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十大五星上将-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单位攻击曾颁发一份教范,但潘兴命令他的美国远征军不准采用。
当然,除非美国已有足够的部队可供使用,否则此种有关训练的争论也就只具有学术性的意义。
1918年初,苏德布列斯特合约签订,俄国退出了战争。德国得以把东线40万军队调到西线,从而取得了有利的战争态势。
1918年3月21日,德军对英国第5军团发动了一场巨型攻势,德军所谓的“皮卡迪三月攻势”已在紧锣密鼓地部署之中。
面对德国人即将发动的强大攻势,英国和法国的首脑们迫切希望美国增派大批士兵。但他们眼睁睁地看着37个师还在美国本土组建和训练,英、法担心美国是否有能力装备和运送一支独立的野战部队,还怀疑美军指挥官和参谋人员是否有能力组织和指挥这样一支部队去抗击身经百战的德国人。但同时英法的首脑们也害怕自己没有美军的支援就无法阻挡德军的进攻。
素有“老虎”之称的法国要人克里蒙梭频频走访美军司令部拜访潘兴,他的目的就是催促美军尽快上阵。这时的克里蒙梭还没有担任法国总理,但他已经是法国内阁的重要成员了。他告诉潘兴,法军的士气已经一蹶不振,只有亲眼看到美国士兵前来助战,他们才会看到希望。
在这种紧急情况中,潘兴决定“我的军队已整装待发,随时听从号令”。但这支兵力实际上少得可怜:一共只有4个师(第1师、第2师、第26师、第42师),他们也都有若干堑壕战的经验。贝当指挥他们去接替安静地区的防务,以便抽出法军去援助英军。
当时正担任潘兴司令部参谋的马歇尔这样评论他的上司:“他放弃了对美军的直接指挥权,把整个部队分散部署在644公里的战线上。他不顾暂时有损自己甚至美国的威信,把手里的牌全部摊到桌面上,以力挽狂澜之势,拯救盟军;周围是一个个绝望沮丧的表情,而他却充满着必胜的决心和意志。”
潘兴把第1步兵师的所有军官召到设在巴西尼地区肖蒙镇的司令部,告知他们,一场规模宏大的联合反击战就要开始了,世界大战的成败在此一役。
在5月底和6月初有两件大事,对于潘兴和他所主张的独立美军都有重要关系。第一是美军在康提格尼和贝莱奥森林所打的硬仗。第二是最高战争会议在凡尔赛召开。
1918年5月,潘兴的远征军第一次上阵作战。而指挥德军进攻的是鲁登道夫元帅,这是他“皮卡迪计划”中的第3次攻势。
在德军发起突击前两周,潘兴的指挥官哈伯德少校给他们提出告诫,敌军的下一个目标是谢曼-德-达姆防线。理由是,该地防守薄弱,一向被当作伤员的休养营地。对于哈伯德的话,福煦和贝当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哈伯德在复杂的情报专业方面,还只不过是个新手,根本没有资格在这方面进言,于是毫不客气地否定了他。
哈伯德实在不想眼看着协约国防线功亏一篑。他又去找法国情报处处长库安特上校。库安特在听了哈伯德的分析后,立即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库安特去找福煦,结果同样是碰了钉子。
5月27日午夜,4000门德国大炮在长达64公里的战线上向谢曼-德-达姆阵地上发起轰击,一时间整个法军阵地被淹没在炮火连天之中。法军毫无准备,顿时乱作一团。
在以后的战斗中,德军很快突破了法军防线,第1天就俘获法军6万人,他们重新渡过马恩河,距巴黎仅剩60公里。巴黎市区受到德军远程大炮和夜间轰炸机的轰炸,形势岌岌可危。
法国人开始求助于潘兴。潘兴对于法国人不能接受哈伯德的意见非常气愤,但大敌当前,他别无选择。
