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善根再加上精进善根,你都能够修得很好,那当然你是『常现诸佛宝色光云』,这一句肯定就落实了。
一句比一句殊胜,前面「净光摩尼」我们肯定是戒善。最简单的讲,我们在家一般学佛的五戒十善,出家最低的沙弥律仪十戒十善,还必须落实威仪,二十四门威仪,你是真正的佛弟子,你是真正佛的形象,那叫「常现诸佛宝色光云」。二十四门威仪,那是佛的相。但是你要晓得,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是沙弥相,大僧不离沙弥;不是说到大僧了,沙弥二十四门威仪就可以不必要了,不是的。你看看等觉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你看他威仪具不具足?再看如来果地,如来果地看什么?看释迦牟尼佛,你看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违犯沙弥二十四门威仪?没有,他统统具足,比他更圆满!比丘戒二百五十条,除了前面十三条是戒律,后面全是威仪。大乘菩萨戒里面,真正戒律也不多,也只有几条,《梵网戒经》十重四十八轻,十重是戒,四十八轻是威仪,你都做到了。常言说得好:「戒是佛身」,这是戒光,「常现诸佛宝色光云」就是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我们一定要从戒下手,没有戒就不会有定,没有定就不会有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不重视戒行,你怎么能入佛门?再看第四句:
【及诸众生所有言音。】
这个地方特别要重视『诸众生』,「诸众生」怎么说?九法界众生。『所有言音』,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出同类音」。这个注解注得好,不出同类音就不能够普度众生,你的教学说法就有障碍。我们今天做不到,在外国讲经教学要通过翻译,佛不需要,佛能够出同类音。我们跟人,人与人之间交往还能通过翻译,我们跟畜生往来就不行,找不到翻译,跟鬼神往来也找不到翻译;鬼神跟我们往来传递讯息要靠灵媒,那个灵媒也等於翻译一样。我们要想想,同类音难得,但是它是自性本具的德能,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无障碍的法界讲不通。语言不通这是障碍,怎么可以说是无障碍?清凉大师为我们介绍这部大经,说这部大经是「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大师讲的话是真的,决定不是骗人的。到什么时候无障碍,事事无碍?见性就无碍。华严会上华藏世界的居民,程度最低的是圆教初住,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四种无碍他们都得到。
九法界众生不行,在四圣法界里面,我们讲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包括十法界里面的佛,我们讲藏教佛、通教佛,他们只能达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还不行。这是事事无碍的境界,这是我们现前做不到的,但是懂这个道理。懂这个道理也能够破除我们的分别执著,知道佛教化众生的原则,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法得度,他就说什么法。身行不固定,说法也不固定,全是活的,真的是所谓活活泼泼。我们要了解这个事实,要突破我们自己的障碍,我们的障碍在哪里?过分的分别执著,好像跟我不同的都是错误的,这造成很大的误会。你一定要知道,一切众生不是同一个根性,你这个法门能得利益,别人这个法门未必能得利益,所以佛为众生说八万四千法门,如果一个法门能普度,佛又何必讲这么多法门?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心开意解,不但对於佛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我们肯定,欢喜接受。
现代人不接受,我学净土我就不能接受禅宗,他学禅宗就不能接受教下,他不能接受。往往怎么样?敌对,自赞毁他,殊不知自赞毁他是重戒,菩萨戒里头第二个重戒,你错了!有个浅显的比喻,好比我们这群人都生病,有个高明的大夫给我们诊断,我们每一个人处方不一样,每一个人吃的药不相同。你总不能说「我这个药好,你看我一吃都好了,你那个药不行,你要改吃我这个药。」改吃我这个药就把他吃死了,他吃他那个药,他的病好了。他的药我不能吃,我的药他不能吃,这个道理我想你能够懂得,你能够体会得到。佛经里面常常赞叹佛是大医王,九法界众生是病人,他给他开的处方,每一个人的处方不一样,你怎么能执著「只有我这个法门对,他那个法门不行」?到底是哪个对?哪个错?自己错了,佛没有错,对方那个吃药的人也没有错。我错了还不承认,不知道自己在造罪业!
现在这种情形,往往在同一个法门里面,彼此都不能相容。我听说念佛法门有人执著六字、反对念四字,有人执著四字、反对念六字,你说糟不糟糕?这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你到极乐世界还天天吵架,哪有这个道理!不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喜欢念六字的很好,他能念到一心不乱,他能往生;喜欢念四个字的,也好。什么样的音调都好,喜欢念得快的好,喜欢念得慢的也好,只要你自己念得欢喜,念到能够伏住你的妄想杂念,你功夫得力就好。一定要知道我们同样修净土,他跟我的根性不相同,怎么可以勉强?世尊当年在世,我们晓得介绍净土法门不只一次,多次宣讲,但是佛并没有发起打个佛七,没有!佛也没有召集大家在一起共修,没有!你们想一想,佛只是教,修行在个人。这就是说得很清楚,佛在这里开药方,各人回去自己去服药。不是把所有的药在那里一锅煮,不是的,那还得了!
