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

第15章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第15章

小说: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这些实际上都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孩子耳濡目染慢慢会有所领悟。
鲁鲁真正开始自己独立阅读,是在二年级的暑假。当时他的好朋友徐春阳来家里玩,我们送了他一套《古鲁当家》。这套儿童理财漫画全是非常有趣的故事,针对的是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是我们工作室自己创作的,一直放在家里,鲁鲁也没动过。这次阳阳拿回家后,一口气读完了,喜欢得不得了,在鲁鲁面前讲起里面的情节,眉飞色舞,笑翻了天。鲁鲁一下就被吊起了胃口。阳阳一走,鲁鲁马上跑去翻出来看,这一看就入了迷,一口气把两辑共六本全部读完了。两个孩子再碰面的时候,《古鲁当家》成了他们的话题,他们用书里的话开玩笑,互相比着讲书里的内容,这样,鲁鲁又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几乎可以倒背如流了。从此以后,阅读的心理障碍被打破,阅读渐渐成为一种乐趣。
  很多时候,大人的教导是无力的,孩子们相互间的影响比大人对他的影响更大、更直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孩子们能彼此给予快乐和力量,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也是人生经验的重要部分。因而孩子和什么人交朋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从那以后,逛书店成了他的极大爱好,到西单看书,成了奖励项目,也是我们节假日的传统活动。附近的书店和超市里的图书区也成了鲁鲁经常流连的地方,常常一站就是半天。免费的书看了不少,有时也买一些,大多是娱乐性很强的。有人说看这些书没什么意义,浪费时间。我倒不这么认为,只要是内容健康的书,有内容就有信息,对大脑就有刺激,对智力发展就有好处。何况,反复阅读,读的过程最起码也巩固了语文课上学的那些汉字。
  一个人阅读的层次是和他本人的心智水平相吻合的。当他还比较幼稚时,只能读比较简单的书,等心智发展到一定程度,简单的满足不了了,自然会选择更复杂的。
  到三年级时,鲁鲁终于对“字书”感兴趣了。有一段时间着迷于《冒险小虎队》,三天两头往超市跑,就是为了站在书架前看一会儿,临走时再买一本。这样陆陆续续地,全套几十本几乎都看完了。
  我之所以不一次把全套都买回来让他在家慢慢看,就是为了保持那种饥渴感。大人往往也是这样,买不起书的时候,到处找书看,如饥似渴。等真的有了满书架的书,其实没几本是认真看了的。
  到三年级下期,已经是期末复习了,有一天上学的路上,我和儿子聊起青霉素的发现,他觉得很有趣。我告诉他家里就有一套科技发明的故事,也是我们自己编著的,回去可以找出来读。
  下午放学回家,他果然迫不及待找出这套书,找到青霉素那篇,一口气看了半天,全神贯注。
  那天他本来还有很多要复习的内容,还有很多作业要做,但我没有催他做作业,而是让他安静地看书。因为这在他是一次阅读的飞跃。编这套书的时候,我们把读者对象定为初中、高中学生,书中就只配了少量插图,内容涉及许多学科,有大量的科学知识和专门术语,叙述语言也比较成熟。没想到三年级的鲁鲁会专心读进去,我怎么能不珍惜!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就是要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体现阅读的重要性,让他从内心喜欢阅读,有阅读的欲望,从而主动去读。

