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到一家 -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庄子看来,在社会生活中,根本没有绝对的真理正义可言。那些高高在上的君王、诸侯们,他们本身就缺乏“合法性”。
庄子论辩道: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比如说齐国的田成子,他篡夺了姜氏的齐国政权,但是由于他有武力和财政做后盾,小国不敢说三道四,大国也不敢出兵讨伐。如果说臣子应该忠于君王,那么武王作为殷纣王的臣子不应该伐灭纣王;商汤也不应该伐灭夏桀。
庄子认为儒家的政治伦理观念是一套骗人把戏,根本没有经过理性的考察,也没有任何可证实的根据。政治、伦理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仅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第三节 道家——庄子(3)
人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是充分自由的,任何人包括君王本人在内,都不具有限制别人自由的权力。
在庄子的“建德之国”和“至德之世”理想中,“无为”是基本的生活原则,从上到下,大家都过着宁静而幸福的生活。而在当今的社会中,统治者为穷一己之私欲,用强制的方法治理民众,把社会搞得一团糟,逼得人饥寒交迫,铤而走险,那完全是统治者的罪过。但是,被逼得铤而走险的民众却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而所谓“汤武革命”同样用武力抢劫到政权后,不但可以不受任何谴责,而且可以南面称王,安享人间尊荣。所谓胜者王侯败者贼,完全是强盗逻辑。这就是历史理性在法理上的荒谬性。而儒家挖空心思为历史理性论证,说穿了不过是为虎作伥罢了。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在庄子看来,合法的统治不需要进行合法性论证,一旦需要借“圣人”之言为自己的统治论证,这统治就一定是非法的。“圣人”以自己的才学为非法的政治论证,事实上便成为“窃国大盗”的帮凶。这是庄子所不齿的。
相关人文景点:
庄子墓:位于权县县城东北35公里顺河乡青莲寺村南五公里处,墓是黄土堆起来的,为圆形土冢墓。据当地老人传说,庄子墓地原本不大,也无宏伟建筑,这与庄子生前安排有关。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重修庄子墓,并立石碑一通,上面阴刻着“庄周之墓”四个大字。石碑背面,镌刻着上自州县官员,下至黎民百姓达百余立碑人的姓名,并署有立碑日期。
庄子故事:
庄周梦蝶
有一次,庄子睡熟了,做了一个梦。梦见他自己看见一群蝴蝶飞到东,飞到西,一会飞到草丛中,一会儿飞到花蕊上,多么自由快乐啊!这使庄子产生了羡慕之情。于是庄子也变成了蝴蝶,到处遨游,自在极了,根本忘记了自己是庄子。忽然醒来,才知道是庄子自己。庄子就此提出了疑问,他说:到底是庄子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子?这个问题谁能作出回答?这个是非谁又能辨别清楚呢?
这就是说,物和我是分不清的,是融为一体的。庄子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事物本来没有质的差别,生死都是自然万物的变化而已,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人们没有必要非要分出个差别。把万物看成一样而不去追究所以然,这就是“道”,向“道”学习,拜“道”为师,与“道”相通相同,就不会有什么烦恼。
庄子之哀
伊人在林间遇见庄子,看到庄子神情凄哀,便上前询问:“先生,何故如此悲伤?”“我在哀悼我的两个弟子啊”庄子掩泪回答。伊人困惑地问:“他们遭到大不幸了吗?”“一个死,另一个算是活着。” 庄子答道。
伊人更困惑了,问:“想当初,先生的妻子亡故,您不仅没有痛哭悲悼,还‘鼓盆而歌’呢。可是,对两个弟子先生却如此哀恸;难道您对他们的亲情,反而胜过曾与先生耳鬓厮磨的妻子么?”
庄子怅然喟叹一声,然后徐徐说道:“那两个弟子怎么能跟我的亡妻相比呢!我的妻子如常人一般啊。桃花灼灼时,她做了庄周的新嫁娘。随着庄周她无幸欢享奢华,然而,即使在艰辛困顿之中,她也没有弃失质朴的真性。她的学识不丰,却有生命的感悟,她从不委屈自己的真性。最后她诀别了生命,恬然寝息于茫茫的天地之间。我的妻子,生也自然,死也自然,难道还需要我悲伤不已吗?”庄子平静地谈着他的亡妻,伊人却感觉到了蕴于平静之中的挚情。
庄子舒了口气,又接着往下说:“那两个弟子,又怎能相比呢?他们聪颖,有学识。当初,他们离开时,问我对他们有什么嘱言,我指着天空,说:‘你们看到那伯劳吗?它的翅膀空空的,没有赘物的负轭,它才能自在自得地高翔。 你们若有自己的翅膀,就空空如也地离去吧!’可叹的是:他们却终于让‘翅膀’套上了重轭,在世事沉浮中迷失了自身。他们终日里为了虚物而惶惶然奔走竞逐。他们算计别人,更疑惧被人算计,如同行走在剃刀的锋刃上,战战兢兢,忐忑终日……他们将聪颖和机敏悉尽耗费于此了。如今,他们俩一个已死于非命,另一个被砍了双足。这讯息顿使我哀从中来,不能自己。 我所悲叹的,他们戕残了生命和真性,他们自己斫丧了自己。我哪能不为此而悲恸呢?”
