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ァ保睹唷匪健坝荨④侵守食伞保雌涫隆!5〕“受命之君”, 指称王。古人认为商、周称王天下,皆天之所命。西伯断虞、芮之讼而受命称王,是古 人对文王称王的一种解释,说详下文。
明年,伐犬戎。〔1〕明年,伐密须。〔2〕明年,败耆国。〔3〕殷之祖伊 闻之,〔4〕惧,以告帝纣。〔5〕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6〕明 年,伐邘。〔7〕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8〕自岐下而徙都丰。明年, 西伯崩,〔9〕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注释】〔1〕“犬戎”,西北少数民族名。〔2〕“密须”,国名。亦称密,姞 姓,在今甘肃灵台县西。《诗?大雅?皇矣》说“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 文王乃伐之。〔3〕“耆国”,国名。“耆”亦作“■”(《殷本纪》作“饥”)或“黎”, 即黎国,在今山西壶关县西南。详见《书?西伯戡黎》。“耆”,音 q0。〔4〕“祖伊”, 纣臣。王国维《高宗肜日说》怀疑祖伊是纣的“诸父兄弟”,称“祖”乃殷后裔宋人追 记(见《观堂集林》卷一)。〔5〕“以告帝纣”,祖伊告殷纣见《书?西伯戡黎》。
〔6〕“是何能为”,《西伯戡黎》记殷纣之言作:“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无此 句。〔7〕“邘”,国名。亦作“于”,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邘台镇,即鄂侯听居(见 本书《殷本纪集解》)。〔8〕“丰邑”,周文王所都之邑,在今陕西长安县沣河以西。
《诗?大雅?文王有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9〕“西伯崩”,自西伯决虞、 芮之讼至此七年事,《尚书大传》伐邘(作于)在二年,伐犬戎(作畎夷)在四年,败 耆在五年,与此不同。
西伯盖即位五十年。〔1〕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2〕 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3〕后十年而崩,〔4〕谥为文 王。〔5〕改法度,制正朔矣。〔6〕追尊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盖王瑞自 太王兴。〔7〕
【注释】〔1〕“五十年”,《书?无逸》:“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即此所本。〔2〕“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易》之卦象,以阴爻、阳爻三 画组成八卦。以八卦相重组成六十四卦,叫重卦。前人关于重卦之人为谁有种种推测, 文王重卦是其中的一种。〔3〕“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这是说文王称王是 从他断虞芮之讼的那一年始。此纪上文的六个“明年”及下文的“九年”、“十一年” 皆接此而数。今本《书?泰誓》亦用此说。〔4〕“后十年”,据上文的六个“明年”,
“十”字应是“七”字之误(古文字“七”、“十”二字形近易混)。这是文王“受命 七年”说。另外,古书还有文王“受命九年”说,见《逸周书?文传》和《汉书?律历 志》引《三统历》。〔5〕“谥为文王”,“谥”,死后追称的名号。这是文王称王的 另一说。《礼记?大传》说武王在牧野之战后立室设奠,率天下诸侯“追王大王亶父、 王季历、文王昌”。按谥法起源,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据班簋,“谥”本作“益”,初 义是增益的名号,不一定都是死后追称,其出现至少在西周中期。文王之“文”字是一 种美称,有仁恩、慈爱之义。“谥”,音 sh@。〔6〕“制正朔”,“正”谓岁首,即一 年所始之月,如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秦 正建亥。“朔”谓月初,即一月 所始之日。古代王朝新立,往往要改定正朔,是谓“制正朔”。〔7〕“王瑞”,周称 王之祥瑞。按以上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谓文王生前即已受命称王,前人多疑之(如应 劭《风俗通义?皇霸》、梁玉绳《史记志疑》、崔述《丰镐考信录》),近人或据楚、 吴、越等国称王之例(据出土发现,西周时丰、■等国亦称王)重新肯定此说;第二种 说法谓文王和太王、王季都是武王克商后追称。《史记》两说并存。
