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协同-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资源分布的这种不平衡状态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改变,而
且由于各个市场的相对重要性在不断变化,这一问题也永远
得不到完全的解决。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去简单地调整
资源的地理分布状态,而是要创造一种组织系统,使那些在
实力雄厚的机构中被闲置或是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能够为缺
少这种资源的市场所利用。
简单地建立集权式或分权式管理并不能解决这种资源与
环境不匹配的问题,而且如果期望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竞
争中取得成功,公司就必须培养比本文前面所讨论的两个公
司层次更高的组织能力。其原因在于,即使是具有最成熟的
集权式管理或分权式管理能力的公司也具有局限性,在这两
种公司中,资源所在的地点通常也就决定了对这些资源进行
控制的地点。无论公司正式授权与否,分支机构的经理对如
何使用存在于分支机构的资源都有很强的影响力,而且他们
246
24
11章跨国之路
的关注焦点也是具有等级色彩的,一般而言,分支机构的需
要总是要优先于公司整体需要的。因此解决环境与资源不匹
配关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公司能否成功地将资源的使用权和
控制权进行分离。
在我们所研究的公司中,有几家公司正在发展这样一种
组织能力。这种能力既超越了那些分权式联邦型跨国公司所
具有的对全球机会与需求做出敏感而快速反应的能力,同时
也超越了那些集权式核心型跨国公司所具有的通过核心集权
架构对分布于全球的分支机构进行严密控制与协调的能力。
我们称他们正在发展的这种能力为“跨国能力”,亦即在既
保持分支机构的灵敏性又强调全球整合的条件下进行跨越国
界的管理能力。这种能力的关键在于,在分支机构与总部之
间以及分支机构与分支机构之间以灵活的方式进行联接,并
通过这种方式使公司总部及各分支机构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瑞典的通讯公司E r i c s s o n就是这类公司中的一个代表,它
在管理这些必要的联接和运作程序方面已变得非常富有效率。
我们认为有三个组织特征对其发展跨国管理能力最有帮助:
● 组织机构之间在资源和责任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
● 一组强有力的跨机构整合机制。
● 非常明确的公司整体观念以及非常成熟的全球管理意
识。
11 。 4 。 1资源和责任的相互依赖关系
对跨国性组织最重要的或许就是建立在分支机构之间相
互依存关系基础上的组织形态。这种资源和责任的相互依存
关系,通过使对资源、想法和机会的共享变成一种自发的行
247
24
三部分创造协同效益
为,打破了本地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等级差别。电子数字
式交换机是通讯类公司在8 0年代及以后的业务中所要使用的
一种核心产品,为了说明上面这种组织形态对公司的管理能
力是如何形成影响的,让我们来对照比较一下I T T、N E C和
E r i c s s o n三家公司在开发电子数字式交换机这一产品时所采
用的不同方法。
I T T是一家始建于1 9 2 0年的波多黎各电话公司。在1 9 2 4
年的年报中,I T T描述了公司自创建以来在建立全球化业务
方面所一直追求的一个目标,即“建立由本地人负责运营的、
真正本地化的系统”。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I T T设在各
国的“系统室”(公司对国家级分支机构的称谓)将主要精力
都放在了使自己融入当地的环境、适应所在国家的特点和市
场需求的努力之中。除了最小的系统室以外,其他所有系统
室都被建成了职能齐备、自给自足的机构,独立负责自己产
品的开发、制造、销售、安装和服务等业务。
随着新兴的数字电子技术在7 0年代的出现,开发数字交
换机所需要的巨额费用对I T T这种非常成功的战略形态提出
了挑战。由于没有任何一个系统室能单独拥有必需的技术和
财务资源,或是不能从它们自己所在的市场收回全部投资,
由I T T总公司来负责“系统1 2型”数字交换机的开发项目就
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但是在独立运作几十年之后,
那些国家级分支机构的经理们已变得有权有势,他们不愿意
把数字交换机的开发任务交由总公司研究开发部门来完成,
而实际上总公司研究开发部门几乎没有从分支机构那里得到
任何技术或经验上的支持。
通过施加强大的影响,欧洲系统室抓住了开发系统1 2型
248
24
11章跨国之路
数字交换机的战略机会。但是之后不久,关于在这个重要项
目中各个系统室应当充当什么样角色的争论就开始了。许多
大的系统室在系统的一些关键部分的开发上干脆拒绝依赖其
他人;而其他系统室则拒绝接受在他们看来不适合本地需要
的标准。结果公司内出现了许多重复性劳动,在技术标准上
也是意见分歧不断,所有这一切导致了开发成本飙升至1 0亿
美元。
当公司决定参与市场竞争,从解禁后的美国市场中抢占
一部分市场份额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出现了。尽管公司首席
技术主管反复劝说不要冒险开发他疑之为“系统1 3”的产品,