后来祖师提倡共修,什么原因?也有道理的,有很多人光读经学教,不修行了,懒散了,祖师提出这个办法,我们大家一起来共修。一起共修有什么好处?依众靠众,到时候大家一起来,你不来你在偷懒,你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年老的人看到年轻的都这么用功,「我老了,要赶快用功」;年轻人看,「那么大年岁都勇猛精进,我要急起直追」,互相勉励,都做大家的好样子,互相警策,共修是这个理念兴起来的。确实共修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共修必须大家根性差不多,这才行。差别大,那怎么办?要分几个道场。譬如我刚才讲的,有喜欢念六字的,那个念佛堂专门念六字的;这边念佛堂专门念四字的,互相不干扰。但是态度一定要彼此互相尊敬,我们都是念佛法门,我们服的这个药不一样,但是都会到极乐世界,要明白这个道理。依靠经典亦复如是,净土经论,现在《无量寿经》九个本子,你说哪个本子好?本本都好,无论依哪个本子都能往生。依原译本好,依会集本也好,会集本字字句句都是原译本的经文,没错。你又何必执著?你又何必强迫别人要跟自己一样?不知道自己错了,别人没错,希望同学们多想想。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0五卷) 2002/0 8/0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805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藏海安布庄严,第四段海间香河,长行第五句看起:
【其河所有漩澓之处,一切诸佛所修因行,种种形相,皆从中出。】
这一句,清凉大师跟我们提示的很简单,「漩澓出影」。『漩澓』是流水里面的漩涡,这种现象我们在河流里头常常会见到,它的原因大概是河的底这个地方特别深,或者是下面有岩石,造成水流在这个地方回旋。佛在此地以这个来比喻,显示『一切诸佛所修因行,种种形相』就像河流里面的回流一样。回流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往复,我们所说的循环。因果里面常说到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转变不空,漩澓有转变的意思;循环不空,它有循环的意思;相续不空,相续不但是漩澓相续,河流也是相续的,所以说是后浪推前浪,这是相续相。河流流水里头我们能够看到相续相,但是循环跟转变在漩澓里面看得很清楚。这个意思很深!我们学佛,凡是看到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实在讲处处都有,这个漩澓,最平常的、最普通的就是时针。你看看现在小学生,我看到都戴手表了,手表的指针永远在漩澓,跟经文这个地方所说的表法的意思完全相同。我们从深处去体会这个现象,岂不是《论语》里头第一句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你们想想看是不是学而时习之?
世出世间的圣人,学习就像水的漩澓一样,永远没有停止,永远没有休息,他才能够成就道业。时钟右旋,我们讲顺时钟的方向,右旋代表随顺性德、随顺纯善。不要向反面去漩澓,那就错了。随顺性德,我们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如果随顺烦恼、随顺自己习气,这是决定往下坠落。永远要记住世尊在经论里面的教诲,「没有证得阿罗汉以前,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阿罗汉证到的是正觉,换句话说,没证到阿罗汉之前,在佛的眼光里面看是不觉。这个话是真话、是老实话,完全正确没有错误。但是我们凡夫初听到的时候总是不服,佛说话有没有说得太过分?我们凡夫心里想,佛说六道众生都是不觉、都是迷惑颠倒,我们会想:六道里头可能有一部分人迷惑颠倒,但是也有一部分很聪明的人。今天这个世间有许多科学家、哲学家,他们聪明,他们并不是佛所讲的迷惑颠倒,我们都会有这样的反应,这个反应非常正常。我初学佛的时候,看到经典上这些句子,我也是这么想法,到后来看到佛的标准,我相信了。佛经里面讲的觉跟不觉是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以断烦恼,你的见思烦恼没断,就叫做不觉;见思烦恼断了,就叫做正觉,这个没有话说,这个我们不能不服了。
「见烦恼」,世尊为了教学方便起见,把它归纳,见烦恼就是错误的看法,归纳为五大类。第一类叫「身见」,执著这个身是我,叫身见。「边见」,边见就是相对的这个观念。我跟人是相对的,圣跟凡是相对的,真跟妄是相对的,是跟非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观念叫边见。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我们怎么晓得?我们根本不知道。执著这个身是我,哪一个人不执著身是我?怎么能说执著身是我是错了?我们永远解不开,那要到经典里面细细的去学习,才真正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们真是无量劫来看错了。第三类叫「见取见」,第四类叫「戒取见」,这两类是讲因果。一个是你在果上看错了,见取见是果,佛法里面讲非果计果,这根本不是真正的果,你以为是果;戒取见是因,不是真正的因,你看错了。譬如说善因善果,这是正确的;你说善因恶果,这是错误的,没有这个道理;恶因善果也没有这个道理。因与果粗浅的我们没有看错,深一层的往往我们把它看错了,佛举出很多例子跟我们解释。不属於上面讲的四大类错误的见解,就是除上面四大类之外的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并做一类,「邪见」,分配在三界六道里头。
