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

第304章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3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严净诸刹海』,这一句是讲具体的成就。这十首偈里头「严净诸刹海」有七句,重要,这是成绩。菩萨修行,这是修行的成绩;如来教化,这是教化的成就。「严」是庄严,「净」是清净,不是一个佛刹,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的刹土。这个事情难,太难太难了!我们想严净这个小道场都感到不容易。但是你要晓得,小的道场严净做不到,你的修学成绩等於零。几十年当中,我们在讲台上常常跟同学们互相勉励:成就自己就是成就众生,庄严自己就是庄严佛刹。这个话讲了千遍万遍。「严净诸刹海」从哪里做起?从自己身语意三业严净做起。你能懂吗?你是不是这样去做?这么多年来,我们也常常说,自己的身一定给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榜样。你在家你有家庭,你的家庭做所有家庭的好榜样。我们有个小道场,我这个小道场是世间所有一切道场的好榜样。严净一法就是严净一切法,严净一个小道场就是严净诸刹海。不能随便,不能马虎,不能够松懈,这是真正学佛,这是走的明心见性菩提大道。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威光菩萨偈赞第四首:
  【舍施於自身,广大无涯际,修治最胜行,严净诸刹海。】
  这是菩萨为我们说出如来在往昔行菩萨道的时候,他们所行的事,是「往昔所行事」,非常具体。『舍施於自身』,布施里头最难得、最殊胜的是内财布施。什么叫内财?我们的身体是内财,身外之物叫外财。外财布施不难,内财布施,难!功德当然是无比的殊胜。怎么样施舍自身?诸位想想看,我怎样把我自己的身体布施供养一切众生?你要不会做,那我问你,持戒是不是以自己身做布施供养?我要把持戒这个形象,从我这个身体做出来给别人看,这就是供养。就像演艺人员在舞台上表演,他是不是要用他的身体来表演。舞台上表演的目的何在?供养娱乐大众,让大家看了生欢喜心。是用自己身体来表演,以这个来做供养。
  诸菩萨生生世世在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永远没有间断的在表演,这是用身体在供养。表演不杀生,表演不偷盗,表演不淫欲,表演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表演不贪、不瞋、不痴,这是基本的,必须要具备的。其余的表演,要看社会的需要。现在这个社会上,一般大众不知道孝顺父母,我要表演孝顺父母给大家看。我的父母不在了,别人父母在,他不知道孝顺,我来孝敬这个老人。我孝顺老人、供养老人,做给天下做儿女的人看,做给天下做父母的人看。我在这里表演,这是以身,这个叫舍身。舍身,不是说这个身不要了;不要了,拿什么东西表演?拿什么供养?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现在的人不知道尊敬师长,我要表演尊敬师长给大家看,这就叫舍身布施供养。现在社会上,一般做朋友的没有道义,我要表演出道义来给人看。现在一般人忘恩负义,我要表演报恩,知恩报恩,我要表演道义给社会大众看。这就是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的「为人演说」。诸位想想,演要身体表演,说要口去说,这都是舍身,「舍施於自身」。在境界是『广大无涯际』,「涯」是边界、边际,没有边际的。你看到芸芸众生,他缺少什么,我表演什么;他需要什么,我表演什么。
  『修治最胜行』,「修」前面讲过了,是修改,是修理;「治」是对治,只要修治得当,这个行是「最胜行」。今天社会上普遍忘失道德,什么是道,什么是德,没有人知道了。我们如何修道成德?那在今天就是最胜行。什么是道?在大乘佛法里面讲,恒顺法性这是道。能够恒顺法性的总原则、总纲领,这是「道」;恒顺法性局部的原理原则,那是「德」。道是总的纲领、总的原则,像佛门里面讲的三皈、五戒、十善,《观经》里面讲的净业三福,一般大乘经典里面讲的四摄六度,这是属於道。某一个宗派里面修行的原理原则,那是德。道是通一切宗派、通一切法。
  在中国儒家里面讲的道,道是什么?五伦是道,五常是道,伦常大道。五伦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符合大自然的原理原则,在佛法讲称性。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个关系是自然的,不是哪一个人发明,哪个人来制定的,不是的。你们想想,在这个地球上,不论是哪一个族群,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在从前彼此互相不往来的,有没有这五种关系?谁教他的?法尔如是,自然的原则,就像春夏秋冬四时的运作,这是道。五常:仁义礼智信。仁,爱人,爱自己,他也爱别人。义是尽义务不求报酬,欢喜帮助别人。礼是有节度,人与人之间往来都有个规矩,这个规矩是自自然然的。智,我们讲的理智。信是讲信用,人与人往来都有信用。仁义礼智信,属於道。局限於某一部分,我们讲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德,中国人讲八德;还有一个说法,「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也称之为八德。
