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野泽地区)与张掖西北嘉峪关、金塔东北至居延海一线 弱水两岸,都是绿洲土,此外河西走廊东部多灰棕漠土,西部多棕漠土。此为今日实测 所知雍州范围内土壤概况。此地区本为黄土高原,所以古人综称它为黄壤。〔13〕“璆”,
《禹贡》作“球”,《史记》误用同音字“璆”,原注:“球、琳,皆玉名。”《礼记?玉 藻》“笏,天子以球玉”。郑玄《注》:“球,美玉也。”可知帝王的笏是用球玉做成。 “琳”,司马相如《上林赋》“玫瑰碧琳”,班固《西都赋》“琳珉青荧”,可知琳是 一种和翡翠相同的青碧色的玉。“琅保且恢炙朴竦拿朗!渡胶>肥槭鳎
《淮南子》有碧树,旧说是琅!队砉弊吨浮芬钍闭渌担骸袄奴生于西北山中及海 山崖间??在山为琅谒汉鳎嘤斜躺摺=窕鼗氐胤匠鲆恢智嘀椋氡痰逑唷∷疲质抢奴所作。”按《尔雅?释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笔恰∥鞅庇褐萦蚰谠圆庵钟袷妹!矮”,音 g1n。〔14〕“积石”,山名,在汉金 城郡河关县(今青海同仁县境)西南羌中,即今青海省阿尼玛卿山。自东晋时叶谷浑占 积石山,隋唐以后改以鄯州龙支县(今青海民和县境)南之唐述山为积石山,俗称小积 石。其时代既晚,自非《禹贡》原来之积石山。〔15〕“龙门”,在今陕西韩城县东北、 山西河津县西北今称禹门口的黄河河道上之一山石险峡,宽仅百余米,黄河出龙门后河 道宽达二三公里。或说壶口瀑布处邻近的孟门山是龙门上口,河津龙门山是龙门下口。 “龙门西河”,指自壶口、龙门以南至风陵渡今晋西南的黄河。〔16〕“渭汭”,此指 渭水入黄河处。〔17〕“昆仑”,《山海经》神话中有昆仑丘,又称昆仑之虚,方八百 里,高万仞,是上帝的下都,山中万物尽有,有几种神和兽守护,亦西王母所居,并有 赤水、河水、洋水、黑水、弱水、青水六条水分别出其四隅。这种神话被《禹贡》净化 为一座实际的山,放在雍州,并有西戎中的一族居住,即以昆仑为其族名。其地当在今 青海境内,具体地点不明。(汉代寻河源,以当时认为河源所在的于寘南之山为昆仑。 又于临羌置昆仑山祠,敦煌置昆仑障,以及现在的昆仑山脉,都是《禹贡》以后的事。) “析支”,郑玄《注》云:“居此昆仑、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以析支 为山名。马融说:“析支在河关(今青海同仁县)西。”《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 原出三苗,本姜姓之戎别种,被舜逐至三危,即河关之西南羌地,滨于赐支。则似是水
名。并云赐支即析支(《大戴记?五帝德)作鲜支)。应劭说,析支在河关之西千余里, 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是析支亦成为居此地西戎的一族名。“渠搜”,《逸周书?王 会》作“渠叟”;《大戴记?五帝德》作“渠廋”;《穆天子传》作“巨蒐”,并记穆 王东还,经巨蒐走三十七天至今河套之地。按道里计,似渠搜在今祁连山之南,与析支、 昆仑依次在今青海省境。汉以后的《凉土异物志》云:“古渠搜国在大宛北界。”大宛, 属汉西域。《隋书?西域传》:“䥽汗国都葱岭之西五百余里,古渠搜国也。”《新唐 书?西域传》载唐改“䥽汗”为“宁远”,授其王为刺史,成为属地。按渠搜在《王会 篇》中记其贡鼩犬,自汉至唐常贡名马,都与贡织皮同属兽类之物。而䥽汗在前苏联乌 兹别克境内,可知是渠搜族当时所居之领土。(汉武帝置朔方郡,下设渠搜县,只是采 用古渠搜名。)〔18〕“西戎”,古代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为“夷”或“戎”, 西戎就是住在西方的少数民族。这里昆仑、析支、渠搜三支西戎就在雍州西部今甘、青 境内,其西至新疆境内外。“即”,就。“序”,次序。“即序”,已就次序,按部就 班地归于安定。按,“织皮”至“即序”十二字系错简,“织皮”系贡物,当在“琅薄∠拢案∮凇鄙稀!袄ヂ亍钡仁郑痹凇叭绱笮颉毕拢捌渫痢鄙稀R馈队砉薄犯鳌≈菸淖终路ǎ孜弥萆酱ǖ乩恚幼盼痢⑻铩⒏场⒐保ü卑ū局萏夭蜕偈褡濉√夭詈蠊钡溃抟焕狻=瘛凹街菡隆蓖鸭虼砑蚪隙啵坝褐菡隆痹蛴写舜Υ砑
