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

第12章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第12章

小说: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获得金牌和奖牌最多的中国学生,却在旁边默不作声。不是他们英语过不了关,其实他们参赛前都经过英语的强化,都有非常好的口语。而是中国学生平时的注意力以及竞赛时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解答专家们的题目上了,没有胆量、没有心思去想专家的题目还会存在什么问题,于是提不出问题,就干脆不开口。    
    俗话说:“问是学之师,知之母。”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通,许多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无所知,即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一定什么事都比别人知道得多。有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不问。    
    美籍华人李政道教授一次在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座谈时指出:“为什么理论物理领域做出贡献的大都是年轻人呢?就是因为他们敢于怀疑,敢问。”他还强调说:“一定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要敢于提出问题。”    
    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当孩子长到三四岁时,他们向大人提出的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多,而且千奇百怪。但是大多数父母不仅不为孩子们的提问感到兴奋,相反倒觉得厌烦不已。他们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大都是随便敷衍一下,并不给予耐心的说明和解释。正是他们自己使孩子的潜在能力枯死之后,到孩子上了学才大惊小怪地叫嚷:“为什么我的孩子成绩这样糟糕呢!”但这些父母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看看老威特是怎么做的吧!当小威特提出问题时,他总是给予鼓励,并耐心地回答,决不欺骗威特。在教育上,威特父亲觉得再没有比教给幼儿错误的东西更为可恶的了。在给孩子解答问题时,威特父亲的说明并不是难懂的,而是充分考虑到孩子在现有知识下,是否能完全加以接受。更难能可贵的是,当问到连自己也不懂的问题时,老威特就干脆老实地回答说:“这个爸爸也不懂。”于是两个人就一起翻书,或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从而也给威特灌输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在给小威特的教育中,他坚持竭力排斥那些不合理的和似是而非的知识。    
    千万不要不经意就扼杀了孩子好问的天性,作为家长应该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虚心好问的习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发问。如果孩子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父母要给予鼓励。    
    2。给孩子讲一些著名人物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的生动故事,启发孩子大胆质疑、发问。    
    3。可以找一些有错误的书刊,鼓励孩子找出错误。比如一些名人的书中有不少文字、语法、典故、常识方面的错误,引导孩子把它们找出来,给名人写封信,指出他们的错误。    
    4。一段时间后,提醒孩子,不要滥问一气,要深思熟虑,胸有成竹。


中篇:成就一生好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

    德国数学家高斯,是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在历史上影响之大,可以和阿基米德、牛顿、欧拉并列,有“数学王子”之称。    
    高斯非常善于思考,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在他小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高斯的父亲是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都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3岁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惊得目瞪口呆。    
    小高斯10岁时,有一次他的数学老师让他们全班解答一道习题:立即计算出“1+2+3+4……+100=?”的答案。这个题目在今天早已家喻户晓,可是在那个时候、那个场合,对于一群小学生来说,还真不容易。要算出这么长的算术题耗时不少,孩子们都想争取第一个算出来,立刻在草稿纸上做了起来。    
    只有小高斯还没有开始动手,不是想偷懒,也不是发呆,他在想,难道一定得经过这么复杂的计算过程吗?从客观上说,他在进行思维的谋划,谋划的目的是要寻找一种能够成倍提高思维效率的策略,这个过程花去了相当于其他同学进行加法计算的二分之一的时间。这时候,老师看见了他,走上前来问他怎么了,为何还不开始计算。小高斯说他已经知道答案了,是5050。老师十分诧异,问他是否提前做过这道题。高斯于是告诉老师,他通过观察发现这一组数字中1加100等于101、2加99等于101……这样的等式一共有50个,因此这道题可以化简为“101×50=5050”。    
    “真是太精彩了!”老师赞扬地说。    
    这种“精彩”并不取决于孩子的智商。事实上,小学生的智力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系数只有0。21,它应该取决于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智力的潜在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认真的思考虽然为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加了一个环节,却使解决问题的时间缩短了很多倍,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小高斯进行思维的谋划花去了相当于别人解题所耗时间的一半,然而计算出“101×50=?”只需要1秒钟。从这里边,你难道还看不出善于思考的优势吗?    
    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孩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把散落的知识点连结成有机的整体,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质量。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对书本知识批判地吸收,可以防止“死读书”,从层次上提高了个人的学习能力。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还可以不断解开疑团,激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父母怎样才能使孩子养成明辨善思的思考习惯呢?儿童教育专家认为,作为父母创造出一种“家庭思考环境”非常重要,其具体做法是:    
    1。父母应注意引导孩子对思考采取认真的态度。聪明的孩子可能懒于思考,因而他们对任何东西都会不加思考地发表看法,对此应引导他们认真思考。    
    2。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越早越好,小孩子往往有千奇百怪的想法,要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    
    3。随时给孩子出一些思考问题。无论是带孩子上博物馆,还是陪他们看书看电影,父母都可提一些问题,启发孩子进行思考。    
    4。全家参与。家长在一起谈论问题时,即使年龄很小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的看法。    
    5。对问题要全面思考。教育孩子无论对什么事物进行思考,都要考虑到它们的优缺点,是否有吸引力,有无参考价值等等。对事件则要考虑它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后果。    
    6。善于归纳,举一反三。孩子在学校里就是将一点一滴的知识聚集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归纳之后,要善于把普遍的规律应用到别的事物上。


