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

第295章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2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恳、恭敬,对老师恭敬、对同学恭敬、对大众恭敬,从这里看,这是什么?看他的善根。然后再观察他听经理解的深度,看他的境界,选拔出来。出来做什么?出来复讲。弘法利生的人才是从「复小座」培养出来的,这个方法用了几千年,复小座。复小座的时候,老和尚常常在后面坐著听,他不坐前面他坐后面,坐最后一排。为什么?听他的音声能不能传达到最后,他的精神能不能灌注整个讲堂,都在考试!帮助他改进。如果这个人跟随这个老师三年五载、十年二十年,老师肯定了,你可以出去讲经说法了,这叫毕业。老师没有答应,你就不能离开老师。现在老师要求的标准比从前降低了,从前的标准是明心见性,现在要用这个标准,那一个学生都没有。所以现在,你看我求学的时候,李炳南老居士标准降低了,降到什么程度?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利害,老师就放你出去。至少你不会走入歧途,你不会把路子走错。天天读经、天天研教、天天讲经,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离开他老人家。
  所以心不定,别说是出世间法,世间法都不能成就。所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成功的秘诀。一部经反覆的去学习,一遍一遍的去讲,遍遍不一样,不是遍遍都相同,那有什么意思!那你是毫无进步。我跟诸位说过多次,佛经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任何一部经典的义理、境界都深广无际,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你都学不厌。为什么学不厌?一遍跟一遍不一样。第一遍你入得很浅,第二部深一点,有味道!第三部更深一点;一直到如来地,永远保持学习的高潮,学得很起劲。如果学的时候遍遍都一样,人不就懈怠了、不就疲倦了,那还有什么意思!这是佛法的不可思议之处,为什么原因?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它不是从意识心。从意识心流出来的,它的意境是有范围的,达到这个范围,你兴趣就没有了,你读文章是如此。
  我小时候喜欢看小说,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名著在文学里面是第一流的,我能够看二十遍兴趣很浓,二十遍之后不想看了。你就想想看,它这个文章很了不起,能够让你看二十遍还看不厌。我们今天看报纸,一遍看了绝对不想看第二遍,你从这里去想。但是佛经看千遍、万遍、十万遍、百万遍、千万遍、万万遍,愈看愈欢喜,永远看不厌,这世间一流的文学作品不能比!这个原因就是它的源头不一样,世间文学作品的源头是意识,佛法的源头是真如自性,自性里面的法味没有穷尽的!《论语》里面讲「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悦就是从学习里面得到的喜悦,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不是外头刺激的,内心里面发出的。世间就像刚才讲的这四大名著小说,我们看到了欢喜,是外面境界刺激的,这欢喜从外头来的;这佛法欢喜是从内心里面流出来的,不一样。
  所以我们学习一部经,学一部经依照一部经修行,讲一部经,遍遍味道不一样,你是真的有了心得,真的契入境界了。如果学几遍之后觉得没有味道了,你是一分一毫都没有入进去。从前李老师也常用比喻说,像吃东西一样,囫囵吞枣,不知道味道,一进口马上吞下去,什么味道?不知道,没尝到。你学佛没有尝到法味,没有尝到法味就是你没有消化,你没有得到佛法真正的养分、滋润,你没有得到,这个学习方法是错误的。所以正确的方法,契入境界,味道无穷!无论哪一部经论都是其味无穷,但是你一定选一门,一门深入,你才真正尝到这种浓味。到这一部经论贯通了,这个「通」就是什么?见性了,从这一部经上见性;见性之后,所有一切经论全都通了,一经通一切经通。你所修的法门,一个法门通了,所有一切法门都通,这就是《华严》里面所讲的无障碍的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还有障碍你没通,你修学的功夫不到家,现在人讲不及格。那怎么办?努力,还是一门深入。功夫不到家,连烦恼、习气都降伏不住,这就是功夫不得力,怎么办?再用功,继续努力,不要去换法门,换法门还是一样的。常常换法门,一个法门都不能入,都入不进去。我不换法门,就是一门,走到底,总有一天你走通了。所以你要问哪个法门好?门门都好,没有一门不好!《般若经》上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请佛住世」、「请转法轮」讲到真正的意思,要请自己。请别人,人家不答应,你不就生烦恼了吗?请什么人来转法轮?请自己;请什么人来住世?请自己。自己要有坚定清净的大愿心!这句经文是『观察一切佛法大愿海』,你不请自己,要去请别人,到哪里去请?你请不到。所以一定先请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得诸佛菩萨应世。印宗是先请自己,感动能大师出现,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切法都要从自己本身做起,自己成就了,感应就现前,自己成就愈大感应也愈强烈,决定是正比例。我有一分的成就,肯定得佛一分加持,我有两分成就,就得两分加持,我有十分成就,就得佛力十分加持。自己要认真要努力,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都要与经教相应,决定不能违背,这就是转法轮,这就是常住世间。
  普贤十愿,实际上「愿」只有这七句,这是普贤愿,后面三句是回向。我们常讲「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是什么功德?拿什么功德来庄严佛净土?前面讲的「礼敬、称赞、供养」,到「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是功德。以这个功德「回向菩提」。回向菩提在普贤菩萨十愿里面,就是「常随佛学」,著重在「常」字。「回向众生」,「恒顺众生」,著重在「恒」字。永远没有休息,永远没有中断、没有暂停,那是常的意思。「随」是随顺,这是我常常劝勉同学,我们要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要随顺佛陀的想法看法;要放弃自己的说法、作法,随顺佛陀的说法作法,我们向他学习。佛存的什么心?大乘经教上讲的「大菩提心」。大菩提心是梵语,我们听不懂,我把大菩提心说成「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五句十个字就是「大菩提心」,这是佛的心,我们有没有随顺?
