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蛇吞象 >

第3章

蛇吞象-第3章

小说: 蛇吞象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抽身,加盟隶属大众公司的奥迪汽车公司,并担任研究和开发部门经理。从此,他开始了向大众公司总裁宝座攀登的20年漫漫历程。    
    皮埃切加盟奥迪公司之初,奥迪是一个只有公务员才会选择的乏味的汽车品牌。1975年,皮埃切被提升为技术部门经理后,大力发展奥迪车的技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他推进了一系列技术改革,包括轿车采用四轮驱动装置。在1980年日内瓦举行的汽车展上,奥迪推出了200马力的Quattro车,这是第一辆四轮驱动的现代车型。    
    此后不久,所有奥迪车都采用了四轮驱动,引得奥迪的竞争对手们纷纷效仿。1982年奥迪100刚一问世,便以流畅的曲线和最低的风力阻力赢得了满堂喝彩。奥迪100赢得了许多汽车奖项,并成为美国市场上最畅销的汽车,把其他仿制车远远地甩在后面。1988年,皮埃切顺利地成为奥迪公司总裁,在他的领导下,奥迪车一步跨入豪华车行列。皮埃切在奥迪公司的成功,终于于1993年将他送上了大众公司总裁的宝座。    
    现在,皮埃切将重点放在开发新款车型上。他亲自参加原形汽车驾驶测试,发现问题并下令进行必要的改动,尽管通常这些工作都是由具体的开发工程师负责。皮埃切还改进了刚开发不久的可直接注入柴油的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综合了柴油发动机省油和汽车油发动机的安静灵敏的优点,而大众的竞争对手通用公司和雷诺公司刚刚在这项技术上起步。    
    担任大众公司总裁以来,他一直热衷于开发帕萨特车,这是一种价值2。8万美元的家庭轿车,1997年正式投入市场。这是皮埃切上任后由他完全监督开发的第一种新款车。他希望凭借它在人们心目中塑立大众汽车坚固而不庸俗的形象。为此,皮埃切要求工程人员以奔驰轿车的质量为准绳,实现大众汽车质量的一个量级飞跃。在他的要求下,汽车内部全部使用仿真皮的高级织物和高质量塑料。帕萨特车果然不负众望,在德国汽车杂志进行的各种比较测试中,成功地击败了对手奔驰和宝马。该车在市场上一度脱销,为此大众公司不得不加大工厂的生产能力。1997年,帕萨特车在全球的销售量为37万辆。1998年,它的销量将达40万辆。    
    通过皮埃切的努力,提升了大众在欧洲的领先地位,重新打入美国市场,并在新兴的拉丁美洲和中欧汽车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一位汽车行业的分析家这样评价皮埃切:“他是汽车业里最聪明、眼光最长远的一位总裁。”    
    今日的皮埃切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可以说,他的成功得益于他对汽车技术的精通,对汽车的热爱以及他想当第一的念头。自从加入汽车行业以来,皮埃切就努力学习技术,潜心经营公司。在不甘落后的精神支持下,他创造了大众前所未有的成就。