“也许,他们是早就徒有躯壳了。”伊人说,“先生不是说过‘哀莫大于心死’吗?”“是呵!”庄子点点头,说,“这正是我所要哀悼的。”
第三节 道家——列子(1)
——御风而行,风神飘逸
人物介绍: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战国前期的思想家。
学派: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古书记载和古人的印象中;列子能乘风而行,轻虚缥缈,微妙无比,一飘就是好几天天。飘游够了才回家,十分的潇洒神秘。而事实上;列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所著的《列子》一书是一本充满智慧和人生哲理的书。这位神秘的人物几乎与老庄一样;而被尊奉为宗教的创始者。他莫测的行踪、不详的身世、深邃的思想;使世人的猜度无所适从。
生平:
有关于列子的生平由于遗留下来的典籍有限,已经无从考究。只是在《列子》一书中记载着一些关于列子的故事。
现实中的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隐居郑地40年,不为人知。他家境贫寒,全家经常没饭吃。所以他身体瘦弱,脸色黄巴巴的。有人告诉郑国的丞相子阳说:“列子是个有道之士, 住在你们国家却穷困到这种地步,这不会使舆论讲你不尊重贤人吗?子阳觉得这话有道理,于是派官员给他送来了一些粮食。他再三辞谢,硬是不接受。这官员只好又把粮食拉了回去。
列子走进屋后,他的老婆捶着自己胸口责怪他说:“我听说有道人的妻子都能得到安乐,现在我们全家都饿成这样,丞相派人送粮食给我们,你却再三不受,这是不是命该如此啊?”
列子笑着说:“丞相并不了解我,只是听别人说,才送来粮食。将来也可能会听信另外人的话而又来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后来,老百姓造反,子阳被反对他的人杀了。而列子因为拒收了官粮避免了受牵连。
传说列子曾经拜壶丘子林为老师,跟着壶丘子林学习。壶丘子林说:“你懂得了谦让,才谈得上立身处世。”列子说:“请您谈谈谦让的道理。”壶丘子林说:“回头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了。”列子回头仔细察看自己的影子,发现身体弯曲,影子就弯曲,身体正直,影子也正直。
列子领悟到影子的弯曲或是正直完全依赖于身体的弯曲或是正直,而不在于影子本身。处世的困厄或是顺利完全依赖外界环境所提供的条件,而不在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这就是保持谦让却处在领先的地位的道理。
列子学习射箭,射中了靶,便去告诉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射中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那你的箭术还不行。”
他就回去继续练习射箭。过了三年,又把他射箭的情况报告关尹子。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的原因了吗?”列子回答说:“知道了。”关尹子说:“那就行了。牢牢地记住,不要忘掉。不仅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养个人身心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圣人不考察事物存在还是消灭本身,而是考察造成事物存在或是消灭的原因。”
列子说:“气血旺盛的人容易骄傲,体力旺盛的人容易激愤,这两种人都不能和他们论道。因此,头发还没花白的年轻人谈论道,就往往会出现偏差,更何况让他们施行呢?所以自己骄傲激愤,就没有人去劝阻。没有人功告,就等于孤立无援了。贤明的人善于任用人。所以即使年纪大了,能力并不衰退,即使智力耗尽了,心神并不迷乱。所以国家的困难在于能否知人善任而不在于个人的贤能。”
宋国有个人用玉石给他的国君雕刻褚树叶子,花了三年的时间才完成。刻出的褚树叶子,叶脉和叶柄粗细得体,叶毛繁密而有光泽,就是掺在真的楮树叶子中也不能分辨出来。这个人就凭他的雕刻技巧得到了宋国的俸禄。
列子听到了这件事,说:“假如大自然生育万物,三年才长出一片树叶,那么有叶子的东西就太少了。所以圣人依靠自然规律来化生万物,不依靠个人的智谋和技巧。”
传说,某日列御寇辞别乡邻西去,途中平地“升天”。后人称其“升天”处为道士铺(位于郑州西郊)。
列子思想:
列子其人,在庄子书中屡次出现,有时尊称他为子列子,还专有列禦寇一篇。“禦寇”也作“御寇”或“圄寇”。禦、御、圄三字古音全同,自然可以通假。列子的学说近于庄周,在当时影响却未必很大很深,因为庄子天下篇评论过墨翟、宋研、尹文、田骈、慎到、惠施等人,赞美了关尹、老聃,也叙述了自已,却不涉及列禦寇。荀子非十二子篇也不提列子,司马迁作史记更没有一字涉及列禦寇,然而列子的思想在道家却有深远的影响,他将道家的达观思想发展到了极致。
列子的思想主张主要保留在其所著《列子》一书,但很早就已经迭散了。1000年后的晋代;有位叫张湛的人;称其祖父于永嘉之乱南渡后;在友人家得《列子》残卷三篇;后又另觅得九篇。张湛将其整理成八篇印行。
在卷一“天瑞”中,说孔子去游泰山时遇到了一个叫荣启期的人,很快乐地坐在路边自弹自唱。列子就问他为什么那么快乐,他就说:“天地万物中人最为尊贵,而我有幸生为人,这是我的第一快乐。人有男女,男尊女卑,我有幸身为男人,这是我的第二快乐。人的寿命有长短,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死了,而我现在活到了九十岁,这是我的第三快乐。至于生活上的贫困对我来说是极平常的事,而死亡也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终点而已,有什么可担心害怕的呢?”
