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

第268章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2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智慧就长,这一定道理。所以世出世间一切事情,能够放下的尽量放下,不要给自己找麻烦,不要增加自己身心的负担。劳心劳力消耗能量都不多,消耗能量最大的是妄想。所以世尊他们在世,一天日中一食就够了。为什么?他消耗的能量少,妄想少。凡夫一天三餐还不够,还要吃几道点心,什么原因?消耗能量大,你要不补充,他受不了,要大量补充。饮食是补充能量,但是饮食过多,身心消耗太大,寿命就缩短,这是一定的道理。身心安稳舒畅,这个人怎么会不长寿!自行化他,只要你会,你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与方法,都不要劳心,也不要劳力,教化众生效果无比殊胜。用不著到处去奔波,用不著那么多繁琐的应酬,没有。
  我们仔细观察本师释迦牟尼佛,你再看看历代这些祖师大德,他们一生的行仪,你就明白了,就觉悟了,他们有没有像现在世俗这么多应酬?没有。而且许许多多祖师大德,一生当中住在这个道场门都不出,一住几十年,他教化的影响,不但影响到当代,影响到后世。这什么原因?古人所讲的「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就是这个道理。他自己成就了,自己的毛病习气完全对治了,自自然然感化许许多多众生。到处劳苦奔波,确确实实不是个好办法。那是什么时候?参学,自己没有开悟,道业没成。绝对不是游山玩水,不是观光旅游,是亲近善知识,求道,是为这个。如果这个善知识他所修学的法门跟自己志趣相投,因缘许可往往就住下来了,这一住住到若干年。佛法一切讲缘分,有缘分住下来参学,缘分尽了,或者这位善知识往生了,或者有其他的因素不能再住了,这才告辞;否则的话,决定不能舍弃长时薰修。所以我们在《高僧传》、在《居士传》里头,高士!你看看人家是怎么成就的?值得我们学习。
  一个确实有学风、有道风的道场,门户开放接纳十方参学的学子。无论在家出家来参学,我们都接待。现在我们在外国,其他各个地区到这边来参学要受移民条例的限制,他们到这边来,一般海关只给他三个月的时间,期限到了他必须要离开。所以这个比不上国内,国内参学他就没有这些限制。这些限制对,我们小道场没什么妨碍。所以我们一年办四次佛学讲座,这都是随顺我们眼前种种环境上的条件。从国外来的可以到这个地方来住三个月。我们讲座一届是七十天,十个七,我们取这个圆满的数字。七十天这是一个学程,我们在这里头有计画的要讲授哪些课程,有基础的课程,也有修学的课程,有主修、有助修(我们现在人讲选修);有共同科目,有个别修学的科目。我们全心全力帮助大家,这样子求无上慧。人家来参学这个七十天决定不能让他空过,他要是空过了,对不起人。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上一堂,看「善根有三」的第三条,「求无上慧,以四等不放逸五法为根」。这个四等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大师跟我们讲慈悲喜舍还要加上不放逸,不放逸就是精进。我们在经教里面常常看到世尊常说,菩萨善根只有一条:精进。世间善根有三,就是世间法,世间所有一切善法都是从三善根生的,就是讲的无贪、无瞋、无痴,世法的三善根;佛法的善根只有一条,精进。
  但是诸位要知道,佛法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换句话说,精进一定圆满具足不贪、不瞋、不痴。用清凉大师在此地开示的话来说,不放逸一定具足慈悲喜舍。换句话说,一定具足布施、忍辱、智慧,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善根。菩萨上求佛法,下化众生,求无上正等正觉,根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后,你才晓得怎样修学。所以佛家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所有一切法,我们常讲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是方便,无量法门那也是方便,菩萨哪有不慈悲的!既然有慈悲,哪有不喜舍的道理!如果没有喜舍,那你的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慈悲落实在喜舍。菩萨能看破、能放下、能欢喜舍己为人,念念为一切众生得利益,真实的利益是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真实的利益。精进当然具足一切善根,如果不具足一切善根,那怎么能谈得上精进?自然圆圆满满具足了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舍己为众;为一切众生,能舍。度众生,那个「度」的意思,就是为一切众生示现好的榜样、善的榜样、正的榜样、觉的榜样、清净的榜样。把诸佛如来、祖师菩萨们,他们的德行,他们的教诲,用这个身体来落实,做出来给一切众生看。不全是为自己,实实在在是为众生。
  为众生从哪里做起?从自己身上做起,决不是口头上常常劝别人照做,别人未必会听你的。自己先做到了,你再说,说是提醒大家注意。为什么?大家看到你的日常生活,你的行持,有的时候没有注意,你这一说,提起他注意了。不错,他所讲的,真的他都做到了,别人能信能服。他能信能服,他就会发心效法,他受感动了;不错,做人应该是要这样的。我们在此地大家在一起学习《弟子规》,时间还不久,大概只有个把月的时间,果然有那么一点模样了。你看看当地的居民,在我们多元文化讲座里面给他介绍的时候,他们的回应说出来了,做人应该是这样;应该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友爱兄弟,对一切广大群众要有诚信(有诚意有信用)。所以这个地方的人很聪明,中国古圣先贤这些道理说说,他们能听得懂,而且能接受,还很欢喜。这是什么?圣贤之道发自於真心,发自於本性,一切众生都有真心、都有本性,所以他见到了,他听到了,引起性德的共鸣,这是真实教诲。
