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公共关系艺术-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作了《关于访问亚洲和欧洲十一国的报告》。他原计划在报告中对于中缅边界问题作比较详细的说明。但是报告前,他看到人大代表王季范、政协委员于树德、研究中缅边界问题专家尹明德写给他的意见书。他认为这几位先生的意见提得很好,决定把这个问题推迟另作报告。为了把材料搞得更充分,准备得更好,他邀请了云南许多位负责的人士来京座谈讨论,同时,还和王季范先生交换意见。根据大家商讨的意见,他在3月16日作了《中缅边界问题的报告》。
事后,周恩来深有体会地说,由这个问题联想起来,我们国家决定一个政策,不管是内政,还是外交,凡是关系大的,都应该尽量多讨论,多商榷。中缅边界问题。我们虽然经过了一些法定手续,但在发表后,得到这几位先生的宝贵意见,提醒我更进一步的研究。他进一步说,我希望不光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政府成员,还有各民主党派、各民主人士,对于政府的内政外交工作,凡有所见,应该时常提醒我们,使问题研究得更全面,讨论得更详尽,设想得更周到,这对于事情总是有好处的。
公开政策共商决策
决策的目的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决策的实施也要靠人民群众。能不能把决策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也是执政者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的内容。
周恩来一贯强调要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把政策交给人民群众,实行政务公开化。这样,使人民更多地了解政府工作的各种情况,增强人民议政参政意识,发挥人民监督的作用,提高人民对政府的认同感,使人民自觉服从政府的领导,主动配合政府工作。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里最早主持政权工作的人。1925年11月21日。广东国民政府任命他为东江各属行政委员,主持惠、潮、梅地区的行政工作。他主政东江时间虽短,却多次召开人民代表会议,发挥人民参政作用。他主持召开的第一届东江各属行政会议也请人民代表出席,这种作法在当时相当引人注目。1926年2月1日,他在汕头各界代表大会上指出:国民革命的目的是实现大多数人的民权。为此,各县议会、商会等只有真正为人民谋福利,方可图谋发展,否则可以取消或改组。第二天,他提出了“限期召集各种行政会议,引导人民参加政治”的行政方针。从此,这种引导人民参政议政的做法,在他一生政治生涯中贯穿始终。
周恩来讲过一段很著名的话:“任何政策的决定或改变,任何政策中之正确的部分或错误的部分,必须适时地不但向干部而且向群众公开指出,才能得到群众的了解和拥护而成为力量。领导者必须经常掌握这一主动,不要因为过分小心,许多有关政策问题,仅限于少数干部知道,弄得群众及下级干部反彷徨不定,结果必使自己陷于被动。”他强调:“任何问题公之于众总是有好处的。”
周恩来不仅善于把政策适时交给群众,而且善于与群众共商决策。
1962年6月的一天夜里,在大连宾馆,人们早已入睡。只有市区的点点灯火,和大海的波涛伴随着这深沉的夜色。但是,周恩来不顾一天视察的疲劳,仍在灯下为国为民忙碌着。
服务员小刘给周恩来送水来时,周恩来亲切地请她坐下,用拉家常般的语气,从问多大年纪,到家里有几口人、做什么工作,攀谈起来。
周恩来问她:“小刘,你家的粮食够不够吃?”
小刘回答说:“基本够吃。”她接着说:“听老人讲,若是在旧社会,遇上这么大的灾害,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呢!目前虽有些困难,但有毛主席、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困难也是暂时的。”
“你说得很好。”周恩来对她的回答表示满意,接着又说:“今晚请你坐一会儿就是要同你商量一下克服眼前困难的事。”
看着小刘那副惊异、激动的面容,周恩来满面笑容,缓缓地说:“现在城乡人民生活都有困难,农村就更艰苦些,口粮标准低。目前正是大忙季节,社员们每天起早贪黑,农活很重,又吃不饱。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实在不易呀!小刘,你懂吗?”
“懂。”
“那么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国家现在有困难,拿不出更多的粮食调往农村,请城市的同志每人每月节约一斤粮食支援夏锄,你看行不行?”
小刘立刻回答:“我们保证做到。”
周恩来笑了笑说:“你一个人做到能解决多大问题?我是问你,如果城市人民都这样做,是否能行?”