但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美国系统室仍然启动了一个新
的大型开发项目。在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和额外支出几亿美元
的成本之后,I T T在1 9 8 6年黯然宣布,他将从美国这个最大
的交换机市场撤出。由于没能及时地把自己具有领先优势的
技术进行传播和应用,这个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国际型通
讯公司遭到了失败。正是这一失败最终导致了I T T将其欧洲
分公司出售,并逐渐退出了对国际通讯业务的直接参与。
如果在I T T里对有效的全球化技术创新形成障碍的是分
支机构的极端独立性,那么在N E C,形成障碍的则是分支机
构对母公司的强烈依赖性。N E C中首先探察到数字交换机这
一潮流的是负责美国分公司这个小型机构的日本经理。但是
这位经理的职责只是销售公司的产品并为公司在美国市场建
立一个滩头堡。由于他的这种角色,为了使日本的技术经理
们相信他们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看不到的数字化潮流,
他耗费了精力、吃尽了苦头。
这位美国经理最终赢得了足够的支持。但是新的N E A C
249
24
三部分创造协同效益
6 1型数字交换机几乎全部是由总部人员负责开发的,即使是
在对新产品的技术特性进行决策的时候,总部开发部门也只
是依赖他们自己的人员对美国用户进行实地调查取得的结
果,而并不重视北美销售公司提出的意见。虽然NEAC 61被
认为具有良好的硬件,但是客户们感觉它的软件并不适合美
国的需要。产品销售状况因此不是十分理想。
I T T和N E C两家公司都意识到了他们独立型或依赖型组
织系统的局限性,并竭尽全力希望改变它们。但是建立组织
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它需要持续
不断的监控和调整。在我们的样本公司中,E r i c s s o n在创造
和管理机构间相互依存关系所产生的微妙平衡方面是一个最
具连续性也是最有经验的实践者。从它的做法中我们可以看
出,持续地调整责任和关系对于在保持一个动态的相互依存
系统的同时实现对不断变化的战略需求的适应是十分有价值
的。
与I T T相同,E r i c s s o n在2 0年代到3 0年代建立了一个非常
发达的全球化运营网络,凭借这个网络,它可以对各个国家
本地的环境做出迅速而敏感的反应;与此同时,它也与N E C
一样,在本土拥有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基地,且母公司具备
支持分支机构运作所需的技术、制造和市场营销能力。为了
在处理好母公司与各分支机构以及各分支机构之间的平衡关
系,E r i c s s o n对各分支机构的责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行了不断的调整。
3 0年代后期,公司管理层开始担心海外分公司日益增强
的独立趋势,这种趋势正在不断导致技术上的分歧、重复性
劳动以及对外采购方面的低效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把
250
24
11章跨国之路
对销售和分销的控制权收回了总公司,并逐渐由各类产品部
门对这些业务进行统一管理。但是随着全球化控制能力不断
得到加强,各产品部门的短视倾向以及彼此之间相互隔绝的
趋势却接踵而来。这样在5 0年代早期,公司的管理职能部门
被赋予了更多的领导权利。也正是在这一阶段,总公司的研
究开发部门开发出了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四通交换机。但是
随着这个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先进性逐渐为人所熟知,
各宗主国要求引进这一技术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此
E r i c s s o n的管理层决定将更多的制造能力和技术诀窍输送到
海外分公司。这样,海外分公司的地位再一次得到了加强。
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分处不同地区、负责不同产
品以及承担不同职能的各类机构和部门的地位此涨彼消不
断,这使E r i c s s o n得以建立一种所有机构都各有其位、各类
经营业务都能自如运转的组织形式。这种多维的组织形式反
过来也使公司在7 0年代敏锐地探察到即将到来的数字交换机
的浪潮,并迅速做出反应。在这种组织形式下,一旦过强的
依赖关系或独立倾向出现,只要公司觉得有必要进行制止,
它就可以毫不费力的将产品开发或制造的责任收回瑞典管理
总部。而如果某个海外机构的能力、技术或经验能够为总公
司所用,这个机构里的一位适当的人员就会直属总公司管理。
在掌握了对数字交换机业务的战略和运营性控制之后,
E r i c s s o n的高层管理者主动将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方面的
相当一部分权责下放给各个海外分公司,这使得全球运营的
相互依存关系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向专业工厂进行产品和零部件的采购一直是相互依存关
系存在的一个基础,但是最近这种依存关系的模式已经扩展
251
24
三部分创造协同效益
到了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领域。例如,意大利是公司传输系
