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3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年,我在章嘉大师那里学到「看破、放下」。我讲到三十七道品里面,我看出来了,「四念处」就是看破,它是智慧,「四如意足」是放下。那个时候,我在台北讲这个题目,赵默林老居士也是我们佛门一位大德,年高望重,我们佛门许多老法师对他都非常尊重。他大概要大我二十岁,可是我讲经,他常常来听。听我讲三十七道品,四念处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他跟我说,他说:净空法师,你讲得很有道理,这个说法从前没有人讲过。
因此,这个三十七科(科目),在大乘佛法里面,自古以来许许多多的大德都称它为助道法。大乘每一个宗派有每一个宗派主修的,譬如说我们净土宗,修净土的同学也知道,正助双修。那什么是正修?当然《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往生正因里面教我们的,那是我们的正修。这个正修是三资粮:信、愿、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正修。助修?助修就是三十七道品。我们念佛为什么功夫不得力?看不破,放不下,所以功夫不得力。果然能够看破,能够放下,念佛堂堂主的口头禅常说:放下身心世界。我们放下哪一样?一样都没有放下,所以你的功夫不得力。放不下的原因是不了解事实真相。
四念处这四条好。「观身不净」,把我们对於这个身的执著看破了,看破你就容易放下了,不要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不要再为这个身去造业。一切众生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为什么?为这个身,这身是假的,不是真的。「观受是苦」,你以为你这一生当中有很好的享受?很快乐的享受?你完全想错了,那是你迷不是觉。六道里头哪有乐?佛说:乐是坏苦。这要认识清楚。六道里头有苦苦、坏苦、行苦,三种苦,哪来的乐?佛清楚,佛真正觉悟,告诉我们,我们仔细想想人在世间确确实实没有乐。
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做种种示现,点醒我们,让我们明了这个世间没有乐,对这个世间不可以留恋;有丝毫的留恋就错了。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佛经上讲得很清楚:人生酬业。因为人提出问题问佛的,佛这个答覆,而实际上九法界众生,哪一个不是酬偿他的业报?尤其是六道,过去生中你造的善因,这一世得福报,你享福;过去生中造恶因,你这一生要受罪,要受苦受难,业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是六道里头的真相,佛菩萨慈悲来示现,点醒我们。
但是如果你跟佛有缘,这个佛是广义的。我们提到佛,许多人都把佛看成佛教,这个看法狭义的,广义的怎么说?佛是觉的意思,与佛有缘,你与觉悟有缘。世出世间许许多多的圣哲,你遇到他们,他们教给你方法,帮助你觉悟,这个范围就大了,可以包括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圣贤教诲。我们学大乘,对於与佛有缘应当作如是观,这才正确。就像前面佛在这个经上所说的,李长者给我们讲解的,「如来以一切众生随根所乐,以成佛号」这一段里面讲的,佛「对现色身,等众生界,为佛,为天,为神,为主,为人,为仙」,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他所现的身相全是帮助众生觉悟。与佛有缘,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来说,这是《华严》的意思境界。
四念处第三个教我们「观心无常」,心,念头,念头生灭变幻无常,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你不可以以为你所想的是正确的。这是佛在经论里头一再提醒我们,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千万不要以为你想的是正确的。实在讲,许许多多的想法、看法都是错误的,古人常讲「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以为聪明,那个误是什么?不听圣人教诲,自以为聪明,依旧是造业受报,苦!这是佛法里常讲,可怜悯者。他实在讲比不上最笨的人、最愚痴的人,
那个最笨、最愚痴他自己自卑感很重,觉得他是什么都不如别人,如果他有善根,遇到了一个高人,教他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他就真干,结果怎么样?结果他成功了。谛闲法师那个锅漏匠出身的念佛的徒弟,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吗?多少聪明人不如他。他老实,就是知道自己很笨,愚痴没有智慧,不如人,他见到什么人都恭恭敬敬的,为什么?我不如他,他比我强太多了。没有一丝毫贡高我慢的心,这个很了不起。所以老师怎么教,他就怎么样相信,他就怎么样修,时间不长,他成功了。
