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2005年第5期 >

第37章

2005年第5期-第37章

小说: 2005年第5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问满头大汗的索先生乌克兰同志什么时候回来。他犹豫不决地说大概三五天吧,转身去清圈了。 
  我就在心里期待着乌克兰同志早日巡展归来。 
  沿着马路走过一个路口,就到了我们吃饭的地方满天红食堂。前几天一大群苏联朋友前来参观,对城市人民公社兴办食堂赞不绝口,尤其是猪肉包子,个大皮薄,不亚于狗不理。说起苏联人,街区的孩子都会唱这样的歌谣:苏联老大哥,骑着摩托车,屁股嘟嘟响,到了莫斯科! 
  苏联出产的幸福牌摩托车那是很令人羡慕的。我们平常见到的只是匈牙利出产的脚踏车。苏联是老大哥,匈牙利就是老二哥。摩托车老大哥和脚踏车老二哥,骑行起来那是大不一样的。 
  外祖母认为匈牙利脚踏车好,它比苏联摩托车省油。 
  一行人走到满天红食堂大门前。我扯着外祖母的衣襟,胃口非常激动。这是饿了。满天红食堂大门外站着一支纺织女工合唱队,她们正在高唱一首歌曲:“亚克亚克西,什么亚克西呀,人民公社亚克西呀!”我觉得非常好听。 
  扈太太羡慕地注视着这一群唱歌的纺织女工。 
  满天红食堂从前是一家制本厂,专门生产那种黑色硬壳记账簿。因此主要用户是账房先生们。公私合营之后不知什么原因关门停产,一荒就是两年。人民公社的食堂,其实就是当年的装订车间。 
  满天红食堂的饭厅,宽敞明亮。由于居民们踊跃参加人民公社集体食堂,吃饭的地方就显得小了。满天红食堂猝不及防,只得将前来就餐的居民们分成三拨,依次轮换。午餐时间头一拨十一点三十分,第二拨十二点,第三拨十二点三十分。我们走近满天红食堂大门,被编为第二拨人马。 
  乔太太和扈太太身穿会客的衣裳,显得特别漂亮。乔太太小声对扈太太说,一座大食堂里吃饭就好像一个大家庭,人民公社蛮好的。扈太太受到乔太太的情绪感染兴奋起来,说当年大学毕业全班去馆子里吃饭,也没有这么热闹啊。 
  这时候第一拨吃饭的人们,缓缓退场了。这场景很像中国大戏院散场。外祖母是戏迷,一旦来了名角她砸锅卖铁也要去听一出。她最大遗憾是没有现场看过梅兰芳。她老人家的历史知识大多来自京戏,给我讲过全本《狸猫换太子》和《包公三勘蝴蝶梦》,还有《霸王别姬》和《除三害》什么的。当然,那除三害是不包括麻雀的。 
  第一拨退场的人们拥出满天红食堂大厅,主要是家庭妇女和小孩子,也有居家老人。我看见有的小孩子嘴巴津津有味地咀嚼着——午餐从坐着吃拖成走着吃,回味无穷的样子。 
  满天红食堂的饭菜气味,跟随着退场的人们飘散出来,引诱着我的胃口。我一眼瞥见小秀玲裹夹在人流里退场,顿时奇怪起来。小秀玲明明属于沙太太居民小组,她为什么头一拨就跑进去吃饭呢。小秀玲这只骄傲的小天鹅,就是不合群。 
  我们准备进场了。这时候我看见小秀玲被一位管事的大人拦住了,好像要她接受检查。她左躲右闪宛如一条不愿人篓的小鱼儿,最终还是被叫到一旁去了。 
  我跟随第二拨人流入场,扭头望着小秀玲的背影,不知她遇到了什么麻烦。外祖母使劲儿牵着我的手。我们走进满天红食堂的饭厅。 
  好大的饭厅啊。干干净净摆开十几张桌子。一眨眼工夫,这十几桌子就满了。饭厅中央立着一只大木桶,里面盛着热气腾腾的米饭。一块大黑板上写着当日菜谱,四菜一汤。我识字不多,知道主食除了米饭还有馒头。 
