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 >

第8章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第8章

小说: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爱什么?敬什么?这又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这里的爱敬仍然是归结到我们的道德上,我们的心性修养上,整个《通书》的四十章都是在心性修为的范畴里进行阐述和讨论。
有善不及。每个人少时都会立志,但是从因到果,都会有个过程。而有过程就会有不及的地方:我愿意做某件事情,但没有能力;我有某个志向,但现在还达不到等等。面对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就应该“不及则学焉”。要善于学习,在学习之前要明白自己的不足,不能自以为是,文过饰非,觉得自己了不起。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就肯定是一个真正善于学习的人;而且有学习的技巧。如果一个人不明白自己的不足,不善于学习,没有学习的技巧,就学不到什么东西。就如猴子掰玉米,掰了一个又望着另外一个更大,这里还没学两天,又去学别的。
最近我就曾批评某些学佛法的人,一会儿学净土,一会儿又要去学禅宗,一会儿去学密宗;一会要师从这个和尚,一会儿要师从那个法师,就是不知道自我。既然要学,就要定下心来一门深入,踏踏实实地学,才能有真正的成就。
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养身,这就要定下心来,定下位来才能学得会,学得通。人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现代的人麻烦之处就在于妄想太多,杂念太多,私心太重,总是不能给自己定位,定位都定不好,就更谈不上实施,处于一种飘浮状态。
有善不及,不及则学看似简单,其实要求你把心性,精力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从而达到“学焉”的效果。学,就要有时间,就要有取舍。有些人尽管立了志,但很容易受自己的情趣,自己的思维,外界的环境所干扰,以至于举棋不定,此志也只是空志,如同自己给自己开了张空头支票,永远都兑不了现。有些人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因为没有将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精力真正地放到自己应以为志的地方,往往给自己找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精力。因此我们常说人一旦立志,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就要排除一切干扰。就象《大学》中提到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学”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
问曰:“有不善?”曰:“不善则告之不善,且劝曰:‘庶几有改乎,斯为君子。”人非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即有不善的地方。作为朋友之间,上下级之间,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等等,如果都是礼义之交,道义之交,就会相互劝导,相互增进。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文革时期我的老师就曾说到“社会是阴暗的,人心是险恶的,世间或有同情者,实无相知者”。人与人的差别太大了,能做道义之交的极少极少,但作为利害之交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交往则太多太多。比如说一个企业内部的员工,都是因为偶然的原因走到了一起,要让他们与企业建立共同的志向,共同的信仰是很少的,而要让他们为之奋斗就更少了。一个人择友是很重要的,尽量少交些酒肉朋友,利益朋友。真正的朋友才能坦诚相待,相互提携,相互帮助,才能够真正的给你指出缺点。现代的人都经常会顾忌太多的东西,往往不能真心指出别人的错误。
在中学时我们曾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时任齐国宰相,身高八尺,仪容漂亮。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坐着同他闲聊时,又问他:“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比徐公差远了。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摘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齐国于是大治,诸侯皆来朝,遂成霸主。
所以只有真正认识自己,不怕别人指正自己,勇于修正自己的人才能够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强者,不能负疾忌医。善于听取意见,善于改正自己,就能够进入君子的行列。这是人的美德,是君子,贤人的美德。
