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莎士比亚的人生启迪 >

第16章

莎士比亚的人生启迪-第16章

小说: 莎士比亚的人生启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就犯下重罪,而那些曾经受过家长严加管教的孩子则大多会健康、茁壮地成长。    
    如果你想要超过别人,如果你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那就要用更严格的要求和更高水平的标准来激励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姑息和纵容自己的无知和错误。宽以待己、严以律人的双重标准不仅是一种人格上的虚伪,更是一柄破坏你未来发展的利剑。    
    


第二部分:生存方略富有时更该仁慈

    可怜衣不蔽体的人们啊!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无情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房屋遮身,你们饥肠辘辘,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我向来不太在意这样的事情。安享富贵的人们啊!张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体会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楚,分一些你们用不完的福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也是公正的人吧!    
    《李尔王》第三幕第四场    
          
    在家财万贯的时候,李尔王也许从未对贫富之间的财产分配产生如此深刻的体验。可以设想,如果年老力衰的李尔王不是被一对不孝的女儿赶出家门,如果不是亲身体验了无家可归、忍受风吹雨打的滋味,他可能永远都不会想像到穷人的痛苦。    
    虽然说只有经历过才会有更深刻的体验,但是莎士比亚仍然提倡人们应该在自己正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就了解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者的苦楚,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之时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这对富有者来说也许只是手指间流出的一些细流,但是对那些正在经受穷苦的人们来说却是滋润生命的甘甜泉水。    
    人们应该在富有时及时行善,在这方面莎士比亚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他在遗书中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留给了“史特拉福的穷人们”,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善良和仁慈,同时也给许多拥有大量财富的人们树立了良好榜样。    
    有人认为现在是一个能者多得的社会,每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体现了他此前的付出与能力,这话并没有错,但是却不够全面。由于社会财富本身的分配不均,很多人会因为国家、地域、文化、教育等原因而无法改变贫穷的现状,比如生产力低下的非洲某些地区,虽然当地的人们每天都要顶着炎炎烈日十分辛苦地工作,但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仍然不得不面对长期的贫穷。所以说,虽然能者多得的分配制度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但是社会财富本身并不会绝对公平、公正地分配到所有人手中,因此那些有幸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应该比普通人更加仁慈,应该通过适当的途径向那些值得同情的穷人奉献自己的爱心和善心。    
    每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拥有财富,未来的不可预知性使得所有人的前途都充满了变数。也许你在今天还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富翁,明天可能就会因为某种原因而一无所有,到了那时,你过去的善心必定在其他富人身上得到延续,你曾经的施与必定会使你享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也许你有幸一辈子都远离贫困,你就更应该向那些不幸的贫困者奉献自己的善心,因为这不仅可以使你安心地享受财富,而且还可以使你享受到帮助他人的幸福,这种幸福会超越所有你用金钱能够换来的幸福。


第二部分:生存方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让那歌喉最响亮的鸟雀,飞上独立的凤树的枝头,宣布讣告,把哀乐演奏,一切飞禽都和着拍子跳跃。可是你叫声刺耳的狂徒,你是魔鬼的邪恶信使,死神的忠实卫士,千万别走近我们的队伍。     
    《莎士比亚诗选·凤凰与斑鸠》    
    天使与魔鬼永远都不会在同一个队伍中出现,智者和狂徒从来就不会走上同一条道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大自然的巧妙安排下,不懂思考的万物尚且会根据不同的类别和标准自行加以区分,身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更应该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一道理,在选择朋友时完全遵照自己的喜好,完全不顾及对方是否与自己志同道合,更不去想和对方的交往是否有助于自己事业的开展或人格的升华。在这种毫不理智的情形下,人们常常与那些品质恶劣的人称兄道弟、形影不离,最后自己也被别人当作品质恶劣的人来看待,结果不仅自己的名声和形象受到严重影响,就连那些平时与自己志同道合的谦谦君子们最后也对自己敬而远之了。    
    莎士比亚让那些“叫声刺耳的狂徒,魔鬼的邪恶信使,死神的忠实卫士”统统远离“我们的队伍”,也许这正是他一生不愿与小人为伍的写照,可能这也是他对当时那些只顾拓展交际圈而丝毫不考虑正确择友的年轻人的劝告。无论是自我写照,还是真诚的劝告,莎士比亚都通过自己的诗歌向世人表达了远离邪恶的思想。    
    邪恶就像不断滋生的杂草一样时时侵袭着人们的心田,如果一时不慎交上了品质恶劣的朋友,他们就会在你纯洁的心灵中播洒邪恶的种子,他们很可能会将你引上人生的歧路。所以,在我们努力拓展交际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周围朋友的选择,择友要如同做人一样谨慎,因为一步走错很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来改正。    
    空谷中的幽兰宁可孤独一生也不愿与稗草为伍,阳春白雪永远与下里巴人无缘,品行高洁之士千万不要与内心阴暗之徒肩并肩走在一起。年轻人在交友时要时刻牢记一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要以为这是世俗的偏见,这是大自然与人类在历经无数次沧海桑田的变化之后才总结出的至理名言。