(苏轼《书传》已初步指出),现原文暂不动,译文移正。
道九山:〔1〕汧及岐至于荆山,〔2〕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3〕 砥柱、析城至于王屋;〔4〕太行、常山至于碣石,〔5〕入于海。西倾、朱圉、 鸟鼠至于太华;〔6〕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7〕道嶓冢,〔8〕至于荆 山;〔9〕内方至于大别。〔10〕汶山之阳至衡山,〔11〕过九江,〔12〕至于敷 浅原。〔13〕
【注释】〔1〕“道”,《禹贡》作“导”。“九山”,《禹贡》无此二字。旧释 “导山”为治山通水,苏轼以为即《书序》的“随山浚川”,王夫之以为是因人所经行 之道测试之,胡渭以为是循行之意。按,“九山”本来是泛指很多的山,但这里司马迁 适将这一段九个“至于”所叙之山综括为“九山”。以后历代学者先后将所叙各山综括 为两条、三条、四列、四重及地脉终始等说,反映了“道山”是第一次按山势对我国山 脉进行了一次初步的科学清理。〔2〕“汧”,音 qi1n,山名,即汉代扶风汧县的吴山, 在今陕西陇县南,汧水(今称千水)所出。“岐”,山名,在今陕西岐山县,居汧山之 东。“荆山”,即北条荆山,在今陕西朝邑县。自汧、岐至荆山,是沿渭水北岸,横贯 今陕西省,东抵黄河西岸之山,系北岭六盘山系的陇山山脉,皆属雍州。〔3〕“壶口”, 在陕西吉县西南黄河上,“雷首”,山名,即今山西西南部界于黄河与涑水之间的中条 山。迤逦而东,长数百里,随地异称,据云共有九名。雷首为其西端主峰,在今永济与 芮城之间。此外尚有首阳、尧山、薄山、襄山、甘枣、渠猪、独头及历山等名。“太岳”, 山名,迤逦于今山西翼城县浮山以北、太谷县以南汾河东岸,主峰为霍县东南的霍山。 自壶口至太岳,是接着上述荆山的叙述,大体是从汾水入河附近起,由今山西省西南端, 沿汾水东岸向东北直抵山西中部的阴山山系太岳山脉,皆属冀州。〔4〕“砥”,音 d!,
《禹贡》误作“底”。砥柱山即三门峡河中石山,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南黄河上。《水经 注》云“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亦谓之三门”。《陕州志》:“三门:中, 神门;南,鬼门,北,人门。”今已修三门峡水电站。“析城”,山名,在今山西阳城 县西南。“王屋”,山名,在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济源县西北,居析城山之东南。自砥柱
至王屋,是叙今晋南豫北黄河北岸自西向东的诸山,当系太岳山脉东南支阜,也都属冀 州。〔5〕“太行”,山名,为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位于山西省东边 与河北、河南两省的边界上,沿东北—西南走向,蜿蜒千余里,称太行山脉,属阴山山 系。旧文献所称太行山,常指今河南沁阳、修武与山西晋城之间的太行山。“常山”, 禹贡原作“恒山”,《史记》避汉文帝讳改。恒山原在今河北省曲阳西北,为恒水所出, 位于太行山东北的河北省境内,其高岭名大茂山。至汉时定为北岳,并于其地置常山郡。 宋时为辽所占,金时以其在京城之南,遂改以晋北浑源境之玄岳山为北岳恒山。清代祀 礼亦移其地,北岳恒山遂永在太行山北之山西省东北境。