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朱自清评论集及序跋 >

第27章

朱自清评论集及序跋-第27章

小说: 朱自清评论集及序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纲》以个别的批评家标目,这些批评家可以说都是代表一个时代,
一个派别或一种理论的批评家,著者的长处在能够根据客观的态度选出了一
些前人未曾注意的代表批评家。如南宋反对“江西派”的张戒(三十章),
清代论诗重变的叶燮(六十一章),第一个有文学批评史的自觉的纪昀(六
十七章),创诗话新格的赵翼(七十章),他们的文学批评,一般的文学史,
似乎都不大提及,有些简直是著者第一次介绍和我们相见。此外如金人瑞和
李渔各自占了一章的地位(六十三,六十四章),而袁宏道一章(五十章)
中也特别指出他推重小说戏曲的话(二六面),这些都表现着现代的客观态
度。这种客观的态度,虽然是一般的,但如何应用这种态度,还得靠著者的
学力和识力而定,并不是现代的套子,随意就可以套在史实上。论金人瑞批
评到他的评点(三三七,三四○面),并征引他的《西厢记》评语(三三八
面),论钟惺、谭元春一章(五十一章),也征引《诗归》里的评语;论到
近代批评,是不能不给予评点公平的地位的。因此想到宋元间的评点家刘辰
翁,他评点了很多书,似乎也应该在这本书里占个地位。书中论曹丕兄弟优
劣,引王夫之《姜斋诗话》:“曹子建之于子垣,有仙凡之隔,而人称子建,
不知子垣,俗论大抵如此”。以为“此言若就文学批评方面论之,殆不可废”
(二五面,参看二七面),最是公平的断语。又评钟嵘持论“归于雅正”(六
八面);向来只说钟氏专重“自然英旨”,似乎还未达一间。至于论严羽:
“吾国文学批评家,大抵身为作家,至于批判古今,不过视为余事。求之宋
代,独严羽一人,自负识力,此则专以批评名家者”(一八四面)。这确是
独到之见。两宋诗话的发达,培养出这种自觉心,也是理有固然,只是从来
没人指出罢了。其他如论元稹“持论虽与白居易大旨相同,而所见之范围较
大,作诗之母题较多,故其对人之批评,亦不若居易之苛”(九九面)。论
柳冕“好言文章与道之关系,与韩愈同,然有根本不同者,愈之所重在文,
而冕之所重在道”(一○六面)。似乎也都未经人说及。书中又指出陆机兄
弟“重在新绮”,而皇甫谧和左思的《三都赋序》持“质实”之说(三二面);
人们一向却只注意到齐代裴子野的(雕虫论)。明初高棅的《唐诗品汇》列
杜甫为大家,好像推尊之至,但书中指出他不肯当杜甫是“正宗”(二二三
面)。韩愈的文统——文统说虽到明代茅坤才明白主张(二四七至二四八面),
但韩愈已有此意,这里依郭绍虞先生的意见——五经而下,列举左氏、庄、
《骚》、太史公、司马相如、刘向、扬雄(《进学解》,《答刘正夫书》)。
本书指出明代王世贞又以庄、列、淮南、左氏为“古四大家”(二三八面),
这种异同该是很有意义的。又如引曾国藩日记“古文之道,与骈体相通”,
说“此为曾氏持论一大特点,故其论文,每每从字句声色间求之”(三九二
面)。这也关系一时代一派别的风气。以上各例,都可见出一种慎思明辨的
分析态度。
中国文的三种型——评郭绍虞编著的《语文通论》与《学文示例》(开
明书店版)
这两部书出版虽然已经有好几年,但是抗战结束后我们才见到前一部书
和后一部书的下册,所以还算是新书。《语文通论》收集关于语文的文章九
篇,著者当作《学文示例》的序。《学文示例》虽然题为“大学国文教本”,