第三部分:美好生活合理支配金钱

    不轻易向别人借钱,也不轻易借钱给别人。因为借钱给他人,常常会失去了金钱同时也失去了朋友,而向他人借钱之行则会成为挥霍浪费的罪魁祸首。    
    波洛涅斯,《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    
    莎士比亚不仅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和投资家,他的融资和理财技能可以从他当时的家产和各项投资中得以充分体现。莎士比亚晚年的生活之所以充满了恬适和安祥,而不必像当时的很多其他文人那样穷困潦倒,完全是因为莎士比亚正确的理财态度和方式。莎士比亚认为,一个人不应该透支金钱、背负债务,同时他也不提倡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借给其他人。    
    莎士比亚认为合理支配金钱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不轻易举债。如果是由于突发性事件,比如疾病,借债当然无可厚非,如果是从事投资活动,负债经营也属正常。但即使是这样,也要防范债务的陷阱。    
    如果使用自己的钱继续投资,那么即使失败,你也不会过于尴尬,至多不过是几年的积蓄付之东流。然而举债经营就不同,不用说投资彻底失败,即便是没有达到你预期的利润,你也恐怕要陷入债务危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使你彻夜难眠,而且由于负债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往往使你难以用一个正常经营者的身份来考虑经营问题,它可能会使你过于谨慎——因为你总担心亏本,或者也可能使你过于冒险——因为只有一搏才有扳回的机会,而这对于你的经营活动都是不利的。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你就再也没有理由来借债了。借债能使人养成不良的习惯,因为我们仿佛觉得别人的口袋是自己的,因此可以不断地去掏,挥霍浪费,这使我们难以自立,而自立是成功的前提,我们无法想像一个不能自立的人会有什么作为。    
    莎士比亚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和投资者,他对债务的态度非常明确:避免背负债务。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莎士比亚的这种理财态度和方式过于严谨和苛刻,因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似乎都在提倡提前消费的观念,由于买房、买车,人们不得不背上沉重的债务,然后在以后的日子里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还清债务。另一方面,如果朋友或其他人张开嘴向自己借钱,自己明明有钱却不借,那不是太缺乏人情味儿了吗?这样做实在是太伤朋友之间的感情了。    
    可能莎士比亚生存的时代还不能理解现代人的分期付款等超前的消费观念,但即使莎士比亚活到今天,他可能也不会提倡人们金钱的过分透支。现代一些年轻人在超前消费观念的支配下,几乎从来不考虑为将来积累一些必要的存款,把手中的钱花得一干二净之后再去向银行申请贷款,这种做法也许可以使得我们年轻时候充分享受生活,但是到了年老之后恐怕就该不得不面对凄凉的晚年生活了。所以,适度的提前消费是可以的,但是必须要在自己的偿还范围之内,同时还要通过购买保险、基金等方式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否则的话,年老时就只能面对一堆账单悲凉度日了。    
    关于是否借钱给别人,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争议。有人说不借钱给别人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友谊,那么,如果你借钱给别人就会使这种友谊得以巩固吗?事实证明,事情的结果并非这样。事情常常是这样的:如果对方是一个善于理财的人,那么他就会很少向你开口借钱,即使偶尔借一两次,可能也是一两天之内的稍微周转,到时候自然会主动还钱给你。如果对方是一个不善理财的人,他可能会经常向周围的朋友借钱,你便是他借钱的对象之一,当他第一次向你借钱的时候,你向他伸出了援手;当对方第二次向你借钱时,你仍然可以一无反顾地帮助他……终于有一次,你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借钱给他,那时你认为对方会因为你先前的慷慨而对你心存感激吗?或者当你遇到麻烦事,需要向朋友要回借款时,你是否会感到为难?你是否会担心因为你的要款而破坏彼此之间的友谊?    
    朋友之间经常会有一些金钱上的来往,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参考莎士比亚的建议,在向别人借钱以及把钱借给别人时都要慎重。    
      


第三部分:美好生活克制自己的欲望

    您要是今天晚上自我克制,下一次就会觉得这一种自制的功夫并不难为,慢慢就可以习以为常;因为习惯简直有一种改变气质的神奇力量,它可以使魔鬼主宰人类的灵魂,也可以把它从人们心里驱逐出去。    
    《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    
          