武王即位,〔1〕太公望为师,〔2〕周公旦为辅,〔3〕召公、毕公之徒左 右王,〔4〕师修文王绪业。
【注释】〔1〕“武王”,名发。“武”字有刚强勇武之义,也是一种美称。〔2〕 “太公望为师”,“太公望”即齐太公吕尚,吕氏,姜姓,亦称师尚父,从武王克商, 有功,封于齐,是齐的开国君主,详见《齐太公世家》。古代的师有多种,师保之师称 师,乐师称师,军队中师的长官也叫师,三者同源。太公望所任师官前人多以为是师保 之师,不一定对。〔3〕“周公旦为辅”,周公旦为文王第四子,因食采于周(在周原 即岐周畿内)而称周公。周公旦于武王死后,曾一度摄政,平定武庚、三监之叛,伐灭 商奄、蒲姑,被封于鲁。周公旦命长子伯禽就封,成为第一代鲁侯,其留于畿内供事王 室之后代则继续称为周公。详见本书《鲁周公世家》。“辅”,同“傅”,也是师保之 职。〔4〕“召公、毕公”,召公名姡Вㄒ簟h@),据说是文王庶子,亦称召康公,为周 太保,成王时封于燕。召公姡涑ぷ泳头猓晌谝淮嗪睿淞粲阽苣诠┦峦跏抑『蟠蚣绦莆俟O昙臼椤堆嗾俟兰摇贰1瞎撸辔耐跏樱蚍庥诒希ㄔ凇〗裆挛飨萄羰卸┒票瞎低跏蔽茏鞑帷
九年,武王上祭于毕。〔1〕东观兵,至于盟津。〔2〕为文王木主,〔3〕 载以车,中军。〔4〕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乃告司马、 司徒、司空、诸节:〔5〕“齐栗,〔6〕信哉!予无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 受先功,〔7〕毕立赏罚,〔8〕以定其功。”遂兴师。师尚父号曰:〔9〕“总 尔众庶,与尔舟楫,〔10〕后至者斩。”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 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11〕至于王屋,〔12〕流为乌,〔13〕 其色赤,其声魄云。〔14〕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 “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15〕未可也。”乃还师归。〔16〕
【注释】〔1〕“武王上祭于毕”,《尚书大传》作“太子发上祭于毕”,下句作 “下至于孟津之上”,上、下相对而言,是以地理位置而论,此纪《集解》引马融说以 毕为文王墓地。按毕又称毕郢或程,在今陕西咸阳市东。文王迁都于丰之前曾一度居此。
《孟子?离娄下》:“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后汉书?苏竟传》
以“毕”为毕星,主兵,此纪《索隐》同,非是。〔2〕“盟津”,即孟津,古黄河津 渡,在今黄河孟津东北、孟县西南。〔3〕“木主”,木制的祖先牌位。〔4〕“中军”, 置于军中。按此即古人所谓师行载主,参看《礼记?曾子问》。〔5〕“司马”,官名, 掌军赋和军政。“司徒”,官名。掌户籍、授田和徒役。“司空”,官名。掌土木工程 及各种制造业。“诸节”,官名。《集解》引马融说解为“诸受符节有司也”。〔6〕 “齐栗”,亦作“斋栗”,敬慎恐惧。〔7〕“ 小子受先功”,《集解》徐广曰:“一 云‘予小子受先公功’。”〔8〕“毕立”,《尚书大传》作“戮力”。〔9〕“师尚父”, 即上文之太公望。“号”,号令。〔10〕“楫”,音 j0,短桨。“舟楫”,指渡河之船。
