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

第274章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2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后得智。后得智就是应用的智慧,这个智慧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处事待人接物。
  注解里头说得好,「即空涉有,名为方便」。空是什么?般若波罗蜜是空,根本智。《般若经》上常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的般若是般若波罗蜜,根本智;无所不知就是后面讲的方便、愿、力、智,无所不知。所以无所不知这个智慧从哪里来的?从无知来的,你一定要先证无知,然后才能够得无所不知。无知是性体,无所不知是自性的起用。体得不到,哪来的用?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大乘经里面常讲「体、相、用」,要是用十波罗蜜来讲,好讲。般若波罗蜜是体,后面四种波罗蜜方便、愿、力、智是用;相是什么?前面五条是相,般若,这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相,体相用具足。这十度是一而十,十而一,它分不开家的。所以每一条里面一定圆满具足其他九条,它要不圆满具足其他九条,这一条就不能称为波罗蜜,就不能称为了。我们也修布施、也修供养、也修持戒,那算不算波罗蜜?不算,这一点千万不能够误会。般若波罗蜜是大乘菩萨修的,我们现在的程度连小乘须陀洹都不够格,哪里来的般若波罗蜜?所以我们今天所修的全都是福报边事,福报那一边的事情,不是功德这一边,是福报那一边。福报那一边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坛经》里面说「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说什么?说生死大事,说脱离三界六道轮回的大事,福不能救,福做不到。那什么能做到?功德能做到,功德与般若相应。
  福德跟功德是两回事情,相上好像一样,实际不一样。这个注子里头底下就说,「斯则权实双行,为不共般若」,这说出来了。权实,两种智慧,权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善巧方便,是智慧,是实智的起用。这里面的实就是般若波罗蜜,这里讲的权就是方便愿力智。实,无知,般若无知;权,无所不知。权实是一不是二,叫双行,这叫不共般若。跟谁不共?跟权教菩萨不共,跟声闻缘觉不共,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没有,哪里有?一真法界。能够权实双行在这个世间示现的,那什么人?法身菩萨在九法界示现的都是权实双行,这决定不是九界众生能办得到的。
  怎么叫权实双行?在日常生活工作,接触大众跟世间一般人完全没有两样,这是权。实是怎么样?相上虽然有,心里头痕迹都不沾,这是实。这些菩萨有真智慧,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眼见色、耳闻声办事,帮助九法界众生破迷开悟断恶修善,做种种示现,他是演戏,他不是真的。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他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实。照做,什么事情跟大家一样做,心里头痕迹不落。所以这叫做「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跟无作是一不是二。无作,实智;作,权智,权实不是分开的,它是一体。九法界众生做不到,法身菩萨倒驾慈航到九法界来表演,来做样子给大家看,他确确实实是一丝毫都不沾染,他所示现的真的是得大自在,这叫做「不共般若」。
  我们学佛,特别是学大乘,那又想我们是凡夫,业障习气都还没断,我到底应该怎么学?这是很严肃的课题,我常常劝导同学拓开心量,从这里下手。量要大,要能包容,不可以小心眼,小心眼是决定不能入门,入不进去,心量要大。起心动念为正法久住想,为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想,不要为自己想。如果为自己,你应当常常观想自己的身心跟整个宇宙刹土众生合成一体,你常常做这个观想。这个观想好,这个观想真的与事实真相相应,也就是说与自性相应,常作如是观。
  心是虚空、是法界;身是刹土、是众生,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跟宇宙融合成一体了,这个想法好。一般人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非常困难,但是常作如是观的人,跟同学们说不难。慢慢这个心真的扩大,跟宇宙合而为一了,还有什么东西?没有东西了,化成一体了,不必放下,没有了还用得著放下吗?这是我们学习「权实双行,不共般若」。凡夫也能学,学得不够真实,相似接近受用无穷。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看威光得益这十法里面的第四句:
  【证得调伏一切众生大庄严大慈。】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以二严调伏,真实慈也」。什么叫做二严?通常讲二严是福慧,在教学里面讲恩威这两种;恩是恩惠,威是威严,这是大庄严,这是大慈悲。所以一个好的老师要成就众生不能够没有威严,不能够没有恩惠,恩惠让学生对老师爱戴,感老师之恩;又不能够没有威严,如果没有威严,学生容易放逸,不听管教了,那这个学生教不出来。