  我和外祖母是北方人,不大吃米饭的。我端着盘子跟随她老人家排队领取馒头。人民公社食堂不限量,通常大人领取两只馒头,小孩子一只。我满怀豪情拿了两只,没人阻止。外祖母低声警告说,你小小年纪贪嘴,不怕丢丑啊。 
  没有桌子了。乔太太一团和气地对沙太太说,打麻将要有桌子的,吃饭也要有桌子的。扈太太细语轻声地对沙太太说,人民公社站着吃饭不可以吧。 
  居民小组长沙太太只好苦笑着说,倘若没有桌子我们也只好站着吃啦。 
  外祖母早年给北洋大总统曹锟的三夫人当保姆,见多识广。她拿起一双筷子叉起两只馒头。我立即模仿,也是一双筷子叉起两只馒头,好似小将岳云举锤。这样,我就腾出一只手了。 
  外祖母大声说,这站着吃饭成何体统啊。 
  太太们都有同感,便袖手站着。 
  那几位男士很有礼貌,主动起身给太太们让出一张桌子。我们一群人有了位置,纷纷落座。 
  我举着两只馒头坐在桌前。四菜来了,只差一汤。四大盘子热菜散发着人民公社的香味,鼓动着人们的食欲。我只认识红烧丸子和鸡蛋炒菠菜,其他就叫不出菜名了。 
  人人都是第一次走出家门坐在人民公社食堂里吃饭,心里既惊奇又欢喜。我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成人了。 
  我们同桌吃饭的年轻媳妇杏妮儿,她是大中华橡胶厂装卸工“小山东”的媳妇,去年跟丈夫进城当了家庭妇女,住在小街一间车库里。杏妮儿平日寡言少语,坐在家里糊火柴盒。 
  我看见杏妮儿领取了三只馒头,就说你也不爱吃米饭啊。她咬了咬嘴唇说北方人吃面食抗饥,吃米饭往往日头不落山肚子就饿了。 
  日头不落山?我们这里没山啊。我看出杏妮儿还在使用农村的太阳衡量城市的时光。 
  扈太太兴冲冲给自己盛了一大碗米饭,乔太太同样盛了一大碗。沙太太也盛了一大碗米饭,说人民公社的碗好大啊。 
  外祖母看到这种场面笑了笑,说眼睛大肚子小呢。 
  沙太太喜笑颜开说,这厨子手艺比苏闽菜馆不差。这红烧丸子里放了荸荠吧?一咬脆脆的。 
  扈太太伸出筷子尝了尝,转脸对乔太太说,这滑溜鱼片味道蛮不错的,一定是活鱼做的。 
  乔太太夹了一块滑溜鱼片,连连点头表示赞成,然后夸奖油爆豆腐味道很好。 
  我立即夹了一块被扈太太称为滑溜鱼片的东西放进自己盘子里,然后又夹了一块被乔太太称为油爆豆腐的东西,直接放进嘴里。 
  我嚼着,也嚼不出什么味道来。只要太太们说人民公社食堂的味道好,我就觉得好。假若太太们说人民公社食堂的味道不好,我就不知道好不好了。 
  外祖母埋头吃着,自言自语说这馒头颜色泛黄,碱大了。 
  哦,原来馒头碱大就颜色泛黄啊。扈太太眨着一双好看的大眼睛说,活像一个求知上进的女学生。 
  我突然想起小秀玲,抬头朝着饭厅门口望去。外祖母伸出筷子敲了敲我的盘子,说吃饭时候东张西望,显得没有家教。我小声问李太太怎么不来人民公社食堂吃饭呢。外祖母说人家李太太从来不在外面吃东西的。 
  我们旁边的一张饭桌同样客满了。我看见西服革履的余大夫端端正正坐在那里,不吃不喝,好像排演话剧似的。 
  我趁机问外祖母,那位余大夫怎么不吃饭呢?外祖母叫我闭嘴。我立即停止咀嚼。外祖母又催我快吃,我又咀嚼起来。 
  这时候来了一盆热汤摆在桌子中央。汤盆很高,我看不到里面的内容。 
  乔太太突然朝着外祖母笑了,那表情就像一个考试不及格的女生。这时外祖母很有经验地说,怎么样乔太太,眼睛大肚子小吧? 
  乔太太不好意思地点头承认,说果然吃不下了。 
  这时候的扈太太好像很有同感,说今天太兴奋了,一下盛了一大碗米饭。可吃了不到半碗就饱了。人民公社不能随便浪费粮食,我这大半碗米饭怎么办啊? 
