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不只是天堂-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部分 万事德为先五、孩子说谎了怎么办?(家长在线)
孩子养成说谎的原因 1)父母的影响 绝大多数的父母希望孩子诚实,但殊不知,绝大多数孩子说谎却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父母告诉孩子:“要是那个人打来电话,你就说我不在家。” 对不愿应酬的事情,就告诉孩子:“你就说我不舒服。” 有时母亲会对孩子说:“这件事别让你爸爸知道,不然不给你买冰淇淋。” 父母答应孩子去游乐园,而因种种原因不能兑现,空许诺,言而无信。 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总是高大而又值得信任的榜样形象,父母经常表现出的不诚实的言行,成为培育孩子说谎的最肥沃的土壤。 2)说谎对自己有利 用说谎来摆脱困境,进行“自我保护”。不愿做家务就说自己有好多作业;害怕考试就说自己头痛、肚子痛等。 3)说实话受处罚 这是最不可思议的事,而又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做错事都是难免的。孩子第一次考试砸了锅,父母就批评、责骂,甚至痛打孩子一顿,结果,当孩子再次考不好时,自然要用“谎报军情”或者“报喜不报忧”的办法来解决。
第一部分 万事德为先五、孩子说谎了怎么办?(教子妙法)
如何改掉孩子已经形成的说谎的毛病? 1、家长要经常检查自己 要看看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真实的成分,努力营造一个诚实的家庭氛围。 2、不给孩子说谎的机会。 一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给一位心理学家的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到中间那个又大又红,我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想要最大的一个,可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后,瞪了他一眼,责备地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是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最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之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3、投机取巧的心理不可取 让孩子从小树立用劳动换取收获的意识。这里还有一个分苹果的故事。一封来自白宫的一位著名人士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相同,我和弟弟都着急要最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得到它。很好,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为两块,你们两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两人比赛干活,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从此,我知道: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付出劳动。 4、帮助孩子区分想象和真实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6岁的孩子中,只有大约18%的人能够区分真实和想象,而9岁的孩子中有90%能够理解故事是编的还是真实的,在11…12岁时开始从新的角度理解诚实的问题。孩子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理解“谎言”和“诚实”是怎么回事的。譬如和孩子在做游戏时,家长扮作大灰狼,孩子觉得害怕,这时可以跟他解释这是“假装”。稍大点的孩子,可与他讨论童话、科幻故事中的事实与虚构的区别。 5、奖励诚实的行为 当孩子闯祸以后,不要恼火地责问:“这是不是你干的?”而应问:“发生了什么事?”当孩子说明真相,承认自己的错误后,首先要表扬他的诚实,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惩罚并不是最重要的。
第二部分 饥饿的不仅是胃一、打孩子,你的手疼吗?(身边故事)
把孩子追到桌子底下打 在家长问卷中,小奇的父亲看到让写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时说: 我看到这个题目,脑海中不由自主地闪过一个情境,但在我写下来以前,我还是问了孩子,哪件事是他感到印象最深刻的。当孩子说出来以后,天啊,果然是那件令我感到非常后悔的事。 记得那年,孩子大概3、4岁吧,有一次因为孩子贪玩,一只小手指插进他妈妈的面霜盒里,我当时十分生气,就打了他,还打得十分厉害,把孩子追到桌子底下打。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真是过分,可能我当时还不大懂得如何做父亲吧!竟然让孩子留下了十分不良的印象,希望有机会和孩子说一声:对不起! 小鹤的妈妈说: 孩子背诵课文时,我在一边督促他。起初小鹤背诵的速度很慢,我就催他快些,说话比较生硬。后来,孩子有点急躁,自己反而紧张得背不下去了。我看着也烦,急得忍不住动手打他。他就很自责地坐在那里哭,嘴里一个劲说:“我怎么就不会背呢?”这样就无法正常地学下去。时间浪费了,孩子心里也不舒服,好一阵让孩子学习(背诵)他都没有自信。后来我花了好长时间去安慰他。从那以后,每当孩子再背诵课文时,我就很注意语气,不让孩子感到不安,孩子的学习情绪也就能控制住了。
