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从战列舰到核潜艇 >

第2章

从战列舰到核潜艇-第2章

小说: 从战列舰到核潜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两舷都挂起钢网,以便挡住向它射来的鱼雷。鱼雷发射管最早安装在一种小型的轻便快速的鱼雷艇上。为了对付鱼雷的威胁,射速高的火炮甚至机关枪都在舰上安装起来了,因为舰上的大炮太笨重,不能执行这个任务。这时,为战列舰担任掩护的是一种新型的鱼雷驱逐舰。海军将领们头一次感到,他们所认为微不足道的小艇,现在却对他们强大的、现代化的战列舰构成了威胁。
    1906年出现的“无畏”舰是第一次出现的真正的现代化军舰。它在设计、动力、武备和火控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无畏”舰几乎是以后建造的每艘战列舰的模式。它是第一艘用蒸汽轮机取代往复式发动机做为动力的大型军舰,因此,它能够在海上长时间的活动。它的航速比以前的任何军舰都要快,速度是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防护性强是它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因为它有装甲和水密舱。早期的战列舰通常安装两门、有时候安装4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和各种中等口径的火炮、“美洲”级战列舰一般安装12英寸、8英寸和7英寸口径的火炮;8艘几乎与“无畏”舰同时完工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级战列舰,分别装了4门12英寸炮、四门9。2英寸炮和10门6英寸炮,该舰还装了用来对付敌人鱼雷艇的12磅和3磅的小口径炮各14门;1908年完工的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这是“无畏”舰出世以前为皇家海军建造的战列舰,安装了4门12英寸炮,10门9。2英寸炮和24门12磅火炮。上述每一种炮的弹道都是不同的,而各种炮弹的射击弧线、飞行时间、发射距离也是不同的。因此,不同口径的火炮需要单独装填不同重量的弹丸,并且要对准不同的角度去打击不同的目标。“无畏”舰打破了常规,只安装了10门12英寸的主炮,而没有其他的副炮(除了装一些用来对付鱼雷艇的射速很高的小炮以外)。这体现了“无畏”舰在舰炮上的革命。在特拉法尔加战役以后的100年间,海战虽然很少发生,但是人们都认为,在海上打仗仍然会采取连续轰击的方法。小口径火炮的连续扫射可以削弱敌人的斗志,但是“无畏”舰上的大炮,由于发射距离远,炮弹威力大,使英国皇家海军第一次显示出它的信心。
    火炮革命的另一方面表现在火炮控制系统上。1905年对马海峡那一仗是使用旧式战术的最后一次海战。当时,每门炮都是由炮手自己选择目标,单独瞄准发射的。但是,在1英里左右的距离上,这种打法只能是浪费炮弹。不管炮手的训练多么有素,他自己对是否击中目标也毫无把握。如果战斗距离更大一些——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因为炮的口径越来越大了——他的上述困难也就会更大一些。然而,“无畏”舰上同一口径的重炮,其弹着点都很集中,这样调整距离对准目标就变得容易了。因为一种集中火力的控制系统——火炮指挥仪——出现了。
    自那以后,炮手们不必一定要看到目标了。炮手们只要根据枪炮军官和火控人员所给的指令,去调整方向来对准目标就行了。而火控人员中的多数人也同炮手们一样,用不着非要看到目标不可。当“无畏”舰服役时,皇家海军的火控系统尚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但是在10年以后的日德兰海战中,主力舰队的大多数军舰的主甲板下,都已安装了射击指挥仪和设置了计算中心。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火控系统日臻完善,整个火控系统牵涉到如下人员:首先是枪炮军官,即火控主官。他的岗位在离水线100英尺高的前桅杆上的观测站中。从那儿,他可以不受烟,雾,浪花以及炮弹爆炸的影响,清楚地进行观测。其次是指挥仪瞄准手和测距记录员。他们的位置正好在观测站的上方。此外还有传送手,他们的传送站(与美国海军舰艇上的系统相似)在水线以下。最后还有炮手们,他们都在炮塔室。
