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商道-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则是秩序的保证,但遗憾的是原则往往不能坚持,有时因为碍于面子,有时由于懒惰疏忽,也有时是遭到故意破坏,总之,最后是原则丧失,最终对事业产生危害。
正如原则往往是好的,问题在于不能坚持一样,企业的战略往往是伟大的,但执行不好,还是等于零。
IBM是世界著名的公司,这个蓝色巨人曾经辉煌一时,但也痼疾缠身。直到郭士纳掌管帅印,才又起死回生。这位饼干公司的前总裁并没有什么绝招,他只是强调:救活IBM的惟一方法,不是空谈远景,而是执行。
对于老总来说,公司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战略的制定和执行。
制定战略的重要性是早就被充分认识了的,社会上为制定战略服务的各种咨询公司,早就如雨后春笋,让人目不暇接,一个刚刚从名校出来的MBA,一去这种专门提供战略万金油的咨询公司,年薪就可以拿到十万,可见战略在很多人心目中,已经成了大补之药,期望能够一帖见效。
可惜,伟哥就算有效,也终究不能当饭吃。自身的强壮,还是得一手一脚练就。再好的远景和战略,如果不能扎扎实实地执行,最终只是废纸一堆。
据报载,一个濒临倒闭的工厂,请了一位外国人来把舵救厂。老外在认真考察厂情后,发现各项制度完美无缺,遂命令“照此严格执行”。果然力挽狂澜,工厂绝处逢生。
这是一个“执行”的胜利。
善待下蛋这只鸡
股市上一般散户亏了几百元,那根本不算亏,大户输了一两万,也可以忽略不计,人们照样吃得香睡得好,但如果要他花同样多的钱去添置几样东西,可能就会左算右算,如果买贵了,还会心痛不已。人们宁愿吃盒饭、坐公共汽车、几个人合看一份报纸也要把省下的钱拿去大把赌掉。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在投资,虽然有风险,却是有希望的,输赢并不在一两个回合间。
企业家往往也会有同样的想法,对于正在给他下蛋的那只鸡能省就省,尽量把开支压到最低限度,而将大把大把的资金投向另一些还说不准能不能生蛋的项目上。因为他认为,正在下蛋的这只鸡,能下多少蛋,有多大的价值,已经一目了然。人总是对未知的事物有更大的兴趣,因为是未知的,它的价值才不可估量,才更值得期待。
但既是未知的,风险就和机会同在。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有好就有坏。一个项目,只看到它的光明前景,看不到它可能的危害,抱着美好的愿望,一头扎下去,连头发都不露一撮出来,这样的所谓全力投入,一旦失误,将很难自救。
善待正在下蛋的这只鸡,就是要让你留下充分的余地,不被任何意外的情况所毁灭。并非不要你去养新的鸡,而是让你有更牢固的根据地。人必须要有稳固的立足点,才能进退自如,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扩张的规模越大,立足点的压力越大,那只下蛋的鸡,越是要加强营养,而不是频繁抽血。
好项目总会有的
选择项目或合作伙伴就像选择人生伴侣,人们常常容易被个性鲜明,在某一方面有着过人之处的异性所吸引,于是一见钟情,却忽略了在耀眼的光环背后,隐藏着你不能接受的性格。
恋爱中的人总的过高估计感情的力量,以为一切缺点都是可以改正的,不合谐的地方总会慢慢适应。但在日后长久的共同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没能改变自己和对方,当初早就觉察的缺点一直是幸福生活的障碍。
选择项目也是如此,那些好得让你坐立不安的事情,往往也存在着你无法驾御和改造的因素,如果草率行动,日后难免出现麻烦。所以克制自己很重要,不急躁,不动情,不容忍难于达到的条件,不给未来留下隐患。
人一旦失恋,往往以为这一辈子就完了,再也遇不到这么刻骨铭心的人了。其实呢,人海茫茫,后来还是会遇到其他人的,并不见得不如他好。失去的人之所以好,是因为早早失去了,你没有机会感觉他的不好。
世界上好人多的是,总有适合你的。世界上好项目也不少,没有必要着急,多看看,多想想,多接触接触,这样可能平淡一点,但心里踏实。
生意是做出来的
心理学家一直说不清楚,灵感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会在某个完全没有预兆的时候,突然那么一闪。但是,灵感是宝贵的,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
有时,一个灵感就是一个事业的基础,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要把这笔财富拿到手,最重要的是行动。
美国快乐公司是第一家专门为7到12岁女孩服务的公司,它不仅制造了让各种肤色儿童都喜欢的玩具娃娃,而且通过捆绑销售与娃娃相关的系列丛书,使学与玩的结合变成一种时髦。2001年,快乐公司的年销售量达到3。5亿美元。
