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童心不只是天堂 >

第16章

童心不只是天堂-第16章

小说: 童心不只是天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指紧按后脑枕部不动,两掌心施加压力,然后猛然抬离,接连开闭放响十五次。     3)最后用两手食指同时插入左右耳孔内,转动三次,骤然拔开,连做五次。     “鸣天鼓”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健脑操。“天鼓”一鸣,头脑清醒,不但能增强记忆,还有强化听力,预防耳病等作用。


第六部分 我们是〃天堂〃的建设者六、一个“自闭症”小女孩的转变(摘要)

摘要     我做班主任工作已有十五年,做心理咨询老师也有五年了。我发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出现行为问题的较多,如吸吮手指、咬指甲、多动症、撒谎、口吃、遗尿等,虽说有这些毛病的学生家长四处求医,但治疗效果并不佳。因为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不能耽误功课,所以医生和专家的治疗只能是一星期或一月一次,再加上孩子的这些小毛病引不起大人的注意,有很多小问题被忽视了,耽误了。等上了中学、大学便形成了很难解决的心理问题。那么如果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学习一些有关心理治疗的方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把孩子的心病在萌芽状态就消灭,就能使他们健康成长!本文是针对学生中出现的行为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而写。     一个二年级的女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患上自闭症、遗尿症,而我作为她的班主任,担负起教育和心理调适的双重任务,先后采用了认知疗法、“代币制”疗法、放松疗法、角色扮演、环境感染、委以重任等多种治疗方法,对这个孩子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跟踪治疗和引导,同时采用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表演等活动,让她封闭的心灵敞开了大门。最终,使这个孩子走上了心理健康的阳光大道。              

 


第六部分 我们是〃天堂〃的建设者六、一个“自闭症”小女孩的转变(案例)

案例     林娜 (化名),女,7岁,二年级学生,有轻微自闭、遗尿等症状;不会也不善于与同学交往,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孤僻、内向,情绪不够稳定,做事缺乏信心,语言表达不清但智力的其他方面基本正常。     林娜的遗尿症多表现在白天,而不是夜里。据家长说,小林娜在家里也常常憋尿,旁人提醒后才上厕所。尤其是遇到困难、受人批评、情绪不稳定时加重。         我对小林娜采取了认知疗法和“代币”疗法。         首先,我增加了与小林娜单独交流的机会,告诉她憋尿有害身体健康,并且让她知道,像她这么大的孩子尿裤子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同时,我还很神秘地告诉她一个小秘密:老师象她一样大时,也尿过裤子。从而减轻了小林娜对尿裤子后的紧张感、自责感和羞涩感。同时我还与家长建立联系,一起帮助孩子树立克服遗尿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排尿系统的训练,尽量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         接着,我利用班主任的“权力”,用小红花作为代币物,对小林娜不尿裤子进行奖励。小红花虽然小,但在小学生的眼里却很珍贵。开始的一周里,只要小林娜哪一天没有尿裤子,我就及时奖励她一朵小红花。受到鼓舞的林娜每一天就象承担着什么使命似的,尽力完成着不尿裤子的任务。这一周里,她只尿了二次。比过去少了三次。         第二周,我悄悄对小林娜说:“上周你真棒!老师相信你这周会做得更好!你肯定会得到更多的小红花”。她高兴地点点头,表现得兴奋而又自信。果然,这一周里,她只尿了一次。随后,我将奖励的时间由每天延长至每两天。     这样持续了两周,我又将奖励的时间再次延长,直至完全撤消代币物,小林娜彻底改变了尿裤子的症状。这一过程前后经过了近两个月的时间。     对待自闭症的孩子,最主要的是要让他开口说话,与人交往。针对小林娜的自闭倾向,我采用了“放松疗法”、“角色扮演”和“环境感染”、“委以重任”等疗法施以影响。我首先在班里开展“一句心里话”活动,让每个学生说一句自己心中最想说的话。全班同学积极踊跃发言。轮到小林娜时,她怯生生地站起来,一句话也没说出来,脸憋得通红。我让她坐下。下课后,我走到她座位跟前,双手拉着她的手,让她的双眼看着我的眼睛,引导她放松,教她深呼吸直至她紧张的身体完全放松下来,再耐心让她把课堂上没讲出来的话讲出来。     一次,课间活动时,别人三三两两有说有笑,而她一个人,却躲在角落里。我派了一位班干部去教她朗读一首简单的诗歌,不一会儿,她便很有感情的背诵出来。我抓住时机,又找了七八个学生围坐过去,先一起背诵,然后一个一个轮流背,大家说说笑笑,气氛很好,她也不再拘束,大声流利地背起来。当她背完,我带头鼓起掌来,同学们的掌声也响起来,她在掌声中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渐渐的,在小组讨论中,她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偶尔也能看到她慢慢举起小手。     为了巩固她的这一点点的进步,我在班里特设制了一个新干部岗位——加餐督察,让小林娜担当监察员,目的让她内心有一种责任感,并感到自己在班级存在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习、做事的自信心。我给她的任务是,每天课间操后,给每位同学分发加餐酸奶。开始,同学们不听她的分配,乱挤乱抢,我就教她对策,发奶之前先维持好秩序,谁不排队,爱说话,就不发给她酸奶。有一个调皮孩子就是不把她放在眼里,她把那位同学的酸奶直接送到我手里,对那位同学说,要想喝到酸奶,就去找老师。这招还挺灵。酸奶发放顺利,小林娜的胆子也越来越大,和同学交往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有一次,年轻的英语老师为同学们发音不准而着急,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在每天拿酸奶时,说一句英语,这下小林娜可神气啦,因为她要当每个同学的小老师。     说起分酸奶的事,小林娜还帮助老师破过一个“小案件”。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学,班里转来一位新同学小刚(化名),特别喜欢喝酸奶,趁人不注意,偷偷拿了两瓶。分到最后,一位同学没奶喝,同学们纷纷来告状。我就在班里让同学们想想,是谁多拿了酸奶?这时,小林娜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小声说:“我看到小刚拿了两瓶,一瓶放在书包里,一瓶自己喝了。”我把那位同学单独找出来,问他是不是太喜欢喝酸奶了,他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是我多拿了酸奶,我错了!”     林娜做事越来越自信,胆子越来越大。一次,一位同学违反学校纪律给班级抹黑,我让全班同学教育他,小林娜也勇敢地站起来对他讲了一大通道理,说的那位同学心服口服。慢慢地,小林娜还加入到了我们班组织的语文实践活动和竞赛中来,如课前一分钟见闻演讲、故事会、电脑小报、想象大王的梦话连说、表演课本剧等。特别是在进行编排《小蝌蚪找妈妈》、《蜘蛛》、《一粒种子》、《小壁虎借尾巴》等课本剧活动中,小林娜得到了全面的锻炼。我要求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自编自演,自做道具。当组合到最后,剩下四位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弱的同学,林娜就在其中。我就鼓励林娜全面负责。他们编排的节目是《蜘蛛》,林娜扮演剧中的小女孩,并组织其他同学刻苦训练,别人练一遍,他们练三遍,还多次找来老师、同学帮助出谋划策。结果,在班级课本剧比赛中,他们的《蜘蛛》表演逼真生动,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后来,小林娜还参加了北京市丰台区青少年朗诵比赛和英语口语比赛,并获得了朗诵优胜奖、口语金奖的优异成绩。