  乔太太很难为情地说,第一天来人民公社食堂就剩饭,这多不好意思啊。 
  我大声鼓励着说,扈太太乔太太,你们下定决心就吃下去啦。 
  扈太太的表情如同咽药了。乔太太满脸愁云,不知如何是好。 
  外祖母说,你们要想吃得下去,就必须吃得快。你们若吃得慢,那必然觉得饱了。 
  这时纠察队走进饭厅高声宣传起来,说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浪费粮食如同犯罪。 
  邻桌的余大夫依然不吃不喝,一声不吭坐着,使人想起年画儿里的韩湘子。 
  沙太太听罢纠察队的宣讲,表情随即紧张了。她努力往嘴里塞着米饭,很积极的样子。她嘴小,两腮被米饭塞得鼓胀起来,大头娃娃似的。 
  外祖母心疼地说,沙太太您积极要求进步,也不要过分勉强自己啊,那样胃可是吃不消的。 
  沙太太小声检讨说,我要是只盛半碗米饭就好了,盲目进取就出了问题。 
  邻桌的一位身穿绣花长裙的年轻太太走过来跟大家打了招呼,然后笑眯眯对扈太太说,我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今天大约百分之八十的人吃饭过量。这就叫集体兴奋现象。集体兴奋产生交叉影响,人人都吃多了。我回去要写一篇社会学论文的。 
  扈太太思索着说,周太太这是好事情吧?人民公社食堂引起集体兴奋,说明大家还是愿意接受集体生活方式的。 
  集体兴奋产生交叉影响,可剩饭怎么收拾呢?这位身穿绣花长裙的周太太笑了笑,回她座位去了。 
  外祖母咽下一口饭菜对扈太太说,你们有文化的人就是有眼光,看见半碗剩饭就能写出一篇论文,还交叉影响呢。 
  乔太太深有体会说,人家周太太说得对。我们第一次吃人民公社食堂,心情太激动了,一激动就跟当年走进大学饭堂一样,忘乎所以了。到了晚饭就有经验了,不是四菜一汤吗?我们少吃少取嘛。 
  扈太太指着那位身穿绣花长裙的年轻太太背影说,那位周太太是袁家后代,著名美食家呢,川鲁饭庄的大厨师也比不上她的手艺。当年她在南开念书是瞿兑之的学生,津沽大学撤消了周太太只好赋闲在家。你们知道瞿兑之的父亲是谁吗?清朝军机大臣瞿鸿神禨啊。 
  外祖母摇了摇头说,我不知道瞿鸿禨,我只知道周太太要是出去工作就好了,赋闲在家只得来吃人民公社的食堂,难为她这位著名美食家啦。 
  我低头吃着,太太们说的话一句也听不明白,只觉得来人民公社食堂吃饭的什么人物都有,就跟过年庙会一样。 
  扈太太唉了一声说,这剩饭怎么收拾啊?平时自家吃饭,剩下便剩下了。这是人民公社食堂啊。农民兄弟辛辛苦苦种田,我们浪费就是犯罪啊。 
  乔太太羡慕地说,你看人家余大夫多好,不吃不喝既没剩饭也没剩菜,一点压力也没有的。 
  外祖母准备喝汤了。扈太太悄悄对她说,王姥姥求您帮我吃了这半碗饭吧,浪费粮食的名声我可承担不起啊。 
  扈太太您当我是鲁智深的肚子啊。外祖母这样推辞着,还是接过了扈太太半碗米饭。 
  身高体壮的杏妮儿吃得很快,三只馒头已经下肚,还喝了一碗汤。她恋恋不舍放下筷子,抬头望着远处的大木桶。 
  乔太太终于发现了救兵,起身将自己的半碗米饭递到杏妮儿面前说,我是不可以剩饭的,请你替我吃了吧杏妮儿。 
  杏妮儿一时不知如何接受,表情挺为难。乔太太以为杏妮儿不肯援助,情急之下脱口说,杏妮儿我换下两条裙子不穿了,回头送给你吧。 
  杏妮儿又惊又喜,瞪圆一双眼睛看着乔太太,双手牢牢端住半碗米饭——惟恐它生出翅膀飞了。 
  这时,满天红食堂管事的大人从我们桌前走过,径直站在余大夫面前,大声说共产主义是天堂,社会主义是桥梁。 
  余大夫连连点头表示赞成。 
  满天红食堂管事的大人微笑着说,余大夫您光坐着不吃饭,是不是对人民公社食堂有意见啊? 