说来你可能不信,就是这样一个玩具业巨人,它的诞生完全凭着一个已经45岁的女人的灵感一闪。
罗兰,在她45岁创办快乐公司之前,曾经做过小学教师、电视台记者、教科书的撰稿人以及一本小杂志的出版商。1984年,她和丈夫参加在殖民地威廉斯堡举行的一个传统活动,在那里,她沉浸在当年殖民地的氛围中。坐在教堂的高背长凳上,回想乔治华盛顿曾经到过这里,派瑞克亨利也在这里发表过演讲,那里的服装、家庭、每一天的生活,都给了她一种历史的回味。
接下来的圣诞节,她想给自己两个8岁和10岁的侄女买个既漂亮又有内涵的玩具娃娃作为礼物,但是她没有找到,市场上的娃娃都不是她想要的那种。
突然之间,一个念头就在脑海里诞生了。她立刻给最亲密的朋友写了一张明信片——它至今仍保存在快乐公司的档案室――“你觉得怎么样,为9岁的女孩制作一套讲述不同历史时期的书,同时配备穿着不同时代服装的娃娃,以及一些可以让孩子们演出的附属玩意儿?我并不做新的玩具,只是把殖民地威廉斯堡的美好回忆微缩到让孩子一直喜欢的书和娃娃身上。”
罗兰立刻用一周的时间制作了一份包括系列图书、娃娃服装样式、生产线等规划的内容详尽的商业计划书,以最快的速度开始实施。
最初的时间,罗兰只能小打小闹,用最节约的办法推销,凭借邮寄广告目录和口口相传,4年以后,“美国女孩”的品牌价值上升到7700万美元。有了基础,罗兰开始扩大品牌,推出面向更年轻的女孩的婴儿娃娃和配套的《美国女孩杂志》等图书。在随后的5年里,“美国女孩”的营业额以每年5000万美元的速度增长,最终达到了3亿美元。
相信很多人在买不到合适的东西时,都有过和罗兰同样的苦恼。买不到,就说明是个市场空白,就是商机所在。但遗憾的是,商机当前,却很少有人能抓住它。
有时是因为感觉迟钝,视而不见。有时是看见了,也想到了,却没有行动。
行动才有结果,这原本是简单的道理,但越简单越做不到。很多人的理由就是等条件成熟。
一个项目,特别是大项目的实施,确实需要很多条件,做一个项目,不止是做这个项目本身,往往更多的精力,是花费在准备实施项目的条件上。
这就难坏了不少人,让很多的灵感胎死腹中,让很多的项目不了了之。
其实,生意是做出来的,如果要等条件成熟,也许永远不会成熟。何况事情是变化的,夜长梦多,可能还没等到条件成熟,周边环境已经变化,项目本身又面临新的问题,旧条件没有达到,新的要求又冒出来,好摊子也拖烂,烂摊子拖得更烂。
对于富有进取精神的人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干起来再说,边干边寻找机会,边干边创造条件,边干边修正,边干边完善,只要大方向是对的,也许最初看起来没有希望的事,最终就有了好的结果。
生意是做出来的!
节约是种意识
很多企业家都有节约的习惯,这恐怕不是巧合。
日本三菱财团创业者岩崎弥太郎在明治时代,日本海运由他一手独占垄断,财力可影响整个日本,号称明治时代财界第一号。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岩崎在公益、慈善事业上相当慷慨,自己的生活却很简朴,公司也绝不允许有一点浪费。他的得力干将近藤廉平,曾用公司信笺写私信,被岩崎发现后,立即将他的70元月薪减为55元。
岩崎经常说:“酒桶塞子一掉下,任何人都会匆匆忙忙把它塞紧。但桶底如果有缝隙漏酒,往往就没有人发现,也不会把它当做一回事。渗漏虽然是微不足道的损失,但长年累月就可观了,比塞子掉落事态严重得多,公司经营也是一样。”
其实,很多时候,节约并不完全是为了降低成本,严格说来,它是一种意识,是境界和习惯的产物。
节约首先是对企业负责的表现,一个人如果对集体财物毫不吝惜,甚至任意挥霍,哪怕挥霍的对象很小,也能表现出他的自私和冷漠,说明他仅仅把集体作为生活的环境,把工作当作自身发展的手段,对集体只有利用之心,而无奉献和爱护之意,这种人在集体中的权势越大,对集体的危害也就越大。
节约同时还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每一样事物都有它正常的作用和寿命,浪费一样东西无异于把它们的生命扼杀掉,对于地球资源来说就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对依赖地球生存的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节约也意味着对别人的尊重,在企业中一件产品要由很多道工序完成,后工序的点滴浪费,都会抹煞掉前面很多人的劳动成果。在社会上也是一样,一点一滴的事物都是别人劳动的结晶,浪费就是对别人劳动的不尊重。
当然,节约更直接地体现为朴素、现实、严谨的生活态度,节约的人能够理解一件事物的价值,并且懂得珍惜和利用,这与华而不实正好相反。懂得惜物者往往也懂得惜人,所以在与人相处中更能尊重人、理解人,更有细腻的感情色彩,这就是他们使人感到信赖的原因。
不要太执着
如果你希望与人合作,你已经明明确确表达清楚了自己的意图,对方却毫不回应,你与其留下来攻坚,把时间花在啃掉这块硬骨头上,不如转身而去,把精力用来寻找新的目标。
