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

第5章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第5章

小说: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校里出了名的差等生。陈灵也因此被同学们冠上一堆外号:“花瓶”、“稻草人”,用来讥讽她的成绩差、脑子笨。但是陈灵似乎对此一点也不在乎,学习成绩一直“荣居榜首”,老师也对她没办法了。    
    这个学期,班里来了新的班主任,姓杨。杨老师注意到了这个独特的学生,并决定培养起陈灵爱学习的好习惯。为了让她成绩提高上来,杨老师想尽了各种办法,但就是对陈灵不起作用。比如杨老师给她补课的时候,她会找各种理由来推托。有一次,她甚至对杨老师说:“我家远,最后一趟班车6点开。如果您留我补课,你把打车的钱给我。”    
    这招不行,杨老师只好再想别的办法,她知道,要培养好的习惯,需要先找好一个突破口,没有找到突破口就盲目着手,不仅不能得到好的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后来,杨老师经过观察,发现了陈灵嗓子好,又爱唱歌这个优点,于是决定从这个突破口来入手。    
    一天,杨老师把陈灵叫来。陈灵以为又要补课,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杨老师问她:    
    “陈灵,你有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歌手?”    
    “当歌星?”    
    陈灵马上来了兴趣,刚才不耐烦的情绪一扫而光。她犹豫了一会儿说:“其实我还真的有过这个念头,但是不知道自己行不行,而且我想也没有机会。”    
    “我想过了,觉得你嗓音好,外形条件也不错,也许这是一条适合你发展的路。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报名参加一个正规的声乐培训班。让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    
    陈灵被说动了,她内心兴奋不已。而最让她感动的,是老师竟然会与她这个不听话的差生谈论学习以外的话题,并切身为自己考虑,支持她去发展自己的特长。    
    第二天,陈灵就去报名参加了一个声乐班。此后,她仿佛变了一个人,对生活中的一切都热心起来了。学校要组织文艺汇演了,她积极报名出节目,说要组织一个小合唱表演,并在杨老师的帮助下又挑选了几名同学。    
    之后,陈灵更成了个小忙人。每到周末,便约同学们到学校的活动室排练节目。她已经接受了一段正规训练,加上天赋灵感,还挺像个音乐老师的样子。训练结束,她请同学们到家中吃晚餐,与大家建立了融洽的关系。结果,节目大获成功。    
    这天放学,杨老师又约陈灵谈心。此时的陈灵与杨老师早已情同姐妹,她非常乐于同杨老师聊天。    
    杨老师说:“陈灵啊,看到你在唱歌上面潜力无限,老师真为你高兴啊!”    
    “我也觉得生活有意思了,一切都变得那么可爱了。”    
    “可是,我也有些担心。”    
    陈灵紧张起来了。她知道杨老师虽然年轻但并不轻言,说什么都有比较充分的准备。    
    “你回去看一下,这是我从网上下载的资料,都是关于歌唱专业发展的。”    
    杨老师递给她一些资料,平静地说:“现代社会对歌手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了。很多歌星都是大学毕业,没有学历也是很难做个好歌手的,明白吗?”    
    陈灵的脸上掠过一丝阴云,她沉思了一会儿,说:“这就是说,我先要初中毕业,再至少读完职高或高中,才可能成为一个好歌手,是吗?”    
    “完全正确。”杨老师点点头,又说:“我观察你很久了,发现你挺聪明的。只要你肯学习,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一定会成功的!而这关系到你的一生。”    
    也许,这一次谈话对症下药了;也许,当小歌手的成功给了她从未有过的信心;从此,陈灵开始以新的状态学习了。她上课认真听,课下与同学讨论,并且主动找各科老师补课。渐渐地,陈灵的学习成绩上来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获得了很大的启发。习惯培养很重要,习惯培养可以通过一些强制措施来实施,也可以通过一些窍门让孩子变得自主自发。我想广大家长应该都愿意选择第二种。但是,实际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习惯培养往往是不假思索地进行训练和强制,往往让孩子变得机械。因此,习惯培养还需要深入人心,真正让孩子感到养成好习惯是自己的需要。    
    在上面的故事里,陈灵本来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对此,杨老师也曾经一筹莫展,但经过观察和思考,杨老师终于找到了学生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唱歌”。当老师和学生谈起做歌手的时候,学生一下子产生了兴趣。而这兴趣,就是学生后来不断进步的动力。通过这个突破口,学生渐渐开始重视学习,并爱上了学习。    
    因此,建议父母们,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时候,不要着急,更不能一味地唠叨或者强制,而要想点儿聪明的办法。比如,有的父母使用激将法,有的父母使用体验法,有的父母使用比较法,等等。不管什么方法,重要的是这种方法是温和的,是能够真正引导孩子的精神和心灵的。    
    要找到合适的突破口,父母要注意下面几点:    
    ——了解孩子,要有针对性。    
    这是寻找突破口最重要的一点。正因为孩子千差万别,各有不同,因此,父母在寻找适合孩子的方法时,才需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环境、心理特点、性格等。这样,才能找到适合孩子的办法。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有的孩子不爱洗手,不讲究卫生,父母怎么说可能都没有用。可是,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看科幻故事,这时父母就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帮孩子找一些和卫生知识有关的科幻故事,让孩子在满足需要的同时获得知识。    
    ——用孩子的特长作为突破点。    
    有个中学生,特别爱玩游戏机,曾经因为玩游戏而和父母吵过很多架。母亲吓得不敢回家,只要她一回家,孩子就逼着她给钱,不给钱,儿子就要自杀。后来,这位母亲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开始和儿子一起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悄悄引导孩子和高手比赛。当儿子有不懂的知识时,母亲为儿子买来电脑书籍。久而久之,儿子转了方向,游戏已经不是他的最爱,设计游戏程序反而成了他的爱好。不仅如此,儿子还慢慢成为一个电脑软件高手。这位母亲采取的办法和杨老师的办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父母要寻找突破口,就要仔细观察一下,孩子思想中的热点是什么?兴奋点在哪里?    
    找到突破口以后,父母还要放下架子。引导孩子的关键,在于父母和孩子心灵上的平等。如果父母一直摆出教育孩子的架势,即使您找到了突破口,也无济于事。因为在孩子看来,您还是要教训他,要把他这样或那样。因此,父母要先放下架子,不妨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默默引导孩子。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如果父母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的突破口在哪里了,今后我们要改变办法,要这样做……”那么,您的教育就如同白开水,无滋无味,而孩子还会在心中生出些敌意和警觉来。    
    把引导和训练结合起来。习惯培养毕竟是具体行为的体现,因此,的确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训练和强制。在一定时期,光引导孩子是不够的,看到孩子出现某些不良行为习惯时,还是要及时进行强制纠正。父母要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必要的强化训练不能少,巧妙的引导教育也很需要。