第二部分 饥饿的不仅是胃一、打孩子,你的手疼吗?(心理茶坊)
爸爸掐我,我就掐人 小凯是个8岁的男孩,父母是大学教授,爷爷奶奶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小凯从小随爷爷奶奶姑姑生活,他们宠着他,事事顺着他。3岁后随父母生活在大学校园。父亲以暴力管教居多。上学后,小凯不能正常与小朋友交往,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专横,有攻击行为。班上每个小朋友都被他打过或掐过,都不愿意和他玩耍。 我问小凯:“你为什么掐小朋友呀?”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爸爸生气时就掐我。” 我和小凯的妈妈交流他在校的种种表现,他妈妈告诉我,小凯的爸爸脾气粗暴,孩子有一点不对,他爸爸对他不是踢就是掐,不给孩子申辩的余地。 儿童的学习和模仿能力是极强的。他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学习、品德、健康、卫生、安全、礼貌、交往、兴趣、情感、家务、消费等方面都受到父母的深刻影响。父母与人相处的方式,对待事物的态度,父母的爱好和兴趣,习惯方式、动作,甚至走路的姿态和说话的语调等等,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就成为孩子行为习惯的模式。 小凯在三年级时写了这样一段心里话: 有一次,我忘了告诉爸爸妈妈,就在外面玩起来。回到家,爸爸连踢带骂地一直训我了几个小时,嘴里还说:“下次你还敢不敢再做了。”我想,那我不做了不就行了吗?于是我就连说:“下次我不敢了。”没想到爸爸又连连踢了我两脚,我真想对他说:“爸爸,难道你就拿我踢着玩儿吗?” 不过,我还是觉得第一次不犯那种错误比较好。 孩子虽然只有8岁,但他也有自尊,内心感受十分丰富。苏霍姆斯基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错误,父母对孩子偶尔犯的错误大发雷霆,甚至大打出手,其实是扼杀了孩子进一步成长的种种机会。如果只靠打就能教育好孩子,那么每个教育者手中提个棒子就够了。 前一段时间,我在一次家长会上提到:“该不该以打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问题?”一位很听话、成绩优异的孩子的爸爸说:“孩子学习不自觉,不打行吗?现在打孩子的家长少了。象过去,大家都打孩子,谁也不说什么。”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不止一个两个,中国的父母大多还沿袭着“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传统教育方法。 美国法律规定,老师的职责包括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不能凭自己意愿随便遏制孩子的要求和想象;父母不准打骂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中,孩子很少会感到受冷落或孤立无援。 每个打孩子的父母,他的手都会疼的,心也会疼的,可就是不能放下举起的手。 小凯的爸爸看了儿子的一番心里话,感触很深,给小凯回了一封诚恳的信: 儿子: 看了你的日记《说说心里话》,心里真的感到很痛,一种痛源于日记中或是说记忆里你把爸爸当作一个景看,另一种痛则是爸爸对于动手打你的一种自责。 爸爸养育你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要打你或是惩罚你,而是为了让你能够茁壮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特别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人。许多时候爸爸责怪你,甚至打你,其实爸爸心中的痛苦尤甚于你。爸爸不会因为你到外面玩儿回来迟了而责怪你,而是因为许多事情已经不可逆转之后,你偏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爸爸也不会因为你犯了错误而不去给你改正的机会,而是因为爸爸真的期望你能知道自己在哪里错了。当然这些都不能成为爸爸打你的理由,更不能说爸爸就应该打你或者是罚你。爸爸有时的确比较冲动,特别是在你身上寄托了太多的希望。爸爸其实每次都十分后悔,但爸爸也真心希望你能接受爸爸的意见,让我们一起来面对困难好吗? 爸爸
第二部分 饥饿的不仅是胃一、打孩子,你的手疼吗?(家长在线)
身体和心灵一起受伤害 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身体和心灵一起受伤害。那么不打是不是可以骂呢?骂——虽然不使身体受伤害,但会使心灵受到更大打击。 打骂孩子会使孩子变得: ——喜怒无常,容易冲动,模仿大人使用暴力解决问题。 ——说谎,推卸责任,凡事无所谓。 ——懦弱自卑,不敢独自承担任务,做事紧张局促不安。 ——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观点,需要别人发出指令才能工作。 ——冷漠,不知道关心、照顾和体贴别人,更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第二部分 饥饿的不仅是胃一、打孩子,你的手疼吗?(教子妙法)