    测距员们同时使用几台测距仪和大型双筒望远镜,不断地观测敌舰的距离,并且求出平均值。然后,连同他们对敌舰所估测的航向、航速都传给计算站,计算站再将炮弹的飞行时间、空气的温度、风速(远距离发射要求有高俯仰角)以及己舰的航向、航速、横摇、纵摇、俯仰角、偏航角等有关数据输入计算站的计算器中,求得“火控问题”的答案。最后,把求得的合适的俯仰角数据传给炮手。当时那种计算器的使用代表了最初的电动机械计算机的应用,这种计算机的出现只是在有了电以后才变为现实的。当时不管是照明还是作为工业上的能源。电都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而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舰队的所有军舰上就用电来照明和作为动力了。例如,在19世纪70年代的装甲舰上,各层甲板间的通风就是用电动机驱动大型电风扇来解决的。由主电源输送来的电,用在火炮控制系统的线路上,可以在刻度盘上指示远距离目标,对瞄准手和方向手指示方位和距离,标明弹药的准备情况以及遥控各门火炮进行射击。这样,舰上的所有火炮都能够瞄准同一目标一起开火了。这种情况,今天看来是很正常的,甚至是很简单的,但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之际,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突破。与其他技术领域相比也是很突出的。由于射击指挥仪的出现,火炮出现了一致性和火力的集中性。枪炮军官使用火炮中的一门炮,凭借观察它的弹着点——近弹还是远弹,偏左还是偏右,就可以很快地纠正所有火炮的瞄准点。即使这样,弹丸还是很少击中目标。据估计,在战斗中,火炮的命中率只不过3%,这当然与枪炮军官及炮手们的技术水平和火炮的质量有关。
    20世纪初期的战列舰已经体现了未来重工业发展的方向。800磅到一吨多重的炮弹是由液压装置或电动扬弹机输送到大炮上去的。训练有素的炮手们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装弹、发射、再装弹和再发射的全过程。
    在这个时代英国海军军官所受的训练,深受纳尔逊时代以及其他帆船时代那些名将们的传统影响。他们学的是进攻战的理论,就象1870年和1914年法国陆军军官们所学的理论一样。他们并不特别注意阅读海军和陆军的历史——而这些自然会扩大他们的视野。从英国第一海务大臣以下,人们一直奉行这样的信条:皇家海军是一个战斗军种,是为了打仗而建立起来的,战争爆发,它就应该立即投入旨在摧毁敌人战列舰队的对抗中去。
    十几年中,英国海军为了与德国舰队决一雌雄,在训练上和装备上都已作了准备,这场战争是肯定要爆发的。1914年。英国军官们对战胜德国人仍然抱着必胜的信心,因为他们的战列舰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21比13)。他们毫不怀疑,一旦进行这场海战,德国的小舰队就会很容易地被打垮。然而,当时英国海军军官中却很少有人想到德国舰队会很明智地拒绝参战。但是,德国海军迟迟不参战,对英国海军来说倒是一件好事。因为当时英国有些军舰上的装备损坏较大,战列舰“大胆”号也碰撞水雷被炸沉(此事一直保密到战后),英国海军所保持的优势大大地减小了。此外,主力舰队在与德国进行日德兰海战之前,还需要21个月的休整时间,以便进行训练,提高火炮的射击水平。