小刘没有立即回答,低着头,搓着手,沉思着。
周恩来接着说:“看来,这个问题一时不好回答。这样吧,我给你个任务,请你和家里人、周围同志商量一下,看有没有可能,但不要说是我说的。商量的结果,尽快告诉我,一定要讲真实情况。”
两天过去了。小刘兴高采烈地向总理汇报了调查成果。一天一人节约三钱多,每餐只一钱多一点,也就是一两口饭,但夏锄搞好了,就会迎来千车万担的大丰收,大家说能办到。
周恩来经过一番调查研究,才找中共旅大市委负责同志商量,提出了城市人民节食支援农村夏锄的办法。周恩来对他们说:“要把困难情况如实地讲给人民,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大家共同努力,渡过难关。”他指示市委,先党内后党外,先干部后群众,酝酿一下关于节约粮食、支援夏锄的问题,并再三要求这一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对重体力劳动工人和家庭人口多的困难户,不能动员。
周恩来的指示,旅大市委通过文件向各级党组织做了传达,并向东北局写了报告。东北局把报告批转东北三省,东北各个城市很快掀起了一个自力更生,挖掘潜力,解决农村夏锄口粮不足的群众性的节粮的高潮。
树立执政新形象的公关艺术(1)
任何公共关系系活动都是为了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对于执政者而言,由于政府公共关系几乎不存在提高知名度的问题。因此其主要任务是提高美誉度,树立起为公众所喜欢的政府形象。
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包括沟通信息,使民情上述、国情下达,相互理解,彼此沟通;另一方面是做,包括勤政为民,为政清廉,既为民造福,自身又廉洁无私。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十分注意树立人民政府的新形象。在他的二十六年的执政生涯中,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儿子,把自己主持的政府称作“人民自己的政府”。他认为,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人民的世纪到了”,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执政期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不够高,但人民对政府的信赖感很强,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很高。
周恩来树立人民政府新形象的公关艺术是值得称道的。请看一看他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描述的新中国政府的形象:
我们的国家机关是属于人民群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这同旧中国的压迫人民的国家机关在本质上根本相反。组成我们的各级国家机关的是各民主阶级的活动分子,主要是劳动人民的活动分子。我们的一切国家机关工作的指导原则是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制和群众路线。假公济私、贪污诈骗、任用私人、欺压群众这些旧官僚机关的传统恶习,在我们的国家机关里是完全不允许的。事实上,这些现象在我们绝大部分的国家工作人员中已经绝迹了。人民群众第一次看到了廉洁的、认真办事、艰苦奋斗的、联系群众的、同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自己的政府。
周恩来树立人民政府新形象的公关艺术包括许多内容。为避免与其他章节重复,下面着重介绍其中的一些内容。
勤俭节约率先垂范
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1954年9月前称政务院)就在中南海的老式平房里办公。
国务院会议厅,是国务院举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商议和决定国家大事的地方。但是这个会议厅也是栋老式旧平房,光线阴暗,面积狭小,开会时非常拥挤。50年代中期,有关方面就建议扩大这个会议室,周恩来不同意。
为了解决开会时的拥挤问题,国务院机关的有关部门的同志,自己动手,将室内隔墙打掉,稍加修理,增加了一些会议桌椅。周恩来看到后,非常满意,说:“这不是很好嘛!”
1956年,一些部委领导同志提议修建政府办公大楼,并作了规划,找好了地方。他们一个劲地鼓动周恩来,理由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国,国务院应该有一处像样的办公地点。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这样,没有政府大厦。我们也应该建一个自己的政府大厦。”对此,周恩来坚决不同意。他说:“我在任期间,就不盖政府大厦,你们不要再鼓动我了。”
在筹备建国十周年时,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和有关部门又提出修建政府办公大楼的计划,提出了在府佑街两侧,从西安门大街到西长安街之间修建大楼的设计图纸。周恩来看到盖大楼方案后,就把国务院副秘书长找来,严肃地说:“只要我当总理,你们就要把大兴土木的念头取消,国务院不能带这个头!”他还征求了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的意见,习仲勋也主张不盖政府办公大楼。就这样,国务院办公大楼的建筑计划被撤销了。
