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246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 >

第17章

246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割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左”、右倾错误产生的认识根源。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不具备向另一具体过程转变的条件时,如果强制推移而把将来才能做到的事物拿到现在来做,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就会犯“左”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而主观认识仍停留在原来的阶段,就会思想落后于实际,犯右的错误。    
    3【答案要点】坚持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的观点,也就承认和说明了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在这里,虽然客体是人类认识的出发点,没有客观对象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新的认识,客体规定着一定的认识指向和内容,但是客体本身无所谓认识,认识都是主体以观念的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反映和创造是人类认识功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是主体作用的突出表现。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认识之所以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是由于实践不仅能把客观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其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认识性和反映性统一起来。实践是认识中主体作用的主要表现方式。    
    4【答案要点】在真理问题上实践标准的辩证法,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一原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之一。    
    (1)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的、客观的标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标准,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真理问题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肯定了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惟一性,也就是承认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辩证唯物主义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认为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从这方面看,实践标准又是不确定的。否定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思想僵化,阻碍真理的发展。社会实践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对真理的检验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社会实践又是无止境地向前发展的,又不断地突破社会实践的历史局限性,使得社会实践最终一定可以确定无疑地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是真理问题上实践标准的辩证法。    
    (2)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是:解放思想,就是要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要勇于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去开拓进取;就是在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地去做应该做到和可能做到的事物。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求”是去研究、去探索,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想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与时俱进,就是思想和行动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不断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从本质上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完全一致的。由于真理是不断发展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我们在认识上就不能设立禁区,在思想上不能凝固僵化,而是要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由于真理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确定性,因此我们解放思想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反对主观主义,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理论根据。    
    5【答案要点】(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发展的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就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理论在实践中产生、检验、丰富和发展并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    
    (2)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来改造客观世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密切联系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3)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它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贯彻,两者都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从长期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由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是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成功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6【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认识主要来源于群众的实践。认识来自于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之中,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它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思想。首先,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具体地说,就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广大人民群众为领导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计划等提供了正确认识的来源,是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应该把群众的经验和意见集中起来,形成理论、政策和办法。这大体上相当于从实践上升到认识的飞跃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再次,到群众中去,就是把已经形成的理论、政策和办法等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指导群众的实践。在群众的实践中,理论、政策和办法等得到了检验、丰富和发展。这大体上相当于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过程。最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要坚持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并进而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无限认识过程。群众中的意见往往是不系统的、分散的,这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总是局部的、具体的。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深入听取群众的意见,先当群众的学生,然后再把群众的意见加以集中、整理,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意见。但是,这种意见还必须返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是一次就能完成实践和认识的任务,而需要多次的循环,每进行一次循环都会使认识达到更高一级的水平。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工作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把认识来源于实践具体化为来源于群众的实践,把认识的辩证过程具体化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限发展过程,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具体化为在群众的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伪,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现归结为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的结果。    
    总之,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树立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坚持密切联系群众,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7【答案要点】(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它所体现的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由于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而且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人们不可能通过实践和认识的一次循环而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必须随着实践的展开而发展,使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并无限发展,才能不断地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使认识同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相适应,正确地指导实践。    
    (2)这一原理说明了正确地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必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十九世纪总结了无产阶级的斗争经验,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被无产阶级掌握,指引他们自觉地进行斗争,这是从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在不断的实践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一个立足于再实践基础上的再认识过程。这中间,包含着对以往某些“不完全清醒”的认识的澄清,同时更多的是对从实践中获得的新的感性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使其上升到新的理性认识,以指导不断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实践。因此,正确地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应有之义。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经阶段,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一次完成”的想法是错误的。同时,再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刻、更清醒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把社会主义的实践更切实地推向前进,偏离了这一点,或借口“再认识”否定社会主义,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一个思想结晶。    
    8【答案要点】(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的,表现在: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②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③感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④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⑤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形象性、直接性,理性认识的特点是抽象性、间接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犯了主观主义和片面性的错误。教条主义者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于感性认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生搬硬套,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者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处理问题不超出自己狭隘经验的眼界,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9【答案要点】(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二者虽然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但从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来看,却是人们获得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因而是相互对立的。统一表现在:其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也有相对;其二,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并经受了实践检验的普遍真理,这种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真理,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另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也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它的某些个别观点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这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也是相对真理,不能以僵死的观点看待它。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继续发展,这是教条主义的错误。    
    因此,在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必须把坚持和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10【答案要点】(1)价值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 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价值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性质、性能。价值是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价值既有客观性,也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内在统一的。    
    (2)价值的主体性首先表现为客观事物因有某种结构、属性而内在地具有某种满足人的需要的可能性。主体的需要及其需要的程度,是某物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    
    其次,价值的主体性通过价值关系中主体的创造性得到鲜明的体现。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价值体现的是主体的创造性本质。    
    (3)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第一,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第二,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4) 价值的客观性和主体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价值的客观性指的是,价值虽然离不开人的主体性,但它是在人的客观需要同客体的属性之间发生的一种客观关系;价值的主体性则进一步表明,在这种主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中,人是物趋向的中心,没有主体的创造性活动,物就不会实现对于人的价值。无论是价值的客观性还是主体性.都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既是把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相联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