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名人演说精粹-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党员、每一个干部都必须明确认识:军队是在党的领导之下建设和发展
起来的,是在党的领导之下战胜了敌人的,党是军队的领导者,军队是党发
展革命和巩固革命胜利的工具,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军队。就是说:全军每
一个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忠实地服从党的领导,坚决地团结在以毛泽东
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之下,成为党和人民的工具。只有这样,全党全军
才能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完成我们艰巨的历史任务。
军事学院基本系、情报系第一期的学员和正在学习的学员同志们!你们
学习了和正在学习着先进军事科学知识,是我军建设中的领导骨干,但是决
不能因此自满起来,要知道,科学是永远向前发展的,不会停止的。希望你
们继续学习,把所学的军事科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现代化国防建设、保
卫祖国、护卫远东和平与世界和平的实际斗争中去,直到战胜敢来侵犯我们
的敌人,以完成我军的光荣历史任务。
(选自《朱德选集》)
彭德怀
一八九八——一九七四
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出身贫苦。第一次国内
革命战争中,曾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他
秘密组织士兵委员会,反对国民党新军阀,支持工会、农会和学生会的革命
活动。1928 年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 月,领导平江起义,成立红五军,
坚持游击战争,开辟湘鄂赣根据地。同年11 月率红五军主力赴井冈山,在毛
泽东领导下参加反“围剿”作战。后参加长征,历任师长、军长、三军团总
指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陕甘支队司令员,前敌总指挥。抗战时任八路
军副总司令,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解放战争中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
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
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志
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曾当选
为中共第六、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 年被授子中
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彭德怀一生光明磊落,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
了卓越的贡献。
《我们一定能够打胜仗》(1947 年3 月3 日)是作者在延安各界保
卫边区、保卫延安动员大会上作的战前动员。此时敌人大兵压境,胡宗南率
领17 个旅的兵力向边区大举进犯。中共中央向边区军民发出了保卫延安的号
召。在这篇战前动员演说中,作者首先说明了为什么必须粉碎敌人的进攻,
即为了要和平、要分地、要民主,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道理说得简捷明
了,毫无书卷气。接着,他用红军当年以二十比一的兵力战胜敌人,而现在
我军早已发展壮大并大量地歼灭过敌人的事实,给边区军民树立起了我军必
胜的决心和信心,并提出消灭敌军、打到西安去的设想,表现出泰山崩于前
而不改色的大无畏气概和藐视敌人、敢打敢拼的骁勇性格。“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彭大将军。”这恰是对彭德怀元帅疆场形象的真实写照。从这篇演说中
亦可见一斑。
我们一定能够打胜仗
同志们!我到延安四年了,今天第一次和大家见面,很抱歉。
今天我们开一个动员大会,胡宗南已调了十七个旅,三十五个团来进攻
边区,进攻延安。
敌人侵犯合水、庆阳,已被我们打出去了。
洛川、宜川这方面,敌人集中了十三个旅,要准备进攻延安。我们也要
把它打出去!
蒋介石胡宗南调动大军,打我们的边区,破坏和平。我们为了和平,就
要消灭它,不消灭它,就不能和平。我们农民要分土地,土地没有分好的地
方还要继续分,敌人来了也要分,因为地分了,敌人虽然来了,也抬不走,
要给我们的儿子、孙子成家立业,我们的子子孙孙要种地。我们农民不种地
就没有饭吃。胡宗南的进攻就是来破坏我们分地,使我们农民永远没有翻身
的机会。它是保护大地主,保护反革命的,所以,我们要真正粉碎胡宗南的
进攻,把它打出去!
蒋介石要实行独裁,我们要民主,把中国变成是大家的。为着民主,也
要打垮他的进攻。不取消蒋介石的独裁,中国就没有民主。
国民党蒋介石要卖国,第一个卖国贼是汪精卫,把中国卖给日本,现在
又出了一个卖国贼蒋介石,他要把中国卖给美国帝国主义。我们要中华民族
独立,我们就要取消蒋介石的卖国专政。要和平,就要消灭蒋介石的进攻军
队!要分地,就要粉碎他的进攻!要民主,也要取消他的独裁!中国民族要
独立,也要取消他的卖国专政!不消灭蒋介石的进攻军队,这四样事情,都
得不到的。
问题在于能不能消灭他的进攻军队。
我看能消灭它。有人要问我,你有什么证据?证据在哪里?这自然是有
证据的。
1935 年的事情就是证据。当时陕北刘志丹只不过三千人,后来,来了一
个徐海东也不过三千人,最后中央红军开到陕北,也只是七千人,共计不超
过一万五千人。可是那时候的敌人有多少呢?
