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式商道 >

第16章

中国式商道-第16章

小说: 中国式商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固客户基础,确保资源没有配置在错误的地方。
  经济不景气,各个行业都在紧缩,各个企业都在裁员,人才满地都是,你就可以从从容容地捡,投入不多,人才的整体素质却提高不少,对企业的发展当然是有好处的。
  经济不景气,也给了你一个喘息的机会。对那些大且复杂的企业,正好有暇退后几步,审视自己的业务,审视自己的战略,从而避免错误的抉择。
  事物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永远高亢,永远高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有上升就必定有下降,下降正是一种调整,是下一次上升的前奏。
  诞生于明治时期的日本三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企业之一,在他160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七次大的经济危机,至今屹立不倒。每一次危机到来,无数企业鬼哭狼嚎,三菱人却在欢呼,因为:“我们的敌人死了!”
  危机,就是强者的机会!


坚定不移做蛋糕


  如果一个企业向你夸口,它除了原子弹什么都可以做,那它多半是个草台班子,一帮乌合之众。
  人人都想把蛋糕做大,但做大的关键,首先就是要专心做蛋糕,而不是什么都做。
  要相信,世界上会做蛋糕的绝不止你一个,买蛋糕的人,也绝不是非吃你的蛋糕不可,所以,哪怕你的生意再红火,也潜伏着危机。
  不要因为蛋糕做得好,就想把手艺无限发挥,或许你还可以兼做面包,那是因为这两者都是面制品,不影响你的整体形象和核心竞争力,如果同时又想做饮料、时装乃至房地产,你就不可能把蛋糕做到顶级。其结果很可能是房地产生意没有赚钱,蛋糕的生意也萎缩了,一旦需要拿卖蛋糕的钱去补房地产的亏空,那离破产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每个老板都热衷于寻找新的增长点,但既然称之为点,就意味着只是局部,在它还没有成长为主干之前,是不足以承受整个企业的重量的。所以为安全起见,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这个新的点上。即使它确实是颗好种子,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还有个过程,这之前,旧的增长点还是要让它继续增长的。
  没有人能够做所有的业务,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也就是核心人才、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项目和核心市场。有没有核心能力,是一个企业是否成熟的标志,也是它能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
  有的企业在创业之初,凭着一股敏锐风风火火发展起来,但是仅有几个好项目,并不等于形成了核心能力,项目是短暂的,这样的企业犹如沙滩上的建筑,很容易被海潮冲掉。
  资本扩张不是为了扩张而扩张,如果在扩张的过程中,收罗的是自己不能消化的东西,扩张的是游离于核心之外的资本,那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可能就是一种减损甚至是陷阱。
  真正成熟的企业犹如一棵大树,有着强壮的主干和根基,这是长期形成的富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系,已经萎缩的枝叶可以修剪,富有活力的嫩芽又会发出,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树的整体成长。
  新的增长点不是别人都认为好的项目,而是可以嫁接到自己这棵树上的新枝,必须血型相合,才能汲取原有营养,结出新的果实,使新旧相得益彰。从这种意义上说,新的增长点是新旧的混合体,而不是一个天外来客。


宝贵的第一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本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可能早在童年时期就奠定了,只不过你没有发现。直到今后漫长的一生中,你不管走了多少路,最后还是绕到最初的模式上来了,才恍然大悟,你的命运其实早就注定。
  美国戴尔电脑是一个财富的神话,戴尔计算机公司在1984年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1000美元,而到了2001年,它的销售额达到31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3。6万名员工。2002年《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强中,戴尔公司排名第131位。
  戴尔公司之所以能非凡成长,很大原因是经营模式的与众不同,而它的两大法宝“直接销售模式”和“市场细分”方式,早在戴尔少年时就已经奠定了。
  据说,在戴尔12岁那年,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为了省钱,他不想再从拍卖会上买邮票,而是通过说服邻居把邮票委托给他,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出售。出乎意料地,他赚到了2000美元,第一次尝到了抛弃中间人,“直接接触”的好处。
  有了第一次,事情就有了开端。后来,戴尔的创业一直和这种“直接销售”模式分不开。而现在已经风靡世界的“市场细分”思想,实际上也是在戴尔最初的生意中就已经运用的。
  他上初中时就已经开始做电脑生意,自己买来零部件,组装后再卖掉。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电脑的售价和利润空间很没有常规。一台售价3000美元的IBM个人电脑,零部件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买到。而当时大部分经营电脑的人并不太懂电脑,不能为顾客提供技术支持,更不可能按顾客的需要提供合适的电脑。这就让戴尔产生了灵感:抛弃中间商,自己改装电脑,不但有价格上的优势,还有品质和服务上的优势,能够根据顾客的直接要求提供不同功能的电脑。
  这样,后来风靡世界的“直接销售”和“市场细分”模式就诞生了。其内核就是:真正按照顾客的要求来设计制造产品,并把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直接送到顾客手上。
  此后,戴尔凭借着他发现的模式,一路做下去,终于造就今天的辉煌。
  很多企业的经营特征往往可以追溯到初创时期第一笔主要业务,尽管企业已经走过了千山万水,但回头一看,许多本质性的东西是在萌芽状态时就已经具备了的。
  幼儿在没有接受知识和道德的灌输之前,所有行为依据的就是本能。企业家在没有资产和经验积累的创业时期,很多时候凭的也是直觉。这种直觉是由他本人的性格、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决定的,是人生经验的总和。
  从走私起家的人,很难再做正当生意。靠贷款发家的人,日后也常常富于赌性。第一笔生意往往反映着一个人的特质。企业家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这种特质是不容易改变的,我们总能在企业的发展轨迹中找到它的影子。
  第一笔生意是一笔宝贵财富,是企业发展的镜子,要认识自已,不妨经常反思自已的第一笔生意,要认识对手,他的第一笔生意也是一份重要材料,向我们展示最原始最真实的面貌。