潘兴命令美军第3师增援谢曼-德-达姆法军阵地。
第3师刚到法国不久,当时正在160公里以外接受基本训练,把德军挡在了马恩河对岸。与此同时,潘兴派第2师奔赴复托-蒂埃里,在经过短兵相接的血战后,也成攻地挡住了德军对巴黎的攻势。
当法军从前线溃退下来时,迎面正碰上奉命赶到的美军第2师和海军阵地战队一部。一位法国少校去见美军指挥劳埃德·威廉斯上尉,告诉他发生的情况,并敦促他退却。
“退却?”威廉斯反驳道,“我们才刚到这里。”
威廉斯的话很快传遍部队。
美军第2师接管了法国的防线,准备向德军据守的贝莱奥森林发起攻击。贝莱奥森林树木茂密,巨石遍地。德军的重机枪手和狙击手就隐藏在这些巨石、灌木的后面。
根据一份错误的情报,美军指挥官哈伯德准将认为贝莱奥森林是没有德军的,他命令美军发起进攻。进攻是在拂晓发起的。当美国士兵排成4行——每人相距16尺,每行相距66尺——大踏步前进时,德国机枪手看了简直不敢相信。接下来,随着机枪的连续扫射,成排成排的美国士兵倒了下去。
美军是不会服输的,他们前仆后继,反复向前推进。在以后的3周里,美军就这样战斗着,终于把敌人赶出森林。德军很少碰到这样的队伍,他们怀着钦佩的感情称美军为“模犬”。
第一部分:约翰·约瑟夫·潘兴奉命远征 建功立业(5)
后来,法国将军德古特元帅来到了贝莱奥森林。他下令将这座已经打成了秃山的森林命令为“海军陆战旅森林”,以纪念美军的英勇行为和他们为协约国作出的杰出贡献。
德国参谋长莱因哈特说:“中路的协约国军队没有一个能抵挡得住德国人的进攻,德国人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而来,只有美国人顶住了,站稳了脚跟,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还向前推进许多。”
这次战役中最艰苦的战斗是康蒂尼村。康蒂尼村坐落在一块高地上,能够清楚地看到协约国阵地,同时可以屏障德国的后方区域。
潘兴命令美军第1师一定要拿下它而且要守住它。参加过这次战役的马歇尔说:“在这次决战中,最使人神往的并不是肉搏的惨烈,而是一连几天遭受重炮轰击;美军也正是在这种时刻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坚守康蒂尼村的美军只能听凭炮弹无情轰炸,却没有丝毫还手之力。在后来的战斗中,这些士兵克敌制胜,在敌方纵深地带长驱直入——此时士兵的伤亡虽远较康蒂尼村惨重,但由于形式截然不同,士兵们所受的压力就轻多了。我们守住了康蒂尼村,德军再也未能占领它。这次战斗无可辩驳地证明——美国士兵作战出色,意志坚强。但康蒂尼村之战不为人知——敌军对蒂埃里堡河谷的猛攻,美军激动人心的突破,这些都是如此扣人心弦,而美国公众当然是不会分心地去注意这样一个小村子。”
但潘兴知道这一切,他向前线发电祝贺:“你们已经雄辩地证明,美国军队是出类拔萃的。当然,它的参谋部也毫不逊色。”
这场战役德国守军虽然仅为三流部队,美军也在炮火的洗礼中蒙受重大的损失。但潘兴对于成功却深感欣慰。他告诉美国陆军部说:“这一战证明了我军官兵的学习能力,并强调有及早组成我们自己的师和较高级单位的需要。我深信我们将成为在欧洲的最佳部队,而我们的参谋人员也可与任何国家列于平等的地位。”
在战斗后不久,费希尔和潘兴在一起用餐,他对于那一群人的兴高采烈曾描述如下:“他们都在高谈阔论,说到美国部队在第一次战斗中表现的是如何卓越。我尤其记得潘兴把他的拳头捶在桌面上,并且高声喊叫说:‘假使再有人问我:美军真能打仗吗?我就要对他抱以老拳!’”