现实生活中作为平常人,可能还达不到此境界,这就需要教化,需要引导。要容许别人犯错误,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说得容易,做起就难了。现在一些领导,一些企业的负责人,看到手下的人犯了错误,就一棒子打死。尤其在改革开放前那些犯了“错误”的人,要想翻身就很难了,幸好邓小平执政后,拨乱反正,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才使这些人重见天日,过上了正常人的日子。作为我们个人来说,“庶几有改乎,斯为君子”。我们也希望自己和自己的朋友都能善于改正错误,能成其为君子,不善于改正错误,不能接受别人批评的人绝非君子。所以我们要将改正错误,接受别人批评融入我们的身心,融入我们的事业和生活中去,从而善于调控自己,优化自己,真正做到有错必改。
“有善一,不善二,则学其一劝其二”。如果一个人有很好的优点,也有非常明显的缺点和错误,作为朋友要学其优点,同时又要善意的向这个人指出其缺点,并劝其改正。这就给我们指出了在面对具体的人和事的时候,所应该采取的方法和比较公正的态度,不能因其局部的错误而全面否定和抹杀这个人或事,要客观的对待具体的人和事,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形成这方面的能耐。这是人的基本功。有些人率性而为,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作为一个领导人要有全局观念,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下属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才能更好的调度他们,要善于发挥他们的长处,规避他们的短处,并帮助他们修正自己的短处。这就是作为一个领导,作为朋友应该做的事。
“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恶也”,有些人大错不犯,小错不断,非大恶之人。“孰无过?焉知其不能改?改则为君子矣!”,谁能无错,谁又能肯定其不能改正呢?只要其能改正就是君子。“不改,为恶恶者。天恶之。彼岂无畏耶?”,如果执迷不悟,一意孤行,任性作为,把自己的缺点,自己的错误,自己的弱点当成是优点,且为其辩护,良言苦口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很多人都看不到这一点,其心就陷入了阴暗的危险地带,还继续为恶,就会受到大家的厌恶,与周围的人和事格格不入,长此下去,老天也会厌恶他,周围环境也就会处在他的对立面,早晚都会被踢出局。他难道就不害怕吗?他难道还不改吗?难道还没有悔过之意吗?
明白了这其中的因果关系,“乌知其不能改?”,那你怎么能知道他不会去改正错误呢? 当然我们要善于说,要善于提意见,那么别人也就会善于听并改正。有些人就曾请我在指责他们的缺点时,要下重药,要说重话,要拿棒子敲,要刻薄地提出意见,但大家都是成年人,所谓响鼓不用重锤敲,点到为止就可以了,何必把别人说的难堪呢?别人听得进尚好,听不进就有可能成仇人了。所以在对别人提出意见的时候,要有技巧,要循循善诱,要相信别人的自觉性和智慧,正所谓“教而无类”。作为自身来讲,也没有资格去批评别人,只能提出一些意见。
所以“故君子悉有众善,无弗爱且敬焉”,君子既能善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又善于对周围的人和事提出意见;既能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又能善于回避别人的短处;也就是善于圆满自己的人格﹑心性,又能善于帮助别人提升心性的修养。这样的人就会具有天下最美好的东西,就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周围的人就会“无弗爱且敬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这样的人,比如有些老先生,长老们,德行好,言谈举止都极富有他自身的魅力,有操有守,又有学问,又有道德,都值得大家对他们的爱敬,值得大家的拥戴。

题目: 《通书》第九讲 
————————
《通书?动静第十六》: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
本章和《通书?理性命第二十二》都是谈宇宙观,周惇颐的《太极图说》实际上就浓缩在这两章里面了,所以这两章在《通书》里也就有其独特的地位。什么是动静?在宇宙自然之中,万物无不在运动。西方理论就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而作为我们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圣贤们,又如何看待动静呢?又如何在本体论上谈清楚动静呢?又怎么样在认识论上说清楚动静呢?生命在于运动,万物无不运动,宇宙也在运动,动和静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中西方的哲学家们﹑宗教界都在不停地思考这个问题。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就具体的事物来看,它动则动,静则静。长江的水从青藏高原流入大海,它静不静呢?孔子就有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天上的风,天上的云都是动而无静的。但是如泰山,华山则是静而无动的。就一事物,它静则一直都静,动则永远都在动,是从相对的层面而言。一个地上的石头,表面看它是不动的,但当我们深入其内部,就会发现里面的如原子等都在不停地运动,而且太阳的照射,环境的风化作用,也都会使它发生变化,产生运动。所以运动是绝对的,只是相对与我们的感观而言,就可以看到我们周围的事物有些是动而无静的,而有些是静而无动的。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前面是从相对的角度而言,而这里是从绝对的层面来谈。