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协同-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现实进行了详细阐述。
我们认为协同使人感觉捉摸不定的原因之一,是经理们
没能正确地认识协同的效能。人们经常用一些笼统的或抽象
的字眼来定义协同的效能,这导致经理们去追求一些根本不
存在或他们不可能把握的东西。识别专属于自己公司的发展
机会是对经理们的一个关键性挑战。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在于,
要对在特定条件下有实际意义的每个细节进行充分地分析。
为此,管理顾问和学者们为经理们设计了一系列解决这类问
题的框架。而这也正是本书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中收录
了几种适用于不同情形的框架,有的适用于分析现有业务中
存在的机会,有的适用于收购兼并,有的则适用于跨国公司。
二部分文章有一个共同主题,那就是对机会的分析力求详
尽,不仅要考虑潜在的利益,更要考虑成本。文中提出了一
些评价协同机会的严格的标准,例如,必须可以产生竞争优
势,必须可以增加个别部门或公司整体的价值,成本不得超
过潜在的收益等。这意味着经理们在判断选择机会时必须十
分挑剔。虽然这些框架主要用于识别相同的业务行为,但它
们也同样可帮助经理们识别对不同业务都有用的关键技能。
三部分中安德鲁·坎贝尔的文章就提出了一个用于识别核
心技能的框架。
下一步就是如何真正实现协同。这也正是本书三部分
9
10
战略协同
的主要内容。我们在有关实施协同的文献中发现了一些令人
迷惑的前后不一致现象,一方面,那些方法或框架鼓励经理
们去识别特有的机会;但另一方面,有关实施方面的建议却
大多集中于如何取得一般化的协同。哈佛的罗莎贝丝·莫
丝·坎特和克里斯托弗·巴特利特以及I N S E A D的苏曼特
拉·戈沙尔在三部分的两篇文章中均提出,成功推行协同
的组织具有相似的特点,管理者们的挑战就是创造这类组织。
对许多公司而言,这意味着克服难以逾越的障碍,建立可以
支持公司不同类型的业务单元之间相互联系的新型的管理程
序,甚至是新的公司文化。
虽然大多数关于协同实施战略的文章主要讨论如何在同
一组织内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共享,但经理们在组建战略联盟
或合资公司时也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合资各
方在战略目标和做生意的方法上是有所不同的。与一个决策
程序或领导风格与你迥然不同的伙伴合作可能是一件十分令
人恼火的事情,这个伙伴可能是你公司里的另外一家企业,
也可能是公司以外的供应商或竞争对手。约瑟夫·巴达拉特
在关于战略联盟的一篇文章中,仔细研究了经理们应如何在
与合作伙伴共享关键知识技能和捍卫自身利益之间掌握平
衡。他指出了一些为了谋求联盟的最大效益而应对企业文化
或价值观做出的调整。
建立创造新的公司文化需要长期的努力,因此这种建议
对那些急于解决具体协同问题的经理们来说,有些远水不解
近渴。三部分中安德鲁·坎贝尔的一篇文章表达了我们对
此问题的看法。我们认为经理们经常碰到的问题并不是如何
取得一般化的协同,而是如何取得具体实在的利益。有的时
10
11
绪论
候,利益的确十分诱人,但同时困难也足以令人生畏。这时
惟一的选择就是对公司进行彻底变革。尽管如此,在不改变
公司现有结构的条件下,也常常有可能得到同样的利益。为
此,坎贝尔提出了一个框架,以帮助经理们了解在不进行激
烈变革的条件下有那些手段可供选择。
四部分的主题是“实践中的协同”。在这部分里,我们
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实施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实施之所以非
常关键是因为许多协同战略的失败都是由管理和组织方面的
缺陷造成的。现在的许多管理类文章一般都是把注意力放在
讨论协同的潜能上。它们主张经理们应去识别所有可能的机
会,为了从下属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谋求协同的利益,应
努力创造相应的管理程序和企业文化。例如,迈克·波特就
主张,那些可以从对价值链各环节进行全球配置和协调中获
得竞争优势,并可以克服组织上的障碍发挥这种优势的公司,
1 7
将是未来国际竞争中的胜利者。在他看来,只要公司期望从
协同中获得好处,它们就必须发展一种被称为“水平组织”
的新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的结构、体系和功能可以适应企
1 8
业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与此相同,克里斯托弗·巴特利特和
苏曼特拉·戈沙尔在他们有关跨国公司的一份研究中也总结
到,许多公司知道机会何在,但它们尚需培养抓住机会的能
力:
一些公司在国际业务中遇到的失败和挫折不是源于
不恰当的战略,而是源于组织上的缺陷。在长达五年的研
究工作中,我们不断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大多数国际化
公司的经理们知道应如何提升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对他们
19
的挑战在于怎样发展一种组织能力去真正实现它。
11
12
战略协同
这两位专家倡导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超国界”的组织形
式。对于那些业务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公司来说,这种组织形
式可以使他们把握住各种不同类型的机会。这种组织是一种
紧密结合的网络,设备、产品、资源、人员和信息都可以在
