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场图记-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章 官场炎凉第7节 渗透官场的乡谊
光绪改元恩科,顺天乡试发榜前一天,李鸿章在北京贤良寺(其入京住处)设筵,邀请同乡显贵数人,秉烛通宵候报。
在封建社会中,同乡关系是除亲属、裙带关系以外最亲近的关系。同乡之间有一种“亲不亲,故乡人”的友情,即所谓“乡谊”。乡谊渗透在清代官场中,在官场上的作用非常重要,是官场中人互相拉拢、互为党援的重要纽带。其表现可从四个方面来看。
一、优用乡人
掌握用人之权的官员在选任或酌补官员时,往往优先考虑同乡。从被选任或酌补者一方面来说,他们是靠着乡谊获得官职的。
李鸿章是在用人问题上重乡谊的典型。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对皖籍求官者甚为关照,至有“滥用乡人”之评。他在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凡是同乡前来投靠要官,他都接纳,并尽力委以官职,于是乡人“闻风麇(qún)集”,至“局所军营,安置殆遍,外省人几无容足之所”。如安徽婺源人吴懋(mào)鼎在天津任汇丰银行买办时,因清政府常向汇丰银行借款而与李鸿章攀上了同乡关系,往来频繁。在李鸿章的保荐下,他捐得直隶候补道衔,并充任淮军钱粮所总办。对于犯案和无能的同乡,李鸿章也给予关照,乃至委以官职。安徽怀远人刘铭传在家乡组建团练时,因经费不足而命部下抢劫,结果被判死刑,后得看守之助逃跑,逃至苏州后,以乡谊谒李鸿章,李看在同乡情份上收留了他,并委以帮哨之职。李鸿章还因乡谊任用过识字不多的小贩为道府官,刘铭传对此曾叹道:“将道府要差委以此种无能之人,哪有不坏事的道理!”淮军将士多皖籍人,李鸿章又是靠淮军起家的,因而他对淮军将士甚为倚重和照顾。镇压太平天国以后,李鸿章曾对人说,当年乡井子弟捐躯杀贼保疆土,现在遇到了太平之年,就应该让他们聚财理家,一切小过失都应当宽纵勿问。李鸿章对于科考中同乡人是否中式也极为关注,因为这决定日后官场上能否增加皖籍官员的数量,中式者多则皖籍官员的势力就会增大。有件事很能说明李对此事的关注。光绪改元恩科,顺天乡试发榜前一天,李鸿章在北京贤良寺(其入京住处)设筵,邀请同乡显贵数人,秉烛通宵候报。至天明无人来报,于是派人到顺天府阅榜,安徽竟无一人。李鸿章非常不快,大声说道:“咸丰戊午,北闱不中我皖一人,闹出柏中堂大案,不要今年又闹笑话罢!”
关于以乡谊补官,《清稗类钞•;诙谐类》“先酌乡人”条记有一例:各直省府州县缺概归酌补。某大吏对于乡人多所迁就,僚属为之语曰:“酌则谁先?”大吏曰:“先酌乡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说到补官时乡谊的重要作用:一省里面的补缺人员分四大宗,“第一宗,是给督抚同乡,或是世交,那不必说是一定好的了;第二宗,就是藩台的同乡世好,自然也是有照应的”;第三宗,是顶了大帽子的(即依仗权势者的力量);第四宗,是不相干者。可见与大僚有同乡关系的候补者是要优先照顾的。
二、同乡性幕帮、胥帮
做官靠乡谊,当幕友(师爷)、书吏(胥吏、书办)也少不了乡谊,一些地区的幕友、书吏还以乡谊为纽带结成牢固的地域性行帮。如淮军幕府中虽引用各省籍的幕友,但仍偏重皖籍,故皖籍幕友的比例最高。李鸿章曾说:“吾庐英俊,多从游者。”从游者即游幕者、幕友。四川的刑名、钱谷幕友,十分之九是浙江绍兴、湖州两地人,两地幕友各成一帮,各树党援,各自为本帮幕友得以入幕出力,衙门中的幕友系何帮之人,则何帮中人得馆较易。