    当时在英国海军中,占上风的看法是,只有在海上进行一场决定性的战斗,才能使英国取得制海权。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这样一个现实:即英国海军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对海洋实施了一般的控制。从战争一开始,英国就对德国几乎所有的舰艇和商船队进行了海上封锁,虽然当时的波罗的海没有封锁,但也经常遭到英国潜艇的袭扰。在英国海军军官中,很少有人清楚,他们的舰队很好地部署在那里,并不是为了打仗,而只是摆出打仗的架势进行威胁——与尔后的核时代里的大规模威慑非常相象。决定性的战斗将在陆地上进行,而作战舰队是决定不了战争的胜负的。
    英国主力舰队总司令约翰·杰利科爵士知道,他的战列舰很容易受到水雷和鱼雷的攻击,所以他不敢把其战舰部署到北海南部或者靠近德国基地的海域去冒险。他虽然拥有一支庞大的舰队,但很不灵活,他的战术分队不是“作战舰”而是“作战舰队”。在日德兰海战中,杰利科的主力舰队分为3个作战支队,每个支队又分成2个中队,每个中队拥有4艘战列舰。整个主力舰队一共有24艘战列舰,由杰利科以及另外6位将军进行指挥。但是,为了与习惯作法一致,对这支庞大的舰队实行了严格的统一指挥。每艘战列舰的舰尾与后面战列舰的舰首之间的距离正好是500码。该舰队通常分6个纵队航行,一旦发现敌舰, 6个纵队就会变成一个战列队形,长达6海里左右。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自己的队形与敌舰的前进队形成直角,因为这时敌舰队仍以纵队形式巡航。这样,就可以集中火力打击敌舰队的前导舰,而敌人却不能集中其全部炮火予以回击。这种战法在战斗中成就甚微,人们称为横穿敌人“T”字头战法。
    这支战列舰队并不是孤军作战。一些轻型巡洋舰在远距离为其进行掩护,寻找敌舰队的位置,向舰队总司令报告情况。如有可能的话,这些轻型巡洋舰还担负着引诱敌舰队进入主力舰队火炮射程之内的任务。这支侦察部队由于增加了一种大型的快速战列巡洋舰而得到大大地加强。这种军舰装有大口径火炮,装甲很薄,其使命是把敌人的轻型巡洋舰压倒,在日德兰海战的最初阶段里,英国和德国的战列巡洋舰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是在这场重型装备的遭遇战中,力量大于德国舰队的英国舰队却败北了。
    日德兰海战是一场大规模海战。交战双方的英国和德国共派了250艘军舰和10万人参战。战争的第二天,双方就几乎死了9000人。但是,这时双方的舰队还没有进行决定性的海战,因为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的德国大洋舰队一直拒绝进行决战。德国的战列巡洋舰有时深入到北海进行袭扰,甚至对英国东北部的沿海城镇进行炮击。到了1916年5月,德国的战列巡洋舰被用来充当诱饵,引诱贝蒂中将的战列巡洋舰上钩,以便大洋舰队将它彻底消灭;并且还企图诱惑英国主力舰队开进德国潜艇的伏击圈。这样,虽然英国舰队总司令一心想寻找机会打一场大海战,但是双方的战列舰队——速度慢但威力大——都在一定的距离下支援着各自的战列巡洋舰。
    当酝酿已久的冲突终于发生时,英德双方都或多或少地感到有些吃惊。本来双方都通过监听对方的无线电报,模糊地知道一点对方的活动情况。但是,敌对双方的战列巡洋舰却忽然绞在了一起。在两个多小时以后,杰利科勋爵才获悉:在他面前出现的不仅有敌人的侦察舰队,而且还有战列舰队。德国舍尔上将则盲目地率领他的战列舰进入了由英国24艘战列舰所构成的新月形火力网,结果他的前导舰被打得晕头转向。在黄昏的残阳中,杰利科两次采用横穿“T”字头战术。但是,舍尔两次都按照预先训练过的机动方法,很巧妙地规避开了。那时,大多数重型军舰都以煤炭做为燃料,滚滚的煤烟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虽然英国主力舰队的战列舰上安装的都是能够发射重型炮弹的大口径火炮,如果是短时间作战的话,在6海里左右的距离内,炮击的准确性良好,但是双方的无畏战列舰左这次海战中却没有一艘被击沉,这是现代战列舰队理论付诸实战试验的一次独一无二的海战。因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哪一次海战出现过日德兰海战那样的情况。当天夜里,正在撤退的德国舰队非常靠近英国主力舰队但没有挑战,甚至没有被发现,所以谈不上交火,但是轻型舰艇部队之间发生了冲突。
