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246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 >

第4章

246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归根结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性和重大意义在于,它是对执政党规律、社会主义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这三大规律的揭示,它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命运、我们社会主义的命运、我们党的命运。    
    2【答案要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强调物质世界、人类社会活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生动体现。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三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一方面突出了实践的地位和作用,即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们在实践中探索、检验和发展真理;一方面又突出了理论的科学指导作用,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所以,我们要以实践为中心,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既反对自由化倾向离开马克思主义,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3)人类认识发展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多次发展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特点,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逐步形成科学理论或科学假说。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同样一再经历了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对于中国是什么性质的民主革命、怎样进行中国革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同样都经历了多次反复,都经历了再认识过程,才达到比较科学的认识,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三大理论成果。    
    (4)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认识和实践多次反复的过程中,实践不断发展,认识也要不断更新;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只有我们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一定能够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3【答案要点】所谓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指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和实践的前头,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发展,始终充满旺盛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与时俱进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以实践作为理论的动力、基础和目的,并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与时俱进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具有自我批判的精神,不断“扬弃”已经过时的思想观点,总是解放思想,不断地从各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与时俱进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以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作为自己活动的基础,不断地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与时俱进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终目的,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150多年的历史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的80年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创建了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理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江泽民则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理论和实践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确实是与时俱进的。    
    4【答案要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着丰富的内容,但最重要的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物质和精神谁是本原、谁是被派生,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人们所认识的问题。对第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相互联系,但第一方面的问题是最根本的。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它在哲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具体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对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的最高概括;一切哲学问题的解决都要以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前提,对它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方向和路线;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同时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并且必须加以正确解决的基本问题。    
    (3)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提出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原则,哲学的历史悠久,学派纷呈,哲学基本问题为我们划分哲学上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同时它也是我们反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第二,哲学基本问题是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基本问题。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也是引导我们不断更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现实地变革自己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强大工具。    
    5【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即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制定出来的。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实践和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在不断探索和克服困难中,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和总结新经验。在这一开拓性、创新性的伟大实践中,只有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善于把理论和实际、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在实际工作中不犯和少犯错误。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灵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斗争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条思想路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精髓,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成功和胜利的思想保证。要真正懂得和自觉贯彻这条思想路线,就必须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和发挥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工具。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锐利的认识武器,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寻找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特别在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新事物、新情况和新矛盾层出不穷,就更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伟大认识工具,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不断总结经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    
    6【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武器。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阐述,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证,揭示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及其历史使命,为他们谋取自身的解放指明了现实的道路。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在发挥着指导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还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核心。它的根本任务就是领导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因此,它在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时候,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就无法带领无产阶级去完成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    
    7【答案要点】(1)材料1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不同点是:前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    
    (3)材料4的观点是模棱两可的,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对立,材料5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材料1、3、5都是唯物主义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8【答案要点】(1)陆九渊、王守仁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9【答案要点】(1)材料1的“天”是一切的最高主宰、某种神秘力量;材料2的“天”不是一切的最高主宰,而是比地大、同地一样的物质的“天”;材料3的“天”是指自然界。    
    (2)材料1、2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客观唯心主义,不同点是对本原的解释不同,材料1是“天”,材料2是“道”。    
    (3)材料3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顺应规律就能成功(吉),违背规律则就会失败(凶)。    
    10 【答案要点】(1)材料1的观点是唯心主义先验论,材料2、3的观点是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或不可知论),材料4属于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材料5、6均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材料1中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缺陷在于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之内,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材料2、3中的不可知论的根本缺陷在于把人的认识看作是一种不能证明其对错,不能证明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东西。材料4中的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在于它仅仅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极其本质,把认识简单地看作主体被动接受对象的刺激和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    
    (3)材料5中包含着可以驳倒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的东西,就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4)材料6揭示出的一个东西是: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本章新增知识点权威解析    
    (一)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实践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包括:    
    (1)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物质基础;    
    (2)主体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力因素;    
    (3)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动力因素。主体能力结构中的这些要素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社会性和实践性是其本质属性。    
    从社会构成看,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形式,这几种不同的主体之间也发生着相互关系。    
    2实践客体。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实在。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也就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客体有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形式的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形式的客体(精神客体)。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框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1)从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或者说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们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现实世界的矛盾。    
    (2)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与实质。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制与超越的关系或限制中的超越,就是主体与客体互相作用的实质。    
    (3)主体和客体是实践活动的两极,在主体与客体之间还有将这二者现实地联结起来的中介,这就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主体、客体、中介三者之间相互联结,构成了一个实际的实践活动系统。因此,三者都是历史范畴,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二)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实践运行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的手段作用于客体;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    
    (1)实践目的的提出及其实质。    
    实践目的的提出,首先意味着人们对自身需要有了一定的意识,同时也意味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目的是人的意识在观念中对客体的超前改造,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客体的自在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否定性的反映。    
    (2)目的通过手段实现自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