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朱自清评论集及序跋 >

第23章

朱自清评论集及序跋-第23章

小说: 朱自清评论集及序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涉问题太多,不用说这种分析是无结果的。古体举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采莲诗》两首和木兰诗。著者太巧妙地说明李白这两首诗的声调,教人疑
心他是故意选择了这两个偶尔的例子。我曾随便分析了几首李白的古风,没
有一首与这两首有相类的现象。木兰诗的说明,也嫌根据太薄弱。近体诗声
调,清代颇有研究的人,有些结果颇可信,著者全未提及。只引“一三五不
论”之说;此说实有毛病,王渔洋曾屡屡说及(见《然灯纪闻及渔洋诗问》)。
论词只是泛语,且只举令词,未举慢词。论曲说歌唱与吟诵(指衬字)并用,
颇为有见;分析的结果却也无甚说的。这种分析平仄的方法,未尝不可试用,
但须规模大些才行,就一两个例子下手是无用的。还有,平仄只是诗声调的
一个重要的原素,此外音质(如双声叠韵开合洪细等)的关系也很大,唐钺
先生《音韵之隐微的文学功用》一文(见《国故新探》)论之最详,(书中
也有一段似论音质,但语欠明晰,参看二十六面)而中情思的关系也很大(书
中论涨缩律,即此意)。所以声调是个极复杂的东西。至于词曲声调,与音
乐关系较多,似乎应当分别研究。书中偶尔涉及中国诗与音乐的比较,却颇
有警语。如论韵似音乐中之“基音”(Tonic),转韵似音乐中之“转调”,
及涨缩律,便是。著者音乐的造诣甚高,自然能有好意见。总之,本书就全
体论,原来既为外国人作,便不免只以他们的了解为标准,中国读者的不满
意是当然的。
1933 年8 月7 日。
诗与建国
一九二九年《诗人宝库》(Poet Lore)杂志第四十卷中有金赫罗(Harold
King)一文,题目是《现代史诗——一个悬想》。他说史诗体久已死去,弥
尔顿和史班塞想恢复它,前者勉强有些成就,后者却无所成。史诗的死去,
有人说是文明不同的缘故,现在已经不是英雄时代,一般人对于制造神话也
已不发生兴趣了。真的,我们已经渐渐不注重个人英雄而注重群体了。如上
次大战,得名的往往是某队士兵,而不是他们的将领。但像林肯、俾士麦、
拿破仑等人,确是出群之才,现代也还有列宁;这等人也还有人给他们制造
神话。我们说这些人是天才,不是英雄。现代的英雄是制度而不是人。还有,
有些以人为英雄的,主张英雄须代表文明,破坏者、革命者不算英雄。不过
现代人复杂而变化,所谓人的英雄,势难归纳在一种类型里。史诗要的是简
约的类型;没有简约的类型就不成其为史诗。照金氏的看法,群体才是真英
雄;歌咏群体英雄的便是现代的史诗。所谓群体又有两类。一类是已经成就
而无生长的,如火车站;这不足供史诗歌咏。足供史诗歌咏的,是还未成就,
还在生长的群体——制度;金氏以为工厂和银行是合式的。他又说现代生活
太复杂了,韵文恐怕不够用,现代史诗体将是近于散文的。散文久经应用,
变化繁多,可以补救韵文的短处。但是史诗该有那种质朴的味道,宜简不宜
繁;只要举大端,不必叙细节。按这个标准看,电影表现现代生活,直截爽
快,不铺张,也许比小说还近于史诗些。金氏又举纽约最繁华的第五街中夜
的景象,说那也是“现代史诗”的一例。直到现在,金氏所谓“现代史诗”,
还只是“一个悬想”,但不失为一个有趣的悬想;而照现代商工业的加速的
大规模的发展,这也未必不是一个可能实现的悬想。不必远求,我们的新诗
里就有具体而微的,这种表现现代生活的诗。我们可以举孙大雨先生的《纽
约城》:
纽约城纽约城纽约城
白天在阳光里叠一层又叠一层
入夜来点得千千万万盏灯
无数的车轮无数的车轮
卷过石青的大道早一阵晚一阵
那地道里那高架上的不是潮声