《蛇吞象》 泛舟梦想《蛇吞象》 挑战目标

    第五式 挑战目标    
    [黄光裕]鹏润集团总裁兼国美电器总经理,在北京打拼18年,赚了15亿元。他确定了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以及“互动、互助、互补”的投资理念,一举打破了过去百货店经营家电的垄断局面,使国美站稳脚跟并迅速发展。2004年,黄光裕以105亿元人民币的财富,问鼎中国国内富豪榜榜首。这是中国零售业的奇迹,而黄光裕更是所有创业打工者的典范。    
    能在当前最热门的房地产与家电零售两个行业同时获得空前成功,是黄光裕让人们对他心服口服的两大理由。这是“商者无域、相融共生”的经商理念的传播,作为伟大的企业家,还是得让财富数字来证明他的才华与智慧,其中目标高远是他事业成功的关键。    
    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的春风吹绿了全国各地时,大批的有志之士涌向南方沿海一带谋求发展。而年仅17岁的汕头少年黄光裕敢为天下先,身揣4000元钱从家乡北上,到内蒙古一带做贸易。一年后进入北京,在做了半年生意后,最终选择在珠市口经营一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电器店。1987年1月1日,他用3万元的贷款开始了家用电器的经销,正式打出“国美电器”的招牌。如今北京城内无人不知的国美电器,就是黄光裕创办的。到今天,国美电器连锁已占有国内家电分销市场的35%。    
    如今回过头来总结会发现,黄光裕创业切入点之佳,以及他在多年的创业中不断地向新的目标进军,这就造就了他事业的成功。中国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物质条件仍然相当落后,流通领域商品奇缺。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几乎所有消费品市场,都是卖方市场,家电市场尤其如此,20世纪80年代中期仍是清一色的外国品牌。黄光裕在经营之初便显露出自己的胆量,开创了很多业内先河。1990年首创“包销”制,1991年率先在《北京晚报》中登出商品报价广告,1993年开始在北京地区开设多家店铺,1996年由单纯经营进口商品开始转向以国产与合资品牌为主,1999年开始向全国扩张。    
    1993年;就在国美电器在北京已迈出连锁经营步伐并开始涉足房地产业时;黄氏两兄弟分家了。黄光裕称;他分得了“国美”品牌和几十万元现金;而包括房地产业务在内的资产则归哥哥黄俊钦;他哥创办了以房地产为主业的新恒基集团。    
    黄光裕经过十余年的积累后,从1999年开始走向全国。但外界对其扩张之举看法迥异,资金保证则是质疑中的重要一环。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国美的上市努力就成了业内外人士的谈资。    
    今天,黄光裕面临新的挑战是上游利润挤得差不多了,同行竞争却在一天比一天加剧,在14个地区有100多家直营店的国美,显得发展“速度慢了”。商业“大鳄”拉动家电“跳水”,这是前两年司空见惯的套路。然而,留心一下就能发现,彩电业市场上有影响的厂家已从几百家淘汰到了现在的五六家,行业整合已经完成,如果下游零售业还简单地依靠挤压上游利润的方式经营,挤不出利润的上游哪怕有两三家联手对抗,经销商就不一定扛得住。更何况还有零售业的同业竞争相胁迫,譬如,“中永通泰”联合体的出现,尽管黄光裕可以战略上藐视,但在战术上却不可小觑。    
    2003年10月26日,黄光裕采取史无前例的举措整治国美,将其销售网络南北分治、采购与销售业务彻底分离,将公司管理层下移,原国美高层管理团队全部下放,国美的两任总经理何炬和李峻涛分别担任南北两大片区采购中心总经理。从结构上看,黄光裕复出成为原高层管理团队下移的最充分理由。从人员到机构的下移,削减了国美机构的“虚胖”。    
    此后,国美的计划是2003年分店总数达到200家,重点占领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并启动二级市场,在二线城市进一步开设分店。销售规模比2002年翻一番,即冲击200亿元的销售目标。    
    黄光裕很得意自己的这次改革。他认为在管理模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将管理人才送到一线,将采购与销售两块分离,是此次改革的核心。    
    2000年6月,黄光裕与詹培忠的上市公司德智发展联合创立了一家BVI公司,并以“独立的机构短期投资者”名义,以1920万港元现金收购了京华自动化原大股东的一小部分股份。一个月后,詹培忠自己控制的BVI公司,以5600万港元购得京华自动大部分股份,从而控制了这家上市公司。    
    2002年2月5日,京华自动发布公告,增发13。5亿股新股,每股0。1元,全部由黄光裕名下的BVI公司现金认购,公司将全力发展地产业务。在此消息刺激下,京华自动的股价在短时间内涨了4倍。    
    黄光裕以合计持有京华自动85。6%的股份,终于取代詹培忠,走向前台。2002年4月26日,黄向外转让了11。1%的股份,将其个人的持股比例降低到74。5%,从而回避了全面要约收购。2002年7月,京华自动发布公告正式更名为“中国鹏润”,主要业务便是黄光裕收购位于北京朝阳区西坝河北里7号院的物业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在买壳过程中,黄光裕不仅获得了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还通过上市公司的现金支付以及股权转让实现了部分套现,而詹培忠则在二级市场上获利颇丰。这种操作方式无疑对黄光裕的资本运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黄光裕短短5年间;铺就零售网络;并将自己估值超过百亿;逼近中国首富位置。17岁到京城的“打工仔”、一个用3万元贷款开始家用电器经销的“北漂族”,这样的经历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得人,而创业18年后的今天进入华人富人榜前列,靠的就是自己不断的地追求更高的目标,一种不断前进的动力。