  父母教育子女也不例外,父母亲这两个人对待小孩、对待儿女,总是我们常讲一个是装白脸,一个装黑脸,这个儿女才能教得出来。慈悲而没有威严,做儿女的、做学生的很容易流於放逸,懈怠懒惰,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它有滋润现行的机会,所以必须要有一个人威严让儿女害怕。在现在这个社会大概怕父亲的比较多,怕母亲的少。可是现代社会有很多女强人,在家里头太太做主,先生要怕太太、听太太的,那个儿女当然也就怕母亲。父亲对待儿女慈悲,母亲就非常严厉了。父母总要有一个人装威严,一个人装慈悲,才能把儿女教好。
  在学校里面,老师这两方面都要有,这个就比较难,真正你看到好老师确实如此。威严从什么地方显示?他做到。如果老师教我们做的,他自己没有做到,学生很难尊重他,学生不服。所以老师是以身作则,学生不敢不学,说到一定做到。实实在在讲,最好的老师他是先做到再教人,释迦如来如此,孔老夫子亦如此,我们看古圣先贤都是自己道德智慧成就了,这才教别人,传法传道。自己没有成就要想教别人,要想叫别人心服口服,不容易,做不到的。侥幸装成那个样子,装的样子总有一天被人看穿,被人看穿之后,那一文不值。所以这桩事情(教学)不分世间、出世间,教学是师道,一定要真干,一丝毫虚假都不能够掺杂。换句话说,老师遵从圣贤的教诲,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他教学生,学生服,老师还做示范给我们看,我们也知道怎么样去学习。在家庭里面父母遵守圣贤教诲,也做出榜样给儿女看,儿女从小六根所接触的无非是圣贤之道,圣贤的教诲,这个根扎下去了。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庄严的?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慈悲的?如果我们用今天人的话来讲,教学,圣人的事情,不是平常人的事情。
  一般人放逸懈怠懒散,这是人之常情,总不喜欢拘束,总是随随便便的好。可是在儿女面前、在学生面前,老师要装得一本正经,不能有一点随便。这就是现在一些人讲的舍己为人,我为学生,不能不装模作样。装什么?装模,模范!样是好样子,我要装一个好榜样、好模范,我本身对学生讲是教材;父母在家庭里面对学生,父母装模作样,父母这个身也是教材,这个对儿女慈悲到了极处。儿女什么时候感恩?到长大了觉悟的时候,永远感父母之恩。他在社会上能够立足,在社会上能够不受污染,能够不被恶劣境界所动摇,他想想这谁给他的?父母老师给他的。没有好的父母、好的老师,他怎么能够做得到?我们从历史上看,古今中外几乎都没有例外的,真正有成就的人在这个社会上立功立德立言,哪一个不孝父母?哪一个不纪念父母?为什么?他的成就那个根,父母老师给他奠定的,道理在此地。
  所以孝亲尊师那是性德,本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叫悖德,违背你的自性,自性里头哪有不孝的!哪有不敬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本来具足的。人与人之间,人与同学之间,人与亲子之间,世间所有一切贤圣教导我们真的也有一个陀罗尼,总陀罗尼,总的原理原则,那就是什么?佛家讲的慈悲。所以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就是方便;慈悲怎么表现出来。
  在其他的宗教学术里面只讲一个「爱」字,儒家讲仁爱,这是世出世间教化里面的总原则、总纲领,陀罗尼门。中国谚语常说「上天有好生之德」,那是上天仁慈的表现。人能有仁爱之心就跟上天的心合而为一,其实那个上天的心就是自性、就是本性,本性里头本来有。现在父母老师教导我们,使我们懂得应当要爱人,没有条件的,没有代价的,尊重别人,爱护别人,全心全力帮助别人。这一切的一切里面有一个总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一定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真正的恩惠。他觉悟了,他自然会断恶修善。所以整个教学的中心就是怎么样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至於转凡成圣,什么转恶为善,那是第二层的,第二义。只要第一条做到了,那后头的很容易了,不难。
  这个在佛法里面,你看一开端就把这个原则传授给你,「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看看一开头你去拜佛头一天,佛就把他的(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一切佛普门陀罗尼)总纲领、总原则、总方向、总目标传授给你了。在中国儒家教童蒙,也是头一天头一堂课头一句就把这个传授给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传给你了。从这一天开始学什么?学佛的人就是学觉正净,学儒的人学什么?性本善,这是真性,佛家称之为佛性。我这一生不是学别的,就学这个,觉而不迷是本善,正而不邪是本善,净而不染也是本善;迷邪染是习性,不是本性。
  所以教的人(教学的人),父母教子女,子女成就了,父母的功德不可思议,又何况教学相长。你在教别人的时候,你自己的境界一定提升,没有不提升的。为什么?你真做,你做出榜样给别人看,你自己的境界就向上提升。子女帮助父母,学生帮助老师,互惠!双方都得真实利益,这个经上称「大庄严大慈」,这样才能够「调伏一切众生」,调是调顺、调理,伏是降伏。调顺、调理这是恩,降伏是威德,这是教学的两个手段,要交互的运用。要运用得恰当,一定要观机,众生是什么样的根性,要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底下这一句,第五句:
  【证得普云音大悲。】