  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讲,慈悲喜舍跟不放逸(就是精进),这是得一切智的根本。我们如果要想求得一切智,诸位知道这个一切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中文翻译是无上正等正觉,根在此地;在慈悲喜舍,在不放逸。他不用精进这两个字,他用不放逸,用意都很深。不放逸是什么?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要认真,不能随便,不能马虎;放逸是很随便、很马虎。用不放逸这个话来说,提醒我们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要认真,不可以随便。
  这是毫光召众的第二句,这是「其光发起一切善根音」。「音」这个字清凉大师解释得好,「通说善根,以依圣教发心为性,故云音也」,这一句话重要!换句话说,你的善根从哪来的?培养出来的。怎么培养出来的?依圣贤教诲,你才觉悟,你才发心,所以没有离开言教。所以这一句末后用个「音」字,道理在此地。所以佛教是圣贤的教育,佛教是觉正净的教育,佛教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教育,决定不能离开经论。经论是教科书,我们求学离开教科书了,到哪里去学?佛菩萨、圣贤在这个世间,我们找不到,即使是有也非常希有,并不多。我们今天想学,说实在话只有向古人学。古人,佛菩萨是古人,祖师大德是古人,那他们都已经过世了,不在世了,但是他们的著作流传在后世,我们还能够看得见,还能够读到。看到他们的著作,如同看到他们的人在面前一样,读他们的书就是听他们的言说,听他们讲话,听他们教诲。
  他教的有对象,当时有人,他教导他,那个人就是我们的代表。看看那个人有什么样的过失,回头想想自己有没有?如果自己有同样的过失,那么他的教诲既然是对他,当然也就是对我,我要认真努力学习。如果我没有那个人一样的过失,我听了这种教训要记在心上,勉励自己不要犯他们的过失,这样才能长进。累积小智就变成大智,长时间的累积大智就变成大彻大悟了。所以求无上智最初方便(就是我们入门下手之处),还是在经教,还是在古籍。我们要在这些地方用功夫,从这个地方下手,古圣先贤的典籍不能不讲,不能不研究。再看底下一句,第三句:
  【十佛刹微尘数光明而为眷属。】
  这一句是「眷属数」,清凉大师跟我们注解的是「无尽法故」。主光名是眉间所放的光,这是主光名。眷属数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八万四千光明,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放光。四弘誓愿里面说得更多,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法门无量的光明,跟这个地方相应。十不是数字,十是代表圆满、代表无量,如果真的十是个数字,这个数字不多不大。在《华严》里面用十代表圆满最多,《弥陀经》上用七代表圆满,密教里面有很多用十六代表圆满,它是个代表字。『佛刹微尘数』,这个已经是不可思议,真的是无量,佛刹微尘数上面还加个十。换句话说,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佛刹微尘数光明而为眷属。你看看这跟毗卢遮那佛有什么两样?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佛佛道同,一丝毫差别都没有,这才是华严教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再看下面第四句:
  【充满一切十方国土。】
  这是讲「照分齐」,清凉大师在注子里面讲「充满十方,通方教故」。光中显示教学,光都是表智慧,从智慧里面开出无量无边的法门,门门根都是智慧。智慧的起用遍满十方,一切众生都蒙教诲,这个我们一定要能够明了。菩萨为什么要求无上佛道,在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了,如果不求无上佛道,不能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你的智慧不圆满,你的德相不圆满。换句话说,你想帮助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众生,你的能力还是有限。换句话,就像我们现在一样,心有余而力不足,我真的想帮助一切众生,我能力做不到。到如来果地能力完全恢复,确确实实他都能做到。都能做到,我们要问,佛的光明有没有照到我这里?他的主光表根本智,他的眷属光表后得智,有没有照到我这里?有。为什么我没有感觉?我本身有障碍,感受不到。不是它不普遍,是我这里出了问题。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我这个频道打开的时候,影像画面出不来,绝对不是它这个电视波没有到我这里,到了。我打开为什么收不到?我这个电视机机器坏了,这个比喻很浅,很容易懂。我们今天这个身体六根就是电视机画面,现在我们见不到,我这个机器这个色相有了问题;我听不到,音声有了问题。绝对不是电波没有到达我这个地方,到达了。
  为什么那些好的,没有故障的,没有问题的,它那个机器一打开频道,音声色相都看得很清楚。故障究竟发在哪里?总的来说,这大经上说的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业障,三大类的障碍把我们自己障住了。我们今天相信佛的智慧,佛的德能,佛的慈悲,佛的喜舍,周遍法界虚空界,周遍一一微尘,周遍一一毛孔,这是真的,一点不假。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的重叠法界,没有不周遍的。只要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收得到,统统看得到,佛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无时无处听不到佛说法的音声,诸佛如来说无量无边的大法。换句话说,有无量无尽无数的频道,你打开哪个频道,想听哪个法门,如对目前,就在眼前,你为什么会收不到?哪有这种道理!