却与一般国文教本大不相同。前一部书里讨论到中国语文的特性和演变,对
于现阶段的白话诗文的发展关系很大,后一部书虽然未必是适用的教本,却
也是很有用的参考书。
《语文通论》里《中国语词之弹性作用》,《中国文字型与语言型的文
学之演变》,《新文艺运动应走的新途径》,《新诗的前途》,这四篇是中
心。《文笔再辨》分析“六朝”时代的文学的意念,精详确切,但是和现阶
段的发展关系比较少。这里讨论,以那中心的四篇为主。郭先生的课题可以
说有三个。一是语词,二是文体,三是音节。语词包括单音词和连语。郭先
生“觉得中国语词的流动性很大,可以为单音同时也可以为复音,随宜而施,
初无一定,这即是我们所谓弹性作用”(二面)。他分“语词伸缩”,“语
词分合”,“语词变化”,“语词颠倒”四项,举例证明这种弹性作用。那
些例子丰富而显明,足够证明他的理论。笔者尤其注意所谓“单音语词演化
为复音的倾向”(四面)。笔者觉得中国语还是单音为主,先有单音词,后
来才一部分“演化为复音”,商朝的卜辞里绝少连语,可以为证。但是这种
复音化的倾向开始很早,卜辞里连语虽然不多,却已经有“往来”一类连语
或词。《诗经》里更有了大量的叠字词与双声叠韵词。连语似乎以叠字与双
声叠韵为最多,和六书里以形声字为最多相似。笔者颇疑心双声叠韵词本来
只是单音词的延长。声的延长成为双声,如《说文》只有“■”字,后来却
成为“蟋蟀”;韵的延长成为叠韵,如“消摇”,也许本来只说“消”一个
音。书中所举的“玄黄”、“犹与”等双声连语可以自由分用(二三面),
似乎就是从这种情形来的。
但是复音化的语词似乎限于物名和形况字,这些我们现在称为名词、形
容词和副词;还有后世的代词和联结词(词类名称,用王了一先生在《中国
现代语法》里所定的)。别的如动词等,却很少复音化的。这个现象的原因
还待研究,但是已经可以见出中国语还是单音为主。本书说“复音语词以二
字连缀者为最多,其次则三字四字”(三面)。双声叠韵词就都是“二字连
缀”的。三字连缀似乎该以上一下二为通例。书中举《离骚》的“忳郁邑余
侘傺兮”,并指出“忳与郁邑同义”(一八面),正是这种通例。这种复音
语词《楚辞》里才见,也最多,似乎原是楚语。后来五七言诗里常用它。我
们现在的口语里也还用着它,如“乱哄哄”之类。四字连缀以上二下二为主,
书里举的马融的《长笛赋》“安翔骀荡,从容阐缓”等,虽然都是两个连语
合成,但是这些合成的连语,意义都相近或相同,合成之后差不多成了一个
连语。书里指出“辞赋中颇多此种手法”(二○面),笔者颇疑心这是辞赋
家在用着当时口语。现代口语里也还有跟这些相近的,如“死气白赖”、“慢
条斯理”之类。不过就整个中国语看,究竟是单音为主,二音连语为辅,三
四音的语词只是点缀罢了。
郭先生将中国文体分为三个典型,就是“文字型,语言型,与文字化的
语言型”(六六面)。他根据文体的典型的演变划分中国文学史的时代。“春
秋”以前为诗乐时代,“这是语言与文字比较接近的时代”。文字“组织不
必尽同于口头的语言”,却还是经过改造的口语”;“虽与习常所说的不必
尽同,然仍是人人所共晓的语言”。这时代的文学是“近于语言型的文学”
(六八至六九面)。古代言文的分合,主张不一;这里说的似乎最近情理。
“战国”至两汉为辞赋时代,这是“渐离语言型而从文学型演进的时代,同
时也可称是语言文字分离的时代”。郭先生说: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重要的时代,因为是语文变化最显著的时代。此种变化,分为
