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3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持七宝,俱往佛所』,这是带了许多的礼物,去供佛。每个人都尽他自己的心力,去拜佛,带一点供养。国王的礼物是最大了,这里说得很清楚,国王供养的礼物,是『一切香摩尼庄严大楼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国王供养一个大道场给佛陀,在这边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转轮圣王他有这个福报,有这个能力,供养一个道场。『奉上於佛』。再看下面第四段,第四段是六段里头最重要的一段。
【时彼如来。於其林中。说菩萨普眼光明行修多罗。】
『菩萨普眼光明』,这个字还是念去声,动词,行,『普眼光明行修多罗』。「修多罗」是经,这个经题叫做普眼光明行。
【世界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
前面讲的这是佛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主经、主法门,他的眷属就是附带的、附属的,那太多了。像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教化众生,主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主经,其他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祖师大德常常说,都是华严眷属。这尊佛讲的是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的。名字不一样,跟前面我们在第二尊佛里面所读到的,他所讲的经,我们在经文上看到,「法界体性清净庄严修多罗」。「法界体性清净庄严」,清凉大师讲,就是大方广,法界体性就是大方广;清净就是佛;庄严就是华严。名称换了,内容完全相同。
这尊佛所讲的也不例外。我们看清凉大师注解,注解里面讲这一段「佛为说经」。「时彼如来下」,这个就是指这一段的经文。这段经文说什么?「佛为说经,见普法故,名为普眼」。诸位想想,普眼是不是大方广?确实,确实是的。「见普法故」,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见到了,都明了了,都通达了。
「以慧为性故曰光明」。慧是灵明觉知,一切法的自性。一切法的本性是什么?就是戒定慧里面的慧。在中国经教、祖师大德注疏里头,常讲的灵知心。那是自性里头本来具有的般若智慧,这个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遍虚空法界。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就是这个智慧,灵明觉知的智慧所现的。所以它是一切诸法的本体,我们想一切诸法有没有灵性?有。《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大的讲世界,小的讲微尘,「因心成体」,它的本体就是灵知。
所以一切诸法跟一切众生(有情众生),确实感应道交;我们心行善,所有一切万物都善。所以佛在经上常说,菩萨成佛的时候,看大地一切众生同成佛道。这话是真的是假的?真的,一点都不假。大地众生同成佛道,我为什么没成佛道?我在菩萨心眼里面已经成佛道了,我自己没成佛道,都是事实真相。他那个心,他心是纯净纯善,一切万物在他心目当中,都转变成纯净纯善。就像日本人拿这个水来实验,纯净纯善的人去观察这个水的结晶,那个结晶是美到极处。换一个人,心地不善、不清净,他去看的时候,那个水结晶很不好看,很难看。就这么个道理。
一九八二年,我在香港讲经,圣一法师告诉我,他在不久之前,跟几个道友,也都是出家人,到普陀山去朝山。在梵音洞拜观音菩萨,求观音菩萨示现。三个人都在洞门口拜,拜了半个多钟点,观音菩萨出现,非常欢喜。离开梵音洞之后,这三个人就问:看到观音菩萨了?看到了。观音菩萨像什么?像庄严!圣一法师讲,他看到的像,观音菩萨是金色身,戴毗卢帽,就像地藏菩萨戴的帽子一样,戴毗卢帽,全身都是金色的,帽子也是金色的,他看到的。另外一个人,问他:你看到是什么样子?他看到是白衣大士,不是金色的。第三个,问他:你看到什么?他看到是个比丘,和尚,出家和尚。你看,三个人同时看观音菩萨,各人看的不一样。他所见的观音菩萨,「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各人的善根不相同,所以现的相不一样。同时现的,三个人同时看的,居然各人看的不一样,都看到了。也有人在那里拜,拜很久什么都没看到。那是什么?那是心不清净。不真诚,不清净,不善,你什么都看不到。
你们想想,跟这些科学家在显微镜里看水结晶,是不是一个道理。这样我们才真正肯定、明白,一点都不怀疑了,「相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宇宙之间,六根所对的一切万象,确确实实「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不是外头真有,是自己性识变现出来的,自己受用。各人性识不相同,各个人变现的境界受用不一样。虽然讲共同,讲共业,共业里头还是不共。怎么晓得?譬如晚上我们看月光,去赏月,那不是一样的吗?有人赏月的时候非常欢喜,有人赏月非常悲哀。那什么原因?共业里头还是有差别,只不过我的业跟你的业有相似之处,绝对不是完全一样的。