我们精神,我们的思维本体,是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的,似乎是动的,但好象又是在静止之中,或动或静,或静或动。我们在前面就曾谈过:“无思,本也;思通,用也”,无思和思通之间的关系就是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的关系。如果我们的思想是动的,有相的,在运动之中,那就是有限的,是受到制约的,就不是万能的。只有无思,本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它才能让万事万物在我们的头脑中穿行,生生灭灭,你才能进行分析,归纳,判断,你才能感受,才能感知,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我们思维的功能,精神的功能,一方面是动的,又是不动的,另一方面他是处于静止之中,又不是静止的,正所谓佛云“如如不动,动亦如如”,而儒道则曰:“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这需要用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精神去体会,去感觉,才能品味其中的奥妙。我们平常可以打打坐,让自己的心思平静下来,安静下来,去体会我们的身心到底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就能真正的感觉到我们的思维本体就是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是处在同一个时间段的,是共存与万事万物之中的,物则不通。一江春水向东流,你说它是无动的说不通,一块石头你说它是无静的也说不通。我们要用哲学的思辩来看待这些问题。庄子就有云:“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鸟在天上飞,飞的影子是不动的。又僧肇的《物不迁论》:“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经天而不周”。这些都是从相对和绝对的两方面来阐述万事万物,从时间的连续性和时间的间断性来论述。时间是连续的,才能运动,但它是由每一个时间的点串联而成的,而这个点是静止的。就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照相机,即使被照的人或事物处在运动之中,而当你按下快门后,你所照下来的只是人或事物在某一时间点上的表象,那是静止的瞬间。虽然我们古人没有如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测量,但在对动静的理解上却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物则不通,神妙万物”。只有当我们的思维达到了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的境界,才能够妙万物。什么是妙?康德就说过:“太阳出来把冰冷的石头晒烫了”。那块石头,从早晨的冷石头到中午的热石头,和太阳没有什么因果关系,建立这个因果关系的是我们人的感觉,是我们的感觉在石头和太阳之间拉上了因果关系。本来石头在地上,而太阳高高挂在天上,两者是毫不相干的,把他们联系的是人的思想。而当我们的思想将两者联系起来,这就成了颠扑不破的道理,即是太阳把石头晒热了。又如同我们从太空中看地球,是看不到地球上有经纬度的,是人给地球硬性规定了一个经纬度,规定了以后就成了定理,大家离不开这一点了。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认识:宇宙是什么样子,是我们人认识的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是我们人认识的什么样子。我们人都离不开我们的认识,来把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起来,把万事万物与我们人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起来。如果离开了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思想,这一切都将不存在。这就是人心,就是神妙万物。物则不通,石头与石头有关系吗?苹果熟了要掉到地上,那苹果知道什么万有引力吗?地球也不知道它能把地球上所有的事物都能吸住。晓得的是人,人又凭什么晓得呢?是凭我们的精神,“神妙万物”。
“水阴根阳,火阳根阴”。水是阴性的,火是阳性的,按中国五行阴阳的观念来说:水的根是阳,火的根是阴。在八卦里,水是坎卦,它中间为实,两头为虚,主爻是阳爻;而火是离卦,它中间是虚,两头为实,主爻是阴爻。所以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火极生水,水极生火。这是中国对阴阳五行运动的观念,与现代西方科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面,是不能用西方科学理论来进行解释的,非类毋比。就如中医理论就不可能同西医理论紧密地联系起来,西医理论是建立在解剖刀和显微镜等底下的,它把人的一个一个细胞或组织分解开来,去找寻其中的毛病。而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人体气机的平衡上,就谈不上什么细胞,所以两者各又各的运行轨道,世界观和认识模式都不一样,就不可比,就不能乱运用。曾有人用《易经》八卦推算出地球的第十大行星,还自吹自擂,岂不是在闹笑话吗?这就又谈到了我们在前面所讲的:“名胜,耻也”。这其实是妄用了中国的这一套数术理论,这与西方的宇宙理论完全是两个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