    单纯从军舰损失的数量上看,德国是日德兰海战的胜利者。但是,英国损失的都是战列巡洋舰、巡洋舰和驱逐舰等辅助舰艇。英国战列舰队仍然很强大,它还可以重整旗鼓,准备再战。被打得一蹶不振的德国舰队则只能退到自己的海军基地中去了,海洋仍然是英国海军的天下。象以前一样,英国的巡洋舰继续对德国实施远距离封锁。对于保卫英国海上贸易的安全免遭德国的破坏,对于保障正在法国与敌作战的一支数量可观的英国陆军的交通畅通来说,英国人期待皇家海军去做的事,莫过于此了。
    如果杰利科的对手非常明智地在不利情况下弃战的话。杰利科和他的接班人——从前指挥过战列巡洋舰队的戴维·贝蒂勋爵——也会谨慎起来的。人们说杰利科是一个唯一能在一个下午输掉一场战争的人。这当然是一种生动的夸张,英国的主力舰队——这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战列舰队,即“存在的舰队”——到最后还是保存下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英国和德国无畏战列舰的比数是21比13,在日德兰海战中,比数是28比16,到战争结束时,比数是29(其中包括美国5艘)比19。
    尽管英国和德国的战列舰队这次未能打出个结果来,它们的激战也不是决定性的,但是,这并没有动摇专业人员或者公众对战列舰所抱的信心。在停战协定上,英国海军部坚持在英国的监督下扣留德国的战列舰,等到各战胜国协商一致后再进行处理——虽然德国的多数大舰都被他们自己的舰员凿沉了。尽管英国海军当时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但是经过长期战争后,英国海军的势力大大削弱了。对英国来说,幸运的是,1922年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因为战争使英国的经济遭到了很大的削弱。该条约对各海军舰队的规模以及军舰的吨位都作了规定:战列舰的排水量不能超过35,000吨,停止建造新型的战列舰;如果要建造新舰,必须是为了代替那些具有20年以上舰龄的老舰。美国、英国和日本军舰吨位的比例分别为5:5:3。顺便说一下,在该条约废止之后,新的战列舰越造越大,如“俾斯麦”号就超过50,000吨,而日本造的最后两艘则接近70,000吨。这些限制海军军备的会谈以及会谈产生的条约,反映了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5个签字国以及世界各国海军对海洋利益的兴趣。德国因为是战败国,只允许保留一支小海军以进行海岸防御;苏联这时由于疲惫不堪,也被排挤在外。而作为战胜国的美国和英国,它们的陆军小,但海军都很大。由此看来,《华盛顿海军条约》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两个海上潜在敌手之间的一种谅解,而作为第三方的日本,对此很感兴趣。虽然现在看起来使人感到很奇怪,但是那时的美国海军将领们都毫无疑问地认为英国是美国贸易上的对手,而且很可能成为海战中的对手。因此,一直到德国东山再起之前,美国的作战计划都是根据同时对付两条战线上的敌人而制定的。这就是说既要对付亚洲的敌人(日本),又要对付欧洲的敌人(英国)。因此,美国海军将领们在本世纪20年代,对皇家海军在军舰数量上以及火炮性能上所占有的明显优势表示了关注。英国舰炮的俯仰角可达30度,而美国的只有20度,就是说,英国炮可以打得更远。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大炮仍然是军舰的主要武器。战列舰仍然被认为是主要的武器系统,其战术单位如同过去—样,仍然是战列舰队。那些有影响的海军,都是围绕着大炮巨舰来建设的。
    这样,战列舰和战列舰队仍然是海军的核心,而那时的潜艇和飞机仍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