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一定的中间手段处理,就完全能使物质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炼制出仙丹和金银来。
外丹黄白术从内容上分炼丹术和炼金术两部分。它以丹砂、铅、汞、硫、砒霜为主要原料与其药物相配合,置于炉鼎之中。运用“飞”、“抽”、“伏”、“点”、“关”、“养”、“煅”、“炙”、“封”、“研”、“沐浴”、“渍”、“烧”、“淋”等手段加以烧炼,以求制得服饵后能使人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仙丹以及能点化铜铁等贱金属为贵金属的丹药。从历史渊源上分析,外丹黄白术滥觞于春秋战国的神仙方士,在秦汉时便有了原始雏形。道教创兴后,原始外丹黄白术为道教所承袭并加以发扬光大。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不断充实和发展,道教外丹黄白术在隋唐、北宋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2)
道教丹家从事炼丹作金活动有其特有的金丹理论思想和方法。道教丹家在长期的炼丹烧金实验中逐步形成一整套以阴阳五行说等道教哲学为统摄,以万物自然嬗变等金丹思想为核心,服食丹药以求长生不死为目标的系统化理论体系。具体说来,道教外丹黄白术理论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思想和经验方法构成。最高层次是道教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道、阴阳五行说等,它构成了道教外丹黄白术理论的“硬核”;其次是中间层次,由万物自然嬗变论、物质性质转移与改性论以及物质自然进化与人工调控论为核心的三大金丹思想构成;第三层次是道教外丹黄白术的一些具体经验总结、操作方法、步骤等。
道教外丹黄白术在南宋金元时期仍有一定的持续发展,但随着服食外炼丹药中毒致死和伪造黄金事件的负面影响,外丹黄白术在社会上遭到越来越多的抨击和诟病;特别是随着道教心性论的兴盛,道教修仙思想开始从注重外炼服食以求举形升仙向内炼成仙转化,但道教中人从事外丹黄白术的努力和活动始终没有停止。从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有道门中人在不懈地探索,但最终也未能挽回道教外丹黄白术渐渐消亡这一历史趋势。
道教外丹黄白术在中国盛行了近二千年,道教金丹家顽强不息的实践和探索活动,客观上刺激、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我国著名的化学史专家袁翰青先生认为:“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它所用的实验器具和药物则成为化学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物质准备。”袁翰青:《推进了炼丹术的葛洪和他的著作》,《化学通报》1954年5月号。虽然道教外丹黄白术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道教丹家顽强不息的实践和探索活动,客观上却刺激、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纵观整个世界化学发展史,正如在西方,在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化学在炼金术的原始形式中出现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第27页。一样,在东方,道教外丹黄白术则孕育了中国灿烂的古代化学,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就是最初在唐代道教炼丹家“伏火”实验中孕育出来的,在北宋时期率先应用于战争之中。而道教外丹黄白术中的金丹思想在中国古代化学思想史上则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道教外丹黄白术的理论体系中,阴阳五行说和万物自然嬗变论、物质性质转移与改性论、物质自然进化与人工调控论等金丹思想,就以思辨的形式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组成、性质和相互变化结合方式的认识,这实质上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化学思想的萌芽和原始形式。
道教外丹黄白术金丹思想的形成,不仅巩固了人类对自然界物质元素组成与性质的认识,同时也以思辨的形式抽象概括了物质性质变化之规律。尽管在道教金丹思想中不乏臆测成份乃至神秘主义的种种谬见,但这些金丹思想无疑可视为中国古代朴素的物质组成论、物质结构论和物质反应论的原始形态。所以,如果我们要探究中国古代化学理论的思想渊源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追溯到古代道教外丹黄白术那里。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原始外丹黄白术的滥觞(1)
