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喧嚣-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圣和法师是临济宗传人,他的师父仁安法师便是来少林寺挂单的,后来长期在此,并收了他这个徒弟。所以,尽管宗派与少林寺大部分僧人有别,根子却在少林。
其实你入哪个宗派,得什么法名,在什么辈分都不重要,关键看你的修行,圣和法师补充说。
第三部分第24节 释果松:一下跪了下来
释果松:在圣慈法师面前他一下跪了下来
俗名胡高峰,1972年生于河南周口沈丘县洪山乡小胡庄
采访时间:2002年2月10日下午
采访地点:登封市少林拳法学院院长办公室
知道释果松是在去少林寺之前。在网上查到了他的个人主页,一个年轻漂亮的小伙子在打拳。旁边是他的少林寺禅源武术学校的介绍。真正见到的果松比我们印象中的要显得成熟得多,但年龄丝毫掩盖不了他的英气。
他听说我们要采访他,显得有些不自在,解释说自己是个不善言谈的人,怕说错了话给少林寺抹黑。我们被他的坦诚逗笑了,忙说没关系,单是您潇洒的形象就足以给少林寺争光了。果松也笑了。他请我们到了他的少林拳法学院,在院长办公室给我们泡起茶来。也是功夫茶,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泡好,他却不紧不慢的样子,似是久经“考问”。
他说自己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自幼学习八卦拳,对武术有着与生俱来的好感,而对于文化,他就不怎么喜欢了。因此果松刚刚上到初一就不读了,经人介绍来登封,和著名武术家、曾是少林弟子的杨聚才老拳师学习少林拳。那一年,他刚刚13岁。
杨聚才老师年纪大了,身体并不好,刚刚学到一年头上,老师便病了,不能再教他。他便在老师的推荐下去了少林寺,可是少林寺并没有收留他,他便经人介绍去了山东菏泽跟别的拳师学习。学习期间惊闻噩耗,杨聚才老师不幸辞世,他深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飞也似的赶回来给老师守灵。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登封。
那期间他又结识了几个拳师,和他们学习拳法。从13岁到16岁,这四年间,果松大部分时间就在登封,每天都可以看见少林寺座落的少室山,却无缘成为一个真正的少林弟子。
或许那时候的缘份还没到吧,果松说,那时候就是想把功夫练好,不受人欺负,对于出家,可以说一点概念都没有。
“17岁那年年初,我又一次来到少林寺,是教我武术的一个老师带我来的。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我被那老师领到了圣慈法师的住处,他的住处光线很暗,可是当他面对圣慈法师时,却有一种通体澄明的感觉,我当时不知道是被哪里来的一种力量摄服了,一下子就跪在了圣慈大师面前。教我武术的老师向圣慈大师介绍了我的情况,并提出要大师收我为徒。大师问我,你愿意出家吗?我当时想都没想,说,愿意。其实当时根本不知道出家是个什么概念,我一看圣慈大师的模样便知是个武林高手,想学些本领才是我真正的目的。”
“大师答应了吗?”
“他老人家点了点头,算是收下了我,并为我取法名为果松。出了家,我才知道做一个僧人其实是很清苦的,那么多的戒律都要遵守,尤其是不吃肉不饮酒。我听师父讲述了戒律以后,感到有些害怕,这种感觉是在我以前的17年中没有经历过的,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在压着我,喘不过气来。师父说,少林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弘法的道场,那么多的高僧大德在这里修行,很多拥有绝世武功,没有谁破过戒。电影《少林寺》中演到的情况是不属实的,我们出家人不好与人争,因此也就没有和他们打官司,你千万要遵守戒律。我边听边点头答应着,但心里不停地打鼓:一个练武的人不吃肉能不能顶得住?”
“后来呢?”