耐心等待,平静倾听 很多时候,当孩子挨打以后,家长会问孩子:“爸爸为什么打你?”孩子一脸茫然:“不知道。”当孩子犯错时,该怎样教育孩子呢? 1、正确、清楚地告诉孩子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希望孩子改变。 2、暂时忽略,在孩子做出不正确行为的时段内,家里所有的人可以一起不理他,不看他,不提他的名字,不做任何与他有关的事。一旦孩子停止这种行为,立刻给予表扬。 3、耐心等待,平静倾听。给孩子行动的时间和改正错误的机会。父母说话要坚定有力,但不要暴跳如雷。要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不要一味地表达愤怒。还要注意倾听孩子的看法。 一位父亲的冷静教育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前几天,孩子的妈妈下班回来跟我说,小明在学校把同学的衣服剪了好几个口子。我一听,都楞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时真想狠狠地揍他一顿。但冷静下来一想,还是应该先听听小明的解释后再做决定。我把他找来,问明事情发生的经过后,认为小明负有主要责任,但暴力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我坐下来,耐心地给他解释:他错了,错在哪里,告诉他如果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了,应该怎么办?告诉他,接下来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去处理。做错了事,应当赔礼道歉,照价赔偿,并应总结教训,规范自己的行为,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经过和孩子的沟通,孩子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以后不再犯了。经过这件事,我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犯许多各种各样的错误,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和孩子本人的沟通,和老师的沟通,多方协调说服教育,尽量避免使用暴力。 一个好的教育方法,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用纸写下行为的约定。
第二部分 饥饿的不仅是胃二、记载你的快乐(身边故事)
闷闷不乐的小铭 小铭是个8岁的小男孩,每天早上到校总是不精神,象是没睡醒一样。在他上二年级时,每天都要找个理由去校卫生所躺一会儿。上课时,他总是在老师的问题还没问完就举手,可站起来,往往是答非所问。他一天到晚闷闷不乐、心事重重,不自信,想事、做事总是很悲观。
第二部分 饥饿的不仅是胃二、记载你的快乐(心理茶坊)
妈妈,我不原谅您 小铭的爸爸是大学的教授,妈妈是医院的高级医师,两人忙于工作,把养育儿子的事交给了保姆——一个还只是十几岁的小姐姐。我和小铭的妈妈长谈过几次,了解到小铭的爸爸从小没有得到过更多的父母关爱,靠自己的奋斗成材,养成了刚毅内向的性格,不知道对儿子的爱该如何表达,经常给孩子买一些玩具,但从不与孩子像朋友一样交谈,有时一连好几天不和儿子说一句话,一旦说话,必然是:“你怎么这么笨?”“考试肯定没考好吧!”“字怎么这么乱?”等等,总是从负面找孩子的毛病。 但让我更加吃惊的是:小铭的妈妈认为孩子已经7岁了,是个男子汉了,不需要抱他亲他,完全象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你今天该干这,明天该学那。好像在对待一部不知疲倦的机器一般。孩子考试成绩不如别人,就一味地加码,周六、周日给他额外布置好几张卷子,一旦看不到他趴在桌子上做题,就觉得他是在浪费时间、虚度年华。 我们有些家长,常常把学习看作是单纯的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认为只要刻苦用功就一定能提高成绩,很少注意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和情感体验。 家长常常在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着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背着负担去爬山,难免就会启动内心的自我防御机制——如装病,往往就是为了逃避压力。这种情况的发生,孩子自己可能也没有意识到。一个小伤口、同学之间的小碰撞、一个跟头都足以让他伤心半天,哭泣很长时间。如果引不来关注的目光,他便会自行找医生、老师或比较关注他的人,这些人对他问寒问暖,使他心里感到暂时的温暖。 有一段时间,每天早晨,小铭一到校,就要给我说一件他的苦恼事。这天,小铭对我说:“老师,我不能原谅妈妈!”说着泪水就流了出来。我放下手中的粉笔,拉着他的手问:“发生了什么事?” “昨晚,妈妈对我大发脾气,因为我的英语没读好。我很难过,躲到我的屋里,蒙着被子哭了。” “妈妈后来怎样对你的?” “今天早上,妈妈在我的额上亲了一下——我当时在装睡。她还给我留了一张条子:对不起孩子,我不该对你发脾气,我们和好吧?即便是这样我也不能原谅妈妈。” “好,先不原谅妈妈。当妈妈亲你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小家伙脸红了,不好意思地说:“妈妈很少亲我,不过我当时很开心。” “妈妈还是爱你的,你也站在妈妈的角度考虑一下,明天再找我说,好吗?” 第二天,小铭找到我说:“我还是原谅妈妈吧!她发火还是为我好,我以后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