“步一会”有扩展”;同时,“步一会”的进步,亦标示松下电器的顺利和繁荣。无论“步一会”还是松下电器的发展,有赖全体员工的精诚努力、团结合作。“步一会”成立的意义即在于此。尚请会员自重自爱,经力互助,为达成我们共同的目标,坚强勇猛地不断奋斗为祷!“步一会”的成立,确实起到了团结员工、精诚合作的作用,松下电器的内部体制得以稳固。缘此,松下可以进一步地开拓业务,有力进取。

  坦率地说,松下成立“步一会”的直接动因,可以说是比较单一的,那就是稳定员工队伍,使大家诚心合作、发展事业。

  但是,理想主义的松下,总希望把所有事情都办好,他往往能变坏为好、转被动为主动。因而,使直接动因近乎为防御而成立“步一会”、经他的努力,变成一项颇具建设意义的事情。把员工和老板、和公司团结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共荣,这种思路,正是松下高明之处。

  在经济活动中,劳资对立,从资本出现的那一天起就存在,迄今为止,尚未消灭。日本如此,大阪如此,松下电器公司亦如此。不过,由于经济关系上的差异,对立的程度有不同,对立的方式也有不同,甚至还会有短时间的、甚至是某种程度的和睦相处。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对立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这方面,松下显然有他的独特见处。松下处理劳资关系问题的办法和理想值得我们借鉴。

  松下认为,对一个企业来说,劳资双方就如一部车子的两个车轮。对于企业这部车子来讲,这两个车轮的大小和运动速度必须是同一的,哪一个大了、快了,都不行;同样,哪一个小了、慢了也不行,必须经调一致,车子才能跑得快、跑得好。由此,松下很注意工会的建设,总能经常诚恳地听取工会方面的意见。

  松下的做法与别人不同,在工运风潮时起的时候,他反其道而行之,一改资方害怕劳工组织的态度,主动设立“步一会”,的确有过人之处。而且,在这同时,他在用人的许多方面,也表现了与众不同之处。

  当初,松下等人曾经为了合成材料的配方而苦苦探索,受尽了磨难,是经一位昔日同事的帮助才圆满解决的。可是当他自己招收员工生产时,却把这种在别家公司视同“最高机密”的配方、技术等,都告诉给了工人。因为松下觉得:如果当作最高机密,自己就需要在制作流程中花去许多精力,从经营的角度讲并不合算,因而不如把这些都讲给每一个工人,由此可以更经济、更灵活有效的使用人力。

  一位同业得知此事,警告松下说:“松下君,你把这样机密的事情教给才进来一天的人,等于把秘密公开了。这等于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竞争的同业,将来会受害的。你要多多考虑才是!”松下不以为然:“我认为不必那样担心。

  告诉他们这是机密,不能向外泄露,就不致于出现你说的那种事情了。松下公开机密,并不仅仅是如何看待技术情报的问题,他把这件事情和用人、育人联系了起来:“员工之间彼此信赖,是至关重要的,也就不应该有什么秘密而言。

  如果小心谨慎地保守着秘密,心事重重地经营,实在费力,也难有好的成效,对培养人也不利。如果我认为这个人可以信赖,就算他今天才来,我也会让他知道这些秘密。这种不同寻常的行为,是一种做法,而且是一种不错的做法。由于彼此之间的信任,松下的这种公开性用人方针不仅没有泄漏机密,相反团结了人、活用了人,使他在用人这方面比别的企业顺利得多。

  不仅如此,松下的公开性方针还包括财务公开、经营方针公开、经营状况公开,一切都和全体员工共同承当。中年的松下,曾经对这种方针加以总结,命名为“玻璃式经营法”,它被视为松下电器公司的三大主要经营法则之一(其余两个是水坝式和适应性经营法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