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

第19章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第19章

小说: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压力、精神的压力比我们那时候重,他经历的是他们这一代的磨难,培养的是他们这一代的生存能力,许多他所具有的素质我们也不具有。
  不要动辄就拿自己的童年来比,更不要动辄以自己的苦难去否定孩子的苦难,忆苦思甜适可而知。对孩子多一些理解,两代人之间才能沟通。

家长要善于沟通

家长之间交流教育心得,往往是最直接,最实际,最管用的。很多学习方面的信息,也来自于家长之间的相互传递。不和别人沟通的家长,也就少了很多信息的来源,对孩子来说,自然也是一种损失。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也必不可少。不能把孩子往学校一扔就完事,孩子是不是喜欢老师,是不是适应他的教学,能不能跟上,学习效果怎样,孩子在班上是个什么状况,他有些什么想法,这些都是你需要了解的。只有了解了这些,你才能疏导孩子,鼓励孩子,做孩子的顾问和朋友,给孩子以知识的补充、心理的安慰和精神的力量。
  孩子常常不知道怎样和老师沟通,家长就要充当两者之间的桥梁。
  家长和老师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沟通得充分,老师就更了解你的孩子,也更重视你的孩子,在班上众多的孩子中,你的孩子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老师其实也是希望有这种沟通的,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重视,你主动和老师交流,就是表达你的重视,就是对老师的尊重。你不能代替孩子学习,但是你可以帮助他,沟通就是一种重要的帮助。
  此外,还有一些一般家长比较忽略的沟通,比如和孩子的朋友沟通。你可能认为他们都是小孩子,不需要你在中间掺和。但实际上,一个理解他们,和蔼可亲的家长,是会受到他们的欢迎甚至羡慕的,这会让你的孩子感到骄傲,也会让他更爱你,敬重你。同时,在孩子的朋友那里,你还可以得到很多信息,这对于了解你的孩子来说,也是一个重要途径。

只做一个倾听者

儿子回家,我总要问,今天学校有什么事。他就讲点学校的事,考试得了多少分,和谁一起玩了,老师讲了个什么笑话之类。有时实在没得讲的,就说说中午吃了什么菜,我都听得津津有味。
  我喜欢听儿子的一切,经常对他说:“我们分别了一整天,我很想知道你这一天里发生的一切。”他说的时候,我只是分享,并不指导,真的,没什么可唠叨,我就只是想听,想知道他的点点滴滴,他的一切。
  就像我和父亲的交流一样,他现在在成都,我们经常会通通电话,说说彼此的情况。其实,我的事他又能帮上什么呢?我们各自的世界已经隔得很远。但这就是一种亲情,一种彼此的关怀,并不在于能帮上什么。这种关怀本身,就让人感到温暖,感到一种支撑和力量。
  所以,我问儿子每天的事情,也并不在于想要监督他、教育他,就是一种单纯的爱,就是一种关怀而已。
  儿子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没有心理负担,随便和我说点什么,随便聊聊就行了,没有什么长辈晚辈,没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我觉得,这样的时刻很美好。

连残疾孩子也能做到

 每天送鲁鲁上学,都会遇到一个小女孩,被她妈妈牵着上学。
  她的右脚有问题,只能一瘸一拐地走。她走得很慢,但是却和妈妈有说有笑。她的样子并不漂亮,她的妈妈穿着也很普通,有点发胖,但她们母女俩却显得自信而快乐。
  有一天去晚了,学校做操的音乐已经响起,路上的学生好多都在跑,显然快迟到了。那女孩着急地催着妈妈:“快点!快点!”但是她自己只能一瘸一拐地走,急得满脸通红,还是快不了。我想要是我,恐怕会抱起她飞快地跑进学校,因为她很瘦,抱着她跑也会比她现在这样走得快。
  但是她妈妈没有抱她,还是牵着她的手,嘴里不停地鼓励着,母女俩奋力地往学校走。
  真是个伟大的母亲!她知道孩子终究只能靠自己,她可以扶她,却不能代替她。看着母女俩的背影,心里很感动。
  现在已经是第二年看见她们了,女孩也至少是二年级了。只要她仍然在这条路上走着,她就一天天地在学习,一天天地在成长,她的路就一天天地在延伸。
  有时候想想自己的孩子,生下来就是健康的,就这一点,已经是上天莫大的恩惠了。如果连那个女孩都能做到快乐而顽强地成长,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呢?
  如果不能,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那位母亲的耐心、爱心和智慧,我们就对不起孩子。

