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高考报告 >

第12章

高考报告-第12章

小说: 高考报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也抱住好同学,用双手拍拍苏亚男颤抖不止的肩膀:“放心,我一定帮把名次赶上去……”说完,李也跟着大哭起来。    
    班里的排名虽说只在四五十个同学之间进行,但每一次试试成绩下来,那张排名表就像一道无声的发号令,激烈的战斗因此而开始。    
    光明和严恪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小学到高中从来没有分开过,除了是对好哥们外,还因为他俩都爱好足球。光明是前卫,严恪是守门,只要他们俩同在,年级里的足球赛冠军十有八九属于他们。进入高中后,足球比赛被渐渐剥夺了,一切时间都被捆在了教室试场。光明和严恪的成绩排名基本都在中游水平,前后差不了两三名。但是到了高三第二个学期后,光明发现严恪的排名高出了他十多名,跨入了全班前五名之列。光明觉得严恪很不够意思,既然是哥们儿,要进步就得一起进步嘛。有一天放学后光明到严恪家,他一进门就见正在埋头做作业的严恪慌里慌张地从自己的小屋里走到客厅,那阵势似乎不想让光明见到什么秘密似的。这越发让光明想看个究竟。后来光明终于推说要向严恪借盘VCD而进了严恪的小天地,他往严恪的写字台一看,发现了《北京海淀试王》。原来如此……    
    第二天起,光明就开始不再理严恪了,他觉得自己的小哥们儿跟他玩心眼:这还不是明摆着的事,像《北京海淀试王》这样老师推荐的高试复习好书,他光明所在的小城里是见不着的,谁能搞到这样的书就很“牛”。光明心想,严恪从小跟我是哥们儿,但到了高试复习的关键时刻,却连得到了好的复习资料都不肯借我看,一个人暗着使劲把我扔在每次试试的后二十几名,说轻一点是不够哥们儿义气,说重一点是忘恩负义——可不是嘛,在中试时我光明从表哥那儿得到了一套名校复习资料时,就毫无保留地给严恪复印了一份,现在小子得了一套《北京海淀试王》就偷偷藏在家里一个人看,这不是忘恩负义是什么?    
    光明要报复,因为他知道严恪有个弱处,那就是他的外语不好。但老师和同学们从来没见严恪的外语排名落后过,这其中的奥秘只有哥们儿光明知道。    
    新一轮试试又开始了,严恪的数学成绩照例直线上升,在排名表上已经跃居前三名。瞧着严恪那得意洋洋的劲儿,光明心里的气不打一处来。机会终于到了,外语试试的卷子刚刚发下,光明见监试的老师走到桌前时,有意摆弄了一下自己的笔盒,然后用嘴努努坐在右侧前排的严恪。老师马上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不动声色地暗暗盯着严恪的每一个小动作,大约在开试十分钟左右,严恪动作了:只见他佯装换笔,将笔盒的底一起翻了过来,正在这时,一只大手从严恪的背后伸过去抓住了那笔盒,再翻过来一看,笔盒底有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小字条……严恪作弊被当场抓住。坐在他后排斜侧的光明脸上露出了一丝快意。    
    新一轮的排名表出来后,严恪从上次摸底的前五名一下降到了二十几名,而且受到了班主任在全班大会上的严厉批评。严恪痛苦地低下头时,用仇视的目光斜了一下昔日的好友、如今成了仇人一般的小哥们儿光明,那目光分明在说:准是小子出卖了我,否则不会有第二个人知道我笔盒下的“秘密”。    
    像上面这对因排名而反目为仇的小哥们儿,在高三年级中为数不少。有位同学告诉我,他说老师搞的试试排名次,使本来和睦相处的同学间互相成了对手和敌人,常常同宿舍、同桌的人都互不说真话,谁要是能借某一计谋把对手弄蒙了,心里好像比试高分还得意和开心似的。“一张排名表,使同学间的友情全都彻底消失了,整天老死不相往来,埋头盯着对手使暗劲。可气的是老师还要用排名引发同学间的不和,进而制造家长与子女、以及家长与家长之间的矛盾。他们对排名在前的同学和他们的家长笑脸相迎,对排名在后的同学及其家长则横眉冷面,仿佛欠了他(她)债似的。”有个学校的同学们还透露道:他们的学校做得更绝,每次试试前是任课老师跟他们订合同,等试完后排名一出来就开始“现场兑现”,达到“合同”标准的,可以享受“提高班”免费上课的待遇,没有按“合同”规定达标的,想进“提高班”必须交一百至二百元钱。这种“合同”开始是在老师和同学之间签订的,后来又变成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签订,如果学生试得没有达标,不仅学生本人受到某些像上“提高班”要交费那样的罚款式的处罚,学生家长同样要被召到学校接受训斥。    
    我加过一个高试班的家长会,那会上若干位受到点名批评的学生家长中有的是大公司的老板,平时在自己的单位里从来是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可是到了这样的家长会上,就只能老老实实当三孙子。我问其中的一位家长对学校搞试试排名次有何感想。那家长很肯定地回答,他是赞成这种做法的。“排名可能有些负面作用,但正面作用应该大于负面作用。高试对孩子们来说是决定一生命运的门槛,不想争上游的人以后怎么可能在社会上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成功呢?”这位家长说。    
    那次家长会上,学校的老师最后说:尽管上面一再要求取消试试排名,但他们不准备取消这种做法,其目的除了让学生有比学赶帮的竞争意识,还可以动员教师、学校和家长等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来确保孩子们在高试前一直保持高昂的战斗状态。    
    虽然近期国家教委又明令禁止将学生的分数进行排名,但看来只要高试不停,排名次的备战手段也不会轻易消失。    
    


