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 >

第7章

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第7章

小说: 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簟1o ti8,传说中贪婪残忍的凶兽名。〔9〕“宾于四门”,于四门敬迎友好来宾。
〔10〕“四裔”,四方偏远荒凉之地。〔11〕“御”,抵御。“螭魅”,音 ch9 m8i, 传说中山林里害人的妖怪。〔12〕“辟”,开启。〔13〕“毋”,通“无”。


舜入于大麓,〔1〕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 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 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2〕皋陶、〔3〕契、〔4〕后稷、〔5〕伯夷、
〔6〕夔、〔7〕龙、〔8〕倕、〔9〕益、〔10〕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11〕未有分 职。〔12〕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 论帝德,〔13〕行厚德,远佞人,〔14〕则蛮夷率服。〔15〕,舜谓四岳曰:“有 能奋庸美尧之事者,〔16〕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为司空,〔17〕可美帝 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禹拜稽首,〔18〕让于 稷、契与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弃,黎民始饥,〔19〕汝后稷 播时百谷。”〔20〕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21〕汝为司徒,〔22〕 而敬敷五教,〔23〕在宽。”〔24〕舜曰:“皋陶,蛮夷猾夏,〔25〕寇贼奸轨,
〔26〕汝作士,〔27〕五刑有服,五服三就;〔28〕五流有度,〔29〕五度三居:
〔30〕维明能信。”〔31〕舜曰:“谁能驯予工?”〔32〕皆曰垂可。于是以垂 为共工。〔33〕舜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34〕皆曰益可。于是以益 为朕虞。〔35〕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熊罴。〔36〕舜曰:“往矣,汝谐。”
〔37〕遂以朱虎、熊罴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38〕皆曰 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39〕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絜。”
 
〔40〕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41〕直而温,宽而 栗,〔42〕刚而毋虐,简而毋傲;〔43〕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 音能谐,毋相夺伦,〔44〕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45〕百兽 率舞。”舜曰:“龙,朕畏忌谗说殄伪,〔46〕振惊朕众,命汝为纳言,〔47〕 夙夜出入朕命,惟信。”〔48〕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49〕敬哉,惟时 相天事。”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50〕远近众功咸兴。分北三苗。〔51〕

【注释】〔1〕“麓”,高山下之大林。〔2〕“禹”,姒姓,传说时代夏后氏部 族首领。较早的传说中,禹为敷布土地的天神。《国语?周语》则说他因治水之功,上 帝赐以姒姓,亦称有夏氏。这实际反映了禹是古代有夏氏部族神化了的首领。《天问》 神话中禹是从鲧腹中出来的,因而文籍中鲧、禹为父子。传说中禹治洪水,敷土地,甸 山川,划九州。儒、墨两家把禹和尧、舜推崇为最伟大的实行禅让的三个圣王,称誉禹 治水之功。〔3〕“皋陶”,音 g1o y2o,传说时代偃姓部族首领。相传为舜掌刑狱之 官,其后裔为春秋时期的英、六诸国,地在今安徽六安县一带。掌狱之说未必可信,然 而同虞舜部族有部落联盟关系则极为可能。〔4〕“契”,传说为商人始祖帝喾的儿子, 曾助禹治水有功,赐姓子氏,任为司徒,封于商,地在今河南东南。〔5〕“后稷”, 传说时代姬姓部族的先祖,名弃,传说为舜掌农事之官。〔6〕“伯夷”,传说舜时主 礼之官。〔7〕“夔”,音 ku0,传说舜时主乐之官。〔8〕“龙”,传说舜时主进谏之 官。〔9〕“倕”,音 chu0,传说舜时主工之官。〔10〕“益”,即伯益,又作“伯翳”, 嬴姓族先祖,传说为舜时掌管山林之官,曾助禹治水有功。相传战国时的秦、赵为其后 裔。〔11〕“彭祖”,传说为颛顼之玄孙陆终氏的第三子,尧时封于彭城,即今江苏徐 州境。〔12〕“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用后世国家的职官给尧、舜时的部族首 领分职,显然是不符合当时的氏族社会的历史事实的。虽然如此,我们从这些传说中看 出,当时的社会已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历史阶段。即由部族间单纯的生存斗争关系转为 既有部分生存斗争关系,更有相互联合、相互融汇的关系。大禹治水有多个部族首领协 助,这是关于他们相互联合的传说。而这一部族善农(如后稷),那一部族善工(如倕), 则是反映他们相互融汇、相互取长补短的传说。当时的社会进入了部落之间大联盟的历 史时期。经过尧、舜、禹相互禅让联盟首领的阶段以后,终于走上了传说中的世袭王朝
(夏王朝)的新时期。〔13〕“十二牧”,古称地方长官为“牧”,此“十二牧”泛指 群臣诸侯。〔14〕“佞人”,巧言媚上的人。〔15〕“蛮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少数部 族。〔16〕“奋”,振奋、发扬。“庸”,功绩。〔17〕“司空”,西周金文作“司工”, 掌管土木工程的官名。〔18〕“拜”,古代男子所行跪拜礼。礼时,双膝跪地,两手拱 合,俯首至手与心平,而不至地。“稽首”,九拜礼中最恭敬者,即行跪拜礼时,叩头 至地。〔19〕“黎民”,众民。“黎”,通“黧”,黑色。《韩非子?外储》:“手足 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农耕劳作之人,久经日晒,面目黧黑,故呼劳作之民 众为“黧(黎)民”。〔20〕“时”,通“莳”,栽种。〔21〕“五品”,指君臣、父 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品德。“驯”,通“顺”。〔22〕“司徒”,西周金文多 作“司土”,掌管土地和民众之官。〔23〕“敷”,布,施。“五教”,五品之教。〔24〕 “宽”,宽缓,宽容。“在宽”,谓用宽缓手段实现教化的目的。〔25〕“猾”,音 hu2, 侵扰。“夏”,华夏,古代中原部族自称“华”或“夏”,后又称“华夏”。〔26〕“寇”, 抢掠。“贼”,杀人。“奸”,内乱。“轨”,通“宄”,外患。〔27〕“士”,掌管 刑狱之官。〔28〕“就”,就刑之处。“三就”,古所谓大刑就于原野,次刑就于朝市, 同族就于甸师氏。〔29〕“五流”,刑有五种,故减刑亦有五种,用流放的方式来减五
 
