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第4届-刘斯奋:白门柳-第1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心来。他估计,高氏部众大约打算逃离扬州,以避免杀身之祸。
不过,防守扬州的兵力本来就相当薄弱,如果高家军的大队人马再一走,形势将会更加岌岌可危。作为奉派到高家军中去效力的一名幕僚,侯方域很明白,自己负有替史可法协调和监视对方的双重使命。于是,他在亲随的帮助下,赶快穿好衣帽鞋袜,匆匆赶出门去,打算即使阻止不住高家军的行动,至少也尽快弄清情形,向史可法报告。
这当儿,天已经愈来愈亮。空中仍旧阴云密布,雨却止住了。
接连多日的暴雨,使街道上满是积水和泥泞。在泥和水之上,如今又丢弃着好些帽子、扁担、旧衣裳、破鞋子之类的杂物。大约是高氏族人们在忙乱中偶然失落,或随手抛弃的。这些触目可见的遗物使街道益发显得凌乱不堪,有一种争相逃命的意味。侯方域已经没有心思顾及这些,因为在周围那一条条街巷深处,传来了阵阵叱喝声、詈骂声和哀求哭喊声。一匹又一匹的骡马,正被三五成群的官兵驱赶着,牵扯着,从巷子里走到大街上来,又络绎地向东城门的方向赶去。。这些骡马,显见是从附近的居民家中临时强抢而来的。因为在后面,还紧追不舍地跟着不少老百姓,正苦苦哀求官兵把牲口还给他们,但回答他们的却是凶狠的喝骂和刀背枪杆的无情毒打。那些抢掠的士兵也显得十分紧张而仓皇,一旦摆脱纠缠,便逃也似地把骡马向东赶去。侯方域跟出大街,来到河沿上,随即发现,高家军不但抢掠骡马,还大肆抢掠河上的船只。他们挥舞刀枪,奔进舱去,把一切他们认为不相干的人统统赶下船,然后用刀枪逼着艄公,喝令把船只向东水关撑去。从一路上的混乱情形来看,这种暴虐的行动显然正波及到很大一片城区。但奇怪的是,始终看不见有弹压地方的官员或军队出来干预。“哎,莫非史公还不知道?莫非史公就这样撒手不管,任凭他们把军队带走?
那么今后扬州的防务怎么办?沿江的防务怎么办?“侯方域感到既焦急又不解,同时加快脚步,想跟到东城门去看个究竟。
这当儿,按时辰天早该大亮,但屯积在城市上空的乌云始终凝聚不散。四下里依旧阴沉沉的,只有城东的天幕下方,展现出一片比较明亮的光带,那些正在蜂拥前进的将士们的头盔和身形,以及各种骡马的影子,在这片光亮的衬托下,历历可辨。侯方域往前走着走着,感到周围的脚步声、喘息声变得愈来愈密集而纷乱,身体也不时受到人或骡马的粗暴碰撞。他不由自主停了一下,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呼啸前行的浩浩人流中,而且随时随地都有被裹挟而去的危险。
“哎,爷,前边乱得很,去不得了,快回去吧!”一个慌急的声音在背后呼唤,那是他的亲随。
这话提醒了侯方域。他心中一懔:“啊,我真糊涂!怎么跟着跑来了?看样子他们是打算夺门而出,万一守城的不放行,双方砍杀起来,岂不糟糕!”这样一想,他顿时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勇气。但是多少还萦绕在心头的一丝职责感,又使他不愿意立即退走,于是左右打量了一下,发现在不远的街道旁,有一条小巷子。大约是高家军的士兵们曾经到里面去抢掠过骡马,巷口那道夜里照例锁闭着的栅门,已经被砸开。眼下里面空荡荡的,看不见一个人影。侯方域马上带领亲随,一边躲避着狂奔而来的乱兵,一边退进巷里去。