《蛇吞象》 泛舟梦想《蛇吞象》 不为小利所动

    第六式 不为小利所动    
    [盛田昭夫]在索尼官方有关创始人的介绍中,联合创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的排名,井深大总是放在前面,尽管后者在全球的知名度要更高,并长期被视作索尼的“Trademark”。一如惠普的Hewletthe Parkard。井深大同盛田昭夫的合作也被视为“两人三足、天衣无缝”。    
    不为小利所动,这个道理一般人都懂。但当“小”充满诱惑,而“大”又十分遥远的时候,能否抵得住小的诱惑,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长远眼光了。大企业家之所以能创建并经营好大企业,都具有开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目标。不为小利所动,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盛田昭夫开拓美国市场时就是这样做的。    
    索尼公司始建于1946年的东京,当时到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残垣断壁,疮痍满目,一片凄凉。两个经历了战火硝烟的年轻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靠借来的527美元作资本,雇来了20名帮手,在东京市区一家被炸毁的名为“白木屋”的百货商店楼上,成立了东京通讯工业公司。这就是日本最大的电子公司——索尼公司的前身。    
    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盛田昭夫回到家乡,在东京工业大学任教。后来得知老友井深大正在筹办一家电讯公司的消息,便立即与井深大取得联系。他俩决定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当时日本市场上新式电动机和电磁扩音器十分紧缺,盛田昭夫他们就抓紧研制,很快就生产出高质量的新型唱机电动机和扩音器,满足了市场需要,使这家小小的公司在强手如林的电子行业站稳了脚跟。    
    但是,盛田昭夫和井深大并没就此满足,他们的真正目标,是致力于创造高科技的电子产品,而不仅仅是做配件生意。    
    1949年的一天,井深大前往日本广播公司办事,偶然在那里看到一台美国造的磁带录音机。他不禁怦然心动,马上意识到这种高科技商品的巨大市场潜力。他回去后与盛田昭夫一商量,决定买下其生产专利。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亲自动手,研制出以日本传统的“和纸”为底、上涂磁性粉的录音磁带。他们经过一年的奋斗,公司的第一代电子产品——磁带录音机开始走向市场,并且销量很好,取得了成功。    
    但是盛田昭夫并没有满足现状,他要开发自己的产品,要把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    
    这时候,盛田昭夫把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20世纪50年代后期,正是美国经济的高涨时期,就业率很高,国民富有进取精神,崇尚新事物、新产品。盛田昭夫于是决定进军美国市场。但是进军美国市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就是要有自己的王牌产品。    
    在1953年,盛田昭夫飞往美国,进行实地考察,这是战后盛田昭夫第一次去美国。后来到了荷兰参观飞利浦公司,他惊奇地发现这个闻名世界的大企业集团总部,竟然设在古镇艾恩德霍枫,这里的规模和生活节奏使他觉得惬意,也心潮澎湃起来。他顿时领悟到公司地点并不重要,建立一个国际知名品牌至关重要。他马上给井深大写信:“如果飞利浦能做到,也许我们也能做到。”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盛田决定大干一场。    
    于是他在美国以2。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西方电子公司的晶体管专利。这种晶体管和使用了40年的电子管一样能够放大信号,而且反应快、体积小、耗电省、可靠性强,非常有可能取代电子管。但晶体管收音机的组装并不顺利。经过多次试验和失败之后,盛田昭夫和井深大终于在1957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并且成功地打入了美国市场,奠定了他的创业基础。    
    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可怕的敌人,不是你的竞争对手,而是你自己的眼前利益。盛田昭夫在美国起步时虽然开发出了新的产品,但是对营销渠道却茫然无措,开发出来的产品始终找不到经销商。    
    盛田昭夫放下所有的事情,自己去美国同一家家经销商接洽谈判。功夫不负有心人,盛田昭夫终于找到了一个对半导体收音机感兴趣的,并且订单为10万台的大客户,条件却是能够以经销商布罗瓦的名义销售。也就是说,索尼为这家美国公司做代工,理由是他们公司的名字是块金字招牌,有50多年悠久历史了,而索尼的名字美国人几乎闻所未闻。    
    10万台是一笔大订单,价值超过了公司当时的总资本。那时是索尼非常饥饿的年代,日本董事会一致意见是盛田昭夫不能拒绝这笔订单。技术官井深大都饿怕了,禁不住这个巨大诱惑,几次给盛田昭夫打电话,强调应该接受布罗瓦的条件。对盛田昭夫来说,要紧的是让索尼的名字响彻全世界,他同时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了信心。盛田昭夫无法说服在日本的井深大和董事会,于是他决定行使自己的权力:拒绝这份订单。甚至表示,如果董事会再行相逼,他就辞去董事职务。    
    若干年后,盛田昭夫说:“拒绝10万台的订单是我在职业生涯中所做的最好的商业决策。”盛田昭夫没有被眼前的利润所打动,因为他要做的不是一笔买卖,而是要使索尼公司在美国立住脚,并长期发展。他毅然回绝了布罗瓦公司的条件,坚持索尼的产品只能用自己的商标。    
    后来盛田昭夫带着几打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的样品,到纽约的零售商店挨户推销。盛田昭夫令人信服的劝说,使一份份的订单蜂拥而至。索尼的产品就这样进入了美国市场。    
    几年后,当带有“SONY”商标的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充斥美国市场时,人们才不得不佩服盛田昭夫当年的做法。美国“增你智”公司董事长约翰·尼温对此赞叹不已:“如果他接受了那个条件,索尼这个名字在美国就无人知晓了。”    
    现在,这家公司拥有职工140多万人,在世界各地设有72家子公司及37家工厂,向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1万多种不同类型的电子产品,年销售额高达50多亿美元,成为生产电子设备、电子仪器和电子装置的大型跨国公司。    
    索尼公司以500多美元起家,经过40多年的发展,最终跃居日本电子制造业榜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头号功臣,当首推公司的创办人、现任董事长盛田昭夫先生。盛田昭夫今天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关键就是他拥有一个企业家远大的眼光和策略。自己心中有宏伟的蓝图,没有因为一时的小利益而动摇,才造就了今天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