这一战固然足以激励美国人的士气,但作用也就不过如此而已。在其他方面,情况还是照样的不利。5月27日,德军已在圣母岭对法军的防线作了空前的突破,第一天就深入了20公里,而且几乎达到48公里的宽度,他们迅速攻占苏瓦松,到达了马恩河,并正要向巴黎挺进。法军的一个师又一个师在半路上投入想要阻止他们的前进,但像一位法国参谋军官所形容的:“好像一滴雨水落在白热的铁上,马上就蒸发了。”
6月1日至2日,最高战争会议在凡尔赛召开,潘兴和陷入穷途末路的法国人再次联合起来,力图改变英国人提出的航运计划。为换取更多的英国人船只,潘兴同意再向欧洲增派10个师的战斗部队,但他仍要求由英美船只共同运送增派的支援部队。
当战争快要输掉时,人们的感情也就流露出来。他们彼此间也就毫不客气。主要的议题就是美国部队的使用,这一次协约国的领袖态度完全一致,强烈要求合并美军,甚至于连顽固的潘兴也都感到难以招架。
联军统帅福煦强调危机的严重,要求在无限期的将来,只从美国运输步兵和机枪单位到法国来。这对于潘兴来说是无法容忍的,因为这意味着对美国人独立成军一案无限期的搁置;从他眼中看来,似乎是不管同盟军在原则上是已经如何同意,但实际上却是一拖再拖。
一个月以前,在阿布维尔的一次协约国会议中,潘兴已经勉强同意在5、6两个月中,优先运输步兵和机枪单位,而把其他的单位(炮兵、补给、师部、军部等)都延后,但这时福煦所要求的却是无限期的延搁。潘兴指出由于上次的让步,以至使美国编成一个平衡完整的军团的日期是早已延误。他的补给和运输问题都已感到严重缺乏。譬如说,他急需铁路修理人员以修理法国的列车,否则补给就都会堆在港口无法运入。根据已有的协定,美军补给单位早已缺人员达20。5万人之多。福煦不为所动。德军已在马恩河上:祖国正在危险之中。他不断地挥着手,神情激动一再高喊着:“会战,会战,其他都不相干!”
在此时,一位英国运输专家汤姆森先生支持潘兴的立场,他指出美军的运输情况已经非常恶劣,实不应再拖延。潘兴说,福煦好像是充耳不闻,一心坚持他的主张。
于是潘兴也打出他的王牌:美国陆军参谋长在5月11日来的电报电文中说美国国内有训练的人员为数已经很少,所以即使协约国有船只,美国能送往欧洲的人数也还是有其限制。潘兴宣称福煦所要求的:在6、7两个月内各运25万人(步兵和机枪单位),总数50万人,根本不可能办到。除了3个师在准备上船以外,在美国只剩下有训练人员26。3万人。
福煦立即反击,他就不管怎样,连没有受过训练的人也要,情况需要如此,“会战,会战!”
潘兴认为正当的途径不是把未经训练的步兵运往法国,而是利用剩余的容量把辅助单位,例如炮兵、后勤和军师部人员先行运往。克里蒙梭听到潘兴说明缺乏步兵的情况之后,无可奈何地耸着肩膀说:“在现有的运输时程表完成以后,我们实际上也就不再可能从美国获得任何援助,那真是非常令人失望。”
潘兴回答说:“并非如此,所有能用的吨位都将用来运输绝对需要的后勤部队,以及军和师的直属部队,这样才能完成美军的战斗组织。在当前的危机中我认为有此必要。”
福煦挥着他的臂膀尽可能要求最大量的部队,不管是否受过训练。潘兴指出未训练的战斗部队无论如何在两个月之内还是无法使用,所以为什么不把他们留在美国,而利用剩余的吨位来完成现有单位和建立后勤组织呢?福煦说人员在法国可以学习得较快。此时英国的陆军部长米勒勋爵补充说:“我们既然组织同盟则必须让步。”所以潘兴应考虑运送未经训练的步兵。
第一部分:约翰·约瑟夫·潘兴奉命远征 建功立业(6)
以后当潘兴建议提早征集最后一批的法国青年时,劳合·乔治打断他的话说:“什么,将军,您一定也不愿意把那些小孩送入堑壕吧?”
