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十导演批判书 >

第17章

十导演批判书-第17章

小说: 十导演批判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句废话。我这样说并不承认我喜欢李安,至少他能引得起议论的兴趣,已经证明了他是回事。哪天,他把中庸和无趣走到头了,连评说的兴趣也无,那才是身为导演的悲哀。    
      为着我的这番理论,王谦批评我说:李安需要你批评吗。他好象比你出名得多。    
    


第五部分 李安批判李安,你有权保持沉默(2)

    真够刻薄的一个男人,却刺到了我的痛处。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认为“看是人的本性”,那么无事生非和惹事生非是评论者的本性。造编交织是手持摄影机的人的本性。实质,实在是一个很不伦不类的伪造抒情性名词,而给叙述加个前缀和开头或者是段无趣的前戏。这个干涩劣质的开头那么难以进入文字的内里,只好放弃。    
         
      李安的性别?    
      李安的年纪?    
      李安的国籍?(虽然他用中文和英文表达大部分思想)    
      终极信仰,就是抛开这些东西,没有容貌,没有家世,没有学历,没有生活背景。如果还可以引以为慰藉,那么它是生命中长久存在的。    
      上帝:肃静,开庭。李安,你有权保持沉默——    
      李安上场,眨巴着黑眼睛,看了看天使们,最后把目光落在上帝身上。他打断上帝的陈述,“你不可以用美国司法的行话,你违反了做为一个博爱的上帝的职业道德”    
      上帝狡辩,“重点是——你有罪”    
      李安:我曾经因为担心刮花自己的奖座,于是顺手牵羊偷了飞机头等舱一个枕头套,包着小金人。    
      上帝:今天的重点不是这个。你有罪。    
      李安:我既不作奸犯科,也没有抛弃糟糠之妻。我哪里有罪了?你要知道诽谤李安有多严重的后果。    
      上帝:你做犯的过错比这个更糟糕。你不爱我。    
      李安:是的,我不爱你。不过我也不爱沙旦。我谁都不爱,所以我是没有过错的。    
      上帝:你必须爱我。是我给你智慧。你用这样的智慧爱我。这是一种完美的回复。    
      天使在一旁点头,是的是的,必须爱上帝。他是你的终极信仰。    
      上帝:如果你爱我,我就给你今世的功成名就和死后的永生。    
      李安:爱只让人疼痛。是你叫我记录细节。把人们所遗忘的东西一一保存。    
      一些可以称为导演法则的定律:比如主流永远比非主流强势,如果可以被招安千万不要剑走偏锋,如果美国人认为这是中国制造那就离国际电影大师不远乎,可以拿奥斯卡也就失去了讨论作品水平的平台。没有绯闻的导演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导演。    
      我们先说最后一条——绯闻。    
      李安没有留着长头发些许妖艳或者是一个光头带点朋克味道的造型,也没有绯闻,生造也造不出来什么绯闻,只有女明星想攀龙附凤往他身上赖,真没听说他往哪个女明星身上赖的事。这一点上,李安只怕远远不如身边的后生晚辈们凶猛,比如章子怡,凭借与大导演扯近乎之功绯闻多过新闻照样大红大紫,虽然没有演过什么有份量的女一号。有能耐的人做一棵树,没能耐的人只好做绕树而生的藤蔓,李安应该算是一棵自力更生的树,不管这棵树被用来做一次性筷子还是今后挑了大梁,但好歹他是一棵树。凭这一点,我们向所有独立自主的树们致敬。    
      然而,不靠裙带和绯闻出位,必然也有自己的杀手锏,李安的革命指导思想不妨戏谑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这个战略思想在此前此后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自己的不朽威力。同一部作品,可能被国内被禁公映甚至被圈里圈外骂得狗血淋头,然后在鹿特丹或圣塞巴斯第安获得雷鸣般的掌声,续而衣锦还乡,这些片子的导演就看到了下一部片子投资经费的希望。注意,我这里用的是“看到了下一部片子投资经费的希望”,而不是“扭转被禁或者被骂得狗血淋头的命运”。对导演而言,他们天生关注自我表达超过对票房的关注,所以才有“成全了你的创意,牺牲了我的市场”这么一说。只不过总是不得公映或者对那些票房毒药,很难顺利得到投资方的青眼,所以各位导演才在自娱自乐上有所收敛,把实验的乐趣压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免得满足了这次的表现欲结果下次再也摸不着投资经费。“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只是玩笑一说,如果把柏林或者鹿特丹比作农村,未免不太贴切。但是如果把它比作一个从外面烂到里面的苹果那就更大大地不贴切。姑且还是把李安的革命指导思想称为“农村包围城市”。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的精髓思想被运用到李安发展路线不妨这样解释:在美国发家获得资金投入,在美国得奖获得资格认证,是有一定影响力后杀回来而非熬出头然后混到国际影坛,这样由外烂到内的溃败方式让全球市场缴械,与其说深悉好莱坞电影的剧本结构和制作方式的导演李安试图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如理解成一场彻头彻尾的贴上中国标签的美国制造。    
      扯开话题,分享一个台湾广告惯用的堆砌表达,按照奥斯卡颁奖礼后牵强附会上去的说法〃李慕白这个名字具有一定的隐喻意义。'慕白'意指对诗仙李白的仰慕,仰慕李白的什么呢?众所周知,李白一生是信仰道教的,很自然,仰慕的是李白的超脱尘世的潇洒与不羁。在片中,李慕白也确实就是武当派的传人,而武当山正是道家的宗教圣地。此外,该片画面唯美,犹如一幅幅写意的中国山水画,再加上镜头流畅自然,音乐古典柔缓,恰如其分地营造出空灵飘渺的意境。所有这些,都表明李安对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偏爱。〃由这段冗长的具有台式堆砌风味的说法印证了先前的我认定的真理,即牵强附会注定是宣传惯用的手法。也许儒家的中庸之道比道家的出世更契合地形容这个谦虚谨慎的导演。如果“李安制造”还有一点中国的味道,那也是他本人处世的低调风格,与电影无太大关系。    
    