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说的是清代衙门中多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绍兴籍(指绍兴府,下辖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新昌八县)的幕友即著名的“绍兴师爷”(注:称“绍兴师爷”者并非皆绍兴籍人,其他地方的人也有,但以绍兴籍人为多,故常以“绍兴师爷”作为师爷的泛称),数量极多。绍兴籍师爷龚萼在《雪鸿轩尺牍》中说:“吾乡之业于斯(作幕)者不啻(chì)万家。”他们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门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域性“师爷帮”,彼此互通声气,互为党援,并排挤其他乡籍的师爷。《文明小史》曾说到绍兴师爷在衙门中的情况:“原来那绍兴府人有一种世袭的产业,叫做作幕。什么叫做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门,无论大小,总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钱谷老夫子,……说也奇怪,那刑钱老夫子,没有一个不是绍兴人,因此他们结成个帮,要不是绍兴人就站不住。”有名的绍兴籍师爷,如杭州府首席刑名师爷周省三是绍兴府会稽县人,幕学专著《佐治药言》的作者汪龙庄是绍兴府萧山人,《雪鸿轩尺牍》的作者龚萼是绍兴城里塔山下人,另一部师爷名著《秋水轩尺牍》的作者许思湄是绍兴府新昌人。《文明小史》里写的师爷余豪是会稽人,《如此官场》里的师爷宋锦诗也是会稽人,《歧路灯》写了两个师爷——荀药阶与其表侄莫慎若,皆是山阴人。
“无绍不成衙”不仅表现为绍兴师爷遍布各地衙门,也表现为很多地方的衙门中书吏多绍兴人,绍兴籍大名士李慈铭在日记中写到这种情况:“吏皆四方游民无籍者充之,而吾越人更多。”此“越人”即绍兴府人。在京师许多衙门中,书吏之职几乎被绍兴人垄断。夏仁虎引《旧京琐记》云:都中书吏,“原贯以浙绍为多”。金安清《水窗春呓》说:“六部胥人皆绍兴籍。”有一首竹枝词也反映了六部书吏多绍兴人的情况:“部办班分未入流,绍兴善为一身谋。得钱卖缺居奇货,门下还将贴写收。”意谓中央各部的书吏分几种班,都是未入流,绍兴籍的书吏最善谋划,并善于弄钱。这里特别提到书吏的绍兴籍贯。清代京师书吏多绍兴人这种情况,是由明代沿续下来的,即源于明万历年间朱赓辅政。清乾嘉时人昭梿在《啸亭续录》中谈到这种情况的源流:“各部署书吏,尽用绍兴人,事由朱赓执政,莫不由彼滥觞,以至于今,未能已也。”朱赓是绍兴府山阴人,他利用职权引用了很多绍兴籍书吏。这些书吏互相牵引,互为党援,形成了“书吏绍兴帮”,或曰“绍兴籍胥帮”。
幕友和书吏所以多绍兴人,与绍兴人文化素养高、苛细精干、善治案牍等特点有关,这些特点皆适宜作幕为胥。绍兴人所以不远千里入都为胥,又与绍兴人不恋乡土的乡风和当地人多地少的经济状况有关。明人王士性《广志绎》说到明代的情况云:“绍兴、金华二郡,人多壮游在外。如山阴、会稽、余姚,生齿繁多,本处室庐田土,半不足供。其儇(xuān)巧敏捷者,入都为胥办,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清代沿明之俗,未改旧况。
三、同乡会馆
清代京师与各地建有许多专供宦游者和科举士人居住的同乡会馆。这些同乡会馆是以乡谊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不仅为同乡官员、士人提供住所,还作为同乡官员、士人之间敦睦乡谊,即拉拢同乡关系、联络同乡感情的重要场所。京师福建会馆悬挂的对联云:“万里海天臣子,一堂桑梓弟兄。”体现出同乡官员、士人在本乡会馆中的亲密关系。