阅读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一般说来,“博览群书”是个好词,令人肃然起敬。但仔细一想,任何书籍都是别人思维劳动的结果,读别人的书,倘若整天在读,读得太多,难免弱化了自己的思维,久而久之很可能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叔本华在谈到某个博学之士时说:“听说他经常阅读,或者让别人给他朗读,在餐桌旁,在旅途中,在浴池里,我便不禁这样发问:‘这个人的思想是否有重大缺陷,以致必须不断地吸收别人的思想,正如一个痨病患者必须喝浓肉汤才能维持生命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把孩子当成了痨病患者,每天浓肉汤侍候,灌以各种各样的知识。固然,那些知识都是我们认为有益的,但营养再好的肉汤,如果消化不了,不仅毫无价值可言,甚至还对身体有害。
  读书不在多,关键要思考。
  怎样才能让孩子思考呢?还是在“兴趣”二字上。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会加以注意,加以思考,强迫的阅读除了对识字有些帮助外,对思考力的提高,对知识体系的构建收效甚微。现在的孩子本来负担就重,能用来读课外书的时间少得可怜,因此,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尽量从少量的书中汲取大量的营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
  怎样才能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呢?首先你不要迷信“异口同声”,大家异口同声赞扬的,不见得就好,异口同声贬抑的,也不见得就坏。即使确实是个好东西,也要看适不适合你的孩子。
  鲁鲁就从来不看传统的童话,什么安徒生、格林,再伟大的,一概不看。他喜欢的是《龙珠》《超人》《圣斗士》《数码宝贝》,还有什么《乌龙院》《老夫子》之类。我自己其实是很喜欢安徒生的,认为价值很高,但鲁鲁不看,我也不觉得他就很掉价,阅读的品味就很低,就觉得他不入流。各人有各人的价值观,各人有各人的思维方式,我从来不强迫他读什么。
  孩子和我们已经是不同时代的人,生活变了,语境变了,要让孩子再按我们的要求去阅读,对他来说,已经是件很别扭的事。现在的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多媒体的信息中度过,电视、电脑、图书、MP3,他们有着太多的选择。固然,名著有它永恒的魅力,但每一个人毕竟是生活在具体的时代中的,孩子对时代的感受更是直接,对自己身处的这个社会更是依赖,因为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他的生活阅历决定了,他就是这个时代的人。还是不要强求的好,孩子会有他自己的选择,到他需要读的时候,他自然会去读。
  阅读和人生道路一样,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鲁鲁小时候喜欢各种武器书,这大概是男孩子的天性,家里就买了很多武器书。他经常翻阅,很多都翻烂了。看武器书难免会接触到战争,每种武器都有和它相关的背景,从古代的刀枪剑戟,到现代的飞机大炮原子弹,战争史其实就是人类历史的缩影,现在想来,儿子对历史的兴趣,说不定就是从这些武器书中发轫?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喜欢上了历史。电视上凡有考古、收藏、历史讲坛、历史探秘之类的节目,有些是我们都觉得有点枯燥的,他却乐此不疲,不管有再重要的事,都可以扔在一边,非要从头到尾看完。平时读书或者看电视,偶尔看到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事件,他也会刨根问底弄清楚。历史书也读了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图书、字书,到四年级时,中国的历史朝代已很熟悉,历史事件也知道了不少。
  历史和地理向来有联系,喜欢历史的多半也喜欢地理。鲁鲁最喜欢的书里有一套《图说中国》《图说世界》,是三年级时在西单买的,当时只买了《图说世界》,没想到他非常喜欢,看得如痴如醉。书很快看完,又让买《图说中国》,为此我们专门去了两次西单,第一次没货,第二次才买到。他如获至宝,不仅在家里看,还带到学校看。当时班上规定不准带课外书去,结果被同学告发,书还被收了(后来又还给了他)。到2006年世界杯的时候,书的威力就爆发出来了。每个队一出场,他都能说出那个国家是哪个洲的,首都在哪里,有些什么特产之类。他还会问我们一些关于这个国家的问题,很多我回答不了,他自己就去翻书,找答案。
至今,那两本读过无数遍,已经破旧不堪的书,还仍然经常出现在他的床上、书桌上、沙发上、书包里(当然同时出现的还有一些卡通书、笑话书)。那上面并无任何精彩故事,不过就是些地图、图片、文字或数字说明,他怎么就读不厌呢?也许这就是“兴趣”的魔力,只有他真正热爱的东西,才会倾注如此大的热情。阅读就像吃饭、睡觉、上厕所一样,谁也代替不了,只有亲自读。真正的好书不是“公认”的好书,而是自己喜欢的书。好书不是读一遍就扔了的,温故而知新,永远都有收获。

阅读没有标准方式

鲁鲁语文没考好,看了他的卷子,反而松了口气。他丢分的主要是阅读题,其中有一题分段分错了,就扣了四分。
  据我的经验,这种阅读训练,过了小学阶段,基本上就没有用了。
  我小学时也是特别怕考阅读。虽然我在小学毕业前就已经读完了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三部,读完了全套《十万个为什么》,还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红岩》《红日》等等一大批当时的禁书,甚至把能找到的《赤脚医生手册》《看云识天气》《怎样养鸡》等都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可以说阅读量在当时的小学生中算是相当大的了。但我还是考不好阅读。
  语文课上,我总是不能正确地分段,不能准确地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而这正是阅读训练的主要内容。直到今天,仍是如此。
  不能正确分段,并不意味着掌握不了文章的逻辑;不能正确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并不意味着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表达方式更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我们成年人的阅读,大量的是模糊阅读,读完了也许心里并没有明晰的印象,但如果要让你给别人转述,往往又能够把主要的内容转述出来,说明其实是理解了的,只不过没有梳理出来。人的头脑就像一个电脑硬盘,很多东西储存在里面,只有要用的时候才把它提出来,如果对每一个信息都要精细处理,恐怕负担就太重了。
  我们有时候也需要精细阅读,对于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要进行反复的分析。分析是为了用,不光是储存进去。在如何储存这一点上,现在的阅读训练是有效的,它能够让孩子学会条理清楚地接受文章的信息。但储存是为了用,除了归纳总结外,更重要的工作是批判,读的同时就在对文章进行解析了,以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在阅读训练中恰恰是比较欠缺的。
  回想自己在小学的时候为什么学不好阅读,发现我的思维方式是跳跃的,我总是被文章中的某一点吸引,而不长于从头到尾梳理。我总是要发现那个吸引我的点了,才会以这个点为基础,去找与它相关的信息,一边找一边加入自己的批判,最后织成自己的结论。否则便一掠而过,一问三不知。
  这个方法对我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很有用,但是对考试和上课回答问题却是不利的,因为它和“教参”的思路不同,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现在儿子学的阅读,也正是“大纲”规定的阅读,不能说它不好,它是有科学性的,但是未必适合每一个孩子。阅读,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在如何存储信息,而是在发现和批判上。
  发现和批判建立在对内容的理解上,对内容的理解并不是只有一种路径,可以是从头到尾的梳理,也可以是点与点之间的跳跃,还可能只是埋下一个囫囵的种子,沉默着,直到合适的时候,才突然发芽。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的思维都不一样,暂时的弯路没有什么,最后往往是殊途同归。