第五部分 李安批判李安,你有权保持沉默(3)

    反观李安几部代表作,毫不夸张地说,他影片所表现是西方属意的中国,而他在华语影坛的被认可程度却荫袭着前者的造势之功。华语影坛的西风东渐在新世纪变成了另一种媚外,试图炮制出西方世界理解的中国伦理和世情,以取悦西方影坛的思维逻辑,一旦被各大电影节所认可,回头又摇身一变成为沟通东西文化的桥梁,充其量就是一、二个跑单帮的侥幸发家。远不是舍我取谁的气势,更接近于扮演一个角色,台词和表演内容都是时代写定的剧本。    
         
      通常我们在台面上说的是电影不存在什么文化与国别的区别,只要作品能触动观众。可是,如果它们压根就是一个38D穿旗袍的美国女人,脱了外衣,本质上她不代表旗袍的优美。她也是美的,但两种不相干的美的融合在一起,只是心血来潮觉得需要换换口味后的杰作。旗袍是美,38D的女人也美,或许增值的还有中西无间汇的口碑,但是即便偶然穿对了一次,难免迟早要脱的。“中国制造是什么”“西式快餐连锁运作是什么”“长久之计是什么”,这些命题无法回答。李安守着他的中庸,继续在影片里我行我素,市场爱我就好。    
      懂是不可能的,所有对电影作品的理解的都是一场误读。导演拍完作品只完成了整个创作的三分之一,另三分之二是评论和观众的误读,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文本。如果你说李安的片子是华语电影,那你是诚实的,你的确不可能透视一个香蕉的内里,它的色相的确是黄色的皮面。可是剥开以后呢?    
      剥完香蕉,擦擦手,再回到导演法则,“如果可以被招安千万不要剑走偏锋”。 有的导演做着做着做到地下去了,有的人做着做着做到地上来了。年前听说贾樟柯终于通过审查,看到被招安的胜利曙光。可见任何愤怒青年或者极端分子暗地里都存了跟“宋江”一样的心,就看有没有那样的命。大陆导演中,这种倾向尤其明显,娄烨从地上到地下又到地上,王小帅也是上上下下很是热闹。张元、何建军、王光利还没欢喜多久,刘冰鉴、姜文又开始被加入黑名单。相比之下,李安就从来不操这份心。他的片子是引进不引进的问题,不是禁不禁的命题。这很大程度应该归功或者庆幸于他的态度。态度是个关键词。态度好什么都好办。    
      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是李安高人一筹之处,提到中庸就顺便说说国学。传统文化是个太丰厚的学术命题,从书法、戏曲到绘画、建筑……用庄重而凝练的说法,可以统称为国学。其前身是遗老遗少们自我吹嘘的寂寥烟花,蒙了尘埃,今日多半在民间智慧里闪烁。至于上得了金玉庙堂的只是剔除内里的皮毛,虽无血肉,却赶得上做一件摩登的肚兜去皮草派对妖娆秀出位了。而民间智慧,只是一群基座,无野心或者有心无奈地成为了垫脚石。受时间潮起潮落的嘲弄。任何一点一滴若侥幸被现代主义解构重塑,便是让世人惊艳的中国国学。    
      台湾民众对国学一道的追念素来闻名,奈何政治大气候的左左右右,李敖之流几进几出起了杀鸡儆猴之功。文化圈与娱乐圈半真半假的在华人世界里划地为界。正统的文以载道继续激昂文字指点功过,起起落落是他们自个的事,而娱乐者不同。本着自我解嘲,娱乐大众的宗旨,无涉文以载道,无关风云际会,自得其乐拿一点点人情伦理和国学民俗开刀。胜了,是风月里的风言风语,输了,也是莞尔一笑。刺不中要害,也于己无害。前者在庙堂巍巍高寒,后者在厨房炮制解构后的牙慧,亦可做到名利兼收。这正是李安高明之处。    
      李安的国学底子犹如荷兰大棚里的温床,取材于民间智慧,但离朴素的民间智慧很远。借此温床种成他这一株无毒无害、无关紧要又无伤大雅的小番茄。发迹于美国,彻头彻尾的商业运作,使他不管在大陆还是台湾都通行无碍,任意西东。从而为占领华语影坛写定重要一笔。无涉、无特指的李安,其中庸而谨慎的取材之道亦可以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至于记录一个时代声音的野心,恐怕是吃力不讨好的徒劳,留给愤青去完成也罢。    
      主流永远比非主流强势,是句废话。谁见过胳膊能拧过大腿的?在电影的市场通路上,更是如此。除去正式公映的片子和合法的DVD影碟以外,大陆地区余下的放印通路颇为有趣。先是北京和上海等地高校附近的小咖啡馆、小酒吧偷偷放些片子,后来非正式组织的影像展览和观影协会也开始自己小范围放片子。那些不公映或者不引进的失宠的妃子在幽暗的小圈子里被观摩,这一点上,电影倒是跟地下摇滚有相近之处。比如国内(大陆地区,台湾不清楚不敢妄言),观看都是属于非赢利性的小规模、爱好者的活动。所谓非赢利性,跟法律上的概念不同,而是真赚不到钱,客观要件上无法赢利,主观上也只好从了。如果说,地下摇滚只能在个别酒吧唱给几十个人听,那么没被招安的片子每次只能在一个非正式场所放给几十个人看。    
      值得一提的是,以李安国际大导的声名却很少有观影活动会放他的片子(李安不是所有的片子都公映)。在这些各地内部放映活动中,早几年榜上有名的导演通常是戈达尔、伯格曼、费里尼,华语导演包括王家卫等,后来进一步深挖以后又多了阿巴斯、库布里克、吕克贝松、阿莫多瓦,华语导演多了内地的贾樟柯、娄烨等人。但鲜有听说李安的片子入选。大概大家觉得实在没办法在一个沉闷的房间里再看闷片,就是要闷也得闷得有点深度。不上不下,左右不搭边,哪一个方面都不是极致着实惹不起什么兴趣。我们得相信这些观影的主办者和参与者都是诚实而不违心,能从城市各个角落集中到一块闷头看片子,至少在态度上是真诚的。换个角度,即便多少带着一点点小小的虚荣,但至少代表了一股对电影的审美取向的暗流。如果说,李安在主流之下得势,然而于人心自由选择之上,只怕未必可以继续强势。    
    


