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婆媳相处之道 >

第1章

婆媳相处之道-第1章

小说: 婆媳相处之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婆媳相处之道》




万年修得好婆媳


  ——读《婆媳相处之道》
  社会学家根据长期调查研究发现,我国8对离婚夫妇中,有4对是由婆媳矛盾造成的。50%的夫妻因婆媳关系无法调和长期冷战甚至分居。
  婆媳关系 —— 仅次于婚外恋,被人们称为严重影响婚姻关系和质量的“恶性肿瘤”。
  婚姻中和准婚姻状态中的女性,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成为把握一生幸福的关键。
  中国自古有句俗话:“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同枕眠,万年修得好公婆”。形象地说明了好的婆媳关系来之不易。
  最近读到一本写婆媳关系的书,书名叫《婆媳相处之道》,本书语言幽默,文章标题格式新颖,有一种看不释手的力量。书中从观念差异、爱的争夺、金钱支配、隔代教育等方面用典型的事例分析产生婆媳矛盾的原因,并都作了恰当的应对方式,
  婆婆会希望媳妇像女儿那样对自己孝顺,而媳妇希望婆婆像妈妈那样对自己爱护。
  婆婆看到媳妇与自己的儿子结婚,走进自己的家,就会本能地形成一种期望,那就是儿媳妇应该像女儿、儿子那样对待自己。可是往往儿媳妇因为缺乏真有之情恰恰无法做到这一点。儿媳婚后改口称婆婆为“妈妈”,也会本能地将婆婆的行为与自己的母亲相比,形成婆婆应该像母亲这种期望。当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期望而渐生不满。 
  我想,如果婆媳双方用真情来换取真情,婆媳关系就一定会与母女关系一样,成为家庭关系的新情感支柱。 婆婆和媳妇缺少的是理解,是沟通;多的是猜疑,是误解。如果婆婆和媳妇之间能像女儿和妈之间那样宽容、大度,站在对方立场看问题,婆婆和媳妇的关系也会像妈和女儿之间的关系一样和睦、融洽,充满爱心地关心对方。


序言


  屋檐下有一个女人,就是“安”字;屋檐下若是有两个女人,就难以安宁,这两个女人就是婆婆和媳妇。
  每家每户的屋檐下,都有很多婆婆和媳妇的故事,有的开开心心,有的磕磕绊绊,有的温馨平和,有的争吵不休。
  婆婆和媳妇,作为大到生存环境、思维、观念、处事、性格行为,小到饮食、卫生、穿戴习惯都完全不同的,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毫无感情基础的两个女人,因为对同一个男人的爱,而几乎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地生活在几十平米或百多平米的空间内,其磨合过程显然要比同吃同住的一对夫妻要艰难得多,漫长得多。这是毋庸置疑的。
  “婆媳关系”对即将或者已进入婚姻围城的朋友来说,是非常敏感的一个话题。可以说,在影响婚姻幸福及家庭和睦的诸多因素里,“婆媳关系”已成为仅次于婚外恋的破坏夫妻感情的“杀手”;还有人戏称其为影响婚姻质量的“恶性肿瘤”,是导致家庭内战的一大诱因。
  “婆媳关系”的影响力和伤害性非同一般,已经成为准备步入婚姻殿堂的青年男女或已步入婚姻殿堂者的一门“必修课”。
  有人说:“‘婆媳关系’是天然的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当然,这话有它的偏颇之处,但却有它的道理。也许,这就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矛盾和统一构成丰富的生活和前进的动力。
  为什么社会上只有“女婿是丈母娘半个儿子”,而没有“媳妇是婆婆半个女儿”的说法?同样因婚姻纽带产生的亲情关系,“婆媳关系”和“岳婿关系”竟呈现出如此之大的反差,叫人匪夷所思。俗语说:“隔层肚皮隔座山。”那些母女之间本不是事情的事情,到了婆媳那里常常变成了事情,这种由血缘关系引发的观念隔阂是造成婆媳矛盾的主要原因。
  在儿子恋爱或结婚后,母亲和媳妇上演了一场争儿子的“心理游戏”。母亲惟恐自己的位置被儿媳妇“夺去”,于是拼命地想“夺回”应有的位置。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婆婆有这样的心理?认为儿子结婚便离母亲远了,如同失去了爱子般的痛苦?在书中将会详细介绍。
  另外,在金钱的支配和隔代教育的问题上,婆媳也经常筑起坚固的壁垒,敌视对方,从而引发婆媳冲突。关于化解矛盾的方法,在书中也会加以介绍。
  良好的“婆媳关系”取决于三个人——婆婆、媳妇、儿子,经营和睦的家庭关系需要三方的共同努力。
  概括之,“婆媳关系”并非洪水猛兽,只是一种两代人的亲情关系,完全可以凭借人为的努力改善之。无论发生了什么,都没有对与错,也无须追究对与错,一切不和谐的因素都是人的心理起的作用,也都可以靠智慧来化解。
  为了幸福美满的家,让我们都学习成为有智慧的婆婆、太太和老公吧!
  林雪
  2006年3月28日