然《禹贡》恒山自在河北曲阳 境。“碣石”,渤海北岸作航海标志之石,在今河北乐亭县南海岸边。自太行至碣石, 是叙从山西省东南向东北迤逦并横过河北省北部的太行山,接着是直抵渤海岸边的燕山 东部余脉,也都属冀州。自汧岐至碣石,连雍、冀两州,除砥柱在河道上外,皆为渭水 和河水以北之山,是北条北列。〔6〕“西倾”,山名,在今甘肃岷县以西的青海东境。 “朱圉”,山名。旧皆以为是汉天水郡冀县悟中聚的朱圄山,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北甘谷 县西南三十里的渭水南境。王树■始谓实即今卓尼,为一语之音转。就西倾、朱圉、鸟 鼠自西而东北之顺序言,王说是。顾颉刚先生亦主此说。“鸟鼠”,鸟鼠同穴山,在今 甘肃渭源县西南。“太华”,即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县南十里,汉时定为西岳。自西倾 至太华,是从青海东部西倾山,东连陇南至陕南的整个秦岭山脉,居雍州南部,亦即梁 州北界。〔7〕“熊耳”,山名,在河南卢氏县东南,绵亘二百余里,为伊水与雒水的 分水岭。下文“道九川”的雒水则发源于另一熊耳山。“外方”。山名,《汉志》颍川 郡崈高县下云:“古文以崈高(崇高、嵩高)为外方山。”即今河南登封县境汉时定为 中岳的嵩山。根据《禹贡》文意,就地形来看,实际当指熊耳山和伊水东南、北起嵩山 斜向西南的伏牛山一带诸山。“桐柏”,山名,在豫鄂边界上,即今豫南桐柏、信阳一 线和鄂北枣阳、随县一线之间的一座山脉。其主要支峰大复山、胎簪山,在桐柏县境之 西,为淮水所出。“负尾”,《禹贡》作“陪尾”,古轻唇音皆读重唇,故“负”与“陪” 声纽同,而“负”与“骜”又同在古音之咍部,故“负”与“陪”同音通用。《汉志》 江夏郡安陆县有横尾山,古文以为陪尾山,即今湖北安陆县北的横山。自熊耳至负尾, 是接着太华迤逦向东南的豫省西南境内诸山,最末迄鄂境随县、安陆间,这都在豫州境 内。(元吴澄始以为负尾当指山东泗水县之陪尾,其后学者多从之。就地形看,不仅相 去太远,尤以中间隔以广大的华北平原,山势了不相属,而熊耳诸山属北岭山系,山东 半岛属阴山山系,吴说显误。)自西倾至负尾,连雍、豫两州,及于荆州北界,皆为渭 水以南、汉水以北之山,是北条南列。〔8〕“嶓冢”,山名,在陕西宁强县境,属梁 州。〔9〕“荆山”,即南条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属荆州。这里主要叙汉水和嘉 陵江(汉时称西汉水)之间的大巴山脉,历今陕西(秦岭南)、四川(东境)、湖北(长 江以北)三省。〔10〕“内方”,山名,即汉江夏郡竟陵县的章山,在今湖北钟祥县的 西南境,亦称马良山、马仙山。周百余里,为荆山山脉的东南端,地当要冲,汉水经其 东。按,春秋时楚国的方城在今河南叶县、方城一带,其西北之山即称外方,此为方城 之内又一要塞,故称内方。“大别”,山名,旧释大都根据汉水入江处以寻其地,以为 即汉阳龟山。然龟山不大,又古名翼际山、鲁山,不名大别,故此仍当是汉时六安国安 丰县西南即今鄂、皖边界之大别山。该山磅礴及于麻城、黄陂之境,正亦汉水入江区域 内。这里接着大巴山以东,绵延长江以北,从汉水西岸边的内方起,中经汉水东的大洪 山脉,直至鄂东大别山脉。而自嶓冢至此,连梁荆两州(东线)及于豫州之南与扬州西 境,皆为沿汉水之山。计自内方以西为汉水西南,内方以东为汉水东南,皆在长江之北, 是南条北列。〔11〕“汶山”,即《禹贡》岷山,大抵泯洮以南之山古人常皆称岷山, 在松潘境者则为岷水所出,《禹贡》作为江水之源。“衡山”,为荆州境内长江以南之