刑,故有五流。“度”,《尧典》古文本作“宅”,居处。〔30〕“三居”,指四裔之 外,九州之外,中国之外。〔31〕“维”,通“唯”。“明”,判罚分明。“信”,使 人信服。〔32〕“驯”,通“顺”,理顺。“工”,制作工匠之事。〔33〕 “共工”, 官名,总理百工。〔34〕“上”,指山陵。“下”,指原隰。〔35〕“虞”,官名,掌 管山泽渔猎。〔36〕“朱虎、熊罴”,二臣名。〔37〕 “谐”,和谐。此义为适合。
〔38〕“典”,主管。“三礼”祭祀天神、地祇、人鬼之礼。〔39〕“秩宗”,官名, 掌管礼仪。〔40〕“絜”,通“洁”。“静絜”,谓心地纯净虔诚。〔41〕“稚子”, 幼子,此指贵族子弟。〔42〕“栗”,战栗。此义为警惧。〔43〕“简”,简约。〔44〕 “伦”,条理顺序。〔45〕“石”,石磬等石制乐器。“拊”,轻击。〔46〕“殄”, 音 ti3n,绝灭。“伪”,欺诈。〔47〕“纳言”,负责采纳良言之官。〔48〕“信”, 诚信。〔49〕“女”,通“汝”,你、你们。“二十有二人”,清崔 适谓禹、皋陶、 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及十二牧,共二十二人。 〔50〕“绌”,通 “黜”,贬。“陟”,升。“绌陟”,指据官员政绩的优劣,或升迁或罢黜。 〔51〕 “北”,通“背”,背离。“分北三苗”,传说三苗流放后,继续作恶,此谓再进一步 将其分离,从而做到分而治之。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1〕皋陶为大理,〔2〕平,民各伏得其实;〔3〕 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4〕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5〕弃 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 州莫敢辟违;〔6〕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7〕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 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8〕南抚交阯、北发,〔9〕 西戎、析枝、〔10〕渠廋、〔11〕氐、羌,〔12〕北山戎、〔13〕发、〔14〕息慎,
〔15〕东长、鸟夷,〔16〕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
〔17〕致异物,凤皇来翔。〔18〕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注释】〔1〕“厥”,其。〔2〕“大理”,《大戴礼记?五帝德》及本书《夏 本纪》均作“皋陶作士”,是“大”实“士”之讹,“理”则应属下。《夏本纪》作“理 民”。〔3〕“伏”,服罪。〔4〕“工师”,主管工匠之官。〔5〕“辟”,开辟。〔6〕 “辟”,通“避”,回避,逃避。〔7〕“披”,劈开。“九山”,泛指天下各大山。 下文“九泽”、“九河”亦系泛指。“九”,言其多,并非确实之数。〔8〕“荒服”, 最荒远处。古人将天下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依次围绕王畿(都城)每 五百里为一服。荒服距王畿最远。〔9〕“北发”,即北户,传说南方最远处。〔10〕 “析枝”,《五帝德》作“鲜支”,在古河关西,即今甘肃兰州市以西。〔11〕“渠廋”, 又作“渠搜”,亦在河关西。〔12〕“氐、羌”,居住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交界处的 古部族。〔13〕“山戎”,古代北方部族名。〔14〕“发”,北方古国名。〔15〕“息 慎”,又作“肃慎”,分布在今黑龙江、松花江一带的古部族。〔16〕“长,鸟夷”, 我国东部近海地区古部族名。〔17〕“《九招》”,又作“《九韶》”,相传为舜所制 古乐名。〔18〕“凤皇”,又作“凤凰”,传说中的吉祥鸟。“凤皇来翔”,谓舜时政 治开明,天下太平富庶,吉祥鸟也来飞舞庆贺。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 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1〕葬于 江南九疑,〔2〕是为零陵。〔3〕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
 