观念差异导致婆媳隔阂


  我国自古流传着“十对婆媳九不和”的谚语。婆媳矛盾一直是千百年来令走入婚姻围城的女性为之困扰,也令所有男性为之头疼的问题。婆媳矛盾非现时社会所独有,而是古来如此。且不说表现陆游和唐婉爱情悲剧的千古绝唱《钗头凤》,单说一曲《孔雀东南飞》,就令人唏嘘不已。
  婆媳矛盾的频发,无疑不是每个家庭所希望看到的。然而,由于长期形成的、固有的思想观念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婆媳之间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截然不同,矛盾由此凸显。其结果就是——婆婆不满,媳妇抱怨,儿子无奈,孙子恐慌,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家庭关系。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随时面临夭折的危险。究竟如何化解婆媳因观念和习性产生的矛盾,成了众多家庭一道无法逾越的坎……


婆媳要克服见外心理


  婆婆和媳妇天然缺少与生俱来的亲近感。
  为什么社会上只有“女婿是丈母娘半个儿子”,而没有“媳妇是婆婆半个女儿”的说法?俗语说:“隔层肚皮隔座山。”那些母女之间本不是事情的事情,到了婆媳那里常常变成了事情。
  做媳妇的都有体会,要是自己的母亲骂自己,不管骂得怎么重,当时自己怎么委屈,怎么闹情绪,过后都不会记恨在心;但要是被婆婆说一顿,不管说得怎么轻,心里都觉得婆婆是在有意为难,于是就想着去抵抗、去冲撞,有的甚至会“一辈子都忘不了”。
  而婆婆也有同感,要是和自己的女儿生气,过几天就会淡忘;但要是和媳妇生气,心里那个结就很难解开,甚至会渐渐变成死结。
  由此可见,婆婆和媳妇天然缺少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且双方同为女性,本身就存在着相斥性。我固执地认为,世间所谓“只有婆婆把媳妇当做亲生女儿,媳妇把婆婆看做亲生母亲,就能处好婆媳关系”的主流论调,只是一种善良、美好的愿景,并不现实。婆媳之间还是需要有点客气的,而不能像血亲之间那样亲密无间。要保持婆媳之间良好的关系,就要既像母女又不像母女。从媳妇方面讲,应该像孝顺母亲那样善待婆婆,还要比对母亲更细心,但又不能像对母亲那样对婆婆口无遮拦、肆意撒娇;从婆婆方面看,要像对待女儿一样心疼媳妇,还要比对女儿更当心,但又不能像对女儿那样对媳妇无所顾忌、加以训斥。这样,彼此就可以多一分理解,少一分矛盾。
  说个题外话:一个下岗的媳妇,有没有必要让婆婆了解自己的真实近况?我认为应该是有必要的。因为只有了解了才会理解,理解了才能沟通,沟通了才能增进婆媳之间的感情。你和母亲不是就经常聊聊自己的工作吗?为什么不能把自己失去工作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婆婆?如果婆婆了解了媳妇因没工作而苦恼,而情绪不稳,那么,她就会从家庭稳定的角度,内心里对媳妇多一分体谅,多一分关爱,从而也会主动地,尽自己的所能从经济上、家务上为媳妇分忧。如果婆婆缺乏对媳妇工作状况的了解,只看到媳妇在家郁闷的表象,就会产生误解,而这种误解将会在沉默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深,以致不可弥合。
  此外,还应该看到,婆媳毕竟不是母女,婆媳关系也远不如母女关系那样坚如磐石,经得住践踏和敲打。如果将母女关系比做辽阔田野里的庄稼,婆媳关系不过是大棚温室里的花草,稍不留意,就会萎缩、凋零。因此,奉劝各位婆婆和媳妇,要每日三省吾身,以心换心,对照参考坐标,看看是否达标:婆婆就要看看,心疼媳妇是否真的达到了心疼自己女儿的程度,无微不至;媳妇要看看,孝顺婆婆是否真的像孝顺母亲那样,任劳任怨。即使目前婆媳关系不错,也不可掉以轻心,为了家庭的江山永固,日常的维护和小修、小补是十分必要的。从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考虑,此任务由媳妇来承担比较合适,投资少、见效快,因为婆婆“收买”媳妇常需破费“重金”,而媳妇“行贿”婆婆只用支付“小费”。其实,大多数婆婆好哄,平日甜言蜜语的作用不可小视,定时“行贿”的效果常常出人意料,遇到重大节日,抓住时机略表忠心也是一个不错的招数。估计绝大多数的婆婆在这种持续不断的猛烈攻势下都要“中招”。做媳妇的切记:千万不要等到婆媳之间的“裂痕”变成“窟窿”了再去修补,到那时已经来不及了,你再作揖、磕头、上供、行贿,用以联络感情,都已无济于事。
  无论是婆婆,还是媳妇,多想想生活中彼此关爱的小细节吧!多想想生活中彼此给予对方的点滴吧!多留一份感激的情愫在心头,那么,量的积累终会导致质的转变。彼此退一步,真的会海阔天空!