第五部分 李安批判李安,你有权保持沉默(4)

    “如果美国人认为这是中国制造,那就离国际电影大师不远乎”,这实在是有伤民族自尊心的话。换个表述,也就是但凡拿了小金人的电影,无论如何,至少也是导演身份的一次资格认证。现在去司法系统工作要参加统一司法考试,去电视台电台做个主持,还得通过专业考试。只是不知道导演们有没有这样的统一的资格考试。如果有,李安一定是个拿高分的好孩子,就从他谨小慎微恭恭敬敬的态度,一看就是个好孩子。然而,没有这样的考试——或者这样的考试公众不知晓、不认可,所以金熊金人这样的玩意,就成为导演的资格认证,      
    或者用比较符合国情的说法,可以叫作“荣誉证书”。    
      猪肉屠宰完检验合格出厂时,要敲上一个合格章,表示那是“放心”猪肉。消费者在购买同类产品时,当然要选择权威部分检验过的猪肉,关键就看有没有那个章。李安已经是个拿奖专业户,所以“李安制造”就是被盖过章的猪肉,我们也因此失去了讨论产品质量的平台。这一点末说那些拿不到小人的导演要对他嗤之以鼻,看过《卧虎藏龙》华人观众只怕大多会拂手称是。应该说《卧虎藏龙》是李安制造的最乏味和薄相的一块猪肉,作为他日益融入国际影坛的敲门砖——以东方人的内敛温情安抚焦躁的欲望心灵,已经开始远离他。至于他在《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 、《冰风暴》(The Ice Storm) 、《与魔鬼共骑》(Ride with the Devil)等影片中,纵然挑战和证明了自己驾御西方语言体系的能力,但已经离他最动人的部分越走越远。西方不缺英语片的导演,以己之短与别人之长去较量也不是智者所为之的事。李安首先应该是个华语导演,这一点是他立足国际影坛之根本。不管是语言或者题材还是内在文化的外延,都是如此。可是从他接拍《绿巨人》和《断臂山》这一系列的趋势来看,他应该是义无返顾预备偏离。    
    


第五部分 李安批判四个关键字(1)

    从李安获得各个国际电影节有关奖项的华语电影,我们可以抽离出四个关键词,以概括西方所理解的东方印象,一个是移民,一个是饮食,另两个是中国功夫和中装。    
      机场,一个中年男人拿着机票和护照问,有没有别的航班。    
      售票的小姐拿出一个地球仪,“你要去哪里”    
         
      “还有没有别的地球仪?”    
      “啊,什么?”    
      “我说,除了这个地球还有没有别的。除了这个世界以外的任何地方。”    
      这是一个流亡作家在我印象里的一段对话。移民也许为着去新大陆,开始新生活。在他们还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签证就这样来了。把从前的生活丢弃在赤膊的身体后面,把自己丢弃在握紧拳头的软弱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