孩子不需要可怜

家长有时会情不自禁在孩子面前叹道:“太可怜了,这么小就背这么重的书包。”
  “太可怜了,作业那么多,十一二点都做不完。”
  “太可怜了,周末全是兴趣班,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
  ……
  尽管你说的都是事实,但在孩子面前以这样的口吻表达出来,却是错误的。
  孩子总是通过大人的态度来确定一件事情的对错,别人对他的可怜,很可能造成他的自怜,不仅是对这件被大人认为“可怜”的事情失去信心和兴趣,更有可能造成心理的软弱。
  如果你觉得周末的兴趣班报多了,为什么不少报一些呢?既然已经报了,你要求孩子去学,又要在他面前抱怨,让孩子去承受压力,你的抱怨又有什么好处呢?
  任何一件事,只要你以良好的心态去做,都会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你完全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太了不起了,这么小就能背这么重的书包!”然后你帮他把书包的重量减下来。如果减不下来,既然背这么重的书包是一件必须、不可避免的事,那么,你可怜他也没有用,不如鼓励他面对现实,自己去克服这个困难。
  “你真有毅力,做了这么久作业都没歇一歇。不过我们能不能把做作业的速度提快一点?”你可以这么说。
  “真有意思,周末的兴趣班都是你喜欢的,要是不来上这些班,一个人待在家里多无聊啊。”你还可以这么说。
  在家长心目中,不要把学习想成一件痛苦的事,学习本身就是有乐趣的,如果孩子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还会是件困难的事吗?如果家长自己就把学习看成是痛苦的,并且不断用自己的叹息、抱怨去强化这种痛苦,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畏惧学习、厌恶学习、逃避学习了,哪怕百无聊奈地混时间,也不愿静下心来,好好地学一会儿。当学习完全成了强迫的事,还怎么可能学得好
  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普遍比文化水平差的家庭的孩子学习好,这并不完全是智力上的差异,更多的是因为对学习的态度不同。父母是知识分子,本身就从事着与知识有关的工作,孩子看到的也是父母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感觉到他们不仅从学习中得到收获,得到成功,得到种种看得见的好处和实惠,还感觉到他们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有了这样的感觉,还需要对他进行学习重要性的说教吗?这种感觉本身就是学习的持久动力。

承认孩子不优秀

 要承认自己的孩子不优秀是很难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孩子抱着极大的希望,承认孩子不优秀,也就是承认自己的希望落空,承认自己的努力失败,承认孩子不如别人,承认所有的梦想就此破灭,那当然是极端痛苦的。
  我们宁愿承认自己不行,不愿承认孩子不行。因为自己不行已经不行了,只有破罐子破摔,而孩子却是一个新的生命,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我们总以为自己犯过的错误孩子可以避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孩子可以做到,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那些我们没有实现的梦想,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让我们承认孩子不行,不就等于把所有的梦想都毁了吗?
  但现实是无情的,人与人总有区别,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很优秀,而且不优秀的总是占大多数,无论古今中外,优秀的人总是极少。
  既然只有极少数的人是优秀者,那么绝大多数人的梦想就注定要落空。我们那么固执地希望着孩子是个优秀的人,对于孩子和我们自己来说,岂不是一件压力极大、风险极大的事情吗?
  不优秀的孩子也是你的孩子,万一他确实不优秀,无论如何也优秀不了,那你怎么办?打死他?
  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如果你自己就是个不优秀的人,那么你没有理由责怪孩子,那些使你不优秀的因素,完全有可能同样地影响着孩子,既然你能原谅你自己,为什么又不能理解孩子?
  如果你自己是个优秀的人,你也只能面对现实。名人的后代,很少有比名人更优秀的,越往后走,越是势微。三代以后,基本上就归于平淡了。毛泽东的后人也没有当主席,鲁迅的子孙也不是文学家,爱因斯坦的后代现在在干什么,我们更是听都没听说过。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上帝是公平的,不会把所有的好处都让一个人占完。
  一个优秀人物的产生,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很大的偶然性。人的基因并不稳定,每一代都会变异,有的往好里变,有的往坏里变,天才似乎就是基因往好的方向激变的结果。就像地壳的运动一样,突然耸起一座高山,然后就是漫长的岁月去渐渐风化,使之平坦。
  儿孙自有儿孙福,想开些吧,尽到责任就行了,自己的路还是要自己去走。无论你再优秀,你是代替不了孩子的。如果孩子始终要你推着他走,你就是推得满头大汗,你们也走不了多远。
  不管孩子优不优秀,他都应该有他自己的快乐,有他自己的权利。天生我才必有用,上帝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相信他自有安排。
  其实,看看那些残疾的孩子,看看非洲饥荒中的孩子,看看战乱中的孩子,我们就应该庆幸了,感谢上帝给了我们一个健康的孩子,并且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还有什么可奢望的呢?
  不优秀的人也是人,天无绝人之路,与其把孩子逼疯,还不如静下心来,接受现实,让他快快乐乐、踏踏实实地走他自己的路,虽然不是一条金光大道,但仍然有自己的独特风景,仍然能走到他自己愿意去的地方。