心摆平我把婆婆比母亲(1)


  小姑子讪讪地说:“嫂子,我算服了你了!看来,今后我对我婆婆也该好一些了。”
  “工作后一直听单位姐妹们说现在的婆媳关系如何难相处,恋爱时经常听邻居大妈们说我未来的婆婆如何难伺候,所以,结婚前我就暗暗发誓:我要像孝顺母亲那样孝顺婆婆,就不信和她相处不好。现在,我已经结婚四年了,我和婆婆的关系也确实越来越融洽了……”
  打开邮箱,我收到了约刘敏回忆婆媳关系的邮件,这是她开头的一段文字。
  ……没想到结婚不久,我就领教了婆婆的挑剔。
  有一天,我在洗菜时,把菜花的叶子全择掉,准备扔进垃圾桶,婆婆冲我嚷道:“你这么浪费怎么行?菜花叶子照样可以炒着吃,年轻人就是不懂得过日子。”听完婆婆的话,我心里很委屈:我家是从来不吃菜花叶的,也没听说谁家吃过,这怎么能和不懂得过日子联系到一起?这不是借机找茬吗?当时我真想回敬她两句,但转念一想:我妈妈也经常为一些琐事说我,我怎么就没那么大的反感,为什么婆婆一责怪我就不能忍受?看来我还是和婆婆认生,没有把婆婆当母亲看待。
  这么一想,心里就释然了。我对婆婆说:“妈,我平常很少做菜花,不知道叶子也能吃,您这么一说,我下回就知道了。”婆婆听我这么讲,轻轻拍着我的肩膀说:“我也是对事不对人,可能说话方式不好,你可不要往心里去啊!”话一说完,我们相视而笑。
  在这以后,虽然婆婆有时因某些事还会这么尖刻地数落我,但我真的没再往心里去,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婆媳每天住在一起,难免勺子碰碗碟,如果你太过于计较,日子怎么能过长久?如果把婆婆的责怪看做老妈在骂自己,心里的委屈也就烟消云散了。
  婆婆小时候家里穷,所以她从小就和她母亲学会了做针线活儿。据说,我老公上高中前所穿的衣服,都是婆婆用公公穿过的旧衣服改的。我嫁过来后,新房里的被褥、窗帘、洗衣机套、沙发套都是婆婆缝制的;被子上还有婆婆绣制的精美图案。我当时曾劝过婆婆,买这些东西也花不了多少钱,您眼神不好,又挺费劲的,不如多休息休息。可婆婆坚持要做:“我倒不是在乎那点钱,我还没吝啬到那种地步,而是自己本身也没什么事做,干点活儿还能活动活动脑子和手,练练眼力,有利于健康。”想想妈妈在家也是闲不住,总是自己没活儿找活儿干,我也就不再劝婆婆了。前几年,兴手工做衣服时,婆婆给我做的几套衣服可没少引来同事的羡慕,我内心是很感谢婆婆的。