第六部分 我们是〃天堂〃的建设者六、一个“自闭症”小女孩的转变(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及思考     儿童孤独、自闭是一种罕见的心理障碍,但却有一些特定的行为特征,包括情感孤独、不能与别人交往、发展延迟、自残行为、脾气暴躁、自我同一性混乱、具体形象思维与感知不一致、言语重复、动作不协调以及语言障碍等。在这个案例的心理治疗过程中,首先采用了积极的正强化:以小红花为强化物;在必要时撤掉强化物;以班级中的榜样做示范;强化不协调的行为;对语言表达进行社会性强化等。强化孩子表现出来的所有适当的模仿行为,如模仿别人的声音和姿势。接下来进入强化阶段,在言语指导的同时着重伴之以姿势刺激,并逐渐撤销强化物,看能否引起反应的消退,判断强化是否有效。这种治疗主要采用了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运用行为塑造、“代币制”疗法、模仿疗法等。同时也采用了认知疗法,让孩子认识到尿裤子不是丢人的事,憋尿有害健康等,并与孩子在情感上达成共情,使孩子易于接受你的观点和建议。     从小林娜由缺乏卫生习惯导致遗尿,到有毅力控制自己的行为;由不与同学交往,到组织同学编排节目;由不敢在人前说话,到参加朗诵比赛——这些变化说明,孩子的心理正像他们的身体一样会患上疾病,家长和教师对待学生心理上的疾病应像对待他们的身体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呵护。尊重孩子的自尊心,采取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注意引导,这样才能使生病的心理早日康复,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心理因素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老师,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远远不够。师爱是解决心病的良药,对待心理上的问题要比对待其他问题更需要爱心和耐心。尤其是爱心,它往往成为转变一个孩子心理障碍的关键因素。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每一名老师,每一名教育者,都理应对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有更多的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推动者,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本文发表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三期)