  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在这一生当中都能够与道德相应,这是「施舍於自身」,这是「修治最胜行」,给社会做好样子。这些年来,我自从访问中国北京师范大学,看到它大堂外面竖了一个牌子,写了八个字「学为人师,身为世范」,我看了很感动。当时陪同我的,有学校的副校长,有好几位教授、学生代表,我给他们讲,这八个字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你们想想看,跟这几首偈子里面的精神相应不相应?我们要遵守道德、奉行伦理,佛陀教诲念念不忘,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给世间人做一个样子,现身说法。教化众生的教材,六根六尘,随手拈来无不是称性的教材,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活的。
  『严净诸刹海』,我们看到这第二句了,这是诸佛菩萨教化众生的目标,一切菩萨学习佛法的目的。教学的成果就是「严净诸刹海」。总得要记住先要严净自己的身心,身要端严,心要清净。身端严的标准是戒律,儒家讲的礼。心清净的标准,在佛法是定慧,儒家也不例外。儒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的是什么?得的是道,成的是德。得道成德,成德就得道了。道德相辅相成,这是儒家修学最高的标准,儒讲圣人的境界。圣贤无不是舍己为人,用自己的身体来布施。布施身体,布施精神,布施智慧,你的精神智慧都要这一个形象来表达、来显示。所以这个身,诸佛如来应化在九法界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心应量。所以示现无量无边身,表演无量无边法,没有一法不是帮助众生觉悟的,帮助众生转恶为善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达到了最高峰。
  所以有同学问我,佛菩萨示现在六道里面,他来干什么的?我没有讲佛法的名词「普度众生」,我没有说这个,我说他很好懂的:佛菩萨应化到世间来,演戏的。他乍听之下,一下意思会不过来。我说:你再仔细想想,佛菩萨来就是世间的演艺人员,他到处去表演的,为人演说。他演说的是什么?受持读诵,他就演说这个。受,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古圣先贤教诲都落实在自己生活上、工作上、应酬上,不就是表演!快快乐乐,表演得很逼真,心里面清净一尘不染,外面演的样子庄严,庄严就是真善美慧。外面表演的时候,要达到这个水平。把伦理道德演出来,把佛法里面的三皈、五戒、十善演出来,把菩萨的六度四摄演出来,无时无刻不在表演。
  自己本身,本身确实像《金刚经》上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才演得大自在。他才真正显示出学不厌,教不倦,表演当中也在学习,学习就是表演,这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的方法,善巧方便,妙绝了。为什么他不疲不厌?正因为他深入般若波罗蜜多。不但四相空了,四见也没有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不会生起。他怎么会不自在?他怎么会疲劳?怎么会厌倦?凡是疲劳厌倦,这是烦恼!凡是烦恼起现行,凡夫边上有,佛菩萨那一边没有。因为凡夫有妄想分别执著,他就有疲劳,他有厌倦,佛菩萨那一边肯定没有。再看下面第五首:
  【耳鼻头手足,及以诸宫殿,舍之无有量,严净诸刹海。】
  前面这一句,这是我们的身分,可以拿来做布施供养。人家要我们的耳朵,耳朵割下来供养人;人家要我们的鼻子,鼻子挖出来供养人,是不是这个意思?不是的,这个讲法你就错了。我们需要这些器官来表演供养人,割下来供养人,一次,以后再也不能表演了。一定要懂得经典里面的真实义,所以开经偈里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一句,难!观世音菩萨示现千手千眼,你们有没有看到普贤菩萨的千手千眼身,文殊菩萨的千手千眼身。许多人看到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身,其他菩萨就很少见到了。其实每一尊菩萨都现的是千手千眼,两个手不够用!两只眼睛不够用!你只有两个手、两个眼睛,都要把它拿来布施给别人,你还能做什么事情?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布施,『耳鼻头手足』布施,是拿这些为一切众生服务。众生是什么?你没有看到,我看到了,我用我的眼见来布施你、来帮助你。你没有听到,我听到了,特别是在闻法,你也在听,你没有听懂,我听懂!我听懂了,我再告诉你,就是我这个耳布施给你,为你服务,是这个意思。
  世间人粗心大意,许许多多微细的徵兆,真的他看不到,吉凶祸福的预兆,我举这个例子,大家容易懂。头脑清净的人,欲望烦恼少的人,他能看得很清楚,他能够把他所见到的告诉大家。但是往往许多人听了,他不能完全相信,半信半疑。特别是不善的预兆,灾难的预兆,众生一定要等到灾难现前了,那个时候没有法子,只有承受。但是预兆刚刚起来的时候可以防止、可以避免,但是那个时候人不相信,不能接受,一定要等到灾难来了,这就没有法子了。手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是最普遍的,足为一切众生奔波,这叫布施,这是内财布施。
