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莎士比亚的人生启迪 >

第4章

莎士比亚的人生启迪-第4章

小说: 莎士比亚的人生启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生气也要伤一定的元气。所以,聪明的你,别让情绪控制了你,不妨轻声地提醒自己一句:原谅别人吧!


第一部分:人生智慧以史为鉴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段历史;观察他以往的行为特质;便可以用同样的猜测来预测他日后最主要的变化。    
    沃里克,《亨利四世下篇》第三幕第一场    
          
    中国古代的唐太宗是一位难得的明君,从他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中就可以窥得一斑——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无论是人的变化还是事情的发展都会与过去的历史存在一定的联系。据莎士比亚描述,珀西爵士的个人品质实在不能令人多加恭维,因此理查二世预言,已背叛过先皇的珀西爵士将来还会背叛篡位的波林布鲁克。    
    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都能反映出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现状,而其作品中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灵现的人物又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历史。莎士比亚以及所有伟大的文学家都不提倡单一地、片面地分析和判断某一个作品中的人物,莎士比亚借助沃里克之口将自己的这一观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莎士比亚对于人性的刻画非常深刻,但是如果脱离整个社会背景以及作品人物的人性历史,即使莎士比亚下笔多么深刻、描述多么传神,也不可能全面而深刻地将人物的心理特征以及内心发展展示在读者面前。所以,莎士比亚暗示我们要运用智慧和理性去检视历史发展的浪潮,用“以往行为的特质”来塑造我们的位置。    
    放眼过去,展望未来。莎士比亚既是历史学家,又是未来学家,他给我们指出了看过去知未来的方法。    
    历史在渐变中发展,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但无论怎么变,怎么增添和废弃,又总是会有所继承。    
    关于历史的延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莎士比亚并没有通过长篇累牍的论述来直接向人们说明,而是通过其对希腊青铜时代(《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亚》)、罗马(《裘利斯·凯撒》)和埃及托勒密王朝(《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描述显示,这些伟大的文明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逝和灭亡。所有这些文明都经历过初创、继承、发展以及巅峰阶段,当这些文明发展到巅峰时,人们为这种巅峰状态而感到兴奋、自豪,直至疯狂,就在他们由自信变为疯狂的同时,这些文明的巅峰便在瞬间灭亡——巅峰从此不再,一切都将从头再来。    
    从来就没有经久不衰的王朝,也没有永远如日中天的事业,要想使成功来得更伟大、更持久一些,就必须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要避免犯下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错误,同时也要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在继承历史的前提下超越历史、创造辉煌。    
    


第一部分:人生智慧犯错与教训

    不要以为我还和从前一样,因为上帝知道,世人也将要明白;我已经丢弃了过去的自己,也要同时丢弃过去那些与我在一起的朋友。    
    亨利五世,《亨利四世下篇》第五幕第五场    
          
    犯下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没有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人一定还会犯下同样的错误。在亨利四世执政时期,身为威尔士亲王的哈尔王子经常与小偷和流氓一起混迹于灯红酒绿的酒吧、妓院等场所,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对其抱有任何改邪归正的希望。但是,当哈尔王子继承王位之后,他却勇敢地做出了改正过去所有错误的决定。当过去的酒友法尔斯塔夫来找他,想要在宫中谋求一官半职之时,他以国王无比至上的尊严向世人宣布与过去的生活、朋友,甚至与过去的自己一刀两断。    
    亨利五世过去的确犯过许多错误,但是他并没有沉溺于错误之中,而是成功地跨越了自己的过去,成为一代明主,成为“所有基督教国王的借镜”。莎士比亚是想通过亨利五世的成功转变来告诉世人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不过分苛求过去犯下的错误,但是必须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在基督教的《圣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妇女犯下了奸淫罪,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声称必须将她判处死罪,否则就不足以说明诫律的公正和严格。于是这些人把这名妇女带到了上帝面前,要求上帝亲自惩罚他的子民。仁慈的上帝不愿意对一个可怜的妇女施以重刑,但是他又不能违背自己定下的诫律,面对咄咄逼人的居心叵测者,上帝轻轻地说:“她犯下了奸淫的错误,罪当处死,我们当中有谁保证自己从来没有犯过错误,就拿起手中的石头将她打死吧。”上帝说完之后,那些人都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他们表示愿意原谅这名妇女。于是,上帝告诉那名妇女:“回家去吧,以后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    
    谁都犯过错误,过去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种种错误已经无可挽回,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现在以及将来再犯类似的错误。    
    因此,对于自己的错误,光是叹息毫无用处,重要的是吸取教训,采取行动。若认定自己无能为力,那么你的生活便不会得到任何改善。面对生活、面对人生、面对社会、面对现实,都得积极努力,这样才能拥有绚丽多彩的人生。    
      