〔11〕“复”,复盖。〔12〕“王屋”,王所居。〔13〕“流为乌”,化为乌鸦。〔14〕 “其声魄云”,日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认为此“其声魄云”应与本书《封禅书》 之“其声殷云”同例。按《封禅书》记陈宝,谓“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来也常以 夜,光辉若流星,从东南来集于祠城,则若雄鸡,其声殷云,野鸡夜雊”,所述乃特大 火流星,”其声殷云”是形容陨落时的巨大声响。〔15〕“女”,同汝。〔16〕“乃还 师归”,以上是据汉代流传的所谓今文《泰誓》。《尚书大传》引之。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1〕囚箕子。〔2〕太师疵、 少师彊抱其乐器而儆周。〔3〕于是武王徧告诸侯曰:〔4〕“殷有重罪,不可 以不毕伐。”〔5〕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6〕虎贲三千人,〔7〕甲士 四万五千人,〔8〕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9〕师毕渡盟津,诸侯咸 会,曰:“孳孳无怠!”〔10〕武王乃作《太誓》。〔11〕告于众庶:“今殷王 纣乃用其妇人之言,〔12〕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13〕离逷其王父母弟,〔14〕 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15〕用变乱正声,〔16〕怡说妇人。〔17〕故 今予发维共行天罚。〔18〕勉哉夫子,〔19〕不可再,〔20〕不可三!”〔21〕
【注释】〔1〕“王子比干”,或以为纣之诸父,或以为纣之庶兄。比干谏纣,纣 剖比干观其心。详见本书《殷本纪》。〔2〕“箕子”,或以为纣之诸父,或以为纣之 庶兄,封于箕(在今山西太谷县东北)。箕子见纣杀比干,佯狂为奴,纣囚之。详见本 书《殷本纪》。〔3〕“太师疵、少师彊”,太师是乐官之长,少师是太师之佐,“疵”, 音 c9,《汉书?古今人表》作“庛”。按《书?微子》提到“父(太)师、少师”,前 人多以为是箕子、比干,恐非,当即此二人。〔4〕“徧”,同“遍”。〔5〕“伐”,
《集解》徐广曰:“一作‘灭’。”〔6〕“戎车”,兵车。“戎车三百乘”,《书?牧 誓》序作“戎车三百辆”。《孟子?尽心下》作“革车三百两”,革车亦兵车。《逸周 书?克殷》作“三百五十乘”。〔7〕“虎贲三千人”,《牧誓》序作“虎贲三百人”, 是按战车一辆配备虎贲一人。《孟子?尽心下》及其他古书同《史记》,是按战车一辆 配备虎贲十人。《逸周书?克殷》孔晁注认为战车三百五十辆应配备“士卒三(二)万 六千三(二)百五十人,有虎贲三千五百人”。按虎贲为王之近卫,战时为劲旅,《周 礼?夏官》有虎贲氏。《司马法》佚文记战车编组有三十人制和七十五人制两种,三十 人制是由甲士十人、步卒二十人组成,若以甲士为虎贲,正与此合;七十五人制是以甲 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组成,则是孔晁注所据。他是以七十五人为一车,乘以三百五十, 共二万六千二百五十人(两“二”字均误作“三”,应据此纪《正义》改正),虎贲数 不计在内。〔8〕“甲士”,着铠甲的战士,区别于徒卒。“甲士四万五千人”,各书 无此说。此四万五千人,按三百乘计,每乘合一百五十人,是七十五人制的两倍。〔9〕 “十一年十二月戊午”,《书?泰誓》序“十二月”作“一月”,这是因为改殷正为周
正。〔10〕“孳孳”,同“孜孜”。“孳孳无怠”,勤勉不怠。〔11〕“《太誓》”, 即《泰誓》。按司马迁所见《泰誓》乃汉景帝时民间所献,附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 篇而传,今佚。古书所引与今本《泰誓》有明显不同。〔12〕“妇人”,指殷王的配偶。 “妇人之言”,指妲己之言。本书《殷本纪》谓纣“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13〕 “三正”,《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前人多以阴阳五行释五行, 天、地、人三统释三正(或以夏、殷、周三正释三正)。按《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有“故 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之语,《汉书?律历志》解三辰为日、月、斗,五行为辰星(水 星)、荧惑(火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填星(土星)五星。