“我吃斋半月以后,发现自己的力气居然增长了不少,耐力也比以前好多了。我欣喜地对师父讲了自己的感受,师父说,这就对了。吃素对人体一点伤害都没有,还会增长人的耐力。后来圣慈法师把我介绍到武僧团中。”
果松练武非常能吃苦,不光和永信大师学还和师兄弟们学,甚至向辈份比他低的高手学习,因此,他的拳法提高很快。
时间长了,他对永信法师提出的武术禅有了一定的理解:原来练武不光可以强身健体、让自己不受人欺负,还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练就一个很高的境界。这样,他边跟永信大师习武边跟圣慈大师学禅,有了心得便向两位大师请教,大师总能给他比较满意的答复和指导。果松深深感到自己沉浸在一种前世修来的福份中。
事实上,武僧团当时的条件是很艰苦的,几间大屋子,睡的地方连床都没有,只是些草和麦秸。能吃鸡蛋面条就和过年一样了。可是,果松和他的师兄们都不在乎,一门心思学功夫。
果松主攻拳法,喜欢套路。谈起少林武术,他一下子来了精神——少林武术虽然有过千便万化,但它的五种基本特点都没有变更。其一为:拳打一条线。所有的套路起落、进退、收纵,都要求在一条线上活动;其二为:拳打卧牛地。不受场地大小的束缚,可以用狭小的低于发挥自己武艺的威力;其三为:打人不见形。出手快,落点狠,内静外猛,技击性强。其四为:借力打力。乘人力,顺敌势,以四两,拨千斤;其五为:拳打一口气。缓急神奇术,尽在一呼吸。这五种特点正是少林武功的特别之处,看似简单,但它几乎囊括了中华武术各大门派的精华,最有效,最饱满。可以说,少林功夫是集百家武术精华之大成的。
他最擅长螳螂拳,我们请他给练一套,他说什么都不练,说自己练得不好,但最后还是被我们这“难缠的记者”给说服了,走到院子中打了一趟。只见他全身关节都似乎在动,两条长臂挥舞起来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看似活跃又常常静伏;看似岿然不动,却突然跃起……难怪多人向我提起,果松的螳螂拳是少林寺众武僧中练得最棒的,有幸看到,真是饱了眼福。
永信大师非常重视少林寺的对外交流,经常应邀带团出访。而英俊潇洒、拳法精妙的果松自然是紧随大师左右。果松说,来寺这些年,自己陪方丈出国的次数已经多得数不过来了。
20世纪80年代末,电影《少林寺》播放以后在少林寺周围出现了很多武术学校,果松挨家挨户看了看,发现很多武校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根本没有把真正的少林功夫教给人家。
果松越看越伤心,他不是伤心别的,他觉得自己身为少林武僧,不能为回护少林武术文化做出自己该做的,不能报答永信大师的知遇之恩,实在不应该。他便向永信大师表明自己想开办一所武校、把真正的少林功夫发扬光大的想法。
大师深深理解果松的一片真心,他给果松指了一条路,大意是说,马上办武校有些不现实,可以先从小做起,慢慢壮大。果松拜领了方丈授意,开始一点一点地从武术培训班做起。
经过几年的努力,直到1995年他才成立了少林禅源武术学校。到1999年时,他的武校已经有了几百学生,远近有了些名气。这时候,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找到他,要求与他联合办学,并且可以提供教学场地,这样,果松终于脱离了沉重的地租,可以安心教学了。他把少林禅源武术学校改制为今天的少林拳法学院,目前影响与日俱增,已经有了500多学生。他任校长,也兼总教练,经常亲自指导学生。
他说,现在当校长有些勉为其难,其实自己最希望有一个清净的环境,独处,但是现在身为校长,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要处理,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挺累心的。
我顺手翻到他们学校的宣传资料,上面有对他的一段介绍:
释果松,……1995年参加“全国南被少林武术大汇演”,获男子刀术第一名,……1997年、1998年参加了《少林寺十大名拳》、《少林寺传统武功秘笈》的拍摄、整理、编写工作,被评为“少林寺十大名拳”拳师和“少林寺十八罗汉”的称号,1998年参加加拿大多伦多世界武术锦标赛,获得男子拳术金奖……
你这个多的辉煌,为什么不给我们讲一讲?
果松有些腼腆地笑了,他说,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老放不下就会老沉浸在过去里,对将来没有什么好处的。
第三部分第25节 释延良:忘俗入空门
释延良:妻离父逝,忘俗入空门
俗名何承良,1939年生河南登封枣庄村
采访时间:2001年10月21日傍晚
采访地点:嵩山少林寺某大殿前
1958年,18岁的何承良经人介绍认识了外村的一位姑娘,两个人很快就结婚了。何承良的父亲高兴得什么似的,家中没有别人,承良属于单传,眼见着他也有了妻室,不要多久自己就可以抱孙子了,他打心眼儿里痛快,整天忙着为儿子儿媳做饭,其乐融融。
可是,事情并非如想像的那样好,刚过门的媳妇发现,何家的情况比起媒婆说的可差远了,几乎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住的房子也年久失修,不知道哪天会倒塌——实在难以忍受这种痛苦,媳妇收拾了一下细软,带着嫁妆走了,一走再也没有回来。
何家恢复了一如往日的平静,爷儿俩接着过起了相依为命的生活。
多年以后,父亲去世了,何承良把父亲安葬以后,孤苦伶仃地过自己的日子。他自小信佛,经常去附近的莲花寺烧香,属于老香客。一天,他对莲花寺的住持说,我想出家。或许是他前世与佛有缘,住持很快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留下来负责打扫寺院的卫生。
在不久后,他在住持的介绍下来到了中外闻名的少林寺,来寺的目的是学习一些礼数。何承良到了少林寺以后像是变了一个人,变得非常勤快,学习经法也格外投入,很快就熟悉了一个僧人应该知道的礼数。按照约定,他该返回莲花寺了,可是正好赶上有一个大殿没人看,住持请他看殿,他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从此,就成了少林寺的人。
永信方丈升座以后,他正式皈依为方丈的弟子,得法名延良。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他每天的生活非常规律而简单:看殿上课而已。
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基本上没什么问题,就是血压有点儿高,寺院出钱让他去登封医院看过,医生说只要保持现在的生活,心情愉快,按时吃药控制,就没有什么问题。
您是否已看透人间?