两途:其一,是本于以前寡其词协其音,改造语言的倾向以逐渐进行,终于发见单音文字的特
点,于是在文学中发挥文字之特长,以完成辞赋的体制,使文学逐渐走上文字型的途径;于是
始与语言型的文学不相一致。其又一,是借统一文字以统一语言,易言之,即借古语以统一今
语,于是其结果成为以古语为文辞,而语体与文言遂趋于分途。前一种确定所谓骈文的体制,
以司马相如的功绩为多;后一种又确定所谓古文的体制,以司马迁的功绩为多。(六九至七○
面)
“以古语为文辞,即所谓文字化的语言型”(七一面)。这里指出两路的变
化,的确是极扼要的。魏晋南北朝是骈文时代,“这才是充分发挥文字特点
的时代”,“是以文字为工具而演进的时代”(七二面)。
“文字型的文学既演进到极端,于是起一个反动而成为古文时代”,隋
唐至北宋为古文时代。书中说这是“托古的革新”。“古文古诗是准语体的
文学,与骈文律诗之纯粹利用文字的特点者不同”。南宋至现代为语体时代,
“充分发挥语言的特点”,“语录体的流行,小说戏曲的发展,都在这一个
时代,甚至方言的文学亦以此时为盛。”这“也可说是文学以语言为工具而
演进的时代”(七三至七四面)。语体时代从南宋算起,确是郭先生的特见。
他觉得:
有些文学史之重在文言文方面者,每忽视小说与戏曲的地位;而其偏重在白话文方面者,
又抹煞了辞赋与骈文的价值。前者之误,在以文言的余波为主潮;后者之误,又在强以白话的
伏流为主潮。(七四面)
这是公道的评论。他又说“中国文学的遗产自有可以接受的地方(辞赋与骈
文),不得仅以文字的游戏视之”,而“现在的白话文过度的欧化也有可以
商榷的地方,至少也应带些土气息,合些大众的脾胃”。他要白话文“做到
不是哑巴的文学”(七五面)。书中不止一回提到这两点,很是强调,归结
可以说是在音节的课题上。他以为“运用音节的词,又可以限制句式之过度
欧化”(一一二面),这样“才能使白话文显其应用性”(一一七面)。他
希望白话文“早从文艺的路走上应用的路”,“代替文言文应用的能力”,
并“顾到通俗教育之推行”(八九面)。笔者也愿意强调白话文“走上应用
的路”。但是郭先生在本书自序的末了说:
我以为施于平民教育,则以纯粹口语为宜;用于大学的国文教学,则不妨参用文言文的
长处;若是纯文艺的作品,那么即使稍偏欧化也未为不可。(《自序》四面)
这篇序写在三十年。照现在的趋势看,白话文似乎已经减少了欧化而趋向口
语,就是郭先生说的“活语言”,“真语言”(一○九面),文言的成分是
少而又少了。那么,这种辨别雅俗的三分法,似乎是并不需要的。
郭先生特别强调“中国文学的音乐性”,同意一般人的见解,以为欧化
的白话文是“哑巴文学”。他对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是确有所见的。书中指出
古人作文不知道标点分段,所以只有在音节上求得句读和段落的分明;骈文
和古文甚至戏剧里的道白和语录都如此,骈文的匀整和对偶,古文句子的长
短,主要的都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而这种句读和段落的分明,是从诵读中
觉出(三八至三九面,又《自序》二至三面)。但是照晋朝以来的记载,如
《世说新语》等,我们知道诵读又是一种享受,是代替唱歌的。郭先生虽没
有明说,显然也分到这种情感。他在本书自序里主张“于文言取其音节,于
白话取其气势,而音节也正所以为气势之助”(三面),这就是“参用文言
文的长处”。书中称赞小品散文,不反对所谓“语录体”,正因为“文言白
话无所不可”(一○四至一○八面),又主张白话诗“容纳旧诗词而仍成新