并以天、地、 人三统合三辰,五行合五星。疑三正即三辰。故这里说“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近 人或释三正为三公、三卿或“二三正”(二三大臣),参看刘起釪《释尚书甘誓的五行 与三正》(《文史》第七辑)。〔14〕“离逷”,离开、疏远。“逷”,音 t@,同“逖”。 “王父母弟”,祖父母叫王父、王母,“王父母弟”是说出自同一祖父母的兄弟。〔15〕 “淫声”,下流音乐。本书《殷本纪》:“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16〕“正声”,典雅的音乐,对淫声而言。〔17〕“怡说”,取悦。〔18〕“发”, 以名自称。“共”,同“恭”。〔19〕“夫子”,是对男子的称呼。〔20〕“再”,第 二次。〔21〕“三”,第三次。以上是据汉代流传的今文《泰誓》。
二月甲子昧爽,〔1〕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2〕乃誓。武王左杖黄钺,〔3〕 右秉白旄,〔4〕以麾。〔5〕曰:“远矣西土之人!”〔6〕武王曰:“嗟!我 有国冢君,〔7〕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8〕千夫长、百夫长,〔9〕 及庸、蜀、羌、髳、微、?、彭、濮人,〔10〕称尔戈,〔11〕比尔干,〔12〕 立尔矛,〔13〕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14〕牝鸡之晨,惟 家之索’。〔15〕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16〕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17〕 昏弃其家国,〔18〕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19〕 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20〕今予发维共行天之罚。〔21〕 今日之事,不过六步七步,〔22〕乃止齐焉,〔23〕夫子勉哉!不过于四伐五伐 六伐七伐,〔24〕乃止齐焉,勉哉夫子!尚桓桓,〔25〕如虎如罴,〔26〕如豺 如离,〔27〕于商郊,不御克儆,〔28〕以役西土,〔29〕勉哉夫子!尔所不勉, 其于尔身有戮。”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注释】〔1〕“二月甲子昧爽”,《书?牧誓》作“时甲子昧爽”,无“二月”。 “二”,《集解》徐广曰:“一作‘正’。”以为殷之正月,当周之二月。“甲子昧爽”, 甲子日拂晓。〔2〕“朝”,天亮时,比昧爽约晚一个时辰。“牧野”,在今河南淇县 西南,为纣别都朝歌(在今河南淇县)之城郊。一说“牧野”即《尔雅?释地》所说“邑 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的牧、野,是指远郊和远郊以外。〔3〕“杖”, 拄。“黄钺”,黄色的铜钺。〔4〕“秉”,握。“白旄”,白色旄牛尾为饰的旗,用 以指挥。〔5〕“麾”,音 hu9,指挥。〔6〕“远矣西土之人”,《牧誓》“远”作“逖”, 义同。“西土之人”指殷王畿以西各国之人,即周人及下庸、蜀、羌、髳、微、?、彭、 濮等族之人。这句话是表示慰劳其辛苦。〔7〕“我有国冢君”,《牧誓》“有”作“友”, “国”作“邦”。按“有”与“友”通。“国”字是避汉高祖刘邦讳改字,本应作“邦”。 “冢君”,大君。〔8〕“亚旅”,《诗?周颂?载芟》“侯亚侯旅”,《毛传》:“亚, 仲叔也;旅,子弟也。”可能是掌管族众的军官。“师氏”,是训练王子弟并率之守卫、 作战的武职。商周时期军队的最高一级编制是师,师氏应即师的长官。〔9〕“千夫长、
百夫长”,千人之长,百人之长。《司马法》佚文(《左传》哀公十三年疏、《周礼?夏 官?大司马》疏引)称之为“千人之帅”、“百人之帅”。根据甲骨卜辞,殷王“登人” 常以百人、三百人、五百人、千人、三千人、五千人为计,百人、千人应是当时军队编 制的基本单位。〔10〕“庸”,国名。春秋时期的庸国在今湖北竹山县东南。“蜀”, 国名,在今四川成都市。“羌”,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