读书最好读原著

现在几乎所有名著都有青少年版,但我向来对它们敬而远之。
  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并不只是因为有一副好的骨架,往往,风韵尽在骨肉之中,没有肉的骨架,只是一具骷髅。现在所谓青少年版名著,实际上就是把名著骷髅化了。把《三国演义》分成几个打仗的故事,把《红楼梦》缩编成薄薄一本,而且是字号很大,插图很多的那种。最多只能算个故事梗概!原书的风韵已经荡然无存,呈现出来的只是改编者干瘪的文字。那还是《红楼梦》吗?
  但孩子们往往误认为那就是《红楼梦》!在他的印象中,《红楼梦》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只不过原版更厚一些,读起来更费劲一些。
  快餐时代,名著也通通快餐化了,即使等孩子们具有了成人的消化功能,他的胃口也已经快餐化,他再也不喜欢读原著了。
  当家长们看见孩子手捧一本改编“名著”在阅读时,心里一定是阵阵窃喜,以为孩子终于从卡通中升华。其实,在只能读懂卡通的年龄,还不如让他读卡通,卡通中也有很多精彩,也不是大人们想像的那样一无是处。名著还是等他想读名著的时候再读,若是他自己没有读名著的欲望,别人想灌也是灌不进去的。
  读书最好读原著,读书不在多,好好读一本,真的读进去了,也许受益一生。我们往往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对任何困难他都会有自己的办法解决。读书也是如此,读不通他可以跳着读,不懂的地方,他会慢慢去琢磨,有困难才有挑战性,困难一旦解决,成长就进了一步。读不懂没什么可怕的,就是大人,谁又敢说自己都读懂了呢?自己都没有完全懂,还把半消化的东西拿去喂人!想着都恶心。
  读书,还是原汁原味的好。

儿子的作文让我想哭

妈妈,谢谢你
  每当我考试没考好的时候,妈妈都会来鼓励我。每当我伤心的时候,妈妈都会来安慰我。每当我没事干的时候,妈妈都会来陪我。妈妈,谢谢你。
  有一次我和妈妈去公园玩,结果自行车坏了,我和妈妈只好走回来。我们到家的时候,我们俩都已经很累了,我可以躺在沙发上吃东西,妈妈不可以,她要给我做饭。吃完饭我可以去玩,妈妈不可以,她还要洗碗、擦桌子。妈妈收拾完东西总算可以休息一下了,可是她还要陪我玩她不爱好的东西。到了晚上,我已经睡觉了,但是妈妈还要在电脑前工作。当我晚上去上厕所的时候,我看看表已经一点了,但是妈妈的房间里还亮着灯。第二天我问妈妈什么时候起床的,妈妈说她每天都是六点半起床。
  妈妈你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要谢谢你,妈妈!
  这是鲁鲁五年级上期的期中考试作文题。
  刚考完试那天,我问过他作文题目是什么,他不说。后来开家长会,发了各科试卷,我才看到了。但我只看了一遍,不敢再读,怕眼泪当场掉下来。随后校长在广播里讲的什么,我都没听见,一直在想这几天的事。鲁鲁说“每当我考试没考好的时候,妈妈都会来鼓励我。每当我伤心的时候,妈妈都会来安慰我。”可就是这次考试,他考得不太好,我还狠狠地责备了他,以至于那天早晨一路哭到学校。心里很内疚。很多事我明知道该怎么做,还是忍不住,做不好。看了儿子的作文,深知道我的修养是很不够的,我并不是个好妈妈。
  可他却把最好最好的赞美都给了我,把最深的爱、最深的理解都给了我。原以为很多事情他并不在意,其实他都记着,记得清清楚楚。
  那天问他,他不说,如果不是今天发了试卷,这些话也许永远都只在他心里,不会让我知道。
  他心里还有些什么?他已经到了害羞的年龄。我的儿子,他长大了。

  这篇作文并没有得到满分。满分是40分,他只得了38,在班上不算高的。我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扣2分,但在我心目中,这就是最好最好的作文,我的儿子,你把满分给了我,我给你满分都不够!
做一个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