这些同乡会馆,从建馆到以后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乡谊的凝聚作用,都体现出敦睦乡谊的宗旨。例如:1。靠同乡官员、士人共同捐款建立馆舍。北京安徽会馆的建馆情况是:李鸿章与其兄李肖荃首倡建馆,淮军诸将及各省同乡大吏群起响应,很快就将建馆款项筹齐。其中李鸿章捐银一千两,淮军将领潘鼎新、刘盛藻、周盛传、吴长庆共捐银一万两。2。逢年过节在会馆中举行团拜活动,届时聚饮看戏,晤谈订交,联络和加固同乡关系。一首《竹枝词》咏记同乡会馆中团拜盛况云:“同乡团拜又同年,会馆梨园设盛筵。灯戏更闻邀内眷,夜深歌舞尚流连。”3。为增强家乡荣誉感和同乡凝聚力,很多同乡会馆都举行祭祀乡贤的活动,并将本乡做官和中式者的姓名、官衔、科目、封爵等题匾挂在会馆中。如北京绍兴会馆设有“仰蕺(jí)堂”,专门奉祀绍兴乡贤蕺山先生刘宗周。又如北京歙(shè)县会馆观光堂挂有题名榜,清朝一代歙县本籍、寄籍的京朝官和取科第者都在上面。
四、保护同乡
官场中的乡谊还特别表现在对落难同乡的支援和保护上。如清末“四大奇案”主角之一的举人杨乃武是浙江余杭人,当他受诬蒙冤将被处死之际,浙江籍的京官都极为关心,彼此书函往复,了解案情,翰林院侍读钟骏声、国子监司业汪鸣銮等二十八个浙籍京官还赴刑部为杨乃武鸣冤,刑部侍郎夏日善与杨乃武是同县人,也于关键时刻加以援手,密奏案情,终于使杨乃武保住了性命,冤案得以昭雪。
第二章 官场炎凉第8节 “裙儿底下带来的官”
乾隆朝有一翰林因久不得试差而想通过谄事权贵得到手,他先让老婆去拜大学士于敏中的夫人为干娘,于敏中势衰后,又让老婆去拜尚书梁诗正为干爹,并令其殷勤侍奉。梁每上早朝,他老婆都先把朝珠放在胸口上焐温,然后亲手给梁挂上。
拜干亲是清代官场中拉拢关系、攀附权贵的重要方法之一。以此法建立的关系,较之拜同乡、拜把子、拜门建立的关系更为密切和牢固。但建立这种关系要具备一定条件:或是有捷径可走,如结亲双方原来就有较密切的关系;或是下一番钻营功夫,如花大钱请中间人代为说项,给要拜的权贵送厚礼,不惜让妻妾侍奉权贵等。在拜干亲者当中,品行低下、长于钻营的所谓“十钻千拜之流”尤多。
拜干亲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钻营者自己拜所攀附的权贵为干爹,自为干儿;二是让妻妾女儿拜所攀附的权贵为干爹,或拜权贵之妻、母为干娘。在所拜的权贵中,不仅有朝廷大吏,还有权势显赫的太监。第一种情况,如盛宣怀拜李鸿章为干爹,陈璧拜奕劻为干爹。又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写一户部官员拜某太监为干爹:“惠禄号叫受百,是个户部员外郎。拜在当朝最有权势的一位老公公膝下做个干儿子,十分得宠,无论京外各官,有要走内线的,若得着了受百这条门路,无有不通的。”第二种情况,如毓郎是民政部尚书善耆的下属(任侍郎),为巴结善耆,他让自己的福晋(夫人)拜善耆之母为干娘。后来奕劻权势大了,他又让自己的福晋拜奕劻的五福晋为干娘,结果在奕劻主持内阁期间当上了军机大臣。他的这种谋官方式,连善耆都看不起,说他得来的官是“裙儿底下带来的官”,即靠裙带关系得来的官。又如胡林翼为与官文拉关系,除与官文结拜为兄弟外,又让自己的爱妾拜官文的太夫人为义母。