很多时候,太执着并不是一个好品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的好恶决定了他的选择态度,如果他的第一反应是排斥你的,也许你们根本就不是一类人,很难彼此接受,就算他勉强同意你的建议,日后的合作也难免矛盾重重。
没有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没有一个好的结尾。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羞于说不的,很多时候,你明明不太满意,但碍于面子,还是点头认可了。有些时候你很想拒绝,但说出来的话却变得婉转含糊,让别人以为你可以接受。结果原本简单的事就变得复杂,等纠缠了很多回合以后,你才明确拒绝,反而更伤害对方。
敢于说不,既是自己的需要,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是节约时间,简化办事程序的必要方法,也是一种明朗的人际关系的标志。如果对方是你得罪不起的人,早点说不,也比到了最后迫不得已才说更有回旋余地。既然是不得不说的,晚说不如早说,这样至少不会把小毛病拖成大毛病,直至不可救药。
每个人都是按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他自认为应该做的,如果他拒绝你,至少说明你的方案和他的想法有分歧。也许你的东西更好,他也明白这一点,但接受你则意味着要改变自己原有的体系,这种调整在他看来也许就得不偿失,你又何必去难为对方。
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理由,放弃攻坚就是对别人的尊重,而且是一种聪明的做法。经验证明,第一次不行的事,以后成功的几率也很小,纠缠下去除了惹人厌烦,其实没有多大意思,与其把80%的精力耗在20%的希望上,不如以20%的精力去寻找新的目标,说不定还有80%的希望。
后记:我们就是个小企业
我认识的人里很少真正的大老板,张瑞敏、柳传志,还有比尔盖茨,我都不认识。大老板本来就很珍稀,见一面也是要有缘份的。
但小老板我却认识很多,他们有的经营一个广告公司,十来个人,租两间房,买一些家俱,就热火朝天地干起来;有的经营服装公司,自己没有店,也做不上大品牌的代理,长年累月穿梭于服装厂和租来的柜台之间,赚一点小差价;有的开一家火锅店,每天一两万的流水,一二十张桌子,从上午营业到半夜;有的是书商,事事必需亲自出马,亲自去出版社买书号,亲自和作者谈稿费,亲自参加订货会,到处递名片,和经销商套近乎;还有的是高科技企业,老板到处找业务,拉到工程了就请几个哥们去安装,请几个博士去培训,平时最多请一个会计来做帐(兼职)……我认识的就是这样的人。
他们都很想把企业做大、做强,但是,往往他们只能在市场的夹缝中生存,对于他们来说,现实的目标不是进入世界500强,而是要在严酷的竞争中活下去。
为了活下去,他们不仅吃苦耐劳,克勤克俭,而且努力学习,不断地充电,换脑,进行各种各样的革命。可惜收效甚微。
我一个朋友,平时很舍不得,出门从来坐火车,从来不忘叮嘱联系人,打手机要打“133”那个号,接听不收钱。他拥有一套复杂的通讯系统,“139”“133”外加一部小灵通,根据资费随时选择最佳方案。就是这样一个三机在手的老板,居然一掷十几万学费,到北京来学MBA,且不说学费和来往食宿,接听多少个“133”也补不过来,就是因此而花费的时间,也是一笔不得了的成本。但是他安之若素。
小老板读MBA,并非是想混个文凭,好到大企业去应聘,也并非仅仅是为了虚荣,让人说他是个儒商。他们真的是想学点东西,想把自己的企业做出名堂来。
但是MBA学的是些什么课程呢?究竟有没有用?
小老板却往往把自己的摊子当成了大企业,煞有介事地学习着大企业的一招一式。不在真正带来利润的业务上下功夫,却钟情于华而不实的所谓“模式”——组织模式、管理模式,营销模式——一切都要“正规化”,将大量精力倾注于形式的追求之中。
网上流传着一个笑话,两人打赌,甲说:“街边那个三个伙计的包子铺一定也有两个经理。”乙不信,打电话去:“喂,我找你们经理!”服务员问:“是肉包部经理,还是菜包部经理?”甲乙喷饭。
笑话中往往有着深刻的道理。
大企业是因为它规模太大,人员众多,并且分布在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国家,所以需要有数字化的管理,以使首脑和下层之间能畅通地上传下达,命令才能有效地执行;需要有各种流程,以防止混乱发生;需要有严密的规章制度,堵塞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漏洞。
而你就是一个小企业,公司就那么几个房间,人员也就那么几个人,公司的一切都在你眼皮底下,一切你都心中有数,如果嘴上就可以马上指挥的,就最好不要什么纸上流程了;如果按你指示就可以很好完成的事情,就最好不要再开会讨论了;规章制度应该有,但最好不要今天一张、明天一部的。而且小公司因为员工彼此熟识,天天见面,所有情况都在大家眼中,就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