  余大夫摇了摇头,咬文嚼字地说本人对人民公社食堂没有意见,适逢胃炎发作暂时不能进食,因此只能陪坐这里,权作参加人民公社的集体活动吧。 
  您胃炎发作有医院的诊断证明书吗? 
  余大夫抬头注视着对方说,您是什么意思? 
  您坐在这里不吃不喝,难免给人民公社食堂试点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我的意思您明白吗? 
  余大夫思索着说,您的意思我不明白。我本人就是执业医生,我的胃炎无须其他医院出具诊断证明书啊。 
  满天红食堂管事的大人加重语气说,我们知道您是名医。我们也知道您很有性格。可我们每天必须向上级汇报广大群众对人民公社食堂的反应。您不吃不喝,弄得我们非常被动。 
  沙太太终于自力更生吃下了一碗米饭。她呼呼喘着粗气说,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多啊,今天咱们居民小组算是放了一颗卫星! 
  山东媳妇杏妮儿呼噜呼噜就将乔太太的半碗米饭吃了下去。这阵式使人想起索先生手下的乌克兰同志。 
  杏妮儿端着空碗说,人家说剩饭剩菜是资产阶级生活作风。可是我们村里老地主从不剩饭剩菜的,饭粒儿掉在桌上他也要捏起来放进嘴里。他家的五十亩地就这样积攒出来的。 
  乔太太拍着手说,好啦,我们居民小组没有糟蹋一粒粮食。杏妮儿你是大功臣哩。 
  杏妮儿抹了抹嘴,尴尬地笑了。 
  说是到了第三拨吃饭的时间。我们退场了。外祖母扯了扯我的耳朵,问我吃饱了没有。我说吃饱了,然后说没吃饱您不是预备了白面饼嘛。她老人家担心泄密,伸手捏了捏我的鼻子说,不要乱讲。 
  我闭嘴不说话了,知道自己唇边挂着外祖母的一个秘密。 
  走出满天红食堂大门,一眼看见等候进场的人群里站着索先生。他换了一身干净衣裳,还是低眉顺眼的样子。想起他当过太监我便想起皇上。皇上什么样子?我只在一本小人书里见过朱元璋,说他叫化子出身后来领兵打仗得了天下。朱元璋当了皇上就把有功的大臣一个个杀了。看来皇上喜欢杀人,不知喜不喜欢杀猪,比如乌克兰同志。 
  满天红食堂大门外围着一群人,有人哇啦哇啦大声说话。我挤进人群发现小秀玲站在中央,肩膀一耸一耸哭泣着,手里握着一只馒头。一位管事的大人指责小秀玲说,你从小就偷人民公社食堂的东西,长大了怎么接革命前辈的班呢? 
  我没偷人民公社的东西。小秀玲哭泣着辩解了一句。那位大人气得脸红脖子粗,呸地吐了一口唾沫说,你没偷人民公社的东西,你手里的馒头是什么?你必须当众承认错误! 
  小秀玲擦了一把眼泪说,我妈妈从来不吃外面的东西,我想人民公社食堂这么好,她——定会吃的,我就给妈妈捎回去一只馒头,事情就是这样的。 
  你妈妈为什么不来食堂吃饭?我们现在就去问一问她,是不是对人民公社食堂有意见。 
  小秀玲一听,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了。 
  外祖母从人群里将我拽出来,说回家。我乖乖跟随她老人家回家去,一路上想着可怜的小秀玲,真倒霉。她拿一只馒头回家孝敬妈妈,却成了贼。成了贼,她那三好学生的奖状肯定没了。小秀玲一连三年获得三好学生称号,还代表全校学生给列宁格勒市红山十年一贯制小学写信庆祝苏联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呢。 
  这样想着,我心里惦记着倒霉的小秀玲。 
  一走进小街便看见乌克兰猪圈附近聚着一群人,有沙太太有乔太太有扈太太,总而言之是一群太太。太太们你言我语,安慰着李太太。李太太身着黑衣黑裙,还戴了一顶黑纱女士帽。于是那两只白纱手套愈发显眼。外祖母远远看着疑惑地说,这大白天的李太太怎么穿了晚礼服啊。 
  我跟随外祖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