  清凉在注解里面写了八个字「法云震音,能拔苦本」。『普』是普遍,『云音』就是为一切众生说法。「普」是平等,「云」在此地代表诸法实相,一切诸法的真实相,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没有,像天空当中的云彩,不能说它没有,也不能说它有。为什么?我们今天乘著飞机飞到云层里面,没有,一点障碍也没有,那是一场雾气。佛为一切众生说法无非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相有体无,就像云彩一样相有,体没有,或者说事有,理没有;相有,性没有。如果你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一切苦都离开了,真的离开了。所以注解里头讲得好,「能拔苦本」。这个话说得好!苦,苦的根源拔掉了,离苦这就得乐。
  人为什么苦?苦从哪里来的?苦从不了解事实真相,於是对事实真相起了疑惑。希望把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他用思惟、用观察,哪里知道事实真相用这些方法(用思惟观察)永远得不到!这个道理很深。为什么用思惟观察研究探索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就是因为它相是虚妄的,性是空寂的,因此思惟想像达不到。大乘经上佛说出来了,这桩事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叫不可思议。你用思惟没有办法了解,真相得不到,你用研究讨论这事实真相也说不出来,那要怎么样?你喜欢想,佛就教你想,想到尽头了,思尽还源,你就恍然大悟。这些方法都叫做禅的方法。
  禅,种类很多,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出世间上上禅定,佛经里面常讲「无量三昧」。它有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所以六根它不是没有作用,六根不起作用那就是死人了。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六根很灵活,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内里面知道所有一切现象,能见所见,「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佛教给我「应作如是观」。
  他起不起心动念?不起心。不起心、不动念,这个样子事实真相明白了,该吃饭还吃饭,该睡觉还睡觉。契入这个境界之后,在中国古大德有,不是没有,真入这个境界了。学生来参学,问老师:你是怎么修行的?你平常怎么样用功?他告诉你:饥来吃饭困来眠。肚子饿了吃饭,疲倦了睡觉。那学人听了,看他悟不悟,他如果听到这两句话就开悟了,他就入境界了;听了这两句话不会开悟,他是凡夫。这两句话说明他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在这个世间没事了,就是小乘经上常常讲的「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个「后有」就是轮回,不受后有,超越轮回了,他在这个世间没事了。没事身体还在,这个身体留在这个世间干什么?游戏神通。游戏神通不是没有目的,还是有目的的,什么目的?教化众生,做种种示现,种种说法,帮助种种不同根性的人。没善根的,给他种善根;有善根的人,帮他善根增长;善根成熟的人,帮助他这一生得度。并不是真的「饥来吃饭困来眠」,不是,他还是在那个地方为一切众生示现觉悟的榜样。
  人在未觉将觉这个时候,经过这些人一指点,他那个关口就突破了,他就悟入。不但宗门如是,教下也不例外,教下所谓的大开圆解,不例外。到这个时候,他所过的生活才叫正常生活。换句话说,迷而不觉,过的生活不正常。你要问什么不正常?心里有牵挂就不正常,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你有牵挂你就不正常。为什么?你不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把虚妄的东西挂在心上,错了!觉悟的人没有,觉悟的人常常讲一丝不挂,一丝毫的牵挂都没有,他的生活就是示现。
  你再仔细去观察,你去看,好像他在想什么,他所想的,他所说的、所做的,展开大乘经你会发现他跟经上讲的一样,他把经上所说的都在他这个身体生活里头表演出来了,这叫「普云音」,这是真正的大悲。悲是拔一切众生苦。清凉大师讲的「法云震音」,这个说得好!普云能覆盖,慈悲;云音,取的是打雷,雷震,都是比喻说法。正法的音声能够破众生的迷惑,就像雷震一样,让你在闻法音你能够清醒过来,能够觉悟过来,取这个意思。再看下面这一句,第六句:
  【证得生无边功德最胜心大喜。】
  我们在这个地方诸位看这个四句,第四句里面末后是大慈,第五句大悲,第六句大喜,第七句大舍,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一句是『证得生无边功德最胜心大喜』。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说得好「称理法喜,故德无边,自他俱庆,心为最胜」。这是说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生活行为与性德完全相应,理就是性德,称理就是称性。落实在生活当中,具体而言,什么叫称理?佛法里面讲觉正净,佛法里面讲十善业,佛法里面讲戒定慧,讲六波罗蜜,《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净业三福,这是理,这是性德。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