这些道理统统在《楞严经》上,《楞严经》讲的同分妄见、别业妄见,就是说明这个道理。是不是有真正共同的?有,只有到成佛,那是真正完全相同,佛佛道同。为什么?佛的心纯净纯善,不夹杂丝毫不善不净,那个现的相完全相同。等觉菩萨还不行,为什么?他还有一品无明没破。那这一品无明,各个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等觉菩萨在一起,同分,可以说是非常非常接近,并不是圆满,不是完全一样;完全一样,一定要到成佛的境界。这些理、事你明了之后,你就不会有疑惑。
疑是修行人的障碍,因为你有疑,你的所知障破不了。所知障肯定牵涉到烦恼障,这两种障,它有彼此有关联的,并不是完全独立的。烦恼不能断,我们定慧就不能够增长,这是一定道理。所以我们从这里「普眼光明」,下面还有一个「行」。现在时间到了,下一堂我们接著讲。
诸位同修,请看威光菩萨遇第三佛,遇第三佛第四段佛为说经。请看经文:
【时彼如来。於其林中。说菩萨普眼光明行修多罗。世界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
这一段非常重要。如来为大威光菩萨大众说的是什么经?经题,这是经的总纲领。主经经题叫「普眼光明」,『菩萨普眼光明行』。清凉大师不但在《疏》里面,跟我们把这个意思说出来,还怕我们不能够理解,所以他后面还有《钞》,《钞》也是清凉大师自己作的。疏是注经的,钞是注疏的,所以叫疏钞,钞就是注解的注解。
我们来看《疏》里头说「见普法故,名为普眼,以慧为性故曰光明」。这是解释什么叫普眼,什么叫光明。《钞》里头讲得详细,「见普法故,名为普眼者,此释经名,而有三义」。第一个「约所见称普,言普法者,一具一切,一一称性,同时具足等,斯即十眼之内,一眼之能,经云一切智眼见普门法界故」。清凉这样跟我们一说,我们就清楚多了。他引经据典,证明他所说的意思跟经义相应。前面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一具一切,一一称性,同时具足」,这十二个字比什么都重要,这十二个字是宇宙万法的真相。
所以我们讲法界虚空界,法界虚空界在哪里?你看看从前禅宗,禅宗大德考验学生,这个学生功夫成熟了,明心见性了。测验测验你,是不是真的明心见性?随便出一个题目问你:真性在哪里?学生丝毫不考虑,真的是随拈一法,表示一下。老和尚看了,点点头,这考试通过了。他真正懂得了一具一切,任何一法都圆满具足一切法。
我们在《华严经》前面读到,一微尘里面具足遍法界虚空界。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无量无边诸佛菩萨九界众生,在哪里?一微尘。你要想,那一微尘里头还有没有微尘?当然有。一微尘里面的一微尘,具不具足一切法?同样具足一切法。重重无尽,无量无边,这是性德,法尔如是,这个境界叫不思议解脱境界。没人懂!谁能入?前面我们读过,法身菩萨都不能入。这前面经里面告诉我们,普贤菩萨能入。我们今天学普贤行,那我们也是普贤菩萨?是的,普贤菩萨,小菩萨不行。什么样的普贤菩萨能入?当位普贤,当位是等觉,等觉菩萨能入。十地以前的叫位前菩萨,他不能入这个境界,重重无尽的法界。这是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的。
所以,我们现在晓得这回事情,今天科学的发现,比佛经上讲的这个事实真相,还有很大的差距。什么时候能在一微尘里面看到世界,看到圆满的法界虚空界?现在科学看到水里头的结晶,这是很粗、很粗的现象;极其微细的,没法子。可能是每一个结晶体里面,那个粒子里面所包含的是法界虚空界,这是我们从《华严经》经教里面来推想,应该是这样的。你说为什么原因?一一称性。
一具一切是现象,一一称性是原理。为什么会有这个相?告诉你一一称性。《华严经》到后面说出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都是性,它一一称性,所以同时具足,它不是有相隔,同时。像圣一法师这三位法师在潮音洞拜观音菩萨,看到观音菩萨现身,同时。同时具足一切法相,所以各个人看的不一样。假如我去看跟圣一法师一样,圣一法师看到完全是金色身,我也看到金色身。这两个金色身是不是一样的?跟你说肯定不一样。你细心观察,不会一样的。
正如同日本的科学家,这么多年来,在显微镜底下观察水结晶的图案,他说从来没有发现两个图案是相同的,道理在此地。到什么时候才看出相同?两尊佛去看是相同的,佛佛道同。不是在究竟果位上,看不到完全相同;能够看到相似,不能看到完全。这个道理在此地,这个《钞》里头讲的。下面这句话说得好,「斯即十眼之内,一眼之能」,这句话说得好,很不容易。他下面引经作证,「经云,一切智眼见普门法界故」,普门法界,普遍法界,平等法界。十眼之内的一眼,这个一眼是一切智眼。一切智眼,如来果地上证得的。这是普眼三个意思里头第一个意思。