    倡导理性的哈姆雷特看到自己的母亲乔特鲁德沉溺于乱伦的情欲之中时,心中的痛苦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过去在他心目中,自己的母亲就是完美女性的化身——既美丽动人又温淑贤良,可是现在,自己一向引以为傲的母亲竟然与杀死自己父亲、篡夺王位的叔叔躺在一张床上,在哈姆雷特看来,这全是不加克制的情欲在作祟。实在不愿意再忍受痛苦的哈姆雷特奉劝他的母亲乔特鲁德克制自己,请求她远离乱伦的温床。    
    今天当人们重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时,恐怕批评王后乔特鲁德的言辞要远比哈姆雷特犀利得多,但是发生在当今人们身上的种种欲望,诸如酗酒、赌博、吸毒……其中的任何一种难道不都像沉迷于情欲一样令人堕落吗?所以说,当我们带着另外一种不加克制的坏习惯去批评王后乔特鲁德的自甘堕落时,其实只是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做法,甚至更体现了一种乌鸦嘲笑猪黑的讽刺。    
    自我克制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切美德的根本体现便是人的自我克制。如果一个人仅由本能和激情来支配,那么他极易丧失道德上的行动能力和良心的自由,他就会沦为强烈的个人欲望的奴隶。由于有道德戒律和自我克制,人才能抵制本能的冲动,也正是通过抵制本能的冲动,人类才把握了自我发展的主动权。所以是自我克制能力区分了纯粹的物欲生活与道德生活,也是自我克制能力构成了所有高尚品德的主要基础。    
    如果不够坚决地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且不想办法使自己摆脱欲望的控制,那么人类的灵魂就会被欲望的魔鬼所控制,看看拉斯维加斯那些赌红了眼的赌鬼,再看看那些因为痴迷于不劳而获最终锒铛入狱的恶棍,还有那些因为酗酒甚至吸毒而妻离子散的流浪汉……所有这些人,都枉活一世,因为他们的灵魂早就不属于自己,使他们失去灵魂的正是不加克制的欲望。    
    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当欲望无休无止地膨胀到一定程度时,除非人们具有非同一般的决心和毅力,否则就无法摆脱欲望的控制。摆脱欲望控制的最简捷途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坏的行为和品性还没有形成习惯之前就彻底将其根除。如果人们当真已经受到了恶魔的蛊惑,被贪婪的欲望所控制,那也不用自暴自弃,那样只能使自己更快地失去自我。此时,面对欲望控制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花上一段时间来克制并战胜你的瘾头,随着时间的流逝,习惯就会正常起来,而战胜“魔鬼”——缓解症状,断绝瘾根会越来越容易,而不是越来越难。关于克制欲望的这一核心,哈姆雷特必定是有着深切感受的,否则他便不会如此一针见血地向其母亲提出来。    
    有人说莎士比亚不过是借助哈姆雷特之口来表达自己对于无尽欲望的痛恨,同时也借此来苦口婆心地告诫世人不要陷入无尽的欲望当中不可自拔。无论莎士比亚本人是否这样想,我们都权且将这些当成莎士比亚对人们充满善意的忠告。    
    其实只要稍稍动一下脑筋,我们就不难发现,莎士比亚或者哈姆雷特对于克制欲望的观点,其实还可以运用到除了克制成瘾之外的其他行为之中。这种运用或实践,几乎可以改变我们的本性。如果我们将其运用于积极的事情中,如:运动、思考、慈善、节约,便能把我们从诸多烦恼中解放出来。如果我们尽量下意识地用良好的习惯来代替过去沉迷的欲望,并且毫不拖延地从今天、从现在、从这一刻开始做起,然后每天持之以恒,这些好习惯终究会成为我们的品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美好生活不宜悲伤过度

    适度的悲伤是对死者应有的情分,过分的哀伤是摧残生命的仇敌。    
    拉佛,《终成眷属》第一幕第一场     
    悲伤是人类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情绪,它既可以表达失去亲人的痛苦,也可以体现心中的苦恼和担忧,有时还可以释放郁结于心中的太多压力。可以说,适度的悲伤既可以体现人间真情的存在,又有助于人们通过抒发情感的方式来减轻精神的压抑。但是凡事都要适可而止,正如拉佛所说,一旦悲伤超过了一定的度,就只能给人们自己带来灾难。    
    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位老妇人的儿子被征召到边界参加战斗。一年之后,当邻居家儿子的尸体被运回村庄的时候,这位老妇人忍不住替自己的儿子感到担心,于是她就向那些运回邻居儿子尸体的士兵打听自己儿子的消息。其中有一个人说认识自己的儿子,但是他告诉老妇人,在一次战斗结束之后,她的儿子被炸断了一条腿,后来他就再也没有见到她的儿子。    
    战地的医疗条件是极其艰苦的,得知儿子失去一条腿,老妇人感到伤心极了。自己的儿子还那么年轻,他从前是那样充满活力,现在他失去了一条腿,而且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也许伤口还会受到感染……老妇人越想越觉得后果不堪设想,后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