  因为婆婆做针线活儿做得好,所以她眼里看不上别人做的活儿。我记得,刚怀上孩子不久,我妈妈就给未来的小宝贝提前做了两身小棉衣。我拿回家的时候被婆婆看见了,当时她倒没有说什么。过了没几天,婆婆憋不住了,她让我把小棉衣拿给她看。婆婆仔细地把小棉衣翻过来调过去地看了好几遍,最后告诉我,我妈的针线活儿不好,不光棉花填充得不够均匀,走线也不够笔直,另外,就是裁剪得比例不太合适……在她滔滔不绝地点评之时,我心里已经不高兴了,但我强压着心中的不快,没有当面反驳她。谁知道,有一天我下班回到家,竟发现婆婆戴着老花镜,坐在床头,正细心地拆那两件小棉衣,准备重新做。当时,我特别生气。我想,这代表了我妈妈的一份心意。做婆婆的如果看不上我妈妈的手艺,你完全可以不欣赏,也可以不说话,又不是让你穿!你也可以给孩子另做两身衣服嘛!你凭什么不和我商量就擅自拆了?到时候我妈妈看见她辛辛苦苦做的衣服被你给改了,她又会怎么想?当时,气得我真想和婆婆大吵一架,但最终我还是把自己心中的怒火强行压了下去,那几天我很少和婆婆说话,表情上虽不是怒气冲天,但也不是笑脸相迎。过了将近一个星期,我才自己慢慢想开了:婆婆这么做,或许并不是冲着我妈妈,她也是为了我的孩子将来穿着舒服,本意也是疼自己的孙子(孙女)的。她愿意重新做就让她做好了,又不是让我做,我装着没看见算了。我要是和她因为这点事情吵起来,最直接受到伤害的是我和我老公的感情,同样,也会使我和婆婆产生隔阂,造成家里不必要的紧张气氛,得不偿失。就这样,我慢慢恢复了往日的笑脸……
  俗话说:“树多根多,人老话多。”我刚和婆婆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时候,面对婆婆的絮絮叨叨也是不胜其烦,心里总说,留点吐沫养养心多好!我们都已是成年人了,还用得着这样吗?但有时细想起来,咱自己的妈妈不是也那么爱念叨吗?我为什么就能接受?肯定是心里“内外”有别呗!这么一想,心里也就不再烦闷了。
  每天早晨我和老公准备出门上班的时候,婆婆就会走过来,挨个问我们:今天上班要带的东西是不是已经放入包里了?手机装好没有,备用电池带了吗?身上装好零用钱了没有?皮鞋擦干净了没有……每天都是这么一套程序,渐渐地我就有些烦了,特别是我有时上班快晚了,心里本来就有些焦急,听到婆婆的这番问话,难免就有些不耐烦,说出来的话也就有些生硬。婆婆虽然脸上掠过一丝不快,没再说什么,但以后还是不忘了提醒我们。
  有一次在去单位的路上,我忽然想起,我小时候上学,妈妈每天也是一再叮嘱我:路上要注意安全,别和同学打架,上课认真听讲,放学直接回家……想到这儿,我就豁然开朗了:在这看似琐碎唠叨的背后,不正是一个母亲对子女发自内心的真情关爱吗?人世间还有什么情意能比这个更重呢?
  那年冬天的时候,肆虐的北风断断续续地呼啸了两天,弥漫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