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吞象-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88年,李晓华在香港注册成立香港华达国际投资集团公司并出任董事局主席。
公司成立不久,香港房地产市场大跌,“跳楼价”成了房地产商人最贴切的表达。李晓华决定逆市操作,力排众议,倾囊收购,香港一家媒体竟以“李晓华坐到定时炸弹上”为题,报道其收购楼花的壮举。
香港房地产战役后,李晓华更加气势如虹,他计划在未来波澜壮阔的国际大市场上一展身手。于是他决定赴东南亚考察。在考察中,他得知某市正在筹建一条高速公路,对外公开招标,当地政府给的政策十分优惠,但没有人愿意干,因为这段公路车流量不算大。但是,李晓华发现距离公路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油气田,储藏量十分可观,只是最后工作还没完成,这条重大新闻暂时没有公布。
如果这个大油气田正式开采,丰厚的石油利润将带来大批投资者,与油田相关联的加工业及运输业也将“火爆”起来,这条公路的前途可想而知。只要宣布了发现大油气田的消息,这个项目的价值将直线上升。
经过细致的调研,全面的筹划,李晓华下决心“干”。他拿出当年做生意积累的全部资金,又以房地产等财产做抵押从银行贷款,以3000万美元买下了修建这条公路的工程。可是贷款只有半年期限,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如果半年到期,这段公路出不了手,贷款还不上,李晓华就得跳楼。
风险实在太大。他的妻子张吉芸为他担心,便说:
“你要是干,我就跟你离婚!”
李晓华说:
“离婚也要干。”
他清楚,与他从一无所有中走过来的结发妻子,是不会因此离开他的。
李晓华心想:
“大不了回国去,以前过什么日子还过什么日子。”
抵押完后,手里没钱了,经常吃盒饭、方便面;业务往返坐飞机经济舱;在香港,“的士”也不敢打了,坐六毛钱的“当当车”。更严重的是精神上的压力与折磨,每天盼望新闻发布盼得人发呆、眼发直。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过去了,时间真熬人啊!李晓华每天都在焦急的盼望中度过。
到了第五个月,仍然没有动静,眼看着离还银行贷款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李晓华承受着常人无法想像的压力。他每天什么事都不干,专门盯着电视上的消息。他现在仍清楚地记得5月16日那天,突然有人敲门,告诉他油气田的消息公布了,而他偏偏就是那天没有看电视。现在想起来,倒像是命运在故意捉弄人。
他妻子在事后也不胜唏嘘,“这背水一战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如果这段公路无法脱手,李晓华只有跳楼了。”油气田消息发布后,李晓华的投标项目身价翻了几番,再次成为最后的大赢家。这是他商旅中最险的一笔。
那一段曲折惊险的故事,使他感喟:生活远比书本生动一万倍。惊涛骇浪,方显英雄本色。我们不能不说李晓华是一个极具胆识、有勇有谋的人。回头看看他的创业经历,每一个跨越都是抓住一闪而过的机会。他的经历告诉人们抓住机会,就能成功。
《蛇吞象》 抢占先机《蛇吞象》 善于把握先机
第十二式 善于把握先机
[魏应州]1955年出生于台湾地区彰化县,顶新集团董事长兼行政总裁。原在台湾彰化乡村经营一个名为“鼎新”的小油坊。1988年;从香港转道来到祖国大陆;先后做过食用油、“康莱蛋酥卷”和蓖麻油;但都失败了。凭借坚韧的意志,1991年成功推出了“康师傅”系列品牌产品,带领顶新集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厂家之一,使其逐步走向规模化、国际化的经营轨道。
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一个人要想有一番成就就必须要有远见卓识,善于把握住先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要在积累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了解整个市场,迅速预测未来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康师傅”的创始人是台湾魏氏四兄弟: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和魏应行。四兄弟的父亲魏德和1958年在台湾彰化乡村办起了一个小油坊,起名“鼎新”。父亲去世后,留下的家产和负债一样多。后由魏家的四兄弟和三姐妹继承,维持着中小企业的规模。
由于岛内发展空间狭小。1989年,四兄弟中的老幺魏应行身负家人重托,从香港转道来到祖国大陆。他在各省之间辗转考察,足迹几乎踏遍全国。因为家庭企业是油坊,他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在祖国大陆开发一种食用油。当时祖国大陆市场几乎全是散装油,谈不上优质和品牌。魏应行决心开发“顶好清香油”,创立“来自台湾的食用油”形象。