  真诚,真,不假;诚,不虚,虚是虚伪。换句话说,对人对事对物,一切时一切处没有一丝毫虚情假意,真诚!我们有没有做到?做到,这是随顺;没有做到,我们没有随顺。这一句是菩提心的体,也就是真如、真心本性理体是真诚。儒家讲「不诚无物」,《观无量寿佛经》讲菩提心,头一个是「至诚心」,至诚心就是真诚,真诚到极处。果然真诚到极处,你跟一切诸佛如来那个心就通了;诸佛菩萨是真诚心,真诚到极处,我们跟他心心相印。「清净心」,清净是一丝毫没有染污。世尊在《十善业道经》里面跟我们讲「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你的心才清净。什么是不善?违背法性的,违背性德的。没有毫分不善夹杂,你的心清净。「平等」,没有丝毫贡高我慢。对一切人事物,愈是大圣愈谦卑。你看孔老夫子见人谦虚、卑下,总是把别人捧起来,自己在下面。释迦牟尼佛亦复如是。尊重别人,要谦下自己。「正觉」,对宇宙人生一切人事物明了、清楚,一点都不迷。
  「慈悲」,慈悲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落实在事相上,一片慈悲。慈悲是真正的爱,不是假的。世间人的爱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它会变化,今天爱你,明天就不爱了;变化无常,那不是真的。慈悲是真爱,永恒不变。爱一切众生,这个众生害我,我对他的爱心还是不变。绝对不会说他毁谤我、他嫉妒我、他恨我、他要陷害我,菩萨对他的爱心一丝毫没有减低,大慈悲心。慈悲心里面有真诚、有清净、有平等、有正觉,它怎么会变质?不会。世间人的爱是感情的,里头没有真诚、没有清净、没有平等、没有正觉,所以它变化无常,就这么个道理。
  我们首先「常随佛学」,要学佛的存心,要学「佛心」,这叫做从根本修。然后才学「佛的行」,佛的行事我们也归纳为五句十个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一生,他为一切众生示现的是不是这个样子?我们要会学。这是从总的纲领上说,细目上讲,佛的行为就是戒律。所以我们要想学,十善、三皈依、五戒、沙弥律仪,我只讲这么多,讲多了做不到等於没有讲,所以我们只讲到此为止。果然能做到,「沙弥律仪」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里头,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是真正佛弟子,你肯定得到诸佛护念,一切善神保佑你。你在这个世间是真正有福德的人,你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的人都有福。为什么?灾难少了。中国谚语里面所说的「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有福。福从哪里来的?就是你修十善、你修三皈、你修五戒、沙弥律仪,你能做到。这地方有一个人、两个人能修,这一个地区的人都得福,沾你的光,所以自行里头就已经度他了。
  你在这个地方常住,这是「请佛住世」。你在这里常住,久而久之,你自自然然会感化这个地区人民,人民都向善了。造恶见到你不好意思,你不必去责备他,你还欢欢喜喜的。他有惭愧心,自自然然他能够回心向善。所谓是「化民成俗」,你在这个地方把这个地方风俗习惯都把它带好了,带上正道,这个功德就很大。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四七卷)  2003/1/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47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介绍「普贤十愿」最后的三愿,最后三愿实际上是回向。第八愿「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第九愿「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最后一愿是「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就是回向真如、回向法界。
  「回」是回转,「向」是个趣向。我们所作所为,即使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他所为的是什么?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为我们示现的,他所为的是「无上菩提」。特别是法身菩萨,要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彻底究竟圆满的大觉,用什么方法证得?教化众生,教学相长!世间法也不例外,成就道德、成就学问唯一的秘诀就是教学,所以教学的利益无比殊胜,自他双方都得利益;老师帮助学生,学生同样的也资助老师,叫师资之道。佛法是教育、是师道,所以对於上求下化非常重要。「常随佛学」就是上求,前面跟诸位说过。就像善导大师在《观经》注疏里面「上品上生章」所说的,佛教我们做的,我们一定认真努力去学习,把它做到。佛不许我们做的,我们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依教奉行,决定不能够违背,这才叫「常随佛学」;所以著重在「常」字,念念之间都不离如来的教诲。