打雷却没有这般律吕这般匀整
不论晴天雨天清早黄昏
永远是无休无止的进行
有千斤的大铁椎令出如神
有锁天的巨练有锒铛的铁棍
辘轳盘着辘轳摩达赶着引擎
电火在铜器上没命的飞—飞—飞奔
有时候魔鬼要卖弄他险恶的灵魂
在那塔尖上挂起青青的烟雾一层
(《朝报》副刊,《辰星》第三期,十七年十月二日)
这里写的虽然不是那第五街的中夜,但纽约城全体足以作现代的英雄而为“现
代史诗”的一例,是无疑的;这首短诗正可当“现代史诗”的一个雏形看。
我们现在在抗战,同时也在建国;建国的主要目标是现代化,也就是工
业化。目前我们已经有许多制度,许多群体日在成长中。各种各样规模不等
的工厂散布在大后方,都是抗战后新建设的——其中一部分是从长江下游迁
来的,但也经过一番重新建设,才能工作。其次是许多工程艰巨的公路,都
在短期中通车;而滇缅公路的工程和贡献更大。而我们的新铁路,我们的新
火车站,也在生长,距离成就还有日子。其次是都市建设,最显明的例子是
我们的陪都重庆;市区的展拓,几次大轰炸后市容的重整,防空洞的挖造,
都是有计划的。这些制度,这些群体,正是我们现代的英雄。我们可以想到,
抗战胜利后,我们这种群体的英雄会更多,也更伟大。这些英雄值得诗人歌
咏;相信将来会有歌咏这种英雄的中国“现代史诗”出现。不过现在注意这
方面的诗人还少。他们集中力量在歌咏抗战;试写长诗,叙事诗,也就是史
诗的,倒不少,都只限在抗战有关的题材上。建国的成绩似乎还没有能够吸
引诗人的注意,虽然他们也会相信“建国必成”。但现在是时候了,我们迫
切的需要建国的歌手。我们需要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诗。有了歌咏现代化的诗,
便表示我们一般生活也在现代化;那么,现代化才是一个谐和,才可加速的
进展。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中国诗的现代化,新诗的现代化;这将使新诗
更富厚些。“现代史诗”一时也许不容易成熟,但是该有一些人努力向这方
面做栽培的工作。有一位朋友指给我一首诗,至少可以表示已经有人向这方
面努力着,这是个好消息。他指给我的是杜运燮先生的《滇缅公路》,上文
曾提到这条路的工程和贡献的伟大,它实在需要也值得一篇“现代史诗”;
但是现在还只有这首短歌。这首诗就全体而论,也许还可以紧凑些,诗行也
许长些,参差些。现在先将中间一段(原不分段)抄在这里:
看它,风一样有力,航过绿色的田野,
蛇一样轻灵,从茂密的草木间
盘上高山的背脊,飘行在云流中,
而又鹰一般敏捷,画几个优美的圆弧,
降落下箕形的溪谷,倾听村落里
安息前欢愉的匆促,轻烟的朦胧中
溢着亲密的呼唤,人性的温暖;
有些更懒散,沿着水流缓缓走向城市,
而就在粗糙的寒夜里,荒冷
而空洞,也一样负着全民族的
食粮,载重车的黄眼满山搜索,
搜索着跑向人民的渴望;
沉重的橡皮轮不绝滚动着
人民兴奋的脉搏,每一块石子
一样觉得为胜利尽忠而骄傲:
微笑了,在满足的微笑着的星月下面,
微笑了,在豪华的凯旋日子的好梦里。
这里不缺少“诗素”,不缺少“温暖”,不缺少爱国心。
说到工程和贡献,诗里道:
? 。你们该起来歌颁:就是他们,
(营养不足,半裸体,挣扎在死亡的边沿)
就是他们,冒着饥寒与疟蚊的袭击,
每天不让太阳占先,从匆促搭盖的
土穴草窠里出来,挥动起原始的
锹锤,不惜仅有的血汗,一厘一分地
为民族争取平坦,争取自由的呼吸。
而路呢,
看,那就是,那就是他们不朽的化身:
穿过高寿的森林,经过万千年风霜
与期待的山岭,蛮横如野兽的激流,
以及神秘如地狱的疟蚊的大本营? 。
就用勇敢而善良的血汗与忍耐
穿过一切阻挡,走出来,走出来,
给战斗疲倦的中国送鲜美的海风,
送热烈的鼓励,送血,送一切,于是
这坚韧的民族更英勇,开始欢笑:
“我起来了,我起来了,我已经自由!”