中国外丹黄白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在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武帝时,就有了外丹黄白术,但其历史渊源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原始外丹黄白术与上古巫术有一定的关联。随着巫和医的分开,医药学逐步兴起,乃至春秋战国时,人们便萌发了“长生”与“不死”的观念。这是古人在经验知识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得出来的。因为在古人看来,服用药物既然可以治病,可以使人不病,那就可以延年,既然可以不病,就可以长生不死。这时出现了许多关于长生的神话传说,而且这种“长生说”往往把长生的愿望寄托在仙药和神仙身上,希冀通过服食仙药成为逍遥自在、长生不死的神仙。我国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就是一例。传说嫦娥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处得来的不死之药后,就飞到了月宫,成为月中仙子。在《山海经·海内西经》中也有“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的记载,此外还有“不死之国”、“不死山”、“不死树”、“不死民”等等的描述。这种对仙境的向往和憧憬,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神仙说大兴,出现了许多以求仙、成仙为目的的各种方术,巫人也就发展为方士。在方士们的鼓噪下,各国的寻仙求药活动频繁展开。《战略策》中便记载有方士向楚荆王献不死之药的事。尤其是在燕、齐两国,当时盛传渤海中有方丈、瀛洲、蓬莱三座仙山,那里居住着神仙并有长生不死之药。为此,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使人入海寻仙求药。
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为了他的万世大业的稳固和永享帝业,在方士卢生和徐福等人的极力怂恿下,更是迫不及待地追求神仙不死之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曾“使燕人卢生求羡门据说当时已有饮蜜或酒和丹砂而服的羡门子丹法、韩终丹法。、高誓”(传说中的古仙人),又“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而其中最大规模的要算派遣方士徐福(又名徐市)率童男童女数千人乘楼船入海求仙人不死之药的活动了。虽然这次求仙活动卒无所得,而且徐福等人亦不知所终,但却助长了寻仙求药之风。当时出现了“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士于是趋咸阳者以千数,言仙人食金饮珠,然后寿与天地相保”西汉桓宽《盐铁论》卷六。。在海上寻仙未果的情况下,秦始皇“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炼)以求奇药”《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册,第358页。。这表明秦代某些方士已经产生了人工炼制仙药的想法。虽然还不能断定这时的方士是否真的用人工方法炼过仙药,但这实际上就揭开了中国原始外丹黄白术的序幕。
到了汉代,随着西汉神仙方术的进一步发展,方士从先前寻找天然长生不老之药转向人工炼制黄金(药金)和仙丹,外丹黄白术便正式发展起来了。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促使了外丹黄白术的形成。一方面,从外丹黄白术产生的外部因素来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的物质享受较前有了相当的提高,但他们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不仅希望长生不死,而且希望点石成金,在有限的时空内获取更多的财富。因此,以炼制长生不老之药和人造金银的炼金术(黄白术)必然获得统治者的青睐和扶持。统治者的这种强烈膨胀的长生愿望和谋财致富的动机大大刺激了外丹黄白术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从外丹黄白术产生的内在逻辑要求来分析,随着冶金、制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冶金制造工艺的发达,我国出现了总结青铜冶炼工艺配方的著作《考工记》,它积累了许多关于物质化学变化规律的经验知识;战国时期阴阳五行说则试图从理论上阐明金、木、水、火、土及万物互相转化的原理,这又为外丹黄白术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又提供了使用矿物性药物强身治病的经验。在方士们看来,早期寻仙所求不死之药,皆属天然植物性药,其功能仅能祛病延年,远不如生于真金的“还丹”,“服之令人长生久视也”。例如,东晋时期葛洪的《抱朴子》引早期金丹著作《黄帝九鼎神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见《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一。曰:“虽呼吸道引及服草木之药,可得延年,不免于死也。服神丹令人寿无穷已,与天地相毕。”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第74页。
这三股知识的合流和奇特结合,就为早期外丹黄白术由追求天然长生不老之药发展成为用人工方法炼制仙丹和人造金银,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艺上的保证,必然促使原始金丹术的形成。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原始外丹黄白术的滥觞(2)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以来许许多多热衷于神仙方术的帝王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刘彻不但在宫廷里招纳了许多方士为他炼丹,甚至还不惜嫁女予方士以求不死之药。司马迁在《史记》中生动地记载汉武帝的御用炼丹家李少君等人的活动:“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社、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少君言于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册,第453~455页。汉武帝是极为宠信方士的,听了李少君的进言,就“亲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剂)为黄金矣”《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册,第455页。。