佛还是用归纳的方法跟我们讲了八十八品,品就是类,品类;那就是细说,把这五大类再详细的说明。八十八类要统统断尽,这叫见烦恼,你的见解不错,正确了。你的思想还错误,思想是什么?佛也把它归纳,归纳为五大类:贪、瞋、痴、慢、疑、恶见;这个头数,三界总共有八十一品,它分为九地,九九八十一。这个东西统统断尽,那个时候你的思想见解叫正知正见,正觉了,佛是用这个标准来说。我们看看我们世间很聪明的科学家、哲学家,他有没有我见?有没有边见?有!他还有没有贪瞋痴慢?有!那就不行,不符合这个标准,他不能叫正觉。正觉里头决定不能夹杂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没有断,不叫做正觉;见思烦恼断了,这个人超越六道了。六道没有了,他决定提升到四圣法界,他是属於声闻、缘觉、菩萨一类,他到那边去了。换句话说,在六道里面的居民一定有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断了不会在六道住,他升级了,他到四圣法界去了,佛用这个标准界定;这是个界限,来判定你是不是正觉。
佛法的修学,正觉是第一个成就,像我们读书拿到学士学位,这是第一个成就,学士学位。再往上提升是硕士,最高的是博士。佛法也是这三个学位,阿罗汉、辟支佛是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加上正等,等是等於佛,但是还没有到佛,等於佛;最高的是无上正等正觉,就好比这一般学校里的博士学位,无上正等正觉。正等正觉是硕士学位。所以佛、菩萨、阿罗汉是佛教里面学位的名称,这个学位名称全是用断烦恼来界定的。见思烦恼是头一个,见思烦恼断尽了,第二个要断的是尘沙烦恼,最后断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断尽了,圆成佛道,那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讲诸佛所修的因行,断烦恼要在生活当中、要在工作里,在处事待人接物。烦恼习气由来已久,佛法常讲无量劫你养成的习气,阿赖耶里面含藏著习气种子,哪有那么简单你能够把它断掉?佛清楚、佛明了,所以佛对於初学的众生要求不高,要求也不多,这是一个好老师。就像教童蒙、教五六岁的小朋友,你一定要晓得他的能力能接受多少、能消化多少,不能太过分。而学生一定要接受老师的指导,学生不肯接受,好高骛远,不能接受的东西也要勉强去接受,跟老师不合作,这就没法子教了。
世间老师教童蒙,儿童有没有合作?四、五岁的小朋友很听话。但是佛法不如是,佛法大概一般接触的,年龄最小的都十几岁,不是多数,大多数是二十岁以上的成年人,所以佛法教学就困难。成年人的毛病是好高骛远,他一进门就要广学多闻,他跟老师不合作,所以老师没有办法教,尤其是现代这个社会。古时候中国的小学,我讲小学不是学校,中国小学的意思是什么?是儿童教育。儿童教育在哪里教?家庭里头教,这是中国古时候小学的定义,跟我们现在的学校不一样,古时候就是儿童教育。父母教、祖父母教、叔叔伯伯他的长辈都教,都有义务、都有责任,为什么?这是我们家里人,这是我一族的人,我希望将来我们这个家族能有人才出来,所以都有这个责任。而且教学可以说都是以儒家为标准,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自从汉武帝制定了国家教育政策、教育宗旨之后,一直到清代的末年,这个教育宗旨没有改变,差不多有两千年,根深蒂固。所以在中国民间,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的人提到孔老夫子,自自然然肃然起敬。由此可知,夫子的教化在中国扎了根,这个根基非常深厚,虽然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常常听老人说,他记在心里,他落实在他生活里头,印象深刻。发心出家了,虽然十几二十岁发心出家了,能够接受老师的教诲,为什么?他有家教,他懂得亲近老师,他接受老师的教导,他能跟老师配合,这就是中国所讲的师承。你亲近这个老师,你不遵守他的教诫,这不是师承。老师教的学生很多,这里头有传法弟子,这个非常重要,真正得到老师的承传。一般学生得不到,得不到的原因在哪里?跟老师不能合作。绝对不是老师有私心,老师要有私心,这个老师不是好老师,没有道德。老师有道德,老师又何尝不希望多传一些学生?传法的弟子愈多愈好。
在佛门里面,禅宗,诸位都晓得,第六代祖惠能大师。他老人家为什么这么出名?他的传法弟子有四十三个人,哪一代的祖师都不能跟他相比。我们看看历代的祖师,最多的传法弟子大概五、六个人,一般的二、三人很多,我们常常看到,还有单传,传一个。所以学生跟老师密切配合难,古时候已经难了,现在到哪里去找?找不到了。在现在这个社会风气里,可以说是师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