于是便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则广告,“用顶好清香油,顶有面子”。可惜名声虽好,买卖却不行,以大多数老百姓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消费水平,还没达到“要面子”的程度。大家用惯了廉价的散装油,而十几块钱瓶装的“清香油”质量虽好,价格却远远超过百姓的心理上线。
后来他们又先后试推“康莱蛋酥卷”和另外一种蓖麻油,两种产品虽然广告都很出色,但同样犯下了高估市场的错误,一直未能获得理想的销售。自1989至1991年的三年间,魏应行已赔掉了7。5亿多台币,几乎要打道回府。恰好在这时他嗅到了方便面的市场机会。
一次出差,魏应行因为不习惯火车上的饮食,就自带了两箱台湾产的方便面,没想到这些在岛内非常普通的方便面引起了旅客的极大兴趣,大家都觉得又好吃又方便。就是这次经历,让魏应行发现了翻身的机会。他冷静地分析祖国了大陆的方便面市场,发现呈两极化:一边是国内厂家生产的廉价面,几毛钱一袋,质量差;另一边是进口面,质量好,但五六元钱一碗,内地人消费不起。于是他想,如果有一种物美价廉的方便面,肯定很有市场。
看准后,他们决定投资生产方便面。但是过去在台湾,魏氏四兄弟在方便面这个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因此在推出新产品时便小心翼翼,边做边学。为了了解内地的口味,通过试吃的方式来改进佐料配方,慢慢地他们摸出了门道。
1991年适逢天津科技开发区招标,康师傅便在区内注册了顶益食品公司,把所有家当押进去,准备投产味道很浓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这是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后确定的最适合内地人的口味。
与此同时,康师傅的广告宣传已全面铺开。康师傅一改前两次用真人作广告的做法,而是采用一个相对容易记忆的动画人物,在称呼上为适合北方人的思维方式,顶益决定用“师傅”这个词,而姓氏则取用“健康”的“康”字,以塑造“讲究健康美味的健康食品专家”形象。当时台湾对内地观众还很有吸引力,为迎合观众心理,这位“康师傅”当然是来自台湾!并配合红烧牛肉面口味浓、分量足的特点,广告词则设计为“香喷喷,好吃看得见”。“康师傅”的大规模广告攻势,选在中央电视台台湾电视剧前的黄金时段播出。画面非常漂亮的“康师傅”广告一经推出,立刻打响,各地开始纷纷注目“康师傅”,掀起一股抢购狂潮。老百姓的热情即刻传染给批发商,甚至一度出现了顶益门前排长队,批发商提着一麻袋一麻袋钱要订货的场面。
为应付供不应求的热销局面,顶益不得不投入大量现金到流通领域,同时用提前收来的订金购入国外的先进机器设备,招收培训人员。1992年,新品“康师傅”出笼。6个月内,顶益生产线上的工人从300多人猛增到三四千人,将生产线扩大至天津之外的多个城市,“康师傅”畅销全国。
康师傅的创始人魏氏四兄弟来时只是一株幼苗,在祖国大陆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不断壮大,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关键在于他们抓住了先机,抢到了‘第一品牌’形象,使康师傅扬名祖国大陆。创造了很好的业绩。顶新集团副总裁李家群多年后曾说过,“若是换在今天,任何一个品牌也不可能做到这样。”
难得的时机和独到的眼光造就了“康师傅”。使“康师傅”方便面在驰名远洋,盘踞祖国大陆方便面市场的龙头位置达十余年之久。康师傅的成长道路和商业智慧,向人们展示了康师傅在市场营销以及企业经营方面的战术战略,从中,人们既可以看到魏氏兄弟从商经历中的聪慧和机智,也可以看到他们作为企业家在权利、资本以及政策的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的战略眼光。
《蛇吞象》 抢占先机《蛇吞象》 把握赢的契机
第十三式 把握赢的契机
[罗忠福]贵州省遵义人,1951年出生商贾之家。福海集团董事长,广东总商会副会长,被誉为中国最早崛起的10大民营企业家之一。最初,他做沙发生意,1988年他在深圳开了一个当铺,同年进入珠海房地产业,并在珠海房地产不景气的情况下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养老院。目前其业务包括典当行、酒店、建材、颐乐园、福海集团(原名黔海)等。他曾获得过来自国内外林林总总的荣誉,身价一度高居各类大陆财富评比的榜首。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可以说,人一生的命运就是由一连串的机遇联结而成。自己的一生是否精彩,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机遇。小机会常常是大事业的开始。在同等机遇的情况下,成功与否通常都掌握在人们自己手里。愚蠢的人一次次以种种借口错失良机;而聪敏的人能够把贫瘠机会利用到极限,甚至创造机遇。苏格拉底说:“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贵州首富罗忠福的成功之道就是把握好了赢的契机。
罗忠福,贵州省遵义人,1951年出生在一个商贾之家,祖父、父亲分别在解放前后担任过遵义商会会长。文革期间,罗忠福曾到贵州最穷困的山区插队,历尽艰辛,但那时他已开始有了经商意识,曾向当地农民收购槐树籽拿到城里卖以赚取差价。