大山。上文既已叙毕荆州的长江以北之山,此山自即当时已为北方所知的长江以南今湖 南省内之衡山。按“衡”上《禹贡》有“于”字,成“至于衡山”。别本《史记》亦同。 中华书局点校本无此“于”字,甚是。因此处系作为叙述长江沿线之山,从汶山直叙到 “至于敷浅原”,中间不容有两“至于”。司马迁据九个“至于”之山为“九山”,可 证此处原无“于”字。 〔12〕“九江”,在鄂东长江北岸。〔13〕“敷浅原”,在赣 北长江南岸。《汉志》豫章郡历陵县傅阳山南傅阳川,古文以为敷浅原。历陵,今江西 德安县。县有博阳山,山不高,故朱熹以为敷浅原当指其北庐山。王充耘、朱鹤龄、胡 渭以为庐山是山而非原,此原,只能是庐山南麓傅阳高平之地。其说较可取。《禹贡》 作者只了解汉水江水大致形势,而不像对北方山川那样较能确知,所以只粗线条描述。 上两句已叙述汉水沿线之山,这里叙长江沿线之山,以岷山代表四川西境诸山,向东南 蜿蜒折而东北至湖南,亦以衡山代表湖南境内诸山,再东北沿长江循幕阜山以迄江汉会 合地区的江北岸九江和江南岸敷浅原而止,可能《禹贡》作者认为其下就是江汉朝宗于 海的下游平地,再没有大山了。自岷山至敷浅原,亦连梁荆两州(西线)及于扬州西界, 皆为沿长江南岸之山,是南条南列。
道九川:〔1〕弱水至于合黎,〔2〕余波入于流沙。〔3〕道黑水,至于三 危,入于南海。〔4〕道河积石,〔5〕至于龙门,南至华阴,〔6〕东至砥柱, 又东至于盟津,〔7〕东过雒汭,〔8〕至于大邳,〔9〕北过降水,〔10〕至于大 陆,北播为九河,〔11〕同为逆河,〔12〕入于海。〔13〕嶓冢道瀁,〔14〕东流 为汉,又东为苍浪之水,〔15〕过三澨,〔16〕入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 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17〕汶山道江,东别为沱,〔18〕又东至于醴,〔19〕 过九江,至于东陵,〔20〕东迆北会于汇,〔21〕东为中江,入于海。〔22〕道 沇水,〔23〕东为济,入于河,〔24〕泆为荥,〔25〕东出陶丘北,〔26〕又东至 于荷,〔27〕又东北会于汶,〔28〕又东北入于海。〔29〕道淮自桐柏,东会于 泗、沂,东入于海。〔30〕道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北至于泾,东过 漆、沮,入于河。〔31〕道雒自熊耳,〔32〕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东 北入于河。〔33〕
【注释】〔1〕“道”,《禹贡》作“导”,意为引导河流。旧释以为是禹治理河 流,蔡沈以为是按水系纪录各水(“派别详纪之以见经纬”),其说近是。“九川”,
《禹贡》无此二字。本来“九”是泛指,但此处显系同司马迁据此段有九个“道”字所 导的九条水(第一条原文为“导弱水”),因而综括为“九川”。孔颖达云:“计流水 多矣,此举大者言耳。”崔述《夏考信录》云:“导水凡九章,其次第有五。弱水、黑 水在九州之上游,故先之。中原之水患河为大,故次河。自河以南,水莫大于江、汉, 故次江、汉。河以南,江汉以北,惟济、淮皆独入于海,故次济、淮。雍水多归于渭, 豫水半归于洛,皆可附河以入于海,故以渭、洛终之。”可知这是我国最早的境内水系 的初步科学记载。〔2〕“弱水”,是《禹贡》中最西的水。“合黎”,《说文》作“合 离”,山名,斜亘于今甘肃张掖、高台至天城镇一线的东北方,绵延三百余里,俗名要 涂山。出于山丹县的弱水至张掖合于羌谷水后,即行于合黎山西南,至金塔东的合黎峡 口,折而东北过沙漠入于居延泽。〔3〕“流沙”,旧释以为西北一具体地名,纷歧说 法遂甚多,其中主要一说以弱水所入之地为流沙,以符合于《禹贡》。如《汉志》张掖 郡居延下云:“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其实流沙是古人对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