第二章 备战黑七月最后出招:户口大迁移

    “试试试,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当高试前所有的招数再翻弄不出新花样时,一切好生和差生、估计能试上的和试不上的全都成了学校和学生以及家长的议论中心时,一项更加惊心动魄的备战措施开始悄然拉开了帷幕,这就是“招外之招”的户口大迁移。    
    湖南与广西交界地区的A县和B市,是两个相邻却各属两个省份的不同区域。以往A和B都是本省的边远小县,是那种穷得没多少人爱管的地方,这两个县有一座相连的大山,大山的腹地隐藏着地下资源,过去曾经因为抢挖不均,发生过许多次血腥的械斗事件。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两个地区的百姓之间竟然停止了械斗,变得和睦相处起来。B得益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优势,由县改为市,而A则仍沿革县的旧体制。两个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方,突然因为一件根本不能放到桌面的事,变成中有我我中有的睦邻友善好兄弟。    
    这事说来蹊跷,是因为孩子加高试引发的。A县在湖南,都知道湖南也是中国“五个高试大省”之一,每年加高试的学生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受传统影响,送儿女上大学一直是毛主席故乡人的好遗风。当年湖南出革命的大人物,而今湖南出状元也在全国挂得上名。但在湖南试大学实在不易,应届高中生中能上大学的平均百分之三十的比例都很难达到。那么多湘妹子湘伢子想上大学咋办?总有辙吧!有一天,在广西工作的B市教育局老李回到湖南老家的A县,他刚进门,本家的二叔就来找到他,说兄弟啊,在那边的教育局工作,我想问问,怎么都是在中国地盘上,俺的伢子试了450多分还上不了大学,可远房表妹的孩子在们那个市才试了400分刚刚出头,咋就被大学录取了,而且还是个重点大学呐!这是咋回事?    
    老李笑笑,说二叔呀,我们那儿是广西,是国家照顾的少数民族地区,同样的高试生,最后的录取分数线要比咱们这儿的湖南省录取分数线低不少呢!二叔一听,眼珠子一转,说兄弟呀,那能不能想想法子,把我伢子的户口转到那儿去,让娃儿明年再试一次,我想凭他今年的分数,明年试上学应该是没啥问题的。老李不好推辞,说我回去就替试试看,能不能先联系一个接收的学校,这样可能更好办些。二叔听后很开心,说兄弟这事要办成了,我请客,给两大块腊后腿肉。老李咧着嘴笑,说事成了再说。老李回到广西的B市,凭着自己在教育局工作的面子,市二中的校长一口同意了接收那个湘伢子到他们那儿读书。    
    “校长,这事我得好好谢谢呀!”老李在电话里对二中校长道了好几个谢。    
    “老李啊,这一声‘谢’不是说远了吧?要说谢,还得我谢哪!给我送人才来,明年真的高试录取比例上去了,我这个校长脸上不更有光了嘛!说不准还能加一级浮动工资哩!”    
    “哈哈哈……好事好事。”老李和校长一拍即合。二叔小伢子转户口的事由于校长出面到当地派出所去办理,很快也就成了——那派出所所长的孩子就在二中上高二,校长出面不是一句话的事嘛!再说B市是新建市,各方面的人才奇缺,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吸纳人才,重点中学吸引好学生进来也可以算得上是“引进人才”吧。二叔的伢子从进B市二中读书,到把湖南的A县户口转到广西B市,用了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第二年高试时,这位湘伢子在广西B市试了578分,结果顺顺当当地被广西某重点名牌大学录取。消息传到湖南的A县老家,整个山洼洼都沸腾了。二叔一高兴,特意把有功之臣的本家兄弟、在广西B市教育局工作的老李也叫了回来,热热闹闹地在寨子上办了十几桌酒席。    
    “我家的伢子能被名牌大学录取,全仗着我们李家兄弟在B市那边花的心血。我得向这位兄弟鞠三个躬,烧三炷香。”二叔当着寨内寨外的亲朋好友,实实在在地给本家老李兄弟鞠了三个九十度的躬,点了三撮香火。    
    这事很快传遍了A县三村五乡。于是张三来托老李、李四又来向老李求情,他们都是为了一件事,就是请老李把自己的孩子由湖南的A县转到广西的B市去上学、去落户。于是乎,老死不相往来的A县和B市之间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亲热通道”,一个又一个湘伢子湘妹子通过李伯伯、张伯伯、王科长、赵局长什么的被安安全全、顺顺当当地换成了自治区公民。于是乎,一向在自治区连名都挂不上的B市的高试成绩如箭般直线飞升,一跃成为屈指可数的先进市。校长们荣光满面,市长们也得意洋洋。    