无情的高速


  无情的高速
  记得刚开始修高速公路时,沿线的人都欢欣鼓舞,等到修好了才知道,就算路从你门前经过,如果不开路口,没有接点,你也只能当个高速公路的守望者,除了多吃些尾气,多听些噪音,又能得到什么好处?
  不仅如此,你的经济反而萎缩,因为你不再是交通要道了,也不再是繁荣的驿站,你离人流、物流、信息流反而更远。
  越高等级的路越是如此,要提高速度必须沿途封闭,直线沟通的结果便是淘汰直线之间的人。
  河南曾经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宋定都于此,东京汴梁成为世界最大、最繁荣的大都市,盛况一直持续到清朝。但自从清朝的海运和铁路兴起,大运河的重要性就大打折扣,地处黄河、运河之交的中国中心地带河南,也就免不了边缘化的命运,以至于沦落到近代,河南因为输出大量贫困人口而备受歧视,“河南人”也居然成了一个贬称。铁路的繁荣,很可能意味着河运的衰败,只不过后果不是一夜之间显露出来的。
  信息社会人人都在憧憬奇迹,我们听到不少人一夜暴富的神话,都为此而激动,却没有想到,这同时也意味着,不少人可能一夜暴穷。高速公路最大的受益者,是那些有接点的大城市。同样,网上穿梭的信息快车,也并非每个人都能搭上。占据着信息制高点的人会魔术般壮大,而徘徊在一个个接点之间的人们,却会沦为盲点,以同样的速度衰落。
  在这个时代,生存的严峻性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迫的,没有这样的意识,你就只能被淘汰。


生意无权威


  生意场上是没有权威的,就如武林没有绝对的高手。你高,有人比你更高,你怪,有人比你更怪,你有南拳,他有北腿,你有宝刀,他有暗器,每种流派都有生存的空间,每个人都有发挥的余地。从这种意义来说,生意场是个海纳百川之所。
  跻身于这样的场合,就会培养出自由的精神,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因为什么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但惟其如此,生意人承受着特别大的压力。自由是件很累的事,你必须独立思考,自己下注,承担一切责任。
  人类为什么常常被比作羔羊,就因为人和羊一样,都是社会动物。羊总是成群结队,按牧者的指引行动,这样更感觉安全和轻松。所以在市场上,很多人要跟着潮流走,要发大家发,要死大家死,总比独自开拓心中踏实。
  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感觉受到束缚,但当市场之门敞开,没有了权威,减少了限制,很多人反而变得无所适从,这也是自由的代价。所以,没有权威更是一种考验,你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
  过去游击队打鬼子的时候,埋雷高手的一个绝招就是在埋好雷的地面上撒一些尘土,再盖上一个脚印。
  脚印是安全的标志,说明已经有前人走过了,后人可以大胆跟进――但那恰恰是个陷阱,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生意场上也是如此,一旦某种东西成为风潮,很多人就会一拥而上。跟风看起来比开拓安全,风险让别人承担,自己只享受现成的路子,但实际上跟风更危险。因为跟风,就缺乏对这件事物的独立分析和判断,以为别人成功了,自己也必定会成功,这种决策上的盲目性,本身就蕴藏着极大的风险。
  即使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去做,也会有不同的结果。每个人的素质不同、条件不同、做法不同、思路不同,都会影响它的结果。
  况且既然是跟风,就必然落在风尾,风头早被别人占了,本来是有利的条件,到了你这里已经变成不利因素。你却看不到这一点,风气一盛,难免眼热心跳,一时性起,爽快投入,结果被整得笼起,岂不惜乎?
  生存竞争中,成群结队的羔羊从来就是弱者,你若不想被人吃掉,还是独立一点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创造自己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非你莫属