第一部分:人生智慧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在这土岗之上,稍微坐下来休息一下。上帝想让谁得胜,就让谁得胜吧!我的妻子玛格丽特和克列福将军都逼我离开阵地,他们说只要我不在场,他们就会有好运。我真宁愿死掉,如果这符合上帝的旨意。    
    《亨利六世下篇》第二幕第五场    
    当妻子和同伴嘲笑自己在战场上无所作为时,亨利六世坐在土岗之上一边自暴自弃,一边为自己的行为祈求上帝。不知上帝能否听到他的话,如果能听到,那听到这样的话时又会作何感想。我想上帝是不会给予其任何帮助的,因为当上帝将亚当和夏娃赶出伊甸园之后,人类的命运就完全靠自己掌握。    
    有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莎士比亚一生之中塑造了无数形象,有的机敏睿智,有的贪婪愚蠢,有的积极乐观,有的消极颓废,亨利六世无疑属于消极颓废这一类型,他软弱地将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于上帝,自己却从来不做任何积极的努力。    
    人生是短暂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一一经历,很多挫折和遭遇都是不由人的意志而决定的,它们是无法避免的。既然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既然很多挫折都是注定要遭遇的,那我们就不应该害怕。消除这种烦恼的最佳方法便是面对挫折,把这种烦恼当成上进心的养料。努力既成,烦恼远扬。成功是要靠努力的追求得来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什么上帝主宰你的命运。    
    如果一味地将自己的命运交由上帝主宰,如果上帝真的愿意并且有能量替我们主宰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可以不必付出任何努力,或许我们可以不必面对所有的挫折,或许我们可以不必再饱尝失败的苦恼。可是在逃避掉所有的这些责任与打击的同时,我们还将失去做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的自信、历经风雨磨砺之后的坚强还有依靠自己努力获得成功之后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如果我们的命运真有一天不再受自己的掌握,那我们岂不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失去了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那我们的生活岂不是如同一碗白开水一样淡然无味?如果我们的命运真的仅靠上帝掌握就可以解决一切,那绝不是上帝对我们的眷顾,而是上帝对我们最深重的惩罚。    
    既然父母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机会,并且尽他们所能地赋予了我们健康的身体、聪明的头脑、良好的教育以及其他种种,而这个社会又以极其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我们,不但接纳我们的优点,同时还接纳了我们身上存在的许多问题和缺点,那我们同样要敞开胸怀接纳社会赋予我们的一切,其中既包括种种喜悦和成功,也包括悲伤和失败的考验。当然了,要想获得幸福并实现成功,我们需要做到的不仅仅是接受,我们还需要用自己的全部努力化悲伤为力量、从过去的成功与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同时还要汲取智慧和勇气,然后用这些力量、智慧和勇气去开拓属于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掌握自己今后的命运!    
    因此,你应该怀抱远大理想,树立坚定信心,磨砺意志品质,追求不断进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掌握自己的人生。    
    


第一部分:人生智慧不要相信奇迹

    奇迹已不再了,我们只能承认,事情变得完美,自有它的道理。    
    坎特伯雷,《亨利五世》第一幕第一场    
          
    亨利五世从浪子到“所有基督教国王的借镜” 的转变使大多数人都感到惊奇,在众人大称奇迹的时候,一个身为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人物却称亨利五世的转变并非奇迹,同时这位大主教还说其“完美国王的表现其实是有手段的世俗”。    
    亨利五世的转变究竟是奇迹还是世俗,这应该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过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却是的的确确地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令世人难以想到的奇迹,如鬼魂、精灵、预言性的梦境以及神的干预等等。莎士比亚并非是要通过这些奇迹来宣传鬼怪神灵,而是要借助于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    
    莎士比亚借坎特伯雷大主教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于奇迹的理解——事情变得完美,自有它的道理。这道理即是自身的努力,对于身边之事,我们必须尽心尽力:对于天意,在成功时用不着感谢,不可为一时之得而陶醉;在失败时,也不用咒骂,不可为一时之失而自馁。    
    当运动员奋力一搏之际,为赢得胜利而感谢上天创造奇迹的时候,他应该把更多的功劳归于自己。因为若不是他每天早上起床之后跑五英里,或者在每日早晨练习举重,应该不会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吧!    
    


