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

第21章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第21章

小说: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次,有嫉妒心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是不受欢迎的。当一个人嫉妒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对那个人友善、热情,两个人的关系必然冷淡。嫉妒的对象越多,关系冷淡的对象也就越多。这就给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障碍。所以,嫉妒心是孩子的人际智能发展道路上的一块大绊脚石。    
    嫉妒心强的孩子还会过分自信,甚至自大。但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自卑,甚至可能像琪琪那样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伤害别人,使自己陷入更恶劣的处境。因为对自己和别人的认识过于主观和偏激,所以有嫉妒心的孩子在发展内省智能方面也困难重重。    
    另外,嫉妒心强还会影响学习。嫉妒心强,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而不良的情绪会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    
    面对嫉妒给孩子带来的种种危害,不仅家长、老师着急担心,孩子自己也很难受。怎样才能帮这样的孩子克服嫉妒心呢?    
    1。教育孩子承认差异,奋进努力。现实中的人必然是有差异的,不是表现在这方面,就是表现在那方面。一个人承认差异就是承认现实,要使自己在某方面好起来,只有靠自己奋进努力,嫉妒于事无补,而且会影响自己的奋斗精神。我们应该把“努力改变自己”作为正确的指导思想。    
    家长千万不可用贬低孩子所嫉妒的对象的办法来减轻孩子的嫉妒心理,那样会导致孩子过多地去看别人的不足而放弃自己的努力。    
    2。教育孩子不断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是克服嫉妒心理的基本途径。教育孩子经常反问自己:“我现在各方面表现如何?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跟上个月(或上个星期)比较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方面有退步?我该怎么办?我有决心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吗?我是否应该听取爸爸妈妈的意见?是否征求老师、同学的意见?”同时,教育孩子在班上给自己寻找追赶的榜样,看到别人的长处。一个孩子如果能经常这样去想问题,嫉妒心理就会慢慢打消,而能够客观地自我评价,客观地评价别人。    
    3。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学会升华嫉妒心理,把它化为一种动力,每一时期给自己确定一个奋斗目标,并为此努力拼搏,在不断奋进中,不但你取得很大的进步,嫉妒心理也会烟消云散。    
    4。培养豁达的人生态度。人生本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角色,人人各有归宿。要勇于承认有些人有比自己更高明更优秀的地方,努力向他们学习,奋发图强,把自我的这种好强个性转化为一种内在竞争机制,一种推动自己勇敢向前的力量,从而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下篇:怎样纠正坏习惯爱慕虚荣的习惯