当孩子陷入泥坑

 回想我小时候,很不喜欢数学,很怕数学。小学三四年级时,这种糟糕的状况达到了顶点。记得一次考试,全班都交了卷,就我一个人没做完。老师照顾我,让我一个人自己在教室里做,做完了交到办公室去。
  我就一个人留在教室里,也不知做了多久,班上几个和我同路的同学等我回家,等得不耐烦了,就扒着门催我,七嘴八舌地告诉我答案,但我不知道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写不出步骤,心里又急又恨,羞愧得不得了。后来胡乱做完了,错了很多,不及格。
  老师就在班上说:“鲁智(那时我叫鲁智)现在已经滑进了泥坑,如果她自己努力,同学们再帮她一把,还可以爬出来,如果再继续下去,就不可救药了。”我感到自己已经不可救药了,我成了差生,成了废物,再也没脸见人了。
  其结果就是更怕数学,更怕数学老师,看见她就躲。

  但是我后来数学并不差,初中毕业时数理化都考了年级前三名,高中读全市最好的重点中学,数学在班上也是中等。其转折点就是五年级。

  五年级时,家的附近建了个新学校,我们那一片的学生都转学了。所有老师都换了。数学老师姓成,是个四五十岁的女老师,性格极其温和,从来没看见她发过脾气,哪怕上课有调皮学生捣蛋,她也是笑眯眯的,批评学生好像是在开玩笑,引得全班哄堂大笑,那捣蛋的也不好意思了。很怪,她不歧视我,好像还很喜欢我,有时候把我的作业本拿到班上展示,有时候摸着我的头给我讲题,我很快就懂了。我特别喜欢上她的课。五年级毕业的时候,我的数学已经成了班上的尖子。
  真的感谢成老师,如果没有她,说不定我真的就陷在泥坑里,不可救药了。永远记得她和蔼可亲的样子,说话那样的细声细气,慢条斯理,永远笑眯眯的。被老师喜欢是那样的幸福,而对于像我这样比较内向,不太机灵,不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学生来说,能得到老师的喜欢,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现在我的儿子也已经四年级了,他的性格像我,也是内敛的那种。我知道他的苦恼,知道他的状况。我经常给他讲我小时候的故事,其中就包括这个“陷进泥坑”的故事。我是想让他知道,每个人都不是生来就优秀的,我也有非常糟糕的时候,我也有过自卑,有过绝望,但是最终我从泥坑里爬出来了。我整个人生的状况是越来越好,我希望儿子也越来越好。人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只要趋势确立了,时间会创造奇迹。暂时的落后不可怕,关键是一种态势,你在往好的方向走,越走越好,越走越高。
  这个故事不仅是讲给儿子听,我还希望有机会能讲给老师们听。我五年级时的成老师,可以说她是我的恩人,对我一生影响巨大。她不仅扭转了我对一个学科的感情,而且树立了我的自信,让我更聪明、更快乐、更有成就。
  不仅是老师,我还希望家长们也从这个故事里得到启发。孩子是需要我们的肯定,需要我们付出耐心的。
  也许,面带微笑,抚摸一下孩子的头,这个孩子真的就变了,就是这么简单。

不要太焦虑

一切事情,自有他的前因后果,不可强求,不可执著,“希望”和“恐惧”都是我们的敌人。
  比如鲁鲁,他有他的前世今生,他和我们的关系,就好像是一粒被风吹来的种子,正好落在我们这块地上。我们抚育他,只是给他一种条件,生长是他自己在生长,我们并不能代替,更不能改变他的本性。说到底,他就像一位过客,在我们的生命里落脚,最终还是会分开。我们之所以能做他的父母,只不过是一种缘分,他终究是他自己。
  我们并没有权力去改变他,也改变不了。人都是偏狭的,我们自己的智慧有限,认识也有限,未见得就能看清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更不能预知他的未来。世界并不按我们的希望运行,我们也不知道世界的真实面目是什么,我们有什么能力去塑造他呢?
  知识是可以传授的,智慧却需要自己去生成。我们的爱和帮助就像是水,给他的成长以滋养,但最终他长成什么样子,还是全靠他自己。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受着太多太多因素的影响,吸收哪些,拒绝哪些,全在于他自己的选择。太阳公平地照耀世界,地上的万物却有不同的样子。一个人本身的特质,决定着他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要太为儿女焦虑,一切自有造化安排。我们所能给孩子的,在他全部所需的东西当中,只是很小一部分。作为父母,尽到责任就行了。

有自信才敢冒险

当年我们大学毕业分配时,一个同学本来有条件留在大城市,却主动选择了山区,到基层去锻炼。其实,他是有背景的,去的时候就明确知道,迟早会回来。
  富家子弟到基层,不是真的要扎根,而是镀金,是学习,要把世态人生都体验一下,把各种经验都学到。他心里很有数,最终的归宿不会是在这些下里巴人中间。有自信才敢冒险。
  所以真正的下里巴人,反而要逃离乡土,因为他知道,一旦陷入,就没有能力自拔。
  富人子弟到基层去,穷人子弟则拼命往上爬,不是他们的境界有什么不同,恰恰说明人的本能是一样的,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