以后,周恩来在国务院的会议上,一有机会便要以有人建议兴建国务院办公大楼的问题为例,告诫大家要经常警惕和反对“贪大”、“铺张”,“讲究”、“排场”的思想作风。
在外交工作中,周恩来坚持“勤俭办外交”的方针。他多次指出:“友好重在精神,不在物质,尤其不在排场。”对会外宾的会客室,他要求布置朴素大方,什么鲜花、糖果之类都不要。宴请外宾,也贯彻了“四菜一汤”原则。
1951年,随着外宾来访的增多,政务院有关部门草拟了《关于接待工作今后的改进办法》,报送给周恩来审核。7月8日送去,当天就批下来了。他指出,接待所用“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他还对《办法》中的具体内容批示了具体意见。例如,《办法》中提出“水果按季节一律用国产”,他批示:“以少为好,不要多。”《办法》中提出“菜仍中餐西吃,材料用国产”,他指示:“数量亦不宜大。”《办法》中提出了用酒的品种,他批示:“汽水亦需国产。酒不要多。”
在实际执行中,周恩来都是严格按朴素节约的精神掌握的。1953年国庆前夕,政务院负责专家的工作部门向周恩来报送了宴请专家的计划,周恩来审查时,除对宴请程序和宾主名单做了改动外,并对菜的样数和每人费用标准作了削减。
有的单位在安排外宾到农村参观时,从北京带去高级餐具,从大城市订做饭菜去设宴招待。周恩来知道后,不同意这种做法。他指示用当地土特产,按当地习俗,就地做农村风味的饭菜招待。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
1973年9月15日,周恩来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到大同参观访问。这之前,邓颖超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专程从北京到大同,检查接待准备工作的全面情况。在谈到欢迎宴会的准备时,邓颖超嘱咐:要搞点地方特色,并说:总理很喜欢吃高粱米。高粱米是大同地区人民几乎每天都吃的家常便饭。宴会上,周恩来和客人高兴地吃了煮玉茭、高粱米粥,又吃了当地产的鸡蛋和土豆片。
周恩来的行动,在中外人士心目中树立了人民政府勤俭节约,廉洁无私的光辉形象。
树立执政新形象的公关艺术(2)
艰苦朴素以身作则
周恩来在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还不高的情况下,艰苦朴素,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吃得很简单,从不大吃大喝,还时常到职工食堂用餐;他穿的衣服,有的补了又补,修了又修,一穿就是一二十年;他住的房子,是老式旧平房,设备很简陋。
国务院全体会议、常务会议,以及周恩来临时召集的工作会议,有时时间较长,需要准备工作餐。周恩来规定,工作餐即家常便饭,四菜一汤。主食一般是大米饭、馒头,有时吃窝窝头或烙饼;副食,一般是大烩菜或四菜一汤。大烩菜也好,四菜一汤也好,都是普通蔬菜和豆腐、粉条之类;有时有一盘肉片(丝)炒菜,最好的时候,也只是一盘鸡或者鱼。周恩来常讲:这样的四菜一汤,既经济又实惠。参加全体会议、常务会议例会吃完饭以后,还必须交钱、交粮票,才能离开食堂。未带钱和粮票的要记账补交。
周恩来请人吃饭,一般都是一个大锅菜,四周摆几小盘小菜,再加上主食。1963年的一天,周恩来在国务院留大家吃饭就是这样的饭菜。大家入席后,后到的贺龙元帅进入餐厅,他看了一眼每张桌上的食物,风趣地对周恩来说:“呀,国家经济好转了,你家的饭桌上怎么还没有体现出大好形势来呀。”周恩来笑着说:“大好形势是靠大家奋斗得来的。将来,国家富强了,也不能丢掉艰苦朴素的传统啊。”
周恩来自己吃饭,一般是一荤一素。他吃饭,桌子上特别干净,只要桌子有饭粒,他就一颗颗拣起来吃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常用这句话来告诫身边工作人员。吃完饭,碗里还剩下一些菜汁,他总是要拿开水泡着喝,尽量做到一点东西也不浪费。
1962年五六月间,周恩来和邓颖超在东北三省工作了一个月。一到住地后,他就对管生活的同志“约法三章”说:“有几样东西不能吃,鱼、肉、蛋,肉制品也不行。毛主席在中央带头,我在国务院带头。群众有困难,做领导工作的更不能特殊。”按他的规定,每顿饭只能给他做两小盘素菜和一个汤。
周恩来的一套睡衣和睡裤,是1951年做的。他一穿就是二十多年。穿破了就补,再破就再补,白底蓝格的绒布已经磨成无绒无格的白布了。每次身边工作人员提出要给他添置新衣时,他总是和颜悦色地说:“旧的还可以穿嘛!”并教育工作人员:“艰苦朴素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本色。”
周恩来穿旧鞋,夏天是穿一双黄颜色的皮凉鞋,春、秋、冬总是穿着一双黑皮鞋。这两双鞋也是一穿就是二十几年。他穿的袜子,都是织补了又织补。从我国自己能生产手表起,周恩来就买了块上海牌手表带着,一直到去世。从60年代起,凡属大的国务活动,他也总是使用国产汽车。
周恩来住的是多年失修的老式旧平房。墙上的砖有不少斑痕,墙皮老旧出现碱印;柱子上的油漆大部分脱落,有的柱根已经糟朽;地面是大方砖,每到夏天就泛潮;窗户裂着大缝,冬天还要用纸糊窗缝;天花板也很陈旧;厕所不在卧室,上厕所还要走一段路。由于房屋潮湿,周恩来常闹腿病。1959年,主管的同志趁周恩来外出,对住房进行了修缮,添设了必要的新的办公和生活用品。周恩来回京发现后,立即严肃批评,并退回新添的东西。他对主管的同志语重心长地说:“你跟我这么多年,对我的性格还不了解吗?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要影响一