  下面一句,『及以诸宫殿』,那是外财布施。在外财布施里头最难的是宫殿房屋。这些人没有地方居住,生活过得很苦,你能以外财布施他,这就是现在社会上所讲的慈善福利事业,做的人很多。诸佛菩萨、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哪一个不是在做慈善福利事业?统统都是。但是所见所闻不相同,智慧不相同,所以圣贤、佛菩萨他们做得彻底、做得究竟、做得圆满。因为他知道世出世间所有一切苦难从哪里来的?从迷惑来的。所有一切自在安乐从哪里来的?从觉悟来的。所以佛菩萨、圣贤人对一切众生布施供养里头,最重要的是法供养,财供养在其次,财供养是非常非常有限的。法供养才是慈济之根本,慈悲救济的大根大本,是在法布施。为一切众生演说,在表演、在讲解,这是用内财修法布施。外财布施是帮助内财的布施,做为辅助,而不是主导。这个道理很深,我们要懂,要好好的来学习,学习佛菩萨眼到手到,见到众生有苦难立刻伸手援助帮忙。今天这个世间最大的灾难是什么?给诸位说,不是天灾人祸,也不是世界末日,世界末日我看起来是小灾难。真正灾难是什么?是不认识道德,不认识圣贤的教诲,迷惑在烦恼习气之中,随顺烦恼习气。这个不得了,它所造成的祸害无有穷尽,非常可怕。
  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我们深深相信,人数肯定不少,是哪些人?你细心去观察,这个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是随顺道德的,随顺佛菩萨教诲的,而不随顺烦恼习气,这个人肯定不是凡夫,我们一般说,肯定是个再来人。他不是来应劫的,他到这个地方来,是来表演的、是来唱戏的,是来觉悟一切众生的,他不迷惑!所以他示现榜样给人看。世间人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一切造作为自己,不能够舍己为人。觉悟的人不然,觉悟的人肯定是舍己为人。这个身,舍身,身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不是为自己享福的、作乐的,不是!它不是一个享福作乐的工具,它是为众生服务的工具,尤其是为一切苦难众生服务,做工具。身尚且能舍,何况身外之物?说到「宫殿」,那就是说明没有不能舍的。宫殿是财富里面最大的,能舍,那小的当然就不必说了。像在现代有不少大富长者,他们有财力,我们常常听说,在一些贫穷落后的地区建立学校,建中学、建大学,这是布施诸宫殿。在佛门里面,我们也看到许许多多人,有的是自己独自的财力,有的是结合大众的财力,建立道场,这也是布施供养。但是这种布施供养,我在讲经的时候常说,建立梵刹道场目的何在?是为了成就出家人的,修道养道。出家人修行办道总得有个场所,你能提供他这个场所,他将来在道业上成就,你有无量功德,这是一类的道场。
  另外一类道场是讲经的处所、教学的处所。在中国古时候,一般称之为下院。下院这个寺院庵堂多半建立在市区,人口稠密之处。为什么?讲经说法大家来听经方便。至於修道养道,多半建立在山林,人迹罕至之处,所谓是修身养性,方便。道场不外乎一个是成就自己的,一个是成就众生的。总得先成就自己,然后才能够弘法利生;自己没有成就,要想成就别人,没这个道理。所以道场有这两种性质。我们要细心观察,建立这个道场是属於哪一种性质,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个很重要。不可以盲目的布施供养,盲目布施供养不但没有利益,有的时候反而造成了不善处,那就错了。这些都要智慧,像菩萨所见的「智光明」,有智光明修福没问题,没有智光明修福往往是有问题的,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在今天时代不相同了,道场的建立,我在九0年的时候到北京访问,第一次见到赵朴初老居士。他跟我非常有缘,头一次见面我们就谈了四个多小时,非常欢喜。我向他老人家提出,我对於道场的看法。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中国千百年的道场很多,这些道场在今天都不能使用了,为什么?变成观光旅游的地点。一看到这个寺庙有几千年、几百年,人家到这里观光旅游,头一个就到你这里来看,你还能办道吗?所以古道场把它修建起来,修建好做什么用?做观光旅游用。这是历史文化的展览,我们把它看成这个,展览馆!提供给大家参观。还可以提供一些机会教育,这个教育是完全对观光客的、对旅游人的。介绍佛门这些文物,佛门的历史,佛门教学的精神,使他真正能够认识佛教。而真正修学、弘法的道场能另建。现在交通便捷、资讯发达,所以不需要建立很多的道场,我向赵朴老建议十个就圆满了。为什么建十个?佛法在中国有十个宗派。每一个宗派建一个,你想学哪一个宗派,你就到那个地方去学习。而这个道场的建立,一定要像现在外国的大学城。这个道场里面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学院,一个是学会;学会是提供大家修行的一个场所,学院是培养弘法人才、培养管理人才。许多寺庙都做旅游观光,那里头要有人照顾,要真正懂得佛法的人去住持、去做机会教育的工作。至於培训这些弘法人才,培训出来之后,他们对全世界讲经说法。在哪里讲?在卫星电视台,在网际网路,把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