1972年,罗忠福由插队的农村回城后,到遵义一家国营大厂当工人。罗忠福回城之后不久准备结婚,当时沙发是很时髦又很受欢迎的家具,但是在当地沙发不好买,而且国产样式不是很好,于是他就根据电视上的式样开始自己动手试做沙发,到他结婚时,满屋的家具和沙发都是由他自己设计制造的,前来贺喜的人无不羡慕至极。很多人都委托他做,他干脆找几个待业青年办起家具厂来,订货者蜂拥而至。很快,“沙发大王”的美誉便传遍了川黔。
1981年,罗忠福搞了一个家具展销会,又在中央电视台播广告,“沙发大王”更名噪一时。精明的罗忠福并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他还时刻关注商业活动,有一次在外地时听说在开办服装展销会,就带着几岁的女儿进去看,当时,罗忠福的女儿穿着一件很洋气的连衣裙,这是罗忠福在美国的姐姐送给孩子的礼物,结果被很多人围着问:裙子在哪里买的?罗忠福灵机一动,立即借了一个单位的展览摊位一角,将女儿穿的裙子当作样品高高挂起展示,结果引来众多商家要求订货,罗忠福当即又从参展的服装厂里选取几家合作伙伴,委托对方按照这一裙子的式样进行加工生产。罗忠福通过这次展销会,不仅赚了一笔,还迅速建立起自己在服装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的网络,此后,罗忠福就经常让美国的亲戚寄回一包包的服装,然后再按照这些美国流行的款式在遵义生产。
赚钱多了,他又在遵义闹市区开了几家商店,办起了服装厂、工艺装潢厂、贸易公司等企业。到1986年,他的资产已超过百万元。
一直订有十多份报纸、具有异常商业敏感的罗忠福,1986年在珠海特区开办之初、到处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亲自到珠海考察了几个月,做出了舍掉在遵义创下的基业及别墅,“孔雀东南飞”,到珠海去创大业的决策。他带着100万元现金只身闯珠海,开始时靠倒卖家用电器,获利数十万元。但他认为此非长久之计,便招旧部,重操旧业,在珠海办起制衣厂、工艺家私厂和综合电器公司。罗忠福将自己的公司注册为黔海工贸实业公司。
罗忠福事业真正的飞跃是在1988年。1988年初,珠海公开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催发了罗忠福的地产意识,他深谙“世界上所有的富豪都离不开房地产业”的奥秘。他分析,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均占地少,住房面积也相应地减少。人要生活,就必须先有一个安定的住处,经济要发展,房地产的开发必定会随之活跃。对中国而言,安居乐业是头等的大事,所以投资房地产开发肯定赚钱。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富豪都打过漂亮的房地产仗。
于是他计划以工业和房地产业“两条腿”走路,以立于不败之地。搞房地产需要大量资金,怎么办?头脑机灵的他没有像有些人那样找银行去贷款,而是经过大量工作,经批准,开办起了广东省第一家典当行,开业不到半年,便集资200万元,罗忠福“借鸡生蛋”的梦想变为现实。
当他打听到拱北海关的选址时,毫不犹豫地将手头“买了写字楼和汽车、注册了公司之后仅剩的5万元”作为定金,买下了当时谁都没注意的一块芦苇荡,当拱北海关兴建的时候,这块地就盖起了21层楼高的福海大酒店(现在已值3亿多元)。1989年,他婉言谢绝妹妹让他到美国去出任一家公司总经理的邀请,反而动员海外亲友回国内来投资。1990年,趁着中国房地产处于低潮,他以低价一次性买下白藤湖33万平方米的地皮,并抓紧兴建“湖中湖别墅区”。1992年,房地产升温,罗忠福将“湖中湖”第一期120多栋别墅在香港推出,一举收回2亿元。1999年下半年,房地产又刮冷风,当他人纷纷下马时,罗忠福却指挥他的几项大工程开工。从1993年起,他投资完成的项目,每年为他带来2亿元的纯利。
同时,罗忠福还抓住机遇,完成了几项对民营企业来说的“高难动作”:1991年5月,经珠海市体改委批准,“黔海”改名为“福海”,成为珠海第一家民营股份制集团公司;1992年6月,“福海”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珠海市最早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之一。
当罗忠福看到一些政策仍束缚私营企业发展影响其发展后劲时,他采取了“化私为公”的“变性改制”——即在本来是私营的企业里,注入了国营、集体以及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这样一来,企业发展不但不再受到束缚,而且可以灵活运用多种“优惠政策”,此举不难看出罗忠福的过人之处。
罗忠福坦言其致富的秘诀道:“我有今日,全靠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另一方面,我不讳言,我会用政策。早在1979年,我还在一家国营企业任组长时,我的工资只有42元,我却订了十多份报纸。我关心时事是因为我出身资本家家庭,国家政策如何与我有切身关联。社会有什么变革,我认准了风向就会抓住机遇而上,毫不畏惧!”“许多钱并不是靠我的经营才能,而是靠政策赚来的。”
可见罗忠福今天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