所以,从这个例子来看,古人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我们体会非常深刻。我们为什么没有成功?自己以为太聪明了。想想我们将来死的时候,能不能像他那样预知时至?能不能像他那样那么潇洒,那么自在,站著走的,不生病。他住在那个破庙里头,谛闲老法师很慈悲,在附近找了个信徒照顾他,每天替他烧午饭、晚饭,一天替他烧两餐,早饭他自己料理,帮他煮饭洗衣服照顾他。他是专门念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就这么一个修行方法。
往生的头一天,告诉这位居士,很感谢他照顾这几年:明天你不要来替我烧饭了。这位居士也不知道是什么回事情,明天不要来烧饭了,大概明天有人请客,因为他前两天到城里去看看朋友。他是三年没有出门,突然心血来潮,他要到城里去看看朋友。看看朋友什么?辞行,见最后一面。回来之后,第二天就跟烧饭的老居士说:明天不要来烧饭了。所以这个老居士听到之后,师父前两天出门,是不是有人请他吃饭。所以到第二天中午的时候,他还去看看,看看师父在不在家。
他这个庙是破庙,不关门的,进去之后,叫师父没有人答应,这四面去找找,看到他站到那个地方,叫不应,走到面前仔细看看,死了,站著死的,非常惊讶。从来没有听说过人是站著死的,又不生病。赶紧去告诉当地的一些护法、学佛的居士,大家都来看,这大家商量一下,赶快给谛闲老和尚去报信。那是走路去,来回三天,谛闲老和尚来替他办后事,他在哪里站三天,死了以后还站三天。
所以人聪明有什么好处?笨一点有什么不好?这正是古人所谓是「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佛度众生这两种人很好度,一个上智,一个下愚。上智是一说他就通达明了,依教奉行,没有二话好说;下愚也是这个,虽然什么都不知道,教他怎么做,他乖乖的就那么做,他就能做到底,做得很踏实。所以这两种人都很容易成就。最麻烦的是当中这一段,上不上下不下,很不容易成就,习气太重,不容易放下。
三十七道品是我们的助道法,我们不能不看破,不能不放下,不能不精进。四正勤就是精进,他精进是有条件的,恶要赶快断,善要赶快觉悟;积极的断恶,积极的修善,这四正勤。所以这个科目通一切法。初发心的人,三十七道品的修学跟如来果地也没有差别。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前面我们讲到「三十七道品无别」,这三十七种助道品,对我们的修行大有帮助,一定要懂得应用,真正让它帮助我们道业的增长,帮助我们断烦恼、开智慧,很重要。「观受是苦」,要真正晓得苦,我们出离的心就生起来,对这个世间能放下,不再贪恋了。这个世间无常,经论里头佛常讲这个世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不只是沧海桑田。哪一样东西能保得住?不可能的,没有一样东西真正是永久的;换句话说,所有一切万物都是暂时的。你能够常常这样想,常作如是观,你智慧就开了,不再迷惑了。这第三条「观心无常」。心是我们的念头,前念后念不一样。
末后一条「观法无我」,我是主宰、是自在。佛经里面讲这个「我」的意思讲得很多,这两个意思最重要。首先我们观察我们自己的身体,因为一般人都把这个身当作我,我是主宰的意思,我这个身能不能做主宰?如果能做主宰,我不想老,我不想生病,我不想死,能不能做得到?做不到。一年比一年老化了,小小的风寒都抵挡不住,这个身做不了主。既不能做主,哪来的自在?所以佛讲这身不是我。不是我是什么?是我所,我所有的。就像衣服,这衣服是我所有的,它不是我。
什么东西是我?世间也有些聪明人,西方哲学家所说的「我思故我在」,能够思惟、能够想像那个是我,这比一般人观察是进步很多,他知道这个肉身不是我。我们中国一般人讲灵魂是我,身有生死,灵魂不死,这就进步了很多。其实灵魂是不是我?不能说是我,也可以说是我。这话怎么说?灵魂他迷、他不觉,我是觉悟的,我是不迷的。唯有觉悟不迷,他才做得了主,他才得大自在。迷了的时候,你看灵魂在六道里投胎,随业流转,可见得他做不了主。他要真正能做主,他为什么会到三恶道去?他会到三恶道去投胎,说明他做不了主。人间天上他虽然来了,他没有能力选择。到哪个家去投胎是业力,过去跟他有缘,这佛经上常讲的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没有这些过去这些关系,纵然见面也不认识,陌生人。
所以人与人的关系真正明了之后,是应当要珍惜,不是一生一世,过去世中都有交往、都有关系。好的关系继续保持,不好的关系我们要改善,这个人觉悟了。看不顺眼的人、不喜欢的人,有缘不是没有缘。在这种情形之下,觉悟的人、我们学佛的人懂得了,我们要改善关系;这个关系不可以恶化,恶化以后很麻烦,恶化之后就变成冤冤相报了。要以真诚心对待,要以真正爱心去关怀、去照顾,佛法讲的智慧,善巧方便。前面给我们讲过四摄无别,用四摄法改善关系,很重要,这叫真正学佛,这是把佛法落实到生活上去了。真正懂得观法无我,破所知障,不但是破烦恼障,也破所知障。
所以诸位想想看,这个助道法重不重要?真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放下身心世界,一向专念,那才能成就。谛老法师锅漏匠那个徒弟,三年能念成功,没有别的,他放得下。往生之前,前两三天去看看他的朋友,那是度化这些朋友。这些朋友对他,他是个普通人,在一般讲,他没有德行,他也没有学问,他也没有能力,谁瞧得起他?总是三年多没见面了,他在庙里念佛等於闭关一样,他不出门,人家也不会来看他,这就看看他,跟大家打打招呼。