据我记得的,那时敌人有一百○一个团,三十万人。今天胡宗南却只有
三十五个团。那时候我们只有一万五千人,现在可就大不同了。边区那时只
有三四十万人,五个县,现在我们是大的多了。大家想一想,看我是不是扯
谎。(群众:是真的!)没有扯谎,这是事实。当时红军却总共不超过一万
五千人。国共兵力是二十与一比之。可是今天他只有三十五个团,十七个旅,
我们比那时的一万五千人就多的多了,我们能打胜吗?(群众:一定能打胜
的!)是的,是一定能够打胜的。
当时,我们在南线,过黄河到山西,后来又回渡黄河到西线,都是无往
不胜,打得东北军讲了和去抗日,打得阎锡山心惊胆跳在太原坐不稳,打得
马鸿逵损兵折将,打得胡宗南兵败山城堡,最后蒋介石也在临潼受到了教训。
现在,已过了十一年了。恐怕不能这样来比,现在我们已消灭了他六十
几个旅,捉了他一百一十九个将官。我们所有的解放区,华北、东北、苏北,
早都起来,消灭敌人的进攻。我们要继续努力,再消灭他六十个旅,再捉他
一百一二十个将官,把进攻者一起捉来,这样子就会实现和平、民主,中华
民族就会独立,农民就会有了土地。
十一年前,我们打胜仗,现在我们打胜仗,将来还要打胜仗。
胡宗南的三十五个团,十七个旅有很大可能,就被消灭在这里。
消灭他三十五个团后,他打延安,那时恐怕我们要打到西安去了。消灭
了他三十五个团,他西安就没有兵了,我们还不到西安去吗?这可能不可能?
(群众:能!)是的,我看很可能。这要看大家努力,努力大,早一点,努
力小,迟一点,但是,无论如何,是可能的。
(选自《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六)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
朱自清
一八九八——一九四八
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散文家、文学研究家。他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1916 年考入北京大学,读书期间,朱自清积极投身于“五四”爱国
运动。大学毕业后,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茅盾领导的文学研究会的早
期会员。1925 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文学
创作则从诗歌转以散文为主。这一时期的散文着力于揭示社会黑暗,对下层
人民充满同情,表现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和正直诚实的性格。1931
年朱自清去英国留学,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次年归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
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在西南联大出任中文系
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他不
顾生活清贫,以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
发起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 年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难,使朱
自清震惊和悲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悼念大
会,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他身患重病,仍在
《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并嘱咐家人不买配
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1948 年,朱自清
死于贫病交迫之中。
朱自清是一位典型的爱国知识分子。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
现实的教育下,在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终于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
义战士。这里选编的《论气节》,就是他病逝前二年,在清华新诗社为庆祝
联大新诗社成立三周年纪念晚会上的讲演。
《论气节》(1947 年4 月9 日)这一演讲从气节在我国古籍中的最初
涵义入手,论及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和现代知识分子对气节的不同认识,显示
出朱自清深厚的国学功底。朱自清高度赞扬了青年一代知识分子抛弃传统的
消极的“气节”,替代的是“正义感”,接着“正义感”的是“行动”,肯
定了气节是“对人生的一种坚定的态度,是个人意志独立的表现”,“可以
成就接近人民的叛逆者或革命家”。朱自清在这里所褒扬的,正是他日后所
实践的。二年后,他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宁饿死也不接受“援助”,表现出
新一代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无怪乎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
赞他和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论气节
气节是我国固有的道德标准,现代还用着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
主要的是所谓读书人或士人的立身处世之道。但这似乎只在中年一代如此,
青年代倒像不大理会这种传统的标准,他们在用着正在建立的新的标准,也
可以叫做新的尺度。中年代一般的接受这传统,青年代却不理会它,这种脱