这里表现忍耐的勇敢,真切的欢乐,表现我们“全民族”。但更“该起来歌
颂”的也许是:
滇缅公路得万物朝气的鼓励,
狂欢地引负远方来的货物,
上峰顶看雾,看山坡上的日出,
修路工人在露草上打欠伸,“好早啊!”
早啊,好早啊,路上的尘土还没有
大群地起来追逐,辛勤的农夫
因为太疲劳,肌肉还需要松弛,
牧羊的小童正在纯洁的忘却中,
城里人还在重复他们枯燥的旧梦,
而它,就引着成群的各种形状的影子
在荒废多年的森林草丛间飞奔:
一切在飞奔,不准许任何人停留啊!
远方的星球被转下地平线,
拥挤着房屋的城市已到面前,
可是它,不能停,还要走,还要走,
整个民族在等待,需要它的负载。
(《文聚》,一卷一期)
“不能停”好像指“载重车”似的;说的是“路”,“不许停”或者清楚些。
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
系统的自觉的文学批评著作,中国只有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
雕龙》,现在虽也认为重要的批评典籍,可是他当时的用意还是在论述各体
的源流利病与属文的方法,批评不过附及罢了。这两部书以外,所有的都是
零星的,片断的材料。这些材料却很早就有,例如《尚书?尧典》里“诗言
志”一节(《伪孔传》此节在《舜典》中),及《论语》、《孟子》中论《诗》
的话;可是并不曾成为独立的学问。就是《诗品》与《文心雕龙》,在《隋
书?经籍志》里,也还附列在集部的总集中间。直到宋王尧臣等的《崇文总
目》,才在集部里立了文史一类,来安插这些书。郑樵《通志》却分为文史、
诗评两类,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又合为诗文评类,清《四库全书提要》从
之。但这种分类也不甚确定。再则,目录学上虽划分了独立的一类,而在一
般学人心目中,这个还只是小道,算不得学问的。这一类书里也不尽是文学
批评的材料;有些是文学史史料,有些是文学方法论。反过来说,别类书里
倒蕴藏着不少的文学批评的材料,如诗文集、笔记、史书等。
现在写中国文学批评史有两大困难。第一,这完全是件新工作,差不多
要白手成家,得自己向那浩如烟海的书籍里披沙拣金去。第二,得让大家相
信文学批评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并非无根的游谈。换句话说,得建立起一个
新的系统来。这比第一件实在还困难。郭君的书出版前七年,已经有人写过
一本《中国文学批评史》。那似乎随手掇拾而成,并非精心结撰。取材只是
人所熟知的一些东西,说解也只是顺文敷衍,毫无新意,所以不为人所重。
郭君这部书,虽然只是上卷,我们却知道他已费了七八年工夫,所得自然不
同。他的书虽不是同类中的第一部,可还得算是开创之作;因为他的材料与
方法都是自己的。
这卷书所叙述的从周秦到北宋,分期的理由见《自序》(一至二面)。
取材的范围广大,不限于诗文评,也不限于人所熟知的“论文集要”一类书,
而采用到史书文苑传或文学传序,笔记,论诗等;也不限于文学方面,郭君
相信“文学批评又常与学术思想发生相互连带的关系,因此中国的文学批评,
即在陈陈相因的老生常谈中,也足以看出其社会思想的背景”(一至二面),
所以随时引证思想方面的事件。这已不止于取材而兼是方法了。用这个方法
为基本,他建立起全书的系统来。《自序》里说“此书编例,各时期中不相
一致,有的以家分,有的以人分,有的以时代分,有的以文体分,更有的以
问题分”(三面),关键全在思想背景的不同。思想影响文学批评之大,像
北宋的道学,人人皆知;但像儒道两家的“神”“气”说,就少有注意到的。