唯谨,〔4〕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5〕舜子商均亦不肖,〔6〕舜乃豫荐禹 于天。〔7〕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 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8〕以奉先祀。服其服, 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注释】〔1〕“苍梧”,古地名,在今湖南宁远县。〔2〕“九疑”,山名,又 作“九嶷”,在今湖南宁远县境。〔3〕“零陵”,古地名,在今湖南宁远县境。〔4〕 “夔夔”,恐惧的样子。“夔夔唯谨”,谓舜为天子后见到父亲仍小心翼翼,唯恐侍候 不周有失孝道。〔5〕“封弟象为诸侯”,《孟子?万章》谓象封于有庳。〔6〕“商均”, 相传为女英所生,因封于商故称商均,商即今河南虞城县。〔7〕“豫”,通“预”, 事先。〔8〕“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括地志》云尧后封于定州唐县(今 河北定县北之唐县),舜后封于宋州虞城县(今河南虞城县)。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1〕以章明德。〔2〕故黄帝为有 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 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注释】〔1〕“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我国古代(秦以前)“女 子称姓,男子称氏”,“氏”表示地位的高低贵贱和所任职官或封地,“姓”则表示出 生的血缘族属以别婚姻(古人同姓不相婚配)。远古由母系氏族社会发展而来,故“姓” 皆从母系。本篇所述自“黄帝至舜、禹”的历史,相当于考古学的新石器时代的后期, 我国称为龙山时期,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考古类型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前述各部族 所生息的地区的考古文化内涵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他们不会都源于同一个母系血缘 集团,因而也不可能都是同一“姓”的部族集团。迄今为止,这个时期的历史没有直接 文字可资稽考,只有口耳相传的传说。而这些传说又难免被人们添改和删节。司马迁撰 写这篇《五帝本纪》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战国时期遗留的文献,而战国时人出于当时 政治斗争的需要,往往恣意篡改历史为其所用。因此,从黄帝至舜、禹这些源自不同母 系的部族便都成了同“姓”者。古人重“姓”以别婚,本是我们探索他们不同血缘族属 的重要依据,但是经过人为地篡改以后,使我们在使用这些“姓”源材料时,不得不先 详加考证,以去伪存真。〔2〕“章”,通“彰”,显扬。


太史公曰:〔1〕学者多称五帝,尚矣。〔2〕然《尚书》独载尧以来;〔3〕 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4〕荐绅先生难言之。〔5〕孔子所传《宰予问 五帝德》及《帝系姓》,〔6〕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 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 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 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 于他说。〔7〕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 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注释】〔1〕“太史公”,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职太史令,司马谈去世后司马 迁继任。汉时太史令又称太史公,故此处司马迁自称太史公。按太史令系秦、汉所设, 源自西周、春秋时的太史一官。太史本来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
 
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秦、汉以后太史令地位渐低。司马迁任 太史令即主要掌管天文历法和修史。〔2〕“尚”,上,久远。〔3〕“《尚书》”,又 称“《书》”、“《书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上古残存文献汇编。其中包括商、周若 干重要历史文献和后代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西汉初存二十八篇,后世称为《今文尚 书》。相传汉武帝时在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用古文书写的《尚书》,后世称之为《古文尚 书》。另有东晋梅赜献的《尚书》,后人称为《伪古文尚书》。〔4〕“雅”,典雅。 “驯”,通“训”,法则。“其文不雅驯”,指诸家述说黄帝事迹的文字,不规范,难 以信据。〔5〕“荐绅”,即“摚稹保讲弩擞诖U馐枪攀惫倮舻淖笆视美创≈缸龉儆械匚坏娜恕!6〕“孔子”,春秋末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其先祖为宋国贵 族。自孔子开始,私人授徒讲学,传说有弟子三千人,是开创儒家学派的宗师。“《宰 予问五帝德》”,保存在《大戴礼记》中。“《帝系姓》”,写成于战国末,原收在《世 本》中,也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称《帝系》),是华夏族形成后大一统要求下的产 物,把所有各种神话人物和古代各族祖先神灵,都变为历史人物,编成一个统一的以黄 帝为始祖的具有血缘关系的古史世系。《五帝德》、《帝系》两篇,汉代儒者以其非正 经,多不传习,但是却和另一篇儒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