节的现象是这种变的时代或动乱时代常有的。因此就引不起什么讨论。直到
近年,冯雪峰先生才将这标准这传统作为问题提出,加以分析和批判;这是
在他的《乡风与市风》那本杂文集里。
冯先生指出“士节”的两种典型:一是忠臣,一是清高之士。他说后者
往往因为脱离了现实,成为“为节而节”的虚无主义者,结果往往会变了节。
他却又说“士节”是对人生的一种坚定的态度,是个人意志独立的表现。因
此也可以成就接近人民的叛逆者或革命家,但是这种人物的造就或完成,只
有在后来的时代,例如我们的时代。冯先生的分析,笔者大体同意;对这个
问题笔者近来也常常加以思索,现在写出自己的一些意见,也许可以补充冯
先生所没有说到的。
气和节似乎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意念。《左传》上有“一鼓作气”的话,
是说战斗的。后来所谓“士气”就是这个气,也就是“斗志”;这个“士”
指的是武士。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似乎就是这个气的转变与扩充。他说
“至大至刚”,说“养勇”,都是带有战斗性的。“浩然之气”是“集义所
生”,“义”就是“有理”或“公道”。后来所谓“义气”,意思要狭隘些,
可也算是“浩然之气”的分支。现在我们常说的“正义感”,虽然特别强调
现实,似乎也还可以算是跟“浩然之气”联系着的。至于文天祥所歌咏的“正
气”,更显然跟“浩然之气”一脉相承。不过在笔者看来两者却并不完全相
同,文氏似乎在强调那消极的节。
节的意念也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左传》里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
节”的话。古代注重礼乐,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节”。礼乐是
贵族生活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他们要定等级,明分际,要有稳固的社
会秩序,所以要“节”,但是他们要统治,要上统下,所以也要“和”。礼
以“节”为主,可也得跟“和”配合着;乐以“和”为主,可也得跟“节”
配合着。节跟和是相反相成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说所谓“圣达节”
等等的“节”,是从礼乐里引申出来成了行为的标准或做人的标准;而这个
节其实也就是传统的“中道”。按说“和”也是中道,不同的是“和”重在
合,“节”重在分;重在分所以重在不犯不乱,这就带上消极性了。
向来论气节的,大概总从东汉未年的党祸起头。那是所谓处士横议的时
代。在野的士人纷纷的批评和攻击宦官们的贪污政治,中心似乎在太学。这
些在野的士人虽然没有严密的组织,却已经在联合起来,并且博得了人民的
同情。宦官们害怕了,于是乎逮捕拘禁那些领导人。这就是所谓“党锢”或
“鉤党”,“鉤是“鉤连”的意思。从这两个名称上可以见出这是一种群众
的力量。那时逃亡的党人,家家愿意收容着,所谓“望门投止”,也可以见
出人民的态度,这种党人,大家尊为气节之士。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
为——有所不为也就是不合作。这敢作敢为是以集体的力量为基础的,跟孟
子的“浩然之气”与世俗所谓“义气”只注重领导者的个人不一样。后来宋
朝几千大学生请愿罢免奸臣,以及明朝东林党的攻击宦官,都是集体行动,
也都是气节的表现。但是这重表现里似乎积极的“气”更重于消极的“节”。
在专制时代的种种社会条件之下,集体的行动是不容易表现的,于是士
人的立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在朝的要做忠臣。这种忠节或是表
现在冒犯君主尊严的直谏上;有时因此牺牲性命;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
甚至以身殉国上。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在野的要做清高之上,这
种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离于现实之外,或者更逃避到山林之
中,那就是隐逸之士了。这两种节,忠节与高节,都是个人的消极的表现。
忠节至多造就一些失败的英雄,高节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的自了汉,甚
至于一些虚无主义者。原来气是动的,可以变化。我们常说志气,志是心之
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气是配合着的。节却是静的,不变的,
所以要“守节”,要不“失节”。有时候节甚至于是死的,死的节跟活的现
实脱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结果变了节,冯雪峰先生论到周作人,就是
眼前的例子。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卫护
着这个阶级的,而清高之士消纳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这个阶级的。所以宋
朝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原先说的是女人,后来也用来说士人,这
正是统治阶级代言人的口气,但是也表示着到了那时代士的个人地位的增高
和责任的加重。
“士”或称为“读书人”,是统治阶级最下层的单位,并非“帮闲”。
他们的利害跟君相是共同的,在朝固然如此,在野也未尝不如此。固然在野
的处士可以不受君臣名分的束缚,可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但是他们
得吃饭,这饭恐怕还得靠农民耕给他们吃,而这些农民大概是属于他们做官
的祖宗的遗产的。“躬耕”往往是一句门面话,就是偶然有个把真正躬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