潘兴立即回敬说:“总理先生,你曾经建议把美国小孩送入堑壕,而他们所受的训练还不如法国小孩。我看不出有什么差异。”
于是潘兴又发出他的怨言,尽管协约国有所承诺,但对于目前补给和维持美国部队的义务也还是未能兑现。在炮兵、运输和其他设施方面都感到缺乏,他并不责备各盟国,因为情况并非他们所能控制,但此种恶劣的情况却表明有增建美军后勤组织之必要。
福煦坚持不让步。潘兴说:“你认为我们为什么不能在7月把5月份所召集的人员装船送往法国?”
在建议休会之后,潘兴和他的参谋长在庭院中散步略事休息。他告诉后者,他愿意做任何合理的事以救联军之危,但他不愿意把那些毫无训练,且至少两个月后都不能用的人员运来法国,何况同时又立即需要许多的非战斗人员。直到1918年5月1日,由于船只的限制,美国陆军部每月只能征集11。6万人,此时,船只容量突然增大每月可容纳25万人,所以才产生了步兵短少的现象。在这个空隙中,最好是乘机运送已受训练的非战斗人员,而不送未经训练的战斗人员。前者可以建立必要的结构来接受后者,否则等到兵员拥到时,美军的组织将无法容纳他们。
当会议继续进行时,每个人情绪都很恶劣。尤其是18个人挤在一间无窗的小房间内,使每个人感到燥热难耐。
福煦问:“你是否愿意冒这样的危险让我们被逐退到罗亚尔河上去?”这是他两个月前在亚布维开会时即曾提出的警告,这时又再度提出。
潘兴郑重地回答:“是的,我愿意冒这样的危险!”
潘兴知道英法两国领袖对于他本人、他的军队组织都缺少信心。他们并已向威尔逊总统提出警告,认为美军的高级指挥人员都毫无经验,法国人尤其认为美军的最大单位只能到师为止,军、军团、集团军都不应予以拒绝。
在此会议之后几天,南非的史末兹将军更是作了一项非常奇怪的建议,他认为潘兴最好是留在后方,专管基地、补给、训练、运输等事务,而由史末兹本人来指挥美军的作战。这样荒谬的建议如果真的向美国政府提出,则一定会严重伤害美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但由此即可以想象协约国领袖们对潘兴的评价和态度。
当会议形成僵局时,潘兴遂建议看他自己、米勒和福煦3人是否能够私下达成协议。当他们3人一起会商时,福煦的态度依然坚持不变,但此时福煦的参谋长魏刚(有人说他是福煦的灵魂)却认为让未经训练的战斗部队在美国多留一个月也未尝不可。由于魏刚这样主张,福煦也就立即表示同意。
于是福煦、米勒和潘兴遂达成协议如下:假定每月能运25万人,在6月间应优先运送战斗部队17万人,在7月间应优先运送战斗部队14万人,总数31万人,每月的余额则用来运输潘兴所需要的支援和补给部队,总数达19万人。如果每月运量超过25万人,则仍应用来多运战斗部队。
此项协议对潘兴而言要算是一次胜利,不仅未训练的战斗部队不应使用,而且多出来的船只容量也应用来运输已受训练的支援部队。此种安排对美军具有远大的影响,因为若非如此,则美军也就根本无法独立作战。甚至于有了这样的协定,到了秋季美军还是深感人员的短缺。
尽管如此,一切的安排还是受到德军行动的影响。诚如马歇尔(美著名军事作家,不是那个五星上将)所说:“决定独立美军命运的因素,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