    新学期伊始,很多学生的脚上比着换新的名牌运动鞋。一所私立中学的初三体育老师说:上周上体育课时,有80%以上的男孩穿着崭新的阿迪、耐克等名牌篮球鞋,许多女同学脚下的运动鞋也价钱不菲。    
    这位老师说,孩子们很看重自己脚下鞋子的牌子、款型、价格,许多学生穿上千元左右的名牌运动鞋来到学校时,明显要比平时活跃,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和羡慕。    
    周末,站在一家体育用品商店前可以看到,来给孩子选购高档运动鞋的家长很多,近千元的鞋,只要孩子们喜欢,家长们毫不手软:“一双鞋的价钱差不多是我一个月的工资,太划不来!可孩子非要,我也没有办法。”    
    一位刚花了900多元给孩子买双篮球鞋的母亲说,本指望拿这笔压岁钱交学费和买书,但孩子不依:“这本来就是我的钱,买什么是我的权利,再说上周开学班里的男生基本上都穿新篮球鞋了,我丢不起人。”    
    有“贵族学校”的小学生,家长开“普桑”来接他,孩子嫌自家的车不够高档,让家长把车停到离校门较远处,以免在别人的“宝马”等名车面前丢面子。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们爱慕虚荣的心理与盲目攀比的行为也风气日盛。    
    这与其怪孩子从小就爱慕虚荣,不如怪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各环节,很少培育孩子在对待贫富差别上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相比之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淡化孩子的贫富意识方面,倒不乏积极有效之举。    
    如日本中小学明文规定禁止学生穿名牌服装或名牌运动鞋来学校,并对何为“名牌”作了明确具体的限定。此举得到高达九成的富裕家庭家长的欢迎。    
    此外,迄今日本仍有部分小学要求男生一律剃光头上学——千篇一律的光头至少让人一下子难以分辨出谁富谁穷。    
    在美国,虽说有关学生是否该穿校服上学一直存有争议,但绝大多数州的中小学依然实行“校服制”,且赢得了八成以上家长的支持。支持者并不像国人那样,认为穿校服有利于强化集体主义精神或维护学校形象,而是认定“千篇一律”的校服尽管从表面上看似乎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美国人最忌讳这一点),却有效避免了贫富生在服装上的优劣之别,从而避免了对穷孩子自尊心的可能损伤,也避免了富孩子虚荣心的盲目滋生。    
    加拿大中小学大多向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孩子无论贫富,吃的一律相同。    
    即便在贫穷的肯尼亚,有幸收到救助的小学往往给每个学生都发放一份救济物品,而不论孩子是穷是富。    
    有人质疑:富家子弟并不缺这份救济物品,“照发”是否意味着浪费?学校方面认为,让大家都领到一份,穷孩子就会大大减轻心理上的压力。上述种种,虽未消除孩子们在穷富上的实质性差别,但在营造淡化孩子们贫富意识的外在氛围上,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    
    据有关调查表明,独生子女的虚荣心较强,在被调查的独生子女中有20%存在较强的虚荣心。虚荣心往往会导致儿童产生其他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敏感,这些都会阻碍孩子的发展。虚荣心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东西,有虚荣心的人总想凌驾于他人之上,并在虚荣心的驱使下逐渐迷失自己。    
    孩子虚荣心形成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由于现代的家庭孩子少,父母总怕孩子受委屈,于是对孩子总是有求必应。自己孩子穿的、戴的都不能比别人差,别人的孩子买什么,咱家的孩子也得买,决不能让人家比下。    
    于是在家长无意识的纵容下,孩子的欲望无限地膨胀。另外,独生子女的父母从溺爱孩子出发,总是爱讲孩子的优点,掩盖他们的缺点,甚至在亲朋好友面前经常夸耀自己的孩子,孩子听到的都是赞美的声音,很少有人指出他的缺点,而父母对别的孩子往往妄加指责。    
    由于孩子对自己客观评价的能力还很差,家长具有绝对权威性,慢慢地孩子就从家长眼里的“十全十美”变成自己心中的“十全十美”,再也容忍不了别人超过自己。    
    虚荣心强的孩子在个性成长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经常说谎,情绪不稳定,不认真学习,缺乏意志力等。虚荣心强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可怕的坏习惯,家长应采取必要的方法加以纠正。    
    1。不放纵孩子。首先,家长自己不能有这种想法:“我的孩子不能比别的孩子差。别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应该有;别的孩子没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如果连家长都有这种虚荣心,那么就很难在实质上帮助孩子,反而会推着孩子朝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做家长的不应放纵孩子,去满足他们越来越膨胀的虚荣心。    
    2。帮助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荣辱观。也就是对荣誉、地位、得失、面子要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一个人应该有一定的荣誉感,但面子“不可没有,也不能强求”,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显示自己,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扭曲。    
    3。掌握好正确的比较观。在与孩子的交谈中,引导孩子多从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的方面去比较。例如,告诉孩子比一比个人为集体做出的贡献,而不是只看到自己个人的好处;要拿自己的学业成绩、对班级贡献的大小等方面的成绩来比较,而不是比吃、比穿、比用、比玩,要立足于自己实际情况来比较,不要与自己能力相差大的同学作比较,否则容易造成自满情绪或自卑情绪。    
    4。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家长应时常教育孩子从那些名人传记、名人名言中,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榜样,以那些革命前辈、英雄人物、学术泰斗为榜样,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