各自独立的单位之间自由流动。它可以像全球化公司一样,
通过全球化的操作实现规模效益;它可以像国际化公司一
样,使知识和技能自由传播;它也可以象跨国公司一样,对
国家差异做出迅速反应。
水平的或是超国界的组织还只是一种理论假设,现实中
尚不存在这样的组织。但我们知道,许多公司确实觉得跨越
组织性障碍是一件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正是基于
此,我们在四部分中集中介绍一些公司在追求协同效应方
面的经验。这些深入的研究,不仅可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经
理们对协同趋之若骛的原因以及他们是如何识别机会的,而
且可使我们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举措。
在大量的案例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事情,虽然一些公
司采取了各种手段试图加强业务单位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但
他们却没能从紧密的联系中取得好处。四部分中,罗伯
特·格朗一份有关金融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的研究报告探讨
了这种现象的原因。报告对包括S e a r s、American Express和
C i t i c o r p在内的一些试图实行大协同战略的公司进行了分析。
为了向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这些公司向核心业务以外
的领域进行了拓展。尽管利用同样的销售队伍和技术进行产
品的混合销售可能带来一些协同机会,但实际上这些机会是
很难被加以利用的。商业银行家与投资银行家之间、保险销
售员与股票经纪人之间的文化冲突,以及大量其他方面的困
12
13
绪论
难,使多元化的结果令人失望,公司业绩负增长。格朗指出,
他所研究的这些公司更多的是把战略建立于眼光和雄心上,
而不是建立在对实际利益和可行方法的仔细研究上。
虽然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公司是有能力进行大
规模组织变革的,但确实有些公司通过注重实效的工作实现
了协同。四部分中的其他一些文章着重探讨了为从特定的
机会中获益而必须完成的那些痛苦而琐碎的工作。沃鲁恩·
贝里和托马斯A。 鲍尔斯描述了一家美国公司和一家日本公司
如何重建他们之间的联盟。通过重新分析建立联盟的战略动
机,两家公司走出了先期合作失败的阴影,并对发展目标达
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他们设立了一个工作小组研究实现
目标的具体步骤以及两家公司各自应为联盟做的贡献。作者
注意到,在这一过程的开始阶段,两家公司并未试图对每一
个不确定因素都进行界定,他们甚至对法律合同的起草目标
也置之不理。相反他们给经理们足够的时间去尝试各种可能
的方法,并且对原有的计划进行修改。虽然重组的工作花费
了许多时间,但它却取得了实在的效果—一个得到双方支
持、具有明确竞争目标的新联盟建立了起来。
四部分中,菲利普C。 哈斯佩斯拉格和戴维B。 杰米森在
他们一份研究收购的文章中,也向我们传达了同样的一个信息:
只有依赖明确的目标和注重实效的工作才能取得协同效益。他
们研究了I C I是如何使一个小型创业公司Beatrice Chemicals融
入到公司整体之中去的。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收购之后的
一年里,I C I采取了放手管理的方法,其后,才慢慢地把
B e a t r i c e的业务与公司原有的业务整合起来。作者指出这种渐
进的方式使B e a t r i c e的经理们有时间去适应变化并找到为I C I做
13
14
战略协同
贡献的方法。由于I C I非常清楚自己想从收购中获得什么,所
以他们理智地意识到,仓促前进只会削弱本应可以从收购中获
得的利益。
四部分的最后是哈佛的M。 特雷瑟·弗莱厄蒂的文章。
她研究了从事国际化生产制造的公司是如何进行项目协调
的。大多数项目是比较温和的,因为公司认为这些项目是
“可以做做看的”,所以它们一般由当地经理负责完成。这样
的做法使公司的业绩有了明显的改善。在几个例子中,随着
经理们逐渐学会如何同其他部门共事,并且从实实在在的利
益中建立了对知识和技能共享的信心,项目从起初的温和型
逐渐变得复杂起来。弗莱厄蒂非常赞赏这种自下而上的做法,
她认为当地经理是最了解他们自己工作的人,因此他们可以
对什么样的共享有用做出最准确的判断。
有关公司从协同中受益的事例告诉我们,成功有赖于对
机会的认真分析以及采取有效的、渐进的操作方式。协同是
一个很大的概念,包含许多不同类型的受益方式。在实践中
经理们要做的,是发现那些自己公司能够把握的具体的机会。
参考文献与注释
14
15
绪论
15
16
一一部部分分
什么是协同
17
11章章
概论
一部分的2章是由H 。伊戈尔·安索夫所写的一篇文
章。这是有关协同的最早的一篇文章。从5 0年代开始,安索
夫就在欧洲和美国从事顾问和教学工作。其间撰写了大量有
关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的文章和著作。“协同与能力”选自
1 9 6 5年一次出版的《公司战略》一书。该书所提出的理论
框架颇具逻辑性强、解析透彻的特点。虽然在过去的2 5年中,
安索夫撰写了大量有关公司战略的文章,但他对协同的观点
却始终没有什么变化。在最近重新修订、扩编的《公司战略》
1
中,他也同样坚持了自己过去的观点。
6 0年代是众多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务不断多元化的一
个时期。安索夫的目标是协助经理们在发展和多元化等方面
的问题上进行更好的决策。公司是否应进入新的产品市场?