  由此可知,这个烦恼习气麻烦,妄想分别执著不能不放下。不肯放下的是凡夫,彻底放下的是如来。菩萨放下了,还有少许夹杂,不干净;如来果地上纯净纯善,一丝毫夹杂都没有了。我们今天的功夫修什么?没有别的,看破放下而已矣。这是我第一天见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给我的,真的是如同目前。五十年前第一次跟老师见面,他教给我的看破放下,教我布施。再看第五句,第五句长了:
  【若有众生应可调伏。】
  这一句是讲光的利益,它的科题是毫光召众。佛用什么方法通知大家来?放光,眉间放光,主光。主光里面还有附带的光,就是眷属光,众生一接触就明了了。他有求愿,他自然就来了,佛不需要发通知,不需要撒广告,你看这方法多殊胜!『若有众生应可调伏』。这一句是讲应机,缘成熟了,跟这一尊佛有缘,有缘的他自然就有感受,看到这个光就有感受;无缘,看到这个光没有感受,或者是根本就看不到这个光,这跟佛无缘。佛很慈悲,佛家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一句很重要。我们看下面讲了十桩事情,这个光对众生的利益。第一句:
  【其光照触,即自开悟。】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无明重者,自觉智开」。无明重的跟这个佛有缘,所以一接触佛光,我们现在讲磁场大家好懂。佛这个磁场大,遍法界虚空界,根熟的众生、有缘的众生一接触到佛法,接触的缘很多,不一定,一接触他就有感动。这个事情我们自己本身就有这个例子,而且过去对於佛法产生负面的印象,为什么?没有接触过真正的佛法,真正的善知识没有遇到过。从小我们也常常看到寺庙,家里老人、父母带我们到庙里面去烧香,小朋友在庙里玩耍,看到和尚都给死人念经。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个寺庙里有讲经的、上课的,没听到过。所以听从世间一般大人常讲,迷信!於是迷信这个概念深深的印在我们自己印象当中,佛教是迷信,佛教是消极,佛教对社会没什么好处;产生负面的影响。我算是真正接触佛法是遇到方东美先生,跟他老人家学哲学,他给我开的课程最后一个单元「佛经哲学」。我看到这个名词当时就很惊讶,真的对我来讲是个震撼。细细听他老人家给我讲这个课题,我才突然觉悟到,佛法有这么大的学问,这样殊胜究竟圆满。当时就生一个心,我要好好的学,要好好的弘扬,让社会大众明了,不要产生误会,不要像我以前一样,这就是「自觉智开」。
  佛在经上说过,「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方东美先生不是佛教徒,学者。他告诉我他学佛的因缘是在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跟著政府迁到四川重庆。有一年他生病了,生病当时就想到峨嵋山,这个环境幽雅清静,是养病最好的处所。他到峨嵋山去养病。在山上,他是个读书人,学者,喜欢看书,山上没有报纸,也没有杂志,一般学术的典籍都没有,山上有佛经。他闲来无事就把佛经拿来看看,愈看愈有味道。他的佛学是从看佛经得来的,在山上几个月疗养当中,他看了不少。方先生的悟性高,记忆力强,很多重要的经文,他一段一段都能背下来,真正是个读书人。
  他告诉我:哲学,佛经哲学才是一切哲学里面最高的哲学。然后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这两句话动了心,於是我也找空闲的时间去逛寺庙。逛寺庙目的在哪里?看这个寺庙有没有佛经,去找佛经。在台北看到善导寺,善导寺里头有个图书馆叫太虚大师图书馆,我到里面去参观,有几套《大藏经》摆在里面。因为我听了方先生的话,我了解这里头有宝。里面出家人不看经,宝放在那个地方他不知道。那个时候那些出家人一大半现在都不在世了,都走了,不知道那是宝。我们现在讲堂里面有十套不同版本的《大藏经》,比当时我在善导寺看的还要丰富。我们现在学院这些同学看不看?不看。除这个之外,《四库荟要》、《图书集成》,我搜集了不少都是宝。有没有人看?没有看到有人在看、有人在认真研究。
  前一段时期还有个杨老师,他真看,我知道。他常常晚上看书看到三点钟睡觉,每天如是,看出味道出来了。他跟大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