上篇: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注重孩子的第一次

    习惯的养成往往是从第一次开始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重视并抓住每一个“第一次”的教育时机,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开端。    
    一位母亲讲了自己的经历:女儿小小现在7岁了,从小到大不知摔了多少跤,但自从她会爬开始,自己每次都不主动抱她起来,而是鼓励她:“自己爬起来,你真棒!”    
    有了第一次,不管摔得多厉害,小小都能自己爬起来,还会拍拍小手和衣服上的灰尘。她以后会遇到比摔跤更需要自己应付的事情,我希望她永远记住“我能!我会!我很棒!”小小一天天长大,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日益强烈,吃饭、穿袜子、戴帽子……什么事情她都要自己试一试。尽管几乎每次我们都要“返工”,花的时间比直接代办多得多,但如果第一次不给她自己试的机会,无异于剥夺了孩子学习、实践的权利。常听到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懒或笨,其实,原因全在于当初的“第一次”啊!    
    有一次,我带她去修鞋。鞋匠给顾客准备了一张小凳子,小小坐在凳子边儿,拍拍空出的一大半地儿:“妈妈坐这儿!”我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修鞋的老师傅夸道:“嗬,这么小就知道心疼人了,真不错!”小小一听,又得意又害羞,小脸都红了。这是小小第一次会心疼妈妈,也是第一次听到“心疼人,不错!”这个评价,以后再要她为别人做什么,一提“心疼人”她就很乐意。    
    小小个子高,所以每次出去玩儿,我们都鼓励她不要大人抱,自己走。一次去动物园前,先和小小讲好条件就是自己走,可一下车,小小习惯性地说:“爸爸……爸爸要……”小小的父亲蹲下来,故意问她:“你要干什么啊?”小小涨红了脸,仿佛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不十分情愿地说:“爸爸……牵着!”    
    面对孩子的童稚,小小的父亲立刻意识到她第一次表现出控制意志的能力,是个了不起的进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美,于是小小走得更来劲儿了。    
    孩子刚上小学时,第一次放学回来,我就不失时机地告诉她,放学后,第一件事就应该是写作业,学习完后才能玩。所以孩子从上学到现在,无论是星期天还是节假日,“学习完后再玩”已经成了孩子一种良好的行为模式。    
    学习完后,将桌椅、书包整理好,睡觉前看几页课外书等习惯,也已经成了小小生活的乐章中不可缺少的音符。这一切都源于做父母的“第一次”的指导,所以,只有不轻易放弃第一次,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对于第一次的坏习惯,一定要及时纠正。一天,小小的姥姥买菜回来复秤,生气地说:“这个狗东西,少了2两!”在旁边玩的小小听到了,不一会儿就用上了:“小猫咪是狗东西!”大家都觉得好玩,哈哈大笑,小小就把大人的笑当成了夸奖,后来这个词就怎么也改不了了。看,第一次的坏影响多可怕!    
    从这位母亲的叙述可以看出,几个第一次,对女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以后是否会依赖这个行为模式一直走下去,关键就在于他第一次得到的外界回应如何。因此,我们建议父母们,在培养孩子习惯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第一次。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试想,如果绳索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缠好,即使你再缠上100道绳索,也只能越缠越歪。因此,要先打好基础,注重第一次或前几次良好行为出现后的鼓励和强化,以及不良行为出现的教育与矫正。这样,在每天缠上新的“绳索”的时候,习惯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习惯培养要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比方说,小孩第一次骂人的时候,他就特别注意看大人的反应,大人这个时候千万千万别笑,如果你笑,还夸他“孩子真聪明,嘴巴真巧”,这孩子第二次还骂,而且会骂得更厉害。小孩子并不知道他的行为的后果,他只关心大人的反应。所以对孩子的第一次骂人,最好的反应就是不理他,没有一个人理他,冷淡他,让孩子自讨没趣,他就会明白:“这不是好事情,别人都不喜欢。”以后也就不会故意去强化这种行为了。    
    教育家陈鹤琴对此曾有过精彩论述,他认为:“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儿童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要把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好。所以,对于第一次的动作,做父母和教师的要格外留意指导,以免错误。”