刚刚在栅门后边站定,他们就听见,离巷子不远的城门那边,忽然响起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那是一种因行动受到阻拦而感到愤怒的、充满血腥意味的疯狂喊杀声,其中还夹杂着阵阵垂死的哀号。与此同时,栅门之外,那些从大街西头陆续跟上来的高家军将士,在惶惑地停止了一下之后,也突然激动起来,一齐举起了手中的枪、矛、刀、斧,“嗬!嗬!嗬!嗬”地吼叫着,以更坚决的挺进姿态,去声援前方的伙伴。看见这情景,站立在栅门后面的侯方域一下子紧张起来,双手死死抓住木栅,一颗心也在胸膛里“噗通噗通”地狂跳不止。“完了,完了,这么攻杀起来,城中只怕要大乱!不,再不能留下去了,得走,我得快走!”心里这么叨念着,两条腿却像生了根似的,只管一个劲儿在原地簌簌发抖,怎样也抬不起来。他不禁又是惊惶又是着急。然而,愈是这样,他愈是迈不动腿,以致到后来,竞挣出了一身冷汗。
这当儿,大街上的情形又发生了变化。高家军的将士们虽然还在不停吼叫着,但是却明显地加快了前进的速度。看来,东门那边的暂短争持,已经以守卫者的被杀和逃散而获得解决。城门终于被打开。到了这一步,已经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这支主力军队临阵脱逃了。
小半个时辰之后,挤拥在街道上的军队,以及被他们抢来的骡马渐渐稀疏起来。
随着最后一阵战靴和马蹄的蹴踏声远去,乃至消失之后,大街上变得死一样的寂静。
只有东天上那一片已经扩大开来的光影,颓然照临着这劫后的城市,在满街的积水和泥泞上,投下了一片令人心悸的苍白。
也就是到了这时,侯方域才感到两条腿重新变得听从使唤。
他默默地离开栅门,怀着前所未有的绝望和混乱不堪的心情,走出大街,冒着迎面而来的料峭晨风,蜷缩着身子,一步一步走回寓所去。
二
高家军在东城斩关夺门,蜂拥而出。冒襄却带着董小宛和仆人,乘船来到了扬州。不过,航船是从南水关进的城,所以侯方域所经历的惊心动魄一幕,他们并没有碰上。当冒襄吩咐在码头上泊住船,让董小宛和仆人们小心留守,自己带着冒成前往总督行辕,打算去谒见史可法的时候,事变已经过去,扬州城里也基本上恢复了平静。
这一次,由于接受了郑廷奇的敦促,在极匆忙的情况下逃离南京,冒襄算是躲过了马、阮的魔掌。当途经镇江时,又传来了左良玉兵败九江的消息,从而使江南因内乱而自行崩溃的危机,多少得到缓解。诚然,对于朝廷政局的改善,冒襄已经不抱任何幻想;但他仍旧希望,随着东线危机的解除,史可法至少能够回过身来,全力挡住清兵的南进。事实上,扬州能否坚守,除了直接决定着江南的命运之外,也将密切关系到家乡如皋的安危,使他不能不特别关注。
现在,冒襄由冒成替他撑着油纸伞,冒着又密集起来的黄梅雨,匆匆地走在行人寥落的扬州街道上。他发现,与去年八月从如皋前往南京途经此地时相比,城中的景象已经变得愈加荒凉破败。
如果说,作为曾经是繁奢竞逐的一座城市,半年前扬州还多少保留着旧日的风貌的话,那么,眼下这座城市已经完全处于兵临城下的紧张氛围之中,从城头、城门直到城内,到处都布满了手执刀枪的士兵。就连在靠近城门的那些平民家里,也不断有兵丁进进出出。
特别显眼的是在高耸的城墙上,正蹲踞着一尊一尊的铁炮,炮口一律向着城外。
不过,由于城头的宽度不够,为着安置这些庞然巨物,只好临时架起一块一块平伸出城垛之外的大木板。这么一来,就使得墙根下的居民住宅,终日处于泰山压顶般的威胁之下,显得岌岌可危。也许正是这种情景,使冒襄那颗本来就相当混乱的心,愈益紧张起来;尽快见到史可法的愿望,也更加迫切了。
主仆二人来到了总督行辕。冒成上前,请门公把拜帖传递进去。过了片刻,一位方巾儒服的幕僚出现了。冒襄虽然马上觉得对方的脸面和身形很熟悉,却仍旧怔了一下,才突然认出,原来是老朋友侯方域。“啊,怎么几个月不见,朝宗变得这么厉害?黑、瘦倒还罢了,可他怎么会如此衰颓,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似的!”冒襄正想着,侯方域已经迎上前来。
“哎,朝宗,原来是你!何以如此之巧!”