中篇:成就一生好习惯科学用脑的习惯

    脑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大脑在理论上的信息储存量,相当于藏书1000万册的美国国会图书馆的5倍,高达5亿本。大脑的潜能,几乎接近于无限。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普遍只开发了大脑的5%,仍有巨大的潜能尚未得到合理的开发。换一句话说,一个人的大脑只要没有先天性的病理缺陷,就可以说他拥有可以成为天才的大脑,只要大脑的潜能得到超出一般的合理开发,他的能力就不会比爱因斯坦逊色。    
    但是,大脑潜能的开发,并非一蹴而就,如果“拔苗助长”,结果只能使孩子用脑过度,甚至发生悲剧。    
    丹麦历史学家海内肯就是前车之鉴,他4岁就撰写了《丹麦史》,此举一度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正当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他的聪明才智时,突然传来由于大脑负担过重导致4岁半的海内肯脑力衰竭,最终不幸夭折的噩耗。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许许多多的天才儿童,一夜之间名扬四海,不久就销声匿迹,或者传出不幸的消息。    
    作为家长,不必羡慕别人家出了个天才儿童,其实自己的孩子也拥有天才儿童一样的大脑;而当一些天才儿童不幸夭折时,家长应该在培养自己孩子上借鉴经验教训,千万不要造成儿童用脑疲劳,要让孩子养成科学用脑的好习惯。    
    家长们应该认识到:开发大脑不等于掠夺式地使用大脑,“头悬梁,锥刺股”并不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刀不磨不快,脑不用生锈”也是一种错误的用脑观念,不值得提倡。    
    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在脑疲劳的状态下,人就会出现头昏脑涨、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思维紊乱等心智活动难以正常发挥的恶性反应。同时,长期脑疲劳,还会出现失眠、恐怖、焦虑、健忘、抑郁等症状,有的甚至会危及生命。由此可见,脑疲劳不仅不能开发大脑,而且还会严重地影响到人的智力潜能的正常开发。过度的脑疲劳,还会导致心脑血管及精神疾病,严重地损害人的身心健康,这是广大家长所不愿看到的。    
    那么怎样的用脑方法才是科学合理的呢,相信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可是常找不到使自己孩子更为聪明的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孩子养成科学用脑的习惯,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不宜长时间地使用大脑。心理学研究发现,健康儿童连续用脑30分钟,血糖浓度在120毫克以上时,大脑反应快,记忆力强,连续用脑90分钟,血糖降至80毫克,大脑的功能尚正常;连续用脑120分钟,血糖降至60毫克,反应迟钝,思维力较差;连续用脑210分钟,血糖就会降至50毫克,这时便会头昏、头痛,会暂时失去工作能力。因此,不宜长时间地使用大脑。一般认为,小学生一次做功课或看书学习的连续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至1小时。    
    2。宜五官并用、手脑并用地参与学习。有人发现,学习同一内容,如果只用视觉,可接受20%,如果只用听觉,可接受15%,如果视听并用,可接受50%,这一发现说明,学习时使用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可明显提高学习效率。    
    3。宜将不同的学习内容错开进行。孩于在进行学习时,不同的学习内容,会在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形成兴奋点。如学习算术,可在大脑皮层的某区域形成一个兴奋点;学习英文在大脑皮层的另一区域形成一个兴奋点。因此,倘若长时间学习同一内容,则必然会使大脑皮层某一区域的神经细胞负荷加重,如果能交错学习不同的内容,可使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神经细胞轮流工作,获得充分休息,以更好地学习。    
    4。宜充分利用“最佳用脑时间”。每个人每一天都有一个最佳的用脑时间”,有的孩子早晨脑子特别灵敏,记忆力最好,而有的孩子则晚上头脑最清醒,学习效果最佳。家长应了解并充分利用孩子的“最佳用脑时间”,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    
    5。保持充分的睡眠。睡眠是大脑的主要休息方式,充分睡眠才能使人脑消除疲劳,保证大脑正常工作。因此,家长应安排好孩子的睡眠时间,应使孩子睡得足、睡得好,且不让孩子开夜车,以免影响孩子的健康。    
    6。注意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体力活动可以促进脑细胞新陈代谢,消除大脑疲劳,尤其是体育锻炼,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性,有助于孩子提高视力、听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能忽视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更不要把学习同体育锻炼及体力劳动对立起来,以为锻炼身体和适当参加体力劳动是浪费时间,会影响学习,殊不知这恰恰是孩子科学用脑的重要方法之一。    
    7。宜饮食合理,营养充足。孩子在紧张地学习时,会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大脑就会受到损害。合理的饮食,充足的营养,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保证大脑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的需要。因此,儿童宜进食适当的动、植物蛋白质,如肉类、禽类、海鲜、豆制品等,还要适当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果糖。    
    8。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大脑是耗氧最多的器官,充足的氧气可以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因此,要注意空气新鲜,经常开窗换气。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光线的明暗会影响孩子的判断能力,明亮的光线可使人清醒。    
    9。给孩子以空间和时间。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从“三点一线”中解放出来,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表面看来,这样做学习时间似乎少了,但实际上孩子学习的内容多了,智力发展快了,学习热情高了,这一点常被许多家长误解或忽视。    
    关于科学用脑的原则还可以举出多种方法,但中心只有一个,就是必须按照人脑活动的规律办事,不能违背用脑卫生。


