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 社会文明具有多种形态。由于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所以人类文明也就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的有机一体。
物质文明是社会维持自身存在的物质基础,它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进步,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状况,标志着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财富的丰富程度。
精神文明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智力和精神支柱,它表现为社会科学和教育水平,以及社会思想道德面貌。
政治文明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享有各种民主权利的程度。
上述三种文明虽然有各自的规律,但它们在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
5【答案要点】(1)历史规律形成、存在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
(2)历史规律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反过来制约人的活动。
(3)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历史规律决定着历史运行的基本过程和总的趋势,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正是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及其历史地位的体现;人是历史的主体,整个历史又是不断地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离开了人及其活动,整个社会历史将荡然无存。而且,人的自觉活动能够加快或延缓历史的进程。
(4)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性是同一个过程——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
(5)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的意义。第一,更好地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与一切唯心史观、自然主义历史观、机械论的历史观划清界限;第二,正确而充分地发挥具有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
6【答案要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又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①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一般而言,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另一方面,先进的社会意识又能预见社会发展趋势。②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在历史上常有这种情况: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其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不一定是较高的;而经济发展程度较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落后。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个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也继承了以前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成果。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这种反作用有两种性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而落后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实现的。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重要意义。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反作用,我们就必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它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4)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和艰苦的。这种斗争的长期性是由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决定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这个领域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我们必须注意把人民内部矛盾同敌我矛盾区别开来。这个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还终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个矛盾运动可以概括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这样一个过程,每一个循环过程都使社会发展到高一级的程度,表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趋势。
(5)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普通的规律。历史表明,当一种生产关系还适合生产力要求的时候,人们要消灭它是不可能的;当一种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时,人们要想长期保持它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客观性。
(6)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有重大意义。①这一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也是我们观察一切社会现象的立脚点和出发点;②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最重要的客观根据。
7【答案要点】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回答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或科学的社会意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特别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反动的没落的社会意识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对社会发展起消极或阻碍的作用。
迷信思想是以崇拜神灵、信神信鬼为特征的有神论,是客观唯心主义。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恐惧而导致神秘主义的观念,以及阶级压迫给劳动人民带来苦难而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这些社会现象,是导致迷信思想产生的重要根源。当人们对自然界、人的生理现象尚处在无知或少知的状态下,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人体、精神产生神秘感,产生灵魂不死、神灵支配万物的观念。进入阶级社会后,反动的统治者有意夸大这种神秘性,鼓吹唯心主义的天命论,用神或天意(天命)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并以神或天意的代言人自居。迷信思想作为一种世界观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颠倒的、扭曲的世界图景。由迷信思想支配的迷信活动表现为求神问卜、相面算命、驱鬼治病、看风水等等。迷信活动散布愚昧主义和神秘主义,有的甚至谋财害命,给社会带来很大危害。
迷信观念如同其他社会意识一样,具有相对独立性,还会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长期存在并产生影响。我国曾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的传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彻底消灭贫穷和愚昧,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由于培育宗教和迷信的历史传统、现实土壤和外部条件依然存在,因而迷信思想和迷信活动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甚至还会在一定的条件下盛行。
无神论否认超自然的神灵和来世生活的存在,反对宗教神学和鬼神迷信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是无神论思想发展的科学形态,是彻底的战斗的唯物主义,是抵制和反对各种神秘主义和迷信的锐利思想武器。加强包括无神论在内的唯物主义的宣传和教育,科学地认识和肃清迷信思想的影响,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注意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自己,发扬战斗的唯物主义精神,不信神,不信邪,敢于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捍卫科学,捍卫真理。
8【答案要点】法律与道德是社会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观念结构。作为上层建筑,法律和道德是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具有着维护和批判社会现实、调控人与社会活动的两大功能。因此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来看,法律与道德应该发挥上层建筑的功能,相互结合以促进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实践中,必须把法律与道德结合起来,这是因为:第一,二者起作用的方式不同,法律通过强制的手段,道德通过传统和教育的手段;第二,二者起作用的范围和具体作用不同,法律使人明确罪与非罪、违法与不违法,道德则使人明确是与非、善与恶的界限;第三,统一与多样的不同,一个社会只有一种性质的法律,而道德却具有多样性。正因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在具体的作用上有着不同性,所以,我们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辅以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有其特殊的内容,在中国,以德治国,就是要发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扬先进文化的作用。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在其中贯彻着社会主义的方向,一种向上的精神,所以在贯彻依法治国的同时要辅以以德治国。
法律是“他律”,道德是“自律”,社会和人的发展必须“他律”和“自律”相结合。不与道德相结合的法律是不完全的,不与法律相结合的道德是软弱无力的,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建设。
9【答案要点】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统治地位的社会在决定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一个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也必然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
第二,各种意识形态虽然可以同时存在,但是,只有统治阶级的思想才能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
第三,一个阶级要争取、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必然先做意识形态的工作,先在意识形态上反映出来,当然,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不反映经济基础,没有阶级性;
第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意识形态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要去占领;
第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但是公有制是主体,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这种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必然要求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占指导地位;
第六,鼓吹思想自由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是完全错误的自由化观点,实质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而代之以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和核心凝聚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就会失去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社会主义就会失败。
10【答案要点】(1)依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社会王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体系,实现思想道德规范的转型和变革;第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是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巩固、健全和完善;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的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有冲突也有促进。矛盾的一面来自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促进的一面来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两个效益”的统一,强调“义利统一”,不但是对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也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变革和推进,更重要的是为传统社会主义道德增加了自由、自主、求实、竞争、创新的新内容。假冒伪劣猖獗不但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原则相背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信用原则也是根本不相容的。
(2)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相结合。未成年人的特点是缺乏自我判断能力,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思想道德建设本身也有内心自我约束和社会评价的制约两个方面,应该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虽然夸大了后天的教育的反作用,但不能因此否定环境对于人,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的重要作用。
11【答案要点】(1)材料1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是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编篡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12【答案要点】(1)经济全球化的动因主要来自资本无限增殖和扩张的本性。同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经济全球化能够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客观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能从中受益。发展中国家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趋利弊害,迅速发展自己。
(2)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趋紧密和深化,已逐步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经济发展格局。同时,它也进一步加深了各国之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国际分工,对各国内部的经济贸易结构及其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在的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我们需要的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经济全球化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以积极的姿态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然,我们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有清醒的估计,努力做到趋利避害,化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