  下面第九愿「恒顺众生」。教化众生你要不恒顺众生,他不接受你教化!所以佛菩萨在九法界里面现身,现身不是随自己的意思,「我自己想现个什么身」,不是的,随顺众生。众生喜欢什么身相,适合什么身相,他就现什么身相;所以诸佛菩萨没有固定的身相,这个我们要懂,没有一定的身相。因此他能够随类现身,甚至於男女老幼、各行各业,什么样身相他都能现。我们在《普门品》看到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在《华严经》里面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佛菩萨神通广大,能现无量无边身,同时!同时同一个处所都能现无量无边身,这个一点都不假。为一切众生说什么法?无有定法可说。众生什么地方错了,违背了法性,违背了性德,为他示现一个随顺性德的样子,这是教学!所以现身是教学,言语是教学,为人演说,演,现身是属於表演,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在表演,都是表演给一切众生看的。
  根熟的众生、有缘的众生,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根熟、有缘的怎么样?他看懂、听懂了,他就得受用;无缘、根没熟的,他看不懂、听不懂,他不得利益。虽不得利益,阿赖耶识里面落下种子,这个种子珍贵,菩提种子!阿赖耶识里头这种种子要是多了,常常落,或者是他常常看、常常听,只要他有这个机会(这就是讲因缘,他有这个因缘,现在人讲机会),常常听、常常看,不定哪一天豁然大悟,明白了,大悟的那一刹那就是他的缘成熟了。所以诸佛菩萨利益众生,确确实实所有一切众生都照顾到了,根熟的,帮助你觉悟、证果;根没有熟的,帮助他增长;没有善根的,帮助他种善根,阿赖耶里头落谢菩提种子。没有一个众生不得利益,这就是佛法里常说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任何一尊佛菩萨无不如是。一般人不懂得,不晓得其中的道理,不晓得事实真相,哪一天真的搞明白,真的晓得了,对佛菩萨感恩,五体投地,真的对一切众生照顾得无微不至。「恒顺众生」,顺著他、教导他、感化他,众生造作恶业也要顺他;恶报现前,他堕地狱了,还是要顺他。真的像慈母对他最疼爱的儿女一样,儿女犯过失,受了处分,做父母的人总是在周边照顾,尽心尽力,佛菩萨如是。
  最后一条「普皆回向」,回向实际、回向真如、回向法界。这一条很重要,重要在哪里?这一条显示出法界是一体,所以不能没有这个回向。这个回向也是在阿赖耶识里头给你下种子,将来你大彻大悟,知道尽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众生,原来跟自己是一体。这事相是什么?事相就像梦中境界一样,所以佛在经典里面常常用梦来做比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作梦醒过来,这个时候冷静想想,刚才作梦,梦中的境界。观察梦境的真相,这就明白了,我们现前在这个世间跟梦境没有两样;梦境是意识变现出来的,现前我们这个境界,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这是佛在经上常讲,我们眼前所有一切的现象是阿赖耶的相分,梦中境界是第六意识的相分,一样的,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回向实际。
  这个种子落多了,印象逐渐逐渐深刻,不一定哪一天豁然你开悟了,你肯定了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是自己;这个境界就是大彻大悟,这个境界就是证得「清净法身」。证得法身,在《华严经》上我们称为法身菩萨,从圆教初住到等觉都是法身菩萨。渐渐愈证愈深,菩萨品位愈深入就愈提升、提高,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断向上提升,这里头快乐无比!「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世出世间第一等乐事是学习。这一句我们就讲到此地。再看下面第五句:
  【入无边功德海清净行智光明。】
  这是第五句,清凉大师在这一句里面给我们标个题目「大行智明」,前面是「大愿智明」,有愿一定要有行,要没有行,那个愿是空的、虚愿。所以一定要以行践愿,实践你的愿望。愿以导行,行以践愿,这个行愿就会生出无比殊胜的果报。如果没有愿,你的行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虽有方向,虽有目标,你要是不「行」,永远达不到。净宗法门「信愿行」称为三资粮,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三个基本条件,有信、有愿、有行。清凉在这里跟我们注的是「无边果德,此行入故」。『清净行』,这个「行」是什么?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