中篇:成就一生好习惯乐于想像的习惯

    当孩子根据神话或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去扮演骑士或英雄,或者模仿小鸟飞翔,父母千万不要去阻止或嘲笑他们,因为这正是孩子想像力的表现。培养与发展想像力很重要,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科学发展、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幼儿期是想像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如果一个人在幼年的时候,想像力得不到发展,那么他非但不能成为诗人、小说家、画家,而且也难以成为出色的法官、建筑师、科学家。尽管有人认为后者用不着想像,但事实是:想像对于任何人都是必要的。    
    人类的幸福有一半以上来自想像力,不会想像的人很难拥有真正的幸福。贝鲁泰斯曾经说过:“想像是人生的肉,若没有想像,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骸骨。”凡是年幼时充分发展了想像力的人,当他遭遇不幸时也有能力体验幸福;当他陷入贫因时也有能力感受快乐。可以说,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是不善于想像的人。    
    想像力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呢?父母不要指望依靠抽象的说教培养孩子的想像力,这项工作只有在具体的活动中才可以有效进行。并且,越是对于幼小的孩子,这一点就越发明显。让我们来看看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牧师怎样保护小威特的想像力。    
    有一天,卡尔•;威特的一位老朋友来家做客,他看见小威特正在用蓝颜色认真地画着一个大大的、圆圆的东西。    
    朋友问小威特:“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呀?”    
    小威特回答:“一只大苹果。”    
    朋友又问:“可是,你为什么要用蓝色呢?”    
    小威特回答:“我想应该用蓝色。”    
    朋友对卡尔•;威特说:“老朋友,你应该教教孩子。他想把苹果画成蓝色,你该告诉他这是不对的。”    
    老威特竟对朋友的“忠告”十分惊讶,反问这位朋友:“为什么一定要告诉他该用红色呢?我认为他画得很好,说不定他以后真的会培育出蓝色的苹果呢!至于现在的苹果是什么颜色,他吃苹果的时候自然会明白的。”    
    是的,父母在孩子的生命中,充当的角色不是去扼杀孩子的想像力,而是给他们自由想像的空间。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呵护孩子的想像力,并培养孩子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