第六部分 我们是〃天堂〃的建设者七、家庭教养方式问卷

学生姓名:        年级:      性别:     家长学历:        工作:      是孩子的:父亲  母亲  其他           选择你在教育孩子方面通常的做法和想法,请在合适的项目上打“√”(请做完之后再对照后面的问卷分析,看一看自己的教养方式如何)                 1) 孩子愤怒的时候,我通常的做法:     A 我会制止他不能这样无理。     B 让我担心不已,想尽办法使他停止。     C 我尝试去理解他的心情。     D 我不花费太多的心思在孩子的愤怒上。           2)当孩子对我生气,我就想:     A 不要管它,一会就过去了     B 我会尽力逗他开心。     C为什么她不能接受事情就是如此?     D帮助孩子找出引起他生气的原因。           3)当孩子假装难过时,我认为:     A 是要别人注意他。      B 这种现象不多,不用理他。     C 这可了不得,从小就学会装蒜。     D 太不象话了,要教教他怎样做诚实的人。           4)当孩子忧伤的时候,我会这样做:     A 给他讲道理:这样会对学习、身体有影响的。     B 和孩子讨论这件事,尝试帮助他理解产生这感觉的原因。     C 我很担忧,但通常不知所措。     D 小孩子的事,一会儿就过去了。           5)孩子经常下列情形吗?     A 眨眼       B 斜颈、耸肩     C 喉部发声   D 扮鬼脸      E 秽语       F 都没有           6)孩子外出回来说:“我恨那些小孩儿。他们不跟我玩,对我真是小气!”我会说:     A 叫你不要出去玩,你就是不听话。     B 你真是小题大做,和他们辩一辩嘛。     C 那一定伤透你的心,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D 肯定是你先惹别人了,不然他们不会不跟你玩耍的。           7)孩子平时是否经常做以下的事:     A 经常就学习问题与同伴交流。     B 经常为一点小事和小朋友闹别扭。     C 比较关心朋友的学习成绩。     D 宁愿一个人玩。           8)孩子在学校     A 经常受到老师的注意和关心。     B 因受到惩罚而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厌烦情绪。     C 因老师的鼓励而喜欢这门学科。     D 私下里对老师很有意见,学习有抵触情绪。           9)孩子在学习过程中     A 随身携带常用的字典和学习用具。     B 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C 经常是玩儿到睡觉时才想起作业还没做。     D 作业和学习工具丢三落四。           10)孩子在学习方面     A 大人督促才知道学习。     B 经常和老师父母讨论学习上的问题。     C 一遇到疑难问题马上就问家长。     D 经常预习和复习功课。     E 对成绩差的学科也不努力赶上。           11)你认为影响孩子学习的主要因素:     A 身体太虚弱,常常生病。     B 脑子太笨,缺乏自信心。     C 注意力涣散,好动,管不住自己。     D 缺乏意志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E 记忆力太差。     F 情绪波动太大。     G 学习兴趣不大,把主要精力放在玩儿上面。           12)孩子有以下表现影响学习成绩:     A 多动     B 阅读障碍或计算障碍     C 晚上睡不着觉,睡眠质量太差     D 尿床     E 咬手指     F 早恋     G 逃课、逃学     H 打架     I 没有以上表现           13)当孩子有以上表现时,我会:     A 责骂,甚至打他一顿。     B 带孩子看心理医生。     C 不理会,大一点就好了。     D 自己在家自行教育           14)当孩子拿回一张不及格的卷子让家长签字,我会:     A 训斥孩子不争气,太丢面子。     B 很不高兴,不给签字     C 心里不是滋味儿,但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分析失败原因。     D 给孩子再出两张卷子,让他好好练一练。           15)家庭教育要给孩子些什么?(按重要性排序)     ( )做人教育(正直、诚实、有爱心、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 )传授知识     ( )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自信、开朗、活泼、宽容等)     ( )挫折教育     ( )独立性     ( )良好的生活习惯     ( )创新意识     ( )学习考试技巧     ( )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新环境适应能力等)                              16)你教育孩子的困惑是什么?                 17)描述一件你与孩子之间印象最深的事。(最感人的、最有意义的、最后悔的、最得意的教子法、最伤脑筋的、最伤心的、最高兴的……)


第六部分 我们是〃天堂〃的建设者八、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引起的思考

健康是每一个人都渴求的,但并非人人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局限于“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这种思维定势下。这样一来,我们的许多父母就只关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体格是否健壮;学习是否优秀;琴棋书法是否过级;英语奥数是否拿到奖杯……而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我们在一所大学附属小学对1…6年级的家长进行了一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卷调查(见“家庭教养方式问卷”)。下发问卷400份,回收375份,有效问卷369份。被调查家长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36%,本科占26%,大专、中专、高中占38%。     这张问卷涉及到家庭教育中父母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