两三天之后,他站著往生了,这个消息一传过去,诸位想想,他那些老朋友要不要来看看他?这一看看他的时候,信心生起来了。他是怎么学的?他怎么这么殊胜?他的这些亲戚朋友因他而念佛、而学佛、而往生的,我相信人数不少。连我们差不多七十年之后,我们听到这个讯息都感动。所以自己成就就是成就众生。这是距离我们还不算很远的真人真事。
我过去在台湾,听说将军乡有一个老太太也是念了三年佛站著往生的。这个事情是我出家以后的事情,不是在我出家以前,在我出家以后,距离现在这四十多年前。说这个话大概七、八年前,我有一次到高雄,元亨寺菩妙老和尚请我去讲几天经,我提到这桩事情。当时听众里面有两位同修告诉我,这真的,他们亲眼所见的,一点都不假。没有病,非常正常,说走就走了,走得很自在,走得很潇洒,站著走的。所以要不放下,你就做不到了,就是说你做不了主了,放下身心世界,你才真正能做得了主宰。
四正勤是精进。大乘经上常说,世间善法有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这三善根能生世间一切善法,所以称之为善根。根是比喻,取植物它有根,它能生长。出世佛法里面,在大乘法里面,佛说菩萨只有一个善根:精进。精进是菩萨善根。我们要问,菩萨有没有世间三善根?肯定有的,菩萨是世间善人做的。世间善人有这个三善根生世间善,不能生出世间善,为什么?他没有精进。菩萨能成就圆满菩提靠什么?靠精进,永远精进不懈。
三十七道品第二个科目,佛教给我们「已生恶令断」。所以我们天天要反省,要检点,我的心不善,我的言语不善、行为不善,自己知道,自己清楚,赶快把它断掉。看到别人思想、见解、言行不善,反省一下,我没有,佛告诉我们:很好,要提高警觉,决定不生。别人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自己已经生的善,思想、见解、言行都是善的,与经教相应的,佛告诉我们要增长,增长就是要有进步,明天要更好,这才对。看到别人有善行,我还没有,赶快要发心要向他学习,学习一切众生的善行,不生一切众生的恶行,这叫精进。不仅仅是大乘法,在世间法也很好用,我们不要执著什么大乘小乘、世间出世间,这个法好,这个法确确实实帮助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一切恶务必断尽,一切善务必圆满,这就对了。
「四如意足」,我说它这个四条是放下。足是知足,什么时候才知足?放下就知足了,你要不放下,永远不知足,知足常乐。这里面有四条,欲、念、进、慧,每一条里头义理、境界都要清楚。天台大师讲得好,他把这个道理浅深广狭境界不同,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不一样;藏教是小乘,通别是大乘,圆教是一乘,修学纲目完全相同(就是科目的名称完全相同),内容不一样,内容有浅深广狭不一样。
初发心这三十七道品跟果地上佛的境界也没有差别。「故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这两句经文我们也很熟悉,为什么?祖师大德文章里头常常引用,我们看到的遍数多了。但是对这两句话的意思,实在讲许多人模模糊糊,不清楚。「发心」是初发心,「毕竟」是证得究竟果地,这初发心跟究竟圆满佛「二不别」,「二」是发心跟毕竟这个二,「不别」,没有差别,不好懂。这个话我们也听得多,常听到的「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初发心跟正觉这是二,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不别,没有差别。在我们的想法、看法差别太大了,怎么会没差别?现在读了《华严》这么一大段经文,稍稍有一点体会;体会,说老实话,不深,有这么少分了。
这个不别是心性不别。你初发心那个心是真心,如来果地上也是用的真心,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差别在哪里?差别在如来果觉上他真心永远不变,永远他都不动;初发心的这个人,这是一刹那,真心放光了。就好像果地觉上心性的光明像太阳一样,初发心的人,这个人的心性放光像闪电一样,他不能够常常保持。他如果常常保持,他不就成佛了吗?只是那个光闪了一下,到第二念烦恼又起现行了,又迷了。所以说「如是二心先心难」,先心是发心,发心难。一个人突然之间有这么一个念头:我要发心成佛。这个念头难,太难太难了。
你要不相信,你去打听,无论是出家在家的,你去打听打听,他学佛他出家最初发心是什么心?没有发成佛的这个心。世间人绝大多数,在家学佛的,他学佛发什么心?求佛菩萨保佑,保佑他升官发财,保佑他多儿多女,保佑他健康长寿,他发的是这个心。这个心不是此地的发心,此地的发心是菩提心。换句话说,他没有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的相、样子,没发。
至於出家人,各人出家的因缘又不相同。你要去打听打听,去问问:为什么出家?我常说:糊里糊涂出了家。如果不好好的学,将来就是这一辈子糊里糊涂,我们凡夫是个糊涂佛。佛眼睛当中看我们是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