上篇: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让孩子亲身体验

    教育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身经历过,孩子才能从中获得切身的体会,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经验。    
    在体验教育上,中西方教育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些中国的家长对孩子过于关心,生怕各种意外和疾病,生怕孩子吃苦,他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认为多替孩子做一些,孩子就少辛苦一些。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错误的体验”后获得的记忆更为强烈,感受也更为深刻。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是一种最见成效的教育方法。    
    洛克就强调儿童学习中的两个习惯:热爱求知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当然,教育在于引导。在习惯的培养当中,要有些快乐的事情,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好习惯,也一定要让孩子体验到坏习惯的丑陋,不能容忍。    
    8岁的刘强上学时常常忘记带午饭,每当此时,他就打电话来要求妈妈到学校给自己送饭。刘强的妈妈是一位会计师,工作很繁忙,刘强的坏习惯使得她经常被打断工作不说,也耽误了时间。    
    为此,妈妈多次找刘强谈话,但无论是苦口婆心讲道理,还是气极了打骂,收效都微乎其微。刘强照旧记不住带饭。后来,妈妈听从了专家的建议,决定让孩子体验一下不带饭的感受。于是,妈妈找到刘强谈话,认真地告诉他:“刘强,妈妈觉得你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为自己的事情负责。妈妈工作很忙,不能总是给你送饭到学校。如果你下次还是忘记带饭,你应该自己对此负责。”    
    刘强答应得很痛快。但是第二天,刘强还是忘记带午饭了,他习惯性地又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忘记带饭了,你给我带来好吗?要不我就得饿肚子了。”    
    妈妈说:“我们已经说过了,刘强。你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妈妈很忙,没空过去给你送饭。”    
    刘强继续跟妈妈磨,但是这次妈妈很坚定。她很和蔼但坚决地拒绝了刘强的要求。    
    刘强没办法,只好饿着肚子。整整一个下午,刘强都在忍受饥饿的折磨。    
    晚上回到家的刘强很是生气,妈妈决定不安慰他,让他自己好好想想,体验到自己因不带午饭而饥肠辘辘的滋味。刘强虽然不是很开心,但在以后,妈妈发现,刘强真的很少再忘记带午饭了。    
    让孩子从自己的错误中直接体验到后果,父母不对此加以评论和指责,效果会更好。    
    每天早上如何让孩子起床,相信这是大多数父母的烦恼。大多数孩子都有赖床的毛病,父母总是一次次地催促孩子起床上学,他们或者温柔唤醒,或者直接掀开孩子的被子,逼迫他们“起床、刷牙去”。孩子满腹牢骚,他们讨厌父母打扰他们的睡眠、破坏他们的美梦,父母也不厌其烦,早起的好心情可能就在这吵吵闹闹中失去了。    
    8岁的埃米莉喜欢睡懒觉。每天,她都希望在床上多呆几分钟,而这几分钟总是一拖再拖,直到误点。对此,妈妈有时会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