意外地碰到老朋友,使冒襄多少有点兴奋。因为有些疑问他也许不便向史可法提出,但在侯方域面前,却可以不必避忌。
然而,侯方域却显得心事重重。他没有回应冒襄关于“巧遇”的惊喜,甚至连礼节性的微笑也没有,只点点头,回了一揖,便说:“史公眼下正处置公事,未能即刻见兄,命弟请兄先到西厅奉茶。”
冒襄眨眨眼睛,对于老朋友的冷淡感到颇为意外,也有点不习惯,但只好顺从着,疑疑惑惑地向里走去。
“嗯,兄此次来扬,是意欲从军,抑或只是顺路返乡?”等冒襄在西厅的椅子上坐下,仆人奉上茶来之后,侯方域默默地呷着茶,过了片刻,才抬起头,审究似地盯着朋友问。
冒襄没有立即开口。倒不是由于对方前一阵子的态度,使他感到不快,经过一年多来种种的风险与挫折,他当年那股子傲气,已经消磨掉了许多,不再过于计较这一类事情了。不过,说到此来的目的,他却有点拿不定主意。无疑,自从决定离开南京,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正如侯方域所说的,只有两种:要么返回家中,从此不问世事;要么就是投到史可法的幕中,从军抗清。本来,清军兵临城下已经迫在眉睫,无论是从保卫江南还是保卫家乡来权衡,都只有拼死抗争才有出路。但是扬州当真能守得住么?如果守不住,自己恐怕也难免一死以殉。国势到了这一种地步,本来死也没有什么可怕;况且因抗敌尽忠而死,也算死得其所。只是父亲还在浙江海宁县任上,而老母妻儿则被丢在如皋家中。那么,似乎还应当先把家眷送到父亲那儿去再说。不过这么一来一往,时间就恐怕有点来不及……“依兄之见,弟当留还是当走?”由于感到一时难以决断,冒襄终于只好反过来征求朋友的意见了。
侯方域的目光闪动了一下,随即垂下眼皮:“这个么——各有利弊,全在兄如何拿主意罢了。”他模棱两可地回答。
“可是……”
“留下,自能壮烈报国,流芳青史,但必死无疑。走呢,虽有贪生畏死之讥,却或许能苟全性命于乱世。”
冒襄微一错愕,脸刷地红了。这不仅因为朋友的话,正戳中了他的心事;还因对方这样说时,口气中那种分明的讥讽意味。然而,接下来听到的话,又使他大吃一惊。
“不过,”侯方域忽然左右望了一下,随即压低了声音,目光也变得有点恶狠狠,“像这么一个朝廷,这么一帮当道的狐群狗党,莫非兄以为,我辈还值得为之尽什么忠,殉什么节么!”
“那么……”
“哼,听说左兵东下时,马瑶草曾说什么‘宁亡于清,不亡于左’,那就让他亡好了!说不定他们完蛋了,我辈还能活得痛快些!”
冒襄瞪大眼睛,望着咬牙切齿的朋友,不由得呆住了。但渐渐地,一股反感开始从心底里冒上来。因为从朋友那句貌似激昂决绝的话里,他隐隐感到了一种可骇的、卑劣的意向。
“啊,兄是说……”
“不!”侯方域粗暴地把手一挥,挺身离开了椅子,“我什么也没有说,也不想说!”他猛地走开去,仿佛想摆脱某种无形的、令他感到烦躁和恐惧的纠缠。然而,只过了一会儿,他又转过身,重新走回来,吵架似地大声说:“兄倒说一说,局面到了这一步,还有什么指望?左良玉死了,左兵败了,左梦庚率残兵逃到了江北,投降北兵去了。徐州早已失陷,前几日盱眙降了,昨日泗州也降了。淮扬已是屏障尽失。今晨五鼓,李本深又率城中高营兵马斩关而出。剩下一点残兵,这城还怎么守?北兵一到,只能束手待毙而已!为何会弄到这样子?
