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不如归 序(清)林纾 >

第1章

不如归 序(清)林纾-第1章

小说: 不如归 序(清)林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说之足以动人者,无若男女之情。所为悲欢者,观者亦几随之为悲欢。明知其为驾虚之谈'1',顾其情况逼肖,既阅犹若斤斤于心,或引以为惜且憾者。余译书近六十种,其最悲者,则《吁天录》'2',又次则《茶花女》'3',又次则是书矣。其云片冈中将,似有其人,即浪子亦确有其事。顾以为家庭之劝惩,其用意良也;且其中尚夹叙甲午战事甚详。余译竟,若不胜有冤抑之情,必欲附此一伸,而质之海内君子者。
  威海水师之熸'4',朝野之议,咸咎将帅之不用命,遂致于此。固也,乃未知军港形势,首恃炮台为卫,而后港中之舟始得其屏蔽,不为敌人所袭。当渤海战归,即毁其一二舟,舰队初未大损'5'。乃敌军夜袭岸军,而炮台之守者先溃。即用我山台之炮,下攻港中屯聚之舟。全军陡出不意,然犹力支,以巨炮仰击,自坏其已失之台,力为朝廷保有舟师,不为不力。寻敌人以鱼雷冒死入港'6',碎其数舟。当时既无快船足以捕捉雷艇,又海军应备之物,节节为部议抑勒'7',不听备'8'。门户既失,孤军无据,其熸宜也。
  或乃又谓渤海之战,师船望敌而遁。是又讆言'9'。吾戚林少谷都督,战死海上,人人见之。同时殉难者,不可指数。文襄、文肃所教育之人才'10',至是几一空焉。余向欲著《甲午海军覆盆录》'11',未及竟其事。然海上之恶战,吾历历知之。顾欲言,而人亦莫信焉。今得是书,则出日本名士之手笔。其言镇、定二舰,当敌如铁山'12';松岛旗船,死者如积。大战竟日,而吾二舰卒获全,不毁于敌。此尚言其临敌而逃乎?
  吾国史家,好放言'13'。既胜敌矣,则必极言敌之丑敝畏葸'14';而吾军之杀敌致果'15',凛若天人,用以为快。所云下马草露布者''16',吾又安知其露布中作何语耶?若文明之国则不然。以观战者多,防为所讥,措语不能不出于纪实。既纪实矣,则日本名士所云中国之二舰,如是能战,则非决然遁逃可知矣。
  果当时因大败之后,收其败余之残卒,加以豢养,俾为新卒之导。又广设水师将弁学校'17',以教育英隽之士。水师即未成军,而后来之秀,固人人可为水师将弁者也。须知不经败衄'18',亦不知军中所以致败之道;知其所以致败而更革之,仍可自立于不败。当时普、奥二国大将,皆累败于拿破仑者。惟其累败,亦习知拿破仑用兵之奥妙。避其所长,攻其所短,而拿破仑败矣。果能为国,即败亦复何伤。勾践之于吴'19',汉高之于楚'20',非累败而终收一胜之效耶?
  方今朝议,争云立海军矣。然未育人才,但议船炮,以不习战之人,予以精炮坚船,又何为者!所愿当事诸公,先培育人才,更积资为购船制炮之用,未为晚也。
  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21',冀吾同胞警醒。恒于小说序中摅其胸臆,非敢妄肆嗥吠,尚祈鉴我血诚'22'!
  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十日闽县林纾序于望瀛楼。



  注释:
  '1'驾虚之谈:指艺术虚构。'2'《吁天录》:即《黑奴吁天录》,美国斯陀夫人著,又名《汤姆叔叔的小屋》。林纾与魏易合作,1901年译出。'3'《茶花女》:即《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作。林纾于王寿昌合作,1899年译出。'4'熸(jiān):火灭,引申为军队溃败。威海水师之熸: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日本军队进攻威海卫、刘公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5'渤海战: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面,丁汝昌率军舰十余艘,突遇日本舰队,双方开战。'6'寻:不久。'7'抑勒:阻挠,限制。部议:掌握财政的户部的意见。'8'不听备:不任凭(其)装备。'9'讆(wèi)言:虚伪欺诈的言论。'10'文襄:张之洞的谥号。文肃:沈葆桢的谥号。二人都是有名的洋务派官员。'11'覆盆:比喻沉冤莫白。典出《抱朴子辨问》。'12'镇定二舰:镇远、定远二舰。当敌如铁山:面对敌人,坚守如铁山。'13'放言:夸张其辞。'14'畏葸(xǐ):畏惧,胆怯。'15'杀敌致果:语出《左传宣公二年》:“杀敌为果,致果为毅。”后称勇于杀敌、取得战绩为杀敌致果。'16'下马草露布:战争一结束就写战报。'17'弁(biàn):泛指武官。'18'败衄(nǜ):战败。'19'“勾践”句:春秋末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终于打败夫差。'20'“汉高”句:汉高祖刘邦屡次被楚项羽打败,后战胜项羽,建立汉朝。'21'叫旦之鸡:报晓的鸡。'22'鉴我血诚:明白我的一片赤诚。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考进士不中,遂专力于古文。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曾任北京大学讲席。早年曾参加资产阶级改良活动。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他痛感“国势颓弱”,以诗文宣传爱国维新、富国强兵的思想,作有《闽中新乐府》五十首、《徐景颜传》等。但辛亥革命后,文化思想转为保守,竭力维护桐城古文的“意境义法”,反对白话文。
  他自光绪二年(1897)起,与人合作,以文言文翻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等外国作品一百八十多种。对促进中外文学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林纾一生著述很多,有《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畏庐诗存》、《畏庐论文》等,商务印书馆版。另有小说、笔记、传奇、古文研究等著作多种。
  本文选自《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是作者于1908年为所翻译的日本小说《不如归》而写的序言。《不如归》是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德富芦花(德富健次郎的笔名)的小说。其中第十八章《鸭绿之战》部分“夹叙甲午战事甚详”。林纾借此来说明我海军在甲午战役中曾经英勇作战,批驳朝野关于海军将帅“临敌而逃”的议论;林纾还援引中外史实,指出战败后应该“知其所以致败而更革之,仍可自立于不败”,主张先培育人才,再积资购制船炮。
  这篇序文抒发了一个“报国无日”的爱国者的满腔“血诚”,如其所言“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全文感情沉郁、论理透彻,极具感染力。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