  古代皇帝驾崩前,如果太子年幼,常常就得将他托付给一位信得过的大臣,这大臣于是集大权于一身。太子虽然登基,名义上称为皇帝,实际上所有的朝政还是得由大臣处理。这大臣就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根基越来越深,势力越来越大,很多事情离了他就没法办了。这时候皇帝就感到了威胁,当初保护他,辅佐他的人就成了敌人,最后结果,不是大臣杀了皇帝,就是皇帝杀了大臣。
  一山不容二虎。一个企业,如果有一个人已经重要到非他莫属了,对老板来说,就是一种威胁。
  对任何人过分依赖,都是一种潜在危险。企业中,如果某个人具有一种核心能力,企业离开他就可能造成环节的中断或者系统的崩溃,那么这个人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不爆就好,一旦爆炸,不可收拾。
  对人如此,对物也是如此,任何资源,无论是原料、产品,还是关系、渠道等等,一旦形成依赖,就难免受制于人。
  所以,企业要想稳健发展,最好少用不可替代的东西,无论是人还是物,只有当你手中拥有可以替代他(它)的资源,你才是主动的。
  反过来说,控制局势的最好办法,是让别人离不开你。哪怕你的本事不大,但只要是在某个方面独一无二不可缺少的人物,你的价值将不可估量。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产品,发现个性、培养个性、坚持个性永远是最重要的。
  减少对别人的依赖,而让别人依赖你,这是一种致胜的智慧。
  沙漠里一杯水可能比宝石贵重,因为离开它人就可能送命。事物的价值不完全由事物的品质决定,而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
  那就让我们做不可替代的,或者很难替代的吧。水,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在沙漠中,离了这杯水,确实就不行。


谁强硬谁决定


  夫妻店无论大小,都会面临同一个问题:夫妻之间谁说了算。
  最理想的答案是,谁说得有理就听谁的。但每个人之所以说出一个观点,都是因为自己认为有理,他所要做的事,都是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所谓有理,其实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证明别人是错误的,自己是正确的。有理无理没有绝对的标准,最后往往还是强硬的一方说了算。
  任何关系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任何权威都是斗争的结果。但夫妻之间又有着特殊的关系,不强硬则丢掉了发言权,太强硬又伤害了感情。
  同样的难题也广泛存在于家族型企业中,原则让位于人情,决策变成一场心理战,谁能控制其它人的情绪,谁就有决定权,科学管理往往无从说起。当企业还小时,说错一句话无关紧要,但当企业已经发展起来,一句话可能就事关大家的前途,再为顾全某个人的面子而放弃自己的观点,就不能容忍了。
  所以到最后,仅凭人情和个人威信是无法管好企业的,要么分家,让功臣和亲友们各霸一方,这有点像古代的分封制,搞不好就是诸侯割据,战乱频繁,实力削弱;不分也可以,但企业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有科学的决策机制,解决好谁说了算的问题,就确定了企业的方向和前途。


招安的下场


  很多人白手起家,刚创下个小摊子,就渴望被人投资,被名门正派纳入麾下。正如宋江,始终觉得自己不正宗,非要招安不可。
  野班子大多有种自卑感,骨子里都渴望招安,好成为主流社会的一员。
  但宋江的下场是什么呢?
  梁山好汉之所以能威震一方,就因为那股野劲。有野劲才有活力,才不甘寂寞,才会在主流社会的白眼之下,去搭起自己的班子。野班子的骨子里都是不安分的,能白手起家创业的人,哪怕摊子再小,个性都绝非平庸。
  正因为如此,招安就不是好受的滋味。招安并不是简单的换一面旗帜,换一身衣服,既然进了别人的门庭,就要守别人的规矩。久而久之,要么自己的个性渐渐失去,为主流社会所同化;要么双方的个性不容,内讧争斗,两败俱伤。
  野班子招安后,大多不能保持原有的社会关系,为了新形势的需要,他们有意无意会疏远故旧,重新建立自己的网络,重新树立自己的形象。有的成功了,成为一个崭新的团体,有的却始终在新旧的边缘徘徊,沦为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
  野班子不被承认时具有很强的冲击性,野性往往和生命力同在。招安以后则变成工具,这是必然的,因为之所以被招安,就是因为有利用的价值。既然招安,必然被充分利用,如果新主子不怀好意,野班子就成了后娘养的。想想梁山泊,也算是个教训。
  很多小老板盼望被大老板招安,好鸡头变凤尾;很多私营企业盼望被国企、外企招安,好旁门变正宗,这也不是不可以,心情可以理解,但合作如果不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没有平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