格”(一三二面),都是所谓“参用文言文的长处。”但是小品文和语录体
都过去了,白话诗白话文也已经不是“哑巴文学”了。自序中说“于白话取
其气势”,在笔者看来,气势不是别的,就是音节,不过不是骈文的铿锵和
古文的吞吐作态罢了。朗诵的发展使我们认识白话的音节,并且渐渐知道如
何将音节和意义配合起来,达成完整的表现。现在的青年代已经能够直接从
自己唱和大家唱里享受音乐,他们将音乐和语言分开,让语言更能尽它的职
责,这是一种进步。至于文言,如书中说的,骈文“难懂”,古文“只适宜
于表达简单的意义”(三九面);“在通篇的组织上,又自有比较固定的方
法,遂也不易容纳复杂的思想”(《自序》三面)。而古诗可以用古文做标
准,律诗可以用骈文做标准。那么,文言的终于被扬弃,恐怕也是必然的罢。
《语文通论》里有一篇道地的《学文示例?序》,说这部书“以技巧训
练为主而以思想训练为辅”,“重在文学之训练”,兼选文言和白话,散文
和韵文,“其编制以例为纲而不以体分类”,“示人以行文之变化”(一四
五至一四九面)。全书共分五例:
一、评改例,分摘谬、修正二目,其要在去文章之病? 。。二、拟袭例,分摹拟、借袭
二目,摹拟重在规范体貌,借袭重在点窜成言,故又为根据旧作以成新制之例。三、变翻例,
分译辞、翻体二目,或迻译古语,或檃括成文,这又是改变旧作以成新制之例。四、申驳例,
分续广、驳难二目,续广以申前文未尽之意,驳难以正昔人未惬之见,这又重在立意方面,是
补正旧作以成新制之例。五、熔裁例,此则为学文最后工夫,是摹拟而异其形迹,出因袭而自
生变化,或同一题材而异其结构,或异其题材而合其神情,? 。这又是比较旧作以启迪新知之
例。(一四九至一五○面)
郭先生编《学文示例》这部书,搜采的范围很博,选择的作品很精,类列的
体例很严,值得我们佩服。书中白话的例极少,这是限于现有的材料,倒不
是郭先生一定要偏重文言;不过结果却成了以训练文言为主。所选的例子大
多数出于大家和名家之手,精诚然是精,可是给一般大学生“示例”,要他
们从这里学习文言的技巧,恐怕是太高太难了。至于现在的大学生有几个乐
意学习这种文言的,姑且可以不论。不过这部书确是“一种新的编制,新的
方法”,如郭先生序里说的。近代陈曾则先生编有《古文比》,选录同体的
和同题的作品,并略有评语。这还是“班马异同评”一类书的老套子,不免
简单些。战前郑奠先生在北京大学任教,编出《文镜》的目录,同题之外,
更分别体制,并加上评改一类,但是也不及本书的完备与变化。这《学文示
例》确是一部独创的书。若是用来启发人们对于古文学的欣赏的兴趣,并培
养他们欣赏的能力,这是很有用的一部参考书。
《清华学报》
禅家的语言
我们知道禅家是“离言说”的,他们要将嘴挂在墙上。但是禅家却最能
够活用语言。正像道家以及后来的清谈家一样,他们都否定语言,可是都能
识得语言的弹性,把握着,运用着,达成他们的活泼无碍的说教。不过道家
以及清谈家只说到“得意忘言”,“言不尽意”,还只是部分的否定语言,
禅家却彻底的否定了它。《古尊宿语录》卷二记百丈怀海禅师答僧问“祖宗
密语”说:
无有密语,如来无有秘密藏。但有语句,尽属法之尘垢。但有语句,尽属烦恼边收。但
有语句,尽属不了义教。但有语句,尽不许也,了义教俱非也。更讨什么密语!
这里完全否定了语句,可是同卷又记着他的话:
但是一切言教只如治病,为病不同,药亦不同。所以有时说有佛,有时说无佛。实语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