在以拜干亲为手段的谋官者中,有不少不惜让妻妾侍奉权贵的无耻之徒。有个典型的例子:乾隆朝有一翰林因久不得试差而想通过谄事权贵得到手,他先让老婆去拜大学士于敏中的夫人为干娘,于敏中势衰后,又让老婆去拜尚书梁诗正为干爹,并令其殷勤侍奉。梁每上早朝,他老婆都先把朝珠放在胸口上焐温,然后亲手给梁挂上。对此,有人作诗痛加嘲讽:“昔日于府拜干娘,今日干爷(干爹)又姓梁。赫奕门庭新吏部,凄凉池馆旧中堂。郎如有貌何须妾,妾岂无颜只为郎。百八牟尼(指朝珠)亲手挂,朝回犹带乳花香。”活画出一个孜孜求官的无耻官吏支使自己的老婆拜权贵为干亲并殷勤侍奉权贵的丑态。
晚清,奕劻权势熏天,其子载振的权势也不小,因而许多官吏都想与奕劻父子结为干亲,于是,奕劻父子的干儿干婿成群结队。在众多干儿中,被称为“中坚人物”的是二陈,即陈夔龙和陈璧。陈夔龙的夫人幼即拜奕劻为义父,所以陈夔龙是奕劻的干儿兼干婿。陈夔龙对奕劻奉之极为恭谨,每年要给奕劻送银数万两,此外还有大量的缎匹、食物、玩好等。奕劻有一次假惺惺地对陈说:“太让你费心了,以后还是节省些吧。”陈夔龙马上恭敬地说:“儿婿区区之忱,竟烦劳大人过虑,何以自安?求大人以后莫管此等琐事。”陈夔龙的老婆侍奉奕劻也极恭谨,常居奕劻邸中,嘘寒问暖,投其所好。陈璧原任道员、布政使,拜奕劻为干爹后,很快成为侍郎,后又升为邮传部尚书。陈璧所以能攀上奕劻为干爹,全仗一个经常出入奕劻宅中的金店掌柜代为牵线。金店掌柜先将自己的珍宝以陈璧的名义献给奕劻,使奕劻愿意见陈,陈入拜时,又极尽谀媚之态,博得了奕劻的好感,进而他便提出想做干儿子,同时献上五万两银子。这样,奕劻便收下了陈璧做干儿。奕劻之子载振也收了一些干儿,其中最有名的是安徽巡抚朱家宝的儿子朱纶。朱纶既为载振干儿,亦即为奕劻干孙,陈夔龙便成为朱纶的“姑夫”。于是,在陈夔龙、朱家宝、载振之间便形成了“郎舅”、“兄弟”的关系。
这一组以奕劻父子为中心的瓜葛之亲,在晚清官场上臭名昭著,受到朝野人士的同声指责。北京宣南广和居饭庄曾有两首题壁诗(江西道监察御史赵熙所作),辛辣地讽刺了这一组狼狈为奸的干亲关系,一时轰传都下,人人称快。其一云:“居然满汉一家人,干女干儿色色新。也当朱陈通嫁娶,本来云贵是乡亲。莺声呖呖呼爹日,豚子依依恋母辰。一种风情谁识得?劝君何必问前因。”其二云:“一堂二(一作两)代作干爷,喜气重重出一家。照例定应(一作自然)呼格格,请安应不唤爸爸。岐王宅里开新样,江令归来有旧衙。儿自弄璋翁弄瓦,寄生草对寄生花。”其中“朱陈”指朱纶、陈夔龙,“云贵”指朱纶之父朱家宝(云南人)和陈夔龙(贵州人)。奕劻父子是满人,朱陈是汉人,故曰“满汉一家人”。“莺声”句写陈妻的娇态,“豚子”句喻朱纶依恋干母的丑态。“一堂二代”即奕劻父子。清代皇族之女皆称“格格”,陈妻为奕劻干女,故自然呼为“格格”。岐王为唐玄宗弟李范,借喻奕劻,“开新样”即以声色自娱。“江令”句谓江杏村因弹劾奕劻被免去官职,“回原衙门行走”。弄璋者即干儿陈夔龙,弄瓦者指载振兄弟所昵的收为干女儿的妓女杨翠喜和冯宝宝。寄生草和寄生花喻朱纶、陈妻。
第三章 官场病态第9节 做官的秘诀(1)
李鸿章有句名言:“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
李鸿章有句名言:“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其实,做官也有做官的诀窍,也需要“修炼”。掌握了官诀,就能仕途畅达,官运亨通;否则不但不能升官,反而可能丢官、掉脑袋。清代官吏“修炼”出不少官诀,这些官诀对于清代的吏治官风起过非常恶劣的腐蚀作用。林同济《文化形态史观》曾举出不少官诀(林氏称之为“宦术”,并认为“宦术的真髓就在‘手腕’两个字”),这些官诀在清代官场上是一应俱全的。其文云:“投桃、报李、拍马、捧场,此手腕也。标榜、拉拢、结拜、联襟,亦手腕也。排挤、造谣、掠功、嫁祸,又手腕也。如何模棱,如何对付,如何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