孔子到卫国去时,看见一位衣衫褴褛、年近百岁的老人在田间一边快乐地唱着歌一边拾捡着稻穗。孔子觉得那位老人很有意思,就让子贡去跟他问好。子贡就走到老人面前问老人:“你这样生活不辛苦吗?为什么还能快乐地唱着歌呢?”老人就说:“我从小就不愿与人争斗,所以能这么快乐长寿。我也没有妻子儿女,即使死了,也了无牵挂,所以死也会死得很快乐。”子贡又说:“别人都怕死,你却以死为快乐?”老人答道:“生死只是个轮回,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说不定在这个世界死了在另一个世界又活了呢!”
在卷三“周穆王”中,说有一位富人,白天忙着发家致富,到了晚上就常做噩梦。而他的一个老仆,尽管白天很劳累,但每个晚上他都睡得很香甜、老做美梦。
有一个人得了健忘症,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不认得了。等有个儒生就帮他把病给治好了,他不但骂妻打儿,还拿着刀去追杀那个儒生。别人就问他为什么要那样做,他说他在病没好之前没有喜怒哀乐,当然也就不知道骂人打人杀人了。
《列子》一书每一卷都包含了对人生、对宇宙的追问和思考。
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并对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 。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 ,并认为人在一种自然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列子的故事:
有一位叫尹生的人听说列子有乘风之术,非常向往。于是背着粮柴去找列子,和列子住在一起,每天帮列子打柴做饭,一住就是几个月。他从不回家探亲,为的是能抽空向列子请教乘风的技艺。
几个月过去,尹生向列子探问过十次,列子总不开口。尹生很生气,认为列子心胸狭窄,不愿传授给他人,便告别列子,回家去了。列子却连一句挽留的话也没有。
第三节 道家——列子(2)
尹生回到家里,左思右想不对头。他听说的列子是个非常豁达的人,饥饿的人向他乞讨,他将仅有的一碗饭分与他一半;寒冷的人向他乞求,他将身上的夹层衣剥下一层;郑君送给他粟,他即使很贫穷也不接受;他的邻居丢了东西,无凭无据怀疑他他却不埋怨。乘风之术他绝不会密不传人。十次求问而不答,必有道理。想到这里,悔不该如此轻率地离开列子。于是他又重筹粮柴,二次拜师。
列子见到尹生去而复返,便开口问道:“你走了才几天,怎么又回来了?”
尹生跪拜说:“学生先前怨恨先生,嫌先生不授学生乘风之术。回去一想,先生不授自有不授的道理,所以消除了怨恨之心,特地向先生请罪,望先生能再次接纳。”
列子听后长叹一声,说:“你在这里学了几个月,我天天向你传授。你要退学回家,我以为你已经领会了大道的奥妙,所以同意了你的请求。没想到你不但没有领会,而且连门都没有进去,实在叫人遗憾。”
尹生心中疑惑,不知先生说的是什么意思,“几个月中先生一言未发,何以说天天向我传授?”
“既然你如此不机灵,我就只好以口传授了。”列子说到,“乘风之术本来就是不能用语言来传授的。用语言传授,表面上,好像说得很清楚,实际上离道会越来越远,只有默默不语才能慢慢领会它。
当初我拜老商先生为师学习乘风之术,三年之中,老商先生一言不发。我虚心静气,安精养神,三年后达到了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的境界,这时老商先生才斜着眼看我一下。
我又修养了两年,达到了心敢念是非、口敢言利害的境界,这时老商先生才放松了绷紧着的面容,向我微笑了一下。
我又修养了两年,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心中无是非、随口所言而言中无利害,这时老商先生才让我与他并肩而坐。
我又修养了两年,放纵心思,让它任意驰骋,放纵口舌,让它随处闭张,所思所言是什么我自己都不知道。体内身外,一切一切都好似没有区别了。心好像凝结在了一起,骨肉似乎都消融了,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倚靠着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双足站立在何处,只感到自己在随风飘荡,或东或西,好像是没有知觉的树叶一样,弄不清楚到底是我乘风而飘荡还是风乘我而飘荡。
你在我门下学艺不过几个月,就有这么多的怨愤,那怎么行呢?怨愤是由彼此之间的界线产生的。之所以有怨愤,一定是因为觉得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地方,这样就在自己和别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