司马迁的这段叙述,是关于金丹术的较可靠记载。它说明在汉武帝时代,已有方士用丹砂及其他药剂炼化成“黄金”,以为“黄金”做成饮食器皿,就可以延长寿命,如果再配合祭灶、祭天地,也就可以达到长生不死的愿望了。这种以丹砂化为“黄金”(实为“药金”),又以“黄金”(药金)造饮食器具求得长生的思想,说明了我国炼金术(黄白术)渊源于古代冶金制造工艺。春秋战国以来高度发达的冶金制造工艺,为方士们炼制“黄金”(药金)提供了技术前提。
由于西汉帝王对神仙方术的笃信和对方士的宠爱,民间炼金、炼丹热潮愈演愈烈,一时间“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扼腕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册,第464页。。不但如此,一些王侯、豪门大族也收罗了不少丹家。西汉的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方士数千人”,其中有自称能“煎泥成金,凝铅成银,水炼八石,飞腾流珠”的炼金方士。而且刘安“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八万言。据说刘安曾将搜集来的“丹方”认真记录整理秘藏于枕中,后来撰成《枕中鸿宝苑秘书》,秘不示人。而汉代的刘向根据淮南王刘安的《枕中鸿宝苑秘书》和邹衍的《重道延命方》铸作黄金。然而方不验,被下狱治罪《汉书·刘向传》言:“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而更生父德,武帝时治淮南狱,得其书。更生幼而读诵,以为奇,献之,言黄金可成。上令典尚方铸作事,费甚多,方不验。上乃下更生吏。吏劾更生铸伪黄金,系当死。”
。由此可见,西汉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关于炼金术(黄白术)的专著出现。
又据《汉书·王吉传》所载,王吉字子阳,能以方术制造黄金(实为铜合金),其伪作黄金“非以服饵”,而是出于致富的动机,“以易好车马衣服矣”。早在汉景帝中元六年,朝廷就颁布了针对当时社会上伪金制造者的一条禁律——“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这些似乎表明在我国早期的金丹术发展过程中,炼金术(黄白术)较炼丹术更为流行、发达,且在社会上形成了制造伪金银的风气。
但是,从方士炼金的目的、动机来分析,炼金术与炼丹术又是密不可分的。汉代方士们用人工方法制造的药金,开始是被制成饮食器皿,以求间接达到长生目的。到了后来,一些方士也直接把这种药金当作长生药直接服食,如汉代桓谭在《新论·辨惑篇》中就记载了史子心伪造黄金作延年药的事情。可见,当时一些方士从事炼金活动的目的除了有发财致富的动机外,还有企求通过服此药金达到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死的愿望。
西汉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不少服食丹砂以求长生的方士旧题刘向撰《列仙传》上卷云:“任光者,上蔡人也,善饵丹。”下卷曰:“赤斧者,巴戎人也,为碧鸡祠主簿,能作水贐(水银)炼丹(砂),与消石服之”。
。这些方士认为,不仅食黄金、饮玉泉可以长生,而且饵丹砂、云母之类的特殊矿物,也可以达到驻天年、会神仙的奇效。和汉武帝一样,西汉以后的几个皇帝如宣帝刘询、成帝刘骜、哀帝刘欣以及西汉末年的王莽也都受到这些方士的极大影响,无一例外地都喜好这类神仙方术《汉书·郊祀志》载:“成帝末年,颇好鬼神”,“哀帝即位,寝疾。博征方术士到京师”;又曰:“王莽篡位二年,兴神仙事”,“自以当仙”。。
刘安的著作虽然早已亡佚,但从现在所能看到的《淮南子》和清人茆泮林从《太平御览》等书辑录的《淮南万毕术》中,还可以找到一些关于丹砂、汞铅、曾青(碳酸铜)等炼丹原料及其性质如铜铁置换反应的记载,从而窥见当时方士炼丹作金的痕迹。此外,西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一书是我国现在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也明显受到当时社会上方士服食风气的影响,屡言“长生不老”、“不老神仙”,并将丹砂、水银列为具有神力的上品之药。
自战国到秦汉,随着金丹术实践和神仙思想的不断发展,继言神仙黄白术的《枕中鸿宝苑秘书》之后,有关炼丹的著作也相继问世。西汉末、东汉初成书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丹经,书中记载了九种神丹大药的炼制方法,即通过连续设置九个反应器(九鼎),用丹砂、雄黄和黄丹作原料来制造“既可令人长生,又能点化黄金的神丹大药”,书中有一些具体的炼丹实验记录。
总之,到了东汉初,中国原始外丹黄白术在炼金炼丹的原料、实验设备、制备程序、步骤和实验中的反应现象的观察几个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事实材料,并有了粗略的经验总结。这些都成为以后道教外丹黄白术发展的渊源和基础。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道教外丹黄白术的崛起和兴盛(1)
随着道教的创立,早期的神仙方术衍化为道教的修炼方术,神仙方士也逐渐衍化为道士。道教为达到肉体长生、羽化成仙的目标,从一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