是史公无能么?不是!是淮扬的兵全不中用么?也不是!就为的马、阮狗贼明知大祸临头,还从中作梗。史公几番疏请入朝,意欲面陈大计,俱遭峻拒,还疑他欲与左兵呼应。史公连檄河防诸路兵马增援扬州,亦被马、阮暗中阻挠,皆不听命。这不是明摆着要把史公往死里迫么!这等朝廷,这等权奸,凭什么还要为他尽忠,给他拼命!老实说与兄知,只有傻子才留下来,弟可是决定走了,今日就走!昂罘接蚺宄宓厣晁咦牛笊睾鸾凶拧O匀唬庵挚嗄蘸头呖谒闹幸丫媪诵砭茫灾乱坏┑米欧⑿沟幕幔阍僖补懿蛔∽约海土丝淌窃谑裁吹氐悖Φ闭莆帐裁捶执纾脊瞬簧狭恕?“况且——”他又高声说,大约还意犹未尽,然而,一种本能的感应使他回顾了一下。一刹那问,他噎住了。因为不知什么时候,史可法结束了签事房那边的公事,已经来到了门槛之外。
史可法显然听到了侯方域最后那番话,却令人出乎意料地显得平静。他跨进门槛之后,既没有动气,也没有焦急,只对幕僚点一点头,淡淡地说:“兄台数月前来时,学生就说过,此地乃死所而非乐土,惟不惜性命者可以处之。其时兄未肯信,坚要留下。如今兄已知学生所言不妄,意欲离去,那就去吧!”
这么表示了许可之后,他就不再理会侯方域,把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的黧黑脸孔转向冒襄,用变得稍为亲切的口吻说:“早知兄台光临,学生适因公务所阻,未及出迎,甚是得罪!”停了停,大约看见冒襄呆呆地站着,一言不发,他又微微一笑,说:“兄台此番想是自留都归里?
旅途匆遽之际,仍不忘分心枉顾,学生甚感盛情!”
看见史可法——自己素所敬仰的这位父执,因极度的劳苦而愈加形销骨立;想到对方一片孤忠,苦撑危局,却被昏君和权奸弄于股掌之上的可悲遭际,冒襄感到心头一阵发颤,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此刻又听到这样亲切的询问,他再也忍不住心头的激动,急速地趋前两步,一下子跪倒在地上,哽咽地大声说:“小侄此来,意欲投奔大人,效力麾下,请大人千祈准允,俾使冒襄一申素志,以报知遇之恩!”
听他这样说,史可法似乎有点意外,然而,很快就坚决地摇摇头:“兄台报国之心,学生甚为感佩。惟是事已至此,非人力所能回。贤侄实不必作无谓之勾留,以致玉石俱焚!”
一边说,他一边伸出手去,打算把冒襄扶起来。
但冒襄却坚持着,不肯站起身:“扬城万一不守,敝邑何能独完?小侄即偷生归里,亦复何用?是以愿留此地,与扬城军民共竭微力,虽肝脑涂地,亦不敢辞!
望大人明鉴此衷,小侄不胜感铭!”
史可法沉默了一下,对冒襄的决心似乎有点感动,但也似乎是在考虑说服的办法。
“嗯,兄台请先起来,且听学生一言!”他说。
但冒襄却因感觉到处境的绝望而变得愈加固执:“请大人准允小侄之请,否则小侄绝不起来!”
史可法不说话了。他站立了片刻之后,突然走开去。
“啊,胡说!”他猛然停住,使劲一跺脚,转过身来,怒声呵斥说,“我这儿要的是兵,是将!要你一个书生何用?况且,你父母年迈在堂,弱弟尚在襁褓之中,眼下大乱在即,你一死了之,容易得很,抛下他们让谁人去照顾?你留在此地,不惟丝毫无助于城守,反会使我更多一重牵挂。不成!此事我绝不准允!快走,快走!”
这么坚决而又严厉地表示了之后,大约看见冒襄直起身子,呆呆地仰着脸,现出悲痛而又茫然的神情,他就举起了用布包裹着中指的右手,再一次缓和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目下扬城之势,已是危如累卵。北兵旦夕可至。学生适才已血书寸纸,促请兵部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