统的全球开发中心。芬兰主要负责移动电话的开发,而澳大
利亚则负责公司在乡村用交换机方面的开发任务。除这些主
要责任外,总公司还赋予这些机构一些开发出口市场方面的
责任(如意大利负责开发非洲市场)。此外,由于一些海外分
支机构所在地比总公司研究机构所在地S t o c k h o l m拥有更多的
软件工程师,公司也在逐渐地将一些更为先进的核心系统软
1 2
件开发工作转移到这些海外机构来完成。
知识、总部集中开发的富有创造性的产品以及总部的各
种职能管理部门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形成了一个多维
的组织框架。在这个框架下,E r i c s s o n建立起了自己富于创
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海外分支机构。随着环境需求和战略
重点的不断转变,E r i c s s o n也在不断地改变分支机构的责任、
转移资产和调整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并借此在各个分支机
构之间维持了一种动态的相互依存关系。正是在这样一种相
互依存关系的基础上,一个兼具全球化思维和本地化行为方
式的跨国公司成功地发展壮大了起来。
11 。 4 。 2跨机构整合机制
虽然资源和责任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为机构之间的广泛
合作提供了一个组织框架,但是为了充分发挥这种相互依存
关系的潜力,公司仍然需要一种有效的组织整合机制来将各
个分支机构联接起来。
在我们所研究的公司中,许多公司的国家级分支机构之
间是一种相互竞争的关系,而总公司与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
也经常具有对立的性质。与此相比,E r i c s s o n公司的组织氛
252
24
11章跨国之路
围就显得非常具有合作色彩。培养和保持这样一种态度对公
司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依靠这种态度,公司的各种不同机构
和部门才能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相互依存的组织方
式的潜力。E r i c s s o n成功地进行跨机构整合主要依靠的是三
方面因素:
● 一组界定明确、控制严密的运营系统。
● 运用临时任命和联合工作小组等措施将人员联接起来
的一种工作程序。
● 跨机构决策会议,特别是便于交换意见和化解分歧的
分支机构董事会。
E r i c s s o n的管理层强烈地感觉到,最有效的整合机制就
是对战略性运营业务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实行严密的集中控
制。与I T T不同,E r i c s s o n并没有强大而成熟的行政管理体系
(直到1 9 8 3年它才开始使用战略规划),但是它的运营体系却
始终保持着可以进行有效的全球化协调的结构。在开发数字
交换机这一产品的时候,考虑到结合地区特点进行一定程度
的调整是不可避免的,公司将产品设计为功能十分明确的模
块式结构。这样海外分支机构就可以根据当地的需要对设计
的某些方面进行改动,而不至于影响系统设计的整体性。同
样E r i c s s o n全球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也使总公司
在将零部件生产甚至是设计方面的任务交由分支机构来完成
的时候,不至于担心对整个制造系统的运转失去控制和协调
的能力。
E r i c s s o n的管理者们指出,他们并没有对决策过程进行
集权化管理,相反他们只是对分支机构决策中的一些参数进
行管理,这种方法有效地保留了分支机构的灵活性和企业家
253
24
三部分创造协同效益
精神。由于相信分支机构的决策不会与总公司不一致或是对
公司的整体利益不利,他们认为,与集权化决策相比,公司
的那些强大而富有弹性的运营系统更有利于他们自如地向分
支机构进行授权。
但是除了完善的系统之外,跨机构合作还需要良好的人
际关系,在这方面,E r i c s s o n采取的是一项将大批人员在总
部与分支机构之间来回轮换的长期性政策。这与N E C的人员
轮换方式无论在方向上还是在强度上都有很大区别。N E C通
常利用少数几个关键经理的工作轮换来实现对一项技术的转
移,而E r i c s s o n则可能将5 0 ~ 1 0 0名工程师或经理从一个机构
转移到另一个机构,并让他们在那里工作1 ~ 2年;N E C的人
员流动方向主要是从总部到分支机构,而E r i c s s o n的人员流
动方式则是双向的、平衡的,被调到总部的人员在学习的同
时也把他们的经验和技能带了过来;N E C轮换的主要是日本
雇员,而E r i c s s o n则在机构间多向的人员循环轮换中对各种
1 3
国籍的人士一视同仁。
7 0年代中期,一批从属于S t o c k h o l m研究中心的澳大利亚
技术人员将他们在数字交换机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带到了总公
司的研究开发部门,并由此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关
系为1 0年后双方在澳大利亚联合进行乡村用交换机的开发奠
定了基础。7 0年代早期,一个由4 0名意大利分支机构的人员
组成的工作小组来到瑞典公司总部学习电子交换机方面的技
术,在共同渡过的1 8个月的时光里,双方建立了对彼此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