第一部分:人生智慧聪明反被聪明误

    公主:聪明人变成了痴愚,是一条最容易上钩的游鱼;因为他凭恃才高学广,看不见自己的狂妄。    
    玛利娅:愚人的蠢事算不得稀奇,聪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痛肚皮;因为他用全副的本领,证明他自己愚笨。    
    《爱的徒劳》第五幕第二场    
    无论于生活中或者工作上,太过聪明者往往都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美国,即使是在深夜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即使没有警察,人们也会严格遵循交通标志而行。即使在红绿灯出现故障的十字路口,也没有人争先恐后,通往四面八方的路口上,来来往往的汽车都会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依次行进。    
    有一个外国人到了美国,他看到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没有警察真是高兴,于是加大油门一路向前冲。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前面是红灯,白天的繁忙在这寂静的夜色中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了,看到道路上零零星星的车辆都规规矩矩地停在了红灯下面,这个外国人不由得在心里说了一句“笨蛋”,他开足马力向前方急速行驶。一路上,这个外国人不知道闯过了多少红灯,他一直都在暗自庆幸自己的聪明,他知道自己要比那些仍旧严格遵循交通规则的美国人节省了很多时间。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快要到达目的地时,他亲手将自己送上了生命的末端——他失去了未来的所有时间,因为在他再一次直闯红灯时,横向来了一辆大卡车,他开的小汽车被大卡车撞得严重变形,当警察赶来时,他早就一命呜呼了。    
    莎士比亚提醒我们,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变成“一条最容易上钩的游鱼”,“用自己全副的本领”来“证明自己的愚笨”。    
    具有大智慧者很少会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更不会自作聪明地干一些实际上愚蠢至极的事情。真正的聪明者不需要通过投机取巧来加以表现,自作聪明者常常反被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所累。    
      


第一部分:人生智慧生存还是毁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到底哪样算高贵?隐忍在心中,承受这欺人命运的剑伤枪挑,还是拔起剑刀向那无边大海般的磨难搏斗去?    
    《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    
          
    哈姆雷特在为父报仇和重整乾坤的艰巨任务面前,深感自己的软弱无力与犹豫迟疑。他的心理斗争十分激烈,是逃避还是战斗,成为他不可回避的选择。他感到十分疲倦,对未来的光明丧失了信心,从而讲出这样一段流传千古的独白。     
    这不仅是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而且是整个悲剧的核心,极具哲理性。这也是哈姆雷特为自己也为世人提出的最为严峻的问题,至今仍耗费着众多读者的心力与精神。    
    生命中总是充满着种种不同的选择,大至人生大事,小至在超市中买生活用品都需要我们做出选择。当然有些选择是无伤大雅的,选错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有些却令人难以下定主意,选错了会后悔,甚至抱憾一生。    
    人要做出选择的事情愈来愈多,每天会花很多时间在取舍上。选择之所以难,就在于背后的舍弃,多少次都是因为我们舍不得,所以在选择时才会举棋不定。常听到一句话语:“怎可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座森林?”这反映出选择时往往要做出很多的舍弃。我们在做选择时,把眼光放远一点,舍弃眼前的一点点利益,往往可以换来不一样的结果。    
    人生难免空白和遗憾,够成熟的人才懂得该放弃时放弃。放弃只是为了更好地选择,在放弃中进行新一轮进取,绝非三心二意。做出正确的取舍,才能真正把握命运。    
    因为,人的心态能决定命运,心理灰暗,生命也会暗淡。悲观情绪会逐渐转为绝望心情,而绝望则会抹杀生命的需求。因为悲观就会失去希望,就会看不见光明而找不到人生的出路。悲观的人多无助,积极的人才不会悲观。    
    


第一部分:人生智慧坦然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

    一只雀鸟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    
    《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    
          
    莎士比亚把哈姆雷特放在一个基督教环境里,基督教的观念贯穿全剧。虽然哈姆雷特对于将要来临的与雷欧提斯的决斗怀有不祥的预感,霍拉旭也建议他相信这种感觉,他仍然回答说:“随时准备着就是了。”     
    这里体现了莎士比亚对死亡的看法,人不应过于在意死亡,在需要的时候,应该随时准备迎接死亡的到来。    
    以勇敢而著称的凯撒大帝曾经说过:“懦夫在死之前已经死过很多次,勇士却只死一次。”在面对不可避免的现实时,我们要学会坦然接受。对于不可避免的现实,往往愈是逃避就愈显被动,当你勇敢地迎接它们时,也许它们会被你无畏的气慨所吓倒。    
    在《哈姆雷特》一剧中莎士比亚以极其传神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忧郁、延宕的形象,即主人公哈姆雷特。作为一个王子,哈姆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