不敢说看透,只是比较想得开。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有一个老和尚打发小和尚下山去买米。回来途中,小和尚不慎将余下的两枚硬币失落。顿时,小和尚便急得像热窝上的蚂蚁。背着几十斤重的米沿着来路往返寻找。结果,一无所获。小和尚神情沮丧地回到庙中。老和尚见小和尚这么晚回来,便探问究竟。小和尚如实相告,并再三向老和尚承诺,明天天一亮,他一定把失落的硬币找回来。老和尚一听此言,马上摆了摆手,说:“你不用去找了,它就在我们功德箱里。”小和尚百思不得其解,就探问缘由。老和尚说:“从集市到庙宇行人多是香客,你丢失的两枚硬币必是他们拾捡。这些施主一心向佛,不会贪图小利,拾捡之后必捐到功德箱里。”小和尚一听,茅塞顿开,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我们可以想像,小和尚失落的两枚硬币进功德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老和尚一番言语,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把你的思想包袱放下,也就不会有烦恼了。
延良法师说自己生活得非常好,寺院给他提供了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而且单金也由一开始的每月30元长到了现在的每月500元左右,这让他有机会偶尔去朝山。
他有好几个俗家弟子。他们经常会来山上看他,对他很好,他说,那些弟子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
想让他多谈点儿,他说,这些就行了吧,一个老和尚,有什么故事可谈?请不要执著了。最后他送我们一句话:一切病均由心起,一定要想开了,想开了,就好了,也就没有烦恼了。
临别,他敲了一下大磬,以示祝福:一路平安。采访机录下了那大磬的声音,在远离了少林的城市的一隅,这声音好像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咏叹,让人忘俗……
第三部分第26节 释延印:拳法看人生
释延印:禅拳归一,拳法看人生
1974年生于河南周口,俗名不肯相告。
采访时间:2002年5月6日
采访地点:中国佛学院(北京法源寺)释延印所在宿舍
延印法师从小醉心于中国武术。
生在河南,得地理优势,自然很早接触到了“寺以武显,武以寺名”的少林寺,十多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少林精神的博大,乃至如今,虽然已是佛学院的学生,仍无一日不苦练功夫。
我们去他宿舍采访的时候,一开始便谈到了武术,他说,中华武术实在太博大了。不是我们所能想像到的。更不是武侠小说中说的,一夜之间能够成为某某方面的高手。但它也极平常。有的人一生达不到高境界,为什么,因为他不明白武术是什么。按医学的说法,既不符合生理也不符合医理,甚至是自残。甚至给人一种错误的感觉——练拳的人一般都是露着胸毛、拿根棒子,非常凶猛的样子,其实那样就见不到拳的东西了。古人说,拳术是一门学问。拳乃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诚方可得。诚不仅仅是说我们现在的诚心,它有着很深的内涵,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领会。我推崇少林的心意拳,但不反对少林别的拳种,其实各个拳种在形式上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如果每一个拳种都能和心意这两个字相应,都是不错的。我对拳法的理解来源于少林文化对我的影响,少林文化已经溶解在我的血液中了,想再把它忘记都不可能。当然,拳法基于文化,并不仅仅依赖文化本身,必要的实践还是不可少的,我可以无愧地说,少林寺周围每座山上都滴着我的汗水。
心意拳是属于内敛还是外发型的拳法?
有很多人说少林拳是先发制人的,是外向的。其实这都是不负责任的说法。拳本身哪里有什么内家外家之分呢?少林拳禀承着佛教精神,佛教那么博大,拳能不博大吗?能随随便便先发制人吗?这是一个非常滑稽的问题。就好像中国人管土豆叫土豆,外国人还这样叫吗?名字都是害人的。拳也是如此,不要分内家外家。现在社会上许多人看待问题都过于简单,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并非如实地看到,不是过分乐观就是过分悲观。就像病人一样,身患绝症还对自己说,我会好起来的,可这与实际相差很大,这不是过分乐观吗?还有一种人干什么都觉得不行,好像找不到答案,认为人生很苦。就像病人有了病,认为自己病得很重,其实通过正确的治疗是完全可以恢复的,但是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这就是过分悲观。如果你治疗,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就是实相。所以说我们看到的经典都是有偏差的,因为首先建立在实相上,所以我们见到的禅师其实很平常,举动也很平常。
由拳法谈及人生,延印的每一句话都讲得非常认真,而且我们注意到,他在讲的时候两手张开着,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