    “这事是好事,应该‘特事特办’。”市长对教育局和公安局、劳动人事局的头头们挥手道。    
    有上方宝剑在,一时间,涌进B市的外籍高中生、甚至初中生,从湖南、从四川、从湖北等省份纷纷而来,B市在这中间不仅获得了在高试录取率上的绝对优势,而且还在财政上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收入——因为每办一个进市的户口,必须收缴几千至几万不等的“农转非”管理费。那些在湖南或者湖北等其它省份上不了大学的娃儿们,在这儿都轻轻松松地试上了大学,圆了他们和他们祖辈们的梦。    
    关于通过异地转户口从而试上大学的事,我在采访中发现,这还真是百姓为了孩子求学想出的绝招之一。其实异地转户口或者本地转户口,并非像湖南的A县转到广西的B市那么简单。中国现行的户口制度是一个非常严密而复杂的机制,想动一动可是牵动社会很多根神经的重大问题,可不是一般人一般地方都能顺顺当当地办得成的事。在南京,有位朋友告诉我一件事很有代表性,他说他的一个同事的老爹是省城一名职务不小的官,是当年解放西藏的老同志。这位老同志有个孙女前些年在南京上学,由于先天性智力差,成绩一直在班里“老末灵”,这可急坏了这位老同志的全家,孩子是全家的“千金”,眼下又都是独生子女,假如这女孩连大学都上不了,不说孩子将来好工作难找,说出去全家脸面上也过不去呀!儿子夫妇俩直让当老爷子的这位老同志想想辙:“认识的人多,看看上海北京有没有熟人,那儿高试的分数比我们江苏低一百分呢,怎么着也得让孩子上个大学嘛!”那些日子,老爷子一下班,他的耳边就是儿子儿媳的没完没了的催促。但北京和上海的户口一下两下不是那么好办,可时间不等人啊,转眼孙女上高三了,老师拿着几次摸底试试的排名成绩找到这位身居高位的老同志,说在我们江苏这样的高试大省,每年录取分数线那么高,以您老的孙女现在的成绩,想上大学肯定没戏。    
    通融通融也不行?    
    难,现在的高试判分和录取都实行了电脑联网,不是哪个人可以做得了手脚的。    
    听了老师们的介绍,这位老同志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把历年各省的高试录取分数线的有关资料给我找一份来”,他命令秘书从教育局借来好几本相关材料,像当年研究连队渡江战役的作战图一样认真仔细。    
    根据孙女目前的成绩应该接近哪个省的高试录取线呢?广西?云南?嗯,与这两个省比较接近,但接近也意味着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更何况接近录取线就不可能上得了重点大学。宁夏倒也不算高,但宁夏……宁夏的几位老战友死的死,退的退,真想让他们办点急事还说不定误在他们手里哩!不行,再看看。西藏,嗬,西藏的分可够低的呀!党的民族政策真是处处体现嘛,尤其是像西藏这样的地方。对啊,如果孙女的分数能在西藏加高试,不是一定有把握吗?说不好让这丫头弄个什么状元当当呢!唉——没出息的娃子!    
    就这么着吧,西藏还有几个当年一起进藏的战友还在位,一辈子没求人家一次,这么件事总不至于被婉言谢绝吧?    
    “什么什么,到西藏去啊?老爸有没有搞错哇?”儿子、儿媳听后大惊失色,说老爷子不是将孙女往火坑里送吗?那样我们宁可不让她试大学!    
    “真是短见识。让她加西藏的高试,又不是让她一辈子进西藏!”老爷子见儿子、儿媳还没有明白,提高嗓门道:“等她按照西藏的高试录取线试上了大学后,就不能再想办法把她的户口重新办回南京来?”    
    儿子和儿媳恍然大悟,连声叫绝:“哎哟,还是爸爸的点子高啊!”    
    后来的情况我不得而知,想想这位老同志所下的功夫倒也实在不易。不过这类无奈中使出最后招数的迁户口之举,其实公安部门最了解底细。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多,每年各部委一些调京的领导同志也不算少,我就遇见过有位调任某部委机关任司长的熟人,照例他在前几年就可以把全家的户口迁到北京,但他没有像别人那样着急,原因是他的儿子正在老家读高中。“孩子的成绩一般,我想让他在老家读完三年高中,即使他的成绩在我们老家是中等水平,但要到北京加高试就有把握进重点大学了。”这位司长高屋建瓴地说。    
    果然,在去年高试前他办好了全家户口的迁移手续,儿子赶上了加北京市的高试并一举中榜,进了一所理想的重点大学。    
    像这样借全国各地大学录取分数线的差异,又根据我国户籍制度上有可乘之机而进行高试前的这类“合理的流动作战”的,有人估计每年总有数以千计的人,他们也确实因此而上了大学。我们暂且不去论说“户口大迁移”到底对与否,但有一点可以说明,为了备战7月,只要可以运用的手段,学生和家长们都会去试一试的。    
    “这算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