书中叙入此种,才是探原立论。郭君还有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分析意义,
他的书的成功,至少有一半是在这里。例如“文学”、“神”、“气”、“文
笔”、“道”、“贯道”、“载道”这些个重要术语,最是缠夹不清;书中
都按着它们在各个时代或各家学说里的关系,仔细辨析它们的意义。懂得这
些个述语的意义,才懂得一时代或一家的学说。他的分析也许还有未尽透彻
的地方,如“情文”的分类(一二○面)等,但大体是有结果的。
“文学批评”一语不用说是舶来的。现在学术界的趋势,往往以西方观
念(如“文学批评”)为范围去选择中国的问题;姑无论将来是好是坏,这
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但进一步,直用西方的分类来安插中国材料,却很
审慎。书中用到西方分类的地方并不多,如真善美三分法(六三、一八九面),
各类批评的名称(一○三面)偶尔涉及,无庸深论;只有纯文学、杂文学二
分法,用得最多,却可商榷。“纯文学”、“杂文学”是日本的名词,大约
从De Quincey 的“力的文学”与“知的文学”而来,前者的作用在“感”,
后者的作用在“教”。这种分法,将“知”的作用看得太简单(知与情往往
不能相离),未必切合实际情形。况所谓纯文学包括诗歌、小说、戏剧而言。
中国小说、戏剧发达得很晚;宋以前得称为纯文学的只有诗歌,幅员未免过
窄。而且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汉赋算不算纯文学呢?再则,书中说南北朝以
后“文”“笔”不分(一四一面),那么,纯与杂又将何所附丽呢?书中明
说各时代文学观念不同,最好各还其本来面目,才能得着亲切的了解;以纯
文学、杂文学的观念介乎其间,反多一番纠葛。又书中以魏晋南北朝的文学
观念与我们的相同(三面),称为“离开传统思想而趋于正确”(八面)。
这里前半截没有甚么问题,后半截以我们自己的标准,衡量古人,似乎不大
公道。各时代的环境决定各时代的正确标准,我们也是各还其本来面目的好。
此外可以商榷的还有几处。如《诗》六义中“赋”、“比”、“兴”三
者影响后世诗论极大,而“比兴”更是历代评诗的金科玉律;甚至清代词人
也用此标准。书中《经学家之论诗见解》一章未详说此层,仅云:“汉人解
诗之失只在泥于王道”,似乎是不够的。又论“八病”以为沈约所谓“轻”
“重”,刘勰所谓“飞”“沈”即后世所谓“平”“侧”;按阮元《揅经室
续集?文韵说》,邹汉勋《遗书?五均论》(《五音二十五论》之三)及胡
小石君《中国文学史》中都有此说,可资引证。又唐人选唐诗中如《河岳英
灵》、《中兴闲气》诸集,多有叙文或评语,足供钩稽。这些人论诗、选诗,
自成一派(参看朱东润《司空图诗论综述》,见《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三卷
二号),似当列一专章论之。又书中有几节专载书目提要,颇伤体例,再版
时似可删去。又书中分期,以南宋、金、元直至现代为“文学批评完成期”。
“完成”一语,暗示止境,不如改“集成期”好些。这末了两层郭君在《自
序》中已提起一些了。
1934 年 10 月。
陶诗的深度——评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
(《层冰堂五种》之三)
注陶诗的南宋汤汉是第一人。他因为《述酒》诗“直吐忠愤”,而“乱
以廋诗,千载之下,读者不省为何语”,故加笺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