再看第二个意思,「况一眼即十眼,融无障碍」。「约能见称普,如五眼中佛眼,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金刚经》上讲佛有五眼,这个常识同学们都知道,肉眼我们都有,我们凡夫都有肉眼;天眼,我们没有,天人有天眼,阿罗汉有慧眼,菩萨有法眼,到如来有佛眼。如来是五个眼都有,如来是佛眼,那其他的四个眼统统是佛眼;如来的肉眼也是佛眼,天眼也是佛眼,慧眼、法眼都是佛眼。你明白这个道理,菩萨没有佛眼,菩萨有法眼,菩萨的肉眼也是法眼,菩萨的慧眼也是法眼,菩萨的天眼也是法眼。阿罗汉的肉眼、天眼都是慧眼。这是第二个解释。一眼就是十眼。为什么?圆融,没有障碍。所以他能见一切法,能见遍虚空法界,能见微尘里面的法界虚空界,能见重重无尽的法界虚空界。
清凉在这个地方举例说明,使我们更容易理解,「如四河入海,无复河名,而具河味」。这是个比喻。譬如在中国黄河、长江、闽江、粤江,在陆地上分得很清楚,统统流向大海,流到海里面去了,就不叫长江水、黄河水,就不叫了,都叫海水了。这是用这个比喻来说,到如来果地上,佛眼所有一切眼都叫佛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统统叫佛眼,不再叫其他的名称了,用这个比喻来说明。
「金刚经云」,再引经为证,「如来有肉眼不」,这个字不能念不,要念否。「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乃至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这用《金刚经》的文句来做证明。「今十眼亦尔」。《华严经》上讲十眼,十是代表圆满。十眼,任何一眼都具足其他的九眼,所以「随一具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要明白这一个事实真相。下面还说「而诸教唯佛眼具五,余四则无」。这是一般教下里面常说的,佛眼具足五眼,这大家承认,其余这个四种就好像不具足。
「今因果之人,皆许一眼,即具十眼,不唯后胜具於前劣,若一不具十,则非普眼」。清凉在此地为我们说出,《华严》圆教的说法,圆教的看法。我刚才跟大家说的,都是圆教里头的讲法。阿罗汉、菩萨这是因地的人,如来是果地的人,果地的人,佛眼具其他的,四眼都融入佛眼,都叫佛眼。所以我住在因地里面,菩萨法眼,菩萨的慧眼也是法眼,天眼也是法眼,肉眼也是法眼,圆教说的。圆教说的是真实圆满法。《华严》一切是用「十」表大圆满,所以《华严经》里头独说十眼。大乘经里面通常只讲五眼,没有讲十眼的。十眼,这个地方《钞》里头也引出来了,我们在此地都能够读到。
「言十眼者,离世间品说」。这《华严经》第三十八品「离世间品」,里面说十种眼:第一个是肉眼,第二个是天眼,第三个是慧眼,第四个是法眼,第五个是佛眼。这是一切大乘经上说的。它后面又加了五个,第六个智眼,第七个光明眼,第八个出生死眼,第九个无碍眼,第十个一切智眼。一切智眼,前面说过,这个引经说「一切智眼,见普门法界故」,这都是「离世间品」的经文。这十种眼名称我们读过了,顾名思义,我们有一个概念;详细的讲解,等讲到「离世间品」这一段经文,一定跟大家细说。这是普眼第二个意思。
这第二个意思里面,最重要的我们要记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就是这里开头所说的,「一眼即十眼,融无障碍」。所以在如来果地上,这十眼无论称哪一个眼,无不是一切智眼,一切智眼是究竟圆满。唯独如来果地上证得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自性里面的圆满般若智慧,完全透露出来了,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了。它起作用就叫眼,不起作用,不用的时候叫智,用的时候叫眼,普眼的意思。所以从这些地方来看,我们的智慧太小了,小得不能再小了。也显示出来,我们愚迷是多么的严重。
十眼是自性本具,一切众生自性是平等的,一切诸佛如来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切众生也都有!为什么我们今天变成这个样子?世间人讲耻辱,还有比这桩事情更耻辱的吗?没有了。中国古人说得好,「知耻近乎勇」,人不知耻,没有前途,没有出息。知耻的人才知道发愤图强,勇猛精进。我应当要跟佛看齐,应当跟佛一样,这才对。怎么可以说,甘心沦落成个凡夫?甘心做凡夫,还以为不错,这是真正不知耻。
我有一次在美国德州休斯顿讲经,蔡念生老居士的公子,他是个大学教授,跟我在一起吃饭。谈到我们今天社会的动乱,人性不善。他说:总的来讲,就是不知耻。我很同意他的说法,当时我们两个谈得很投机。只要人知耻,知耻就是我们中国人俗话常讲「有良心」,社会就有前途,就有救了。人到没有良心,不知耻,这社会灾难无穷,说恢复正常那不是容易事情。当时我们就想到耻是八德之一,我们现在印的《德育课本》,课程就根据八个字排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人不能不知耻,尤其是读书人,学佛的人就更不必说了。你要不知耻,你不能够证果,你决定不能够勇猛精进,你怎么会认真学佛菩萨?这个字,关系大!
所以我们商量,我们来提倡,办一个学社,这个学社的名字就叫知耻学社。非常好!我就请他:你有时间写一个缘起,知耻学社的缘起。我们大家制定一个知耻学社修学的纲领,在世界各地提倡。但是我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