下篇:怎样纠正坏习惯依赖别人的习惯

    珍妮和韦伯非常喜欢社交聚会。没有孩子之前,他们的生活自由自在、充满激情。可是现在,他们的生活规律和生活方式已经越来越不是他们所期望的样子了,因为2岁的女儿伊丽莎白越来越多地纠缠着他们。    
    今天,应朋友的邀请,他们决定再去体验一次久违多年的攀岩,自从有了孩子之后,他们己经拒绝了很多次朋友的邀请,疏远了“年轻”的冲动。    
    但是,伊丽莎白一看见爸爸妈妈正在准备出门的用品,就开始叫喊:“我也要去!”    
    两人一边忙着整理需要带上的物品,一边劝说女儿:“爸爸妈妈今天要去爬山,你去太危险,还是在家里和阿姨一起玩吧。听话!”    
    可是伊丽莎白并不满意他们的解释,也许她根本没听爸爸妈妈的解释,因为她并不在乎出去干什么,依旧执著地拽着两人的夹克衫不松手:“别走!别离开!带上我!”    
    妈妈放下手里的活,蹲下来想说服伊丽莎白,她很爱伊丽莎白,也很有耐心:“别这祥,宝贝,我们爱你。我们以后还会经常外出。我们外出的时候,你就跟阿姨在一起,不会有事的。”    
    “不!我要跟你们一起去!”伊丽莎白声嘶力竭地叫喊,几乎要哭出来了。    
    妈妈叹了口气,似乎每次出门都要不可避免地经历这样一趟折腾,她的攀岩兴致已经消失了一半。    
    “赶快!没有时间了。”丈夫提起旅行袋,先妻子一步迈出了大门。看来,说服伊丽莎白是没有希望了。妈妈强行挣脱了伊丽莎白的小手,一狠心“嘭”地一声关上门,与此同时,她听到身后传来伊丽莎白“哇”的一声大哭,那哭声充满恐惧、无助和委屈。    
    这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烦人却也感人的一幕。    
    婴儿和他的第一照料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依恋可以回溯到孩子只有7~9个月大的时候。全世界的孩子都一样,如果把他们和母亲分开,他们会体验到强烈的分离焦虑。这种母婴依恋可以给孩子安全感。我们常常看到,会爬的孩子因为对周围的东西太好奇了,所以他们经常爬离母亲去探索。但是因为有母婴依恋,因为母亲是他们的安全堡垒,所以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经常会回头看一下母亲,确保母亲还在那儿。如果母亲还在那儿,孩子就会感觉很安全,就会继续探索。    
    母亲的行为对建立安全的母婴依恋很重要。一个母亲如果对孩子的需要很敏感,对孩子的要求做出适当的反应,这样的抚养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而从小具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比较容易被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品格。    
    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对自我意识有一种强烈的需要,他们不需借助这样那样的依赖就能形成自己的意向,做出自己的决定。自我实现的方向指引着他们履行自己的动机和纪律,正如一句格言所说:“伟大的人们立定志向来满足他们自己,而不是满足别人。”    
    调查表明:缺乏独立性使少年儿童成为“长不大的一代”。    
    从孩子降生开始,父母们就渴望孩子快快长大,长成一个独立的人。但是,当孩子悄然长大,当您以为孩子已经可以脱离父母的怀抱独立生活时,或许您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竟然还有那么强的依赖性。    
    少年儿童大多具有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依赖他人的习惯表现为害怕自己拿主意、总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不会正确评价自己、对别人依从等。    
    一个女孩子说:“我讨厌自己的性格!大概是小时候被宠惯了吧,现在,尽管我已经16岁了,但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找个伴。上下学要和别人一起走,买东西要先征求别人的意见,做作业也总想问问别人,有人陪心里才踏实。有时候,明知他人错了,我也只会随声附和,就怕一语失和,好友从此离我而去。”    
    喜欢依赖他人的行为一旦形成,就很容易导致依赖型人格的形成。依赖型人格对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有极大的危害,会使个体难以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自身潜能更难以得到拓展。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对依赖性人格进行研究,并将其特征归结为下面几点:    
    ——做事情犹豫不决,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建议和保证之前,难以对日常事务做出决策;    
    ——对生活或事业感到无助,经常让别人帮助自己做出重要决定;    
    ——即使知道别人错了,也经常随声附和;    
    ——缺乏独立性,很难自己单独开展计划或做事;    
    ——过度容忍,为了讨好别人而经常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害怕孤独,不喜欢一个人呆着;    
    ——当某种亲密的关系中止时,会感到无助或崩溃,特别害怕失去朋友或者失恋;    
    ——经常害怕被人遗弃或冷落;    
    ——被批评或没有得到表扬的时候,内心感到受伤害。    
    美国心理学家们认为,具备上述特征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    
    心理学家们认为,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个体在幼年时期,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因此,在儿童的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    
    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如果父母对孩子依然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接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从而形成依赖型人格。    
    对于如何改变孩子的“依恋心理”,父母应该掌握一些处理的技巧。    
    1。高度重视并积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从解决“依恋问题”开始,保证他们成人后能够拥有健全的自我独立精神。这是明智的父母应该养成的一种教育习惯。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传递给孩子这样一些概念:你是一个独立的人,你的生活把握在自己手中;父母也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而你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完成;父母不是万能的,有些时候,父母甚至根本帮不上忙。    
    3。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有依赖心理的孩子,多数都没遇到过“挫折”。由于大人的包办,凡事都是顺利的,因此给孩子适当的“挫折”教育很有必要。如在与亲人聚会时,带上孩子,搞些有奖竞赛的活动,人为地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和障碍。也可以选孩子的弱项来举行活动,让其失败,从中进行教育,让他们在挫折中提高认识,认清依赖性的危害。    
    4。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孩子自有孩子的生活空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