哪些领域可以为公司提供最佳的机会?这些都是安索夫的战
略模型所要回答的问题。他认为战略主要包含四种要素:产
品市场范围、发展方向、竞争优势和协同。
这四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或是它们全体,都可以增强公
司的协调性,并为经理们的未来决策提供指导。产品市场范
围界定的是企业参与竞争的行业;发展方向表明的是公司通
过选择产品和市场组合而形成的成长走势;竞争优势表现的
18
一部分什么是协同
是公司所寻求的某种机会,例如,在一种新兴市场中的主导
地位,或是由于进入成本很高而只有少数竞争对手的市场等。
最后一个要素—协同,说明的是企业如何通过识别自身能
力与机遇的匹配关系来成功地拓展新的事业。有些公司,比
如说一些企业集团,他们的战略可能不包含任何协同的因素,
而另外一些公司则可能因为只有通过重组或管理重心调整才
能实现协同,而决定放弃一部分联合的好处。因此协同并不
是公司战略的一个必备要素。
安索夫确立了协同的经济学含义,亦即为什么企业整体
的价值有可能大于各部分价值的总和。协同模式的有效性部
分地源于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例如,通过提高设备利用率、
共用销售队伍或统一订货等手段,有可能使两个企业的成本
都得到降低。但是协同也包括其他一些比较抽象的好处,安
索夫把这类好处称为“经理的协同”。经理们有可能把他们
在一个企业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其他新的企业。如果
新企业的管理和决策由此得到改善,那么协同就发挥了作用。
但是相反的情况也有可能发生。如果某个经理对一家公司的
业务根本不懂,或总是想强行实施不恰当的方案,那么公司
的管理就会恶化,这时协同的效果就是负面的。
因此,安索夫强调经理们必须对进入新领域的潜在利益
和失败风险都要有所认识。他推荐的一个工作步骤是首先分
析在不同业务之间产生协同的可能性,然后再把这种可能性
与公司自身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对比分析。一个步骤可以发
现在管理、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取得协同效应的可能性。但这
还只是理论上的可能性,一家公司能否实现协同还要取决于
公司在各个领域中的能力水平,所以经理们也要对公司自身
20
19
1章概论
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公司能力代表着公司在每个职能领
域里所拥有的资源和技能。如果公司善于发挥它的优势,实
现协同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因此,安索夫的框架有助于经
理们识别可用于开发新业务领域的能力。
安索夫对协同的解释比较强调它的经济学含义,亦即取
得有形和无形利益的潜在机会以及这种潜在机会与公司能力之
间的紧密关系。其他作者对协同也有相似的解释。但本部分
3章的作者却对协同进行了比较严格的界定,他把安索夫的协
同概念分解成了“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两部分。这位作
者就是来自日本的战略专家伊丹广之,他的那篇题为“隐形资
产”的文章实际上是他的著作《启动隐形资产》(M o b i l i z i n g
Invisible Assets)中的一个章节。伊丹是日本Hitotsubashi 大学的
教授,他在1 9 8 0年写的这本书主要是为日本公司的经理们服务
的。华盛顿大学的Thomas Roehl把这本书译成了英文,并向英
语读者进行了推介。为此,在1 9 8 7年发表的该书英文版中,伊
丹尊称R o e h l为自己的合作者。
在他的这本著作中,伊丹提出公司的战略应寻求在五个
领域中的配合,其中的三个外部领域是指用户、竞争和技术,
两个内部领域是指资源和组织。伊丹依次讨论了这五个领域,
并在每个领域中都对协同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位战略家的
目标是最有效地利用公司的所有资源,同时创造充足的资源。
他心中的协同是一种发挥资源最大效能的方法。他把资源划
分为实体资产和隐形资产两大类。实体资产是指诸如生产设
备等资产。隐形资产则是一种无形资源,它既可能是商标、
顾客